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北京大学课题组对24所在京高校部分师生调查发现,近四成受访学生对高校课程设置“不感冒”,另有1/3以上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引起舆论关注。这一调查结果验证了我们的一个普遍感觉:不少大学生缺乏学习热情,通常被称为“厌学”现象。这种现象直接表现为大学里有一群所谓的“逃课族”,其原因或被归结为社会问题,如网络、兼职打工等对大学生的影响;或被视为是学风问题;或被视为是教学问题等等。这些因素同时都存在,应该引起相关人士的注意,但这其中可能掩盖了一个更重要、更深层的问题:大学生的专业兴趣。
“厌学”这种习惯性的判定,几乎把责任完全推到了学生一方,其实许多反映在学生身上的问题,往往是教育自身的问题。学生的“专业态度”问题由来已久。在计划经济年代,学生免费上学,是包分配的国家干部,不得对专业挑挑拣拣,“服从国家需要”、“干一行,爱一行”是天经地义的事,闹“专业情绪”被视为“个人主义”。今天,学生交费上学,自主选择学校和专业,已经成为购买教育服务的市场主体。但是,我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并没有真正改变。学生选择的机会只有一次——高考,所谓“一考定终身”。然而,在应试教育环境中,许多高中生在备战高考时几乎对大学、学科和职业一无所知,相当多学生的选择其实是“父母之言、老师之命”;还有很多学生采取“机会主义”的态度,为了有学上而放弃专业选择,填上“服从调剂”,上学之后问题就出现了。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的成效可言。年轻人的兴趣、爱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即便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一个人在18岁时的选择也不一定是最适合他的终身选择。胡适、鲁迅、郭沫若等许多大家的成长经历,都是不断调整改变学科专业、职业志向的结果。缺乏对人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的基本尊重,学非所愿,用非所学,不仅造成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优秀的创造型人才难以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是基于这种对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本认知,“学术自由”这一概念被广泛接受,“学术自由”不仅指学者和教师的教学自由、研究自由,还包括我们比较忽视的学生的“学习自由”:学生有选择什么时候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什么的自由。它是19世纪洪堡所进行的德国研究型大学改革所提出的。学生可以通过学分制、选课制、学分互认等自由选择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甚至可以自由转学。
可长期以来,由于对学术自由内涵的认识偏差和高校管理体制的制约,在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大学生的学习自由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已经在进行学分制、选课制的实践,但学生选择的自由其实仍很有限,至于学生转系、转专业的自由,早在1952年实行全国统一高考制度之后就消失了。学生应当成为积极、自主的学习主体,恢复和建立学生的学习自由,应当成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杨东平 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理论、教育现代化理论、现代教育史、教育公平理论等。
“厌学”这种习惯性的判定,几乎把责任完全推到了学生一方,其实许多反映在学生身上的问题,往往是教育自身的问题。学生的“专业态度”问题由来已久。在计划经济年代,学生免费上学,是包分配的国家干部,不得对专业挑挑拣拣,“服从国家需要”、“干一行,爱一行”是天经地义的事,闹“专业情绪”被视为“个人主义”。今天,学生交费上学,自主选择学校和专业,已经成为购买教育服务的市场主体。但是,我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并没有真正改变。学生选择的机会只有一次——高考,所谓“一考定终身”。然而,在应试教育环境中,许多高中生在备战高考时几乎对大学、学科和职业一无所知,相当多学生的选择其实是“父母之言、老师之命”;还有很多学生采取“机会主义”的态度,为了有学上而放弃专业选择,填上“服从调剂”,上学之后问题就出现了。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的成效可言。年轻人的兴趣、爱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即便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一个人在18岁时的选择也不一定是最适合他的终身选择。胡适、鲁迅、郭沫若等许多大家的成长经历,都是不断调整改变学科专业、职业志向的结果。缺乏对人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的基本尊重,学非所愿,用非所学,不仅造成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优秀的创造型人才难以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是基于这种对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本认知,“学术自由”这一概念被广泛接受,“学术自由”不仅指学者和教师的教学自由、研究自由,还包括我们比较忽视的学生的“学习自由”:学生有选择什么时候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什么的自由。它是19世纪洪堡所进行的德国研究型大学改革所提出的。学生可以通过学分制、选课制、学分互认等自由选择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甚至可以自由转学。
可长期以来,由于对学术自由内涵的认识偏差和高校管理体制的制约,在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大学生的学习自由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已经在进行学分制、选课制的实践,但学生选择的自由其实仍很有限,至于学生转系、转专业的自由,早在1952年实行全国统一高考制度之后就消失了。学生应当成为积极、自主的学习主体,恢复和建立学生的学习自由,应当成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杨东平 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理论、教育现代化理论、现代教育史、教育公平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