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即是《礼》,是行为规范的要领、具体准则的总纲。纵观国内外社会发展,加强公民礼仪教育,特别是中学生的礼仪教育,不仅是人们成功交往的社会需要,而且也是真正提高全民族礼仪素养的需要。
关键词:中学生;礼仪教育
一、对中学生实施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古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协调人际关系、维护民族尊严、促进世界和平、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纵观社会现实,中学生在礼仪方面还有很多的“欠账”。为了实现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其实施礼仪教育。
中学生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比较广泛,对于中学生而言,主要学习个人礼仪、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和社会礼仪。
1.个人礼仪
个人礼仪指中学生在交往中应遵守的礼仪准则和行为规范,主要包括仪容服饰、语言及行为等方面。
仪容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着装TPO原则(TPO是英文TimePlaceObject的缩写,T代表时间、季节、时令、时代;P代表地点、场合、职位;O代表目的、对象。)是世界上通行的基本原则,要求人们的服饰应以和谐为美。作为中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是穿校服的,但在其余时间应该以朴素大方自然为美。
仪态美主要表现在站、坐、行、卧等方面,姿态动作应自然大方,灵活而不轻浮、庄重而不呆滞。“站如松坐如钟”,中学生的良好仪态要体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使人感到既有教养又不造作。在语言方面要说普通话、用文明语。《礼记·冠义》说道:“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我们中学生只有自身做到端正容貌体态、神色表情得体恰当、言语辞令合宜顺畅才算是有礼仪、有道德的人。
2.家庭礼仪
家庭礼仪是家庭成员之间在交往中所应该遵守的一些礼仪规范,主要就是中学生对待长辈的礼节和态度。家庭是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第一个接触的场所,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个人以后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所以,良好的家庭礼仪教育能帮助我们形成良好的礼仪素质,为以后的个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于家庭礼仪,《弟子规》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礼仪规范,主要是孝悌思想。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即孝敬父母;悌,即顺从兄长。
《弟子规》中“入则孝”首句这样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是告诫我们要听父母的话,即如何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父母叫你时,立马答应;父母要求时立马去做;父母教训时,要恭敬听。
3.校园礼仪
校园礼仪主要是对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礼仪规范。对中学生进行校园礼仪教育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在课堂上,课前起立,真诚的喊老师好;在课间,不在教室、楼道打闹;在升降旗时,行注目礼;在集会、报告中,自律,不开小差;在文体活动中,遵守规则等。只有遵守了该遵守的礼仪,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为构建和谐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4.社会礼仪
社会礼仪主要是学生离开校园后的礼仪。主要涉及的问题有: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是否排队上车,是否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过马路时,是否看红绿灯;购物时,如何称呼售货员;看电影时,是否边看边吃零食边评论;外出游玩时,是否乱涂乱画,乱扔垃圾破坏环境等。这些行为看似小事,实则体现了学生的个人修养问题。在我们甘南地区,学生们习惯带着零食饮料等去草原游玩,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注意这方面的礼仪,切记不可随意丢弃垃圾,破坏草原环境,保护家园,从我做起。
二、加强中学生礼仪教育的措施
要有效的对中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就必须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形成合力。
1.家庭教育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学生的礼仪教育应该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水平对其子女的品德发展有明显影响。所以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更新家长教育观念,针对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家长举办专题讲座;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第二,加强与孩子的平等沟通交流,互相敞开心扉了解彼此,更重要的是从父母身上吸取信心和力量。第三,给孩子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首先做到。第四,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家长要协调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处理好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关系,引导孩子正确处理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将所学知识适时的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真正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学校教育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更不能成为“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这儿所说的“和谐的人”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我们在强调发展中学生智育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发展德育,而礼仪教育就是德育的一方面。
礼仪教育进课堂是学校建立礼仪教育主阵地的必要措施。近年来,我国一些中学开始重视礼仪教育,有些将其列为小本课程,有些将其纳入地方课程体系,作为义务教育必修课或者基础教育必修课、选修课。河北省教育厅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的意见》就是一典例,该文件对学校如何开展礼仪教育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一是落实文明礼仪教育计划;二是合理配备礼仪教育师资;三是保证文明礼仪教育的活动时间;四是强化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五是使用好文明礼仪教育读本。
3.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具有终身性、广阔性、相长性、复杂性、多变性等特点,虽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还处于辅助和补偿的地位,但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社会教育能弥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不足,有利于丰富中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思想品德,特别是在中学生社会礼仪方面。协调社会教育力量,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将从学校所学的抽象理论知识同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使中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遵守礼仪规范,共同构建我们的和谐家园。
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教育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对中学生进行高效的礼仪教育,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范晓燕.《弟子规中的礼仪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河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3
[2]林杨.《当前中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研究》鲁东大学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3.4
[3]戴龙.《中学生礼仪教育实践与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
