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厌学”现象的背后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cy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北京大学课题组对24所在京高校部分师生调查发现,近四成受访学生对高校课程设置“不感冒”,另有1/3以上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引起舆论关注。这一调查结果验证了我们的一个普遍感觉:不少大学生缺乏学习热情,通常被称为“厌学”现象。这种现象直接表现为大学里有一群所谓的“逃课族”,其原因或被归结为社会问题,如网络、兼职打工等对大学生的影响;或被视为是学风问题;或被视为是教学问题等等。这些因素同时都存在,应该引起相关人士的注意,但这其中可能掩盖了一个更重要、更深层的问题:大学生的专业兴趣。
  “厌学”这种习惯性的判定,几乎把责任完全推到了学生一方,其实许多反映在学生身上的问题,往往是教育自身的问题。学生的“专业态度”问题由来已久。在计划经济年代,学生免费上学,是包分配的国家干部,不得对专业挑挑拣拣,“服从国家需要”、“干一行,爱一行”是天经地义的事,闹“专业情绪”被视为“个人主义”。今天,学生交费上学,自主选择学校和专业,已经成为购买教育服务的市场主体。但是,我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并没有真正改变。学生选择的机会只有一次——高考,所谓“一考定终身”。然而,在应试教育环境中,许多高中生在备战高考时几乎对大学、学科和职业一无所知,相当多学生的选择其实是“父母之言、老师之命”;还有很多学生采取“机会主义”的态度,为了有学上而放弃专业选择,填上“服从调剂”,上学之后问题就出现了。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的成效可言。年轻人的兴趣、爱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即便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一个人在18岁时的选择也不一定是最适合他的终身选择。胡适、鲁迅、郭沫若等许多大家的成长经历,都是不断调整改变学科专业、职业志向的结果。缺乏对人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的基本尊重,学非所愿,用非所学,不仅造成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优秀的创造型人才难以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是基于这种对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本认知,“学术自由”这一概念被广泛接受,“学术自由”不仅指学者和教师的教学自由、研究自由,还包括我们比较忽视的学生的“学习自由”:学生有选择什么时候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什么的自由。它是19世纪洪堡所进行的德国研究型大学改革所提出的。学生可以通过学分制、选课制、学分互认等自由选择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甚至可以自由转学。
  可长期以来,由于对学术自由内涵的认识偏差和高校管理体制的制约,在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大学生的学习自由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已经在进行学分制、选课制的实践,但学生选择的自由其实仍很有限,至于学生转系、转专业的自由,早在1952年实行全国统一高考制度之后就消失了。学生应当成为积极、自主的学习主体,恢复和建立学生的学习自由,应当成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杨东平 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理论、教育现代化理论、现代教育史、教育公平理论等。
其他文献
十朝古都南京,山环水抱、钟灵毓秀、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的百年名校——东南大学就坐落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为期3天的第二届国际教师教育论坛日前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与会代表认为,为了使教师专业发展得以持续,必须建立专业发展标准。
由纵横合力主办,腾讯教育、学而思教育等机构协办的“2008中国教育产业创投发展时代峰会”于4月15日在北京隆重召开,40位嘉宾高峰对话,300位来宾全程参与。参会人员包括行业协会
【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如同列宁所说,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国际秩序。它不仅存在着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尖锐对立,也未能消除战胜国之间的
苏州市职业大学成立于1981年5月,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高专院校,是全国办学历史最悠久的职业大学之一。2003年11月,苏州市委、市政府为苏州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和进一步提高苏州市职业大学的办学水平,结合地方高等院校的布局调整,优化地方高等教育资源,将苏州市职业大学与苏州教育学院、苏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苏州市职工科技大学合并,组建成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调整医疗机构收入结构,降低药品收入在医疗机构收入中的比重,合理控制医药费用的增长幅度,医疗收支和药品收支实行分
[摘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研究民族文化教育的策略和方法,继承发展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责任心,这是提高民族素质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大学语文 民族文化 认同度  [作者简介]汪军秀(1968- ),女,河南安阳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文化传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语文
<正> 一、农村乡镇卫生院建设与发展问题 农村乡镇卫生院是我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建设中的枢纽工程,是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建设中的创举。它担负着全国农村广大农民医疗保健、
为了促进新南非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民主,政府设立了向贫困学生提供贷款的国家学生财政资助计划,并且不断予以改革。自实施以来,该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显著表现在:发放贷款的总量与
<正> 为了解县级卫生投资趋势,分析我国县级卫生投资总量和结构,尤其是卫生防疫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县级卫生防疫站收支状况,我们于1995年10月对我国部分贫困省份县(区)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