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来源 :教育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H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发展,很多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形成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但是也有很多较为偏远的农村初中的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仍然茫然无措,“学生没有兴趣学和老师教得没兴趣”的尴尬局面并不鲜见。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学生“偏科”所致,但实质确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信任危机或“信任缺失”,归根到底,就是教学效果不佳所造成。怎样有效提高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让教师们重拾教学信心,让孩子们重返历史课堂乐园呢?根据笔者多年实践,形成一些浅见,供大家参考。
  一、正确评价初中历史教学,让孩子们从考试中解放出来
  我国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多年,素质教育也搞得轰轰烈烈,但是许多农村学校依然如旧,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很多学校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同样维“考试分数”论。学校考试只要仅为“升高”着想,就为不少教师成天研究“怎么考?”于是就“怎么教!”提供了温床。让课堂回归自然就是让教师和学生从“考试”枷锁中解放出来,代之以检测和平时学习情况、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进行评价。笔者认为“中考”也不一定要以“升高”考试分数作为评定A、B、C、D等次的唯一凭据,在考试的基础上是否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况、学习能力等给予综合评定,使学生和教师重视“教学过程”而非“考试结果”,让教师和学生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轻装上阵,效果会好于让学生“老是有背不完的历史题,教师老是有解不完的历史试卷”的沉闷局面。
  二、加强历史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重建新型的历史课程教学观
  学生对历史课程不感兴趣,很大部分责任在教师。因课程的特殊性,七年级到九年级每周2节历史课,不少历史老师同时上7、8个班的课程,一下课就拍屁股走人,一学期下来连学生都认识不了几个,更不用说与学生有多少深厚的感情了。对学生缺乏了解常常是历史老师备课不备学生、教书不教育人的根本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大家都懂,可历史老师就是不用,下课后哪怕多耽搁自己的一点点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说说话,谈谈学习的感受,交流交流生活中的态度,尽可能地多观察和了解我们的学生,那对教学该多好哇!教学即生活,把自己置身于孩子们中间,让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教材、教师、学生、生活自然连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构建新型的课程教学观,一定会对历史教学大有裨益的。
  三、充分整合课堂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恩格斯说过,社会需要胜过十所大学。柳斌同志在《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中指出:我们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当前社会对创办优质教育的呼声之高前所未有,学生对优质教学的渴望也前所未有。作为新课程背景下从事历史课教学的老师不可能听不到社会的呼声。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情景就是用直观的方式反映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的事物和相关背景。通过教师提供的真实的问题背景让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有相应的感性认识,产生情感共鸣,完成知识的构建。通常,历史课的情景主要有:故事情景、短剧情景、问题情景、游戏竞猜情景等等。当然,教学情景的选择依教材内容、学生情况、当地的历史文化氛围而定。
  (二)创造善问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师生共同进步的良性互动。
  善思善疑、永不满足是每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之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很多,但核心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等。新课程要求构建新型的课程教学观,彻底改变“教师夸夸其谈,学生鸦雀无声”的教学局面。以其自己费力不讨好,何不退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大胆地让学生质疑,诱导学生善思善问,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合作的探索能力应该能获得不错的教学效果,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有自主探究能力、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新生代。当然,探究中教师要善于引导、适时点拨、帮助归纳,形成良性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师生合作和共同提高的课堂教学情境。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
  好的习惯是人生中最大的财富。习惯是养成的,13-15周岁的初中生是一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期,很多习惯和观念几乎都是在此阶段培养起来的。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同样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深入了解和认真研究不同学生情况区别对待,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对不同学生具备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状态、家庭背景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尽可能地对那些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知识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采取相应的辅助措施加强指导,以期所有学生获得提高、共同进步、形成竞争。同时,历史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和培养,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其学习历史课程的能力。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费砍材工”讲的都是这个道理,要想让所教的学生获得良好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良好的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应用能力)就是教师们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是每个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而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历史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拓宽教学视野同样是初中历史教师的工作任务。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成天抱怨学生不学历史、不爱好历史,不如从基础抓起,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学习习惯养成,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在时代呼唤优质教育的今天,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如何有效利用相应资源进行科学整合,让孩子们爱学、乐学将是每位初中历史教师正确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但愿农村初中的历史课堂教学也能借教育改革的东风,步入教育发展的快车道,为农村孩子的全面发展增添腾飞的双翅。
其他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新课程改革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了,这是时代发展的必要,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应怎样转变自我呢?  首先,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  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现行初中英语新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英国朗曼公司从80年代就开始,经过长期酝酿而合作编写出来的 。它摈弃了统治我国外语教学领域多年的灌输式和机械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将直接法、听说法等教学方法有机 地揉合在一起,充分考虑到12~15岁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照顾到了知识性、趣味性、适用性等诸方面,是 外语教材的一场革命。正因为是一场革命,就带来了许多人的不适应。本文揭示出问题及不适应之所在并提出 相应的
目的:探讨孕晚期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 IG)对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杭州市拱墅区近郊农村乙肝病毒携带家庭高发人群进行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情
语文学习,不仅事关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还负责着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的继承与民族精神的弘扬。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灵魂,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还课堂以生命的活力的创新精神。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人文教育谈谈个人的意见。  一、对话文本,深挖人文教育内容,陶冶学生情操  语文教学要构建人文精神,就要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只
摘 要 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就中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选择进行论证,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对策,以供企业和政府参考。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对外直接投资 投资环境 投资政策    一、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征  (一)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1
目的通过外显子组学测序筛查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的基因突变位点,为进一步确定NMO的易感基因积累资料。方法收集散发性NMO患者4例,取其外周血后提取DNA,
提高语文教师的朗读教学能力是扭转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的被动局面,促进教师适应语文新课程,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朗读教学能力呢?  一、树立正确的朗读教学观念  阅读教学在农村中学总体上还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这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语文新课程强调阅读中学生的情感感受和体验,这必然要求学生更多地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