[4]冯健菘.《论礼仪教育与和谐校园的构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0
关键词:中学生;礼仪教育
一、对中学生实施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古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协调人际关系、维护民族尊严、促进世界和平、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纵观社会现实,中学生在礼仪方面还有很多的“欠账”。为了实现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其实施礼仪教育。
中学生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比较广泛,对于中学生而言,主要学习个人礼仪、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和社会礼仪。
1.个人礼仪
个人礼仪指中学生在交往中应遵守的礼仪准则和行为规范,主要包括仪容服饰、语言及行为等方面。
仪容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着装TPO原则(TPO是英文TimePlaceObject的缩写,T代表时间、季节、时令、时代;P代表地点、场合、职位;O代表目的、对象。)是世界上通行的基本原则,要求人们的服饰应以和谐为美。作为中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是穿校服的,但在其余时间应该以朴素大方自然为美。
仪态美主要表现在站、坐、行、卧等方面,姿态动作应自然大方,灵活而不轻浮、庄重而不呆滞。“站如松坐如钟”,中学生的良好仪态要体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使人感到既有教养又不造作。在语言方面要说普通话、用文明语。《礼记·冠义》说道:“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我们中学生只有自身做到端正容貌体态、神色表情得体恰当、言语辞令合宜顺畅才算是有礼仪、有道德的人。
2.家庭礼仪
家庭礼仪是家庭成员之间在交往中所应该遵守的一些礼仪规范,主要就是中学生对待长辈的礼节和态度。家庭是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第一个接触的场所,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个人以后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所以,良好的家庭礼仪教育能帮助我们形成良好的礼仪素质,为以后的个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于家庭礼仪,《弟子规》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礼仪规范,主要是孝悌思想。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即孝敬父母;悌,即顺从兄长。
《弟子规》中“入则孝”首句这样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是告诫我们要听父母的话,即如何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父母叫你时,立马答应;父母要求时立马去做;父母教训时,要恭敬听。
3.校园礼仪
校园礼仪主要是对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礼仪规范。对中学生进行校园礼仪教育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在课堂上,课前起立,真诚的喊老师好;在课间,不在教室、楼道打闹;在升降旗时,行注目礼;在集会、报告中,自律,不开小差;在文体活动中,遵守规则等。只有遵守了该遵守的礼仪,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为构建和谐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4.社会礼仪
社会礼仪主要是学生离开校园后的礼仪。主要涉及的问题有: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是否排队上车,是否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过马路时,是否看红绿灯;购物时,如何称呼售货员;看电影时,是否边看边吃零食边评论;外出游玩时,是否乱涂乱画,乱扔垃圾破坏环境等。这些行为看似小事,实则体现了学生的个人修养问题。在我们甘南地区,学生们习惯带着零食饮料等去草原游玩,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注意这方面的礼仪,切记不可随意丢弃垃圾,破坏草原环境,保护家园,从我做起。
二、加强中学生礼仪教育的措施
要有效的对中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就必须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形成合力。
1.家庭教育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学生的礼仪教育应该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水平对其子女的品德发展有明显影响。所以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更新家长教育观念,针对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家长举办专题讲座;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第二,加强与孩子的平等沟通交流,互相敞开心扉了解彼此,更重要的是从父母身上吸取信心和力量。第三,给孩子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首先做到。第四,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家长要协调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处理好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关系,引导孩子正确处理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将所学知识适时的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真正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学校教育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更不能成为“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这儿所说的“和谐的人”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我们在强调发展中学生智育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发展德育,而礼仪教育就是德育的一方面。
礼仪教育进课堂是学校建立礼仪教育主阵地的必要措施。近年来,我国一些中学开始重视礼仪教育,有些将其列为小本课程,有些将其纳入地方课程体系,作为义务教育必修课或者基础教育必修课、选修课。河北省教育厅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的意见》就是一典例,该文件对学校如何开展礼仪教育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一是落实文明礼仪教育计划;二是合理配备礼仪教育师资;三是保证文明礼仪教育的活动时间;四是强化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五是使用好文明礼仪教育读本。
3.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具有终身性、广阔性、相长性、复杂性、多变性等特点,虽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还处于辅助和补偿的地位,但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社会教育能弥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不足,有利于丰富中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思想品德,特别是在中学生社会礼仪方面。协调社会教育力量,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将从学校所学的抽象理论知识同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使中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遵守礼仪规范,共同构建我们的和谐家园。
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教育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对中学生进行高效的礼仪教育,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范晓燕.《弟子规中的礼仪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河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3
[2]林杨.《当前中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研究》鲁东大学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3.4
[3]戴龙.《中学生礼仪教育实践与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
[4]冯健菘.《论礼仪教育与和谐校园的构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