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采购盛宴早已摆在了中国的大门口,然而囿于自身的不足,众多的中国企业还是一次又一次地错过这张通往国际贸易的绿卡。
2005年联合国在全球的采购金额为84亿美元,2006年为94亿美元,几乎每年都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4年联合国在中国直接采购的金额仅占0.51%,2005年为1.01%,2006年也徘徊在0.94%左右徘徊,2007年略有增长。
2007年“广交会”上,联合国采购司采购总部主任亚瓦尔•汗的一句话引起了与会者的深思:“中国的产品质优价廉,因此在中国的市场上,可以用相同的钱买到更多产品。但许多中国企业的信息渠道不畅通,对联合国采购的规则和流程不熟悉,错过了与联合国合作的商机。”
对于集“公平性、公正性,数额巨大”于一身的联合国采购盛宴,即便是在国际贸易的大潮中拼得头破血流,即便同属发展中国家阵营的印度在沉醉于饕餮中窃喜,即便近年来联合国采购屡屡向中国抛来橄榄枝,大多数中国企业还是漠然待之—在每年数十亿美元且以10%递增的采购额中,中国只占1%左右!
通往国际贸易的绿卡
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跃至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然而,贸易摩擦、绿色壁垒等问题也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中国小型外贸企业倒在了征战他国的前线。
在迈入国际化行列的进程中,中小企业面临无数关卡,或明或暗,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下,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此同时,联合国却把一张通往国际市场的绿卡摆在了国门前—联合国是一个非赢利性机构,登记成为注册潜在供货商后,每年的注册费为100美元,大多数中国企业都有资格作为联合国的采购供应商。
对于大多数中国中小型企业来说,联合国采购虽谈不上陌生,却也谈不上熟悉。目前而言,只停留在“官方、学者呐喊、痛惜”、“企业漠不关心”的局面上。其实,联合国采购并不是很遥远的事。
“联合国是全球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为配合其在受援国开展的合作项目,以及实施人道主义援助和紧急救援活动,联合国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大量的货物和服务,每年发布的采购订单超过15000个,直接采购总额近100亿美元,间接采购更高达300亿美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说,近5年来联合国采购总额以年均15.6%的速度递增,采购涉及信息技术产品、机电产品、轻工产品、农产品、生活用品、医疗设备和药品,以及运输、法律等服务领域。
据悉,联合国采购主要包括两大类:其一,由总部设在纽约的联合国采购司负责为联合国总部、分散于世界各地的维持和平部队、各区域委员会、国际法庭、特派团和其他一些联合国组织等所进行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采购;其二,由联合国主要组织、秘书处附属机构、联合国专门机构根据各自的采购政策所进行的采购。
与广义上的采购不同,联合国采购有着独特的采购程序,依据订单价值的大小分为3类:3万美元以下的,由采购官员直接挑选可能的供货商;3万~10万美元的,经事先挑选制定一个供货商名单,以公开竞标的方式在发展中国家进行;10万美元以上的,在国际公开招标基础上进行。
联合国采购最具特色的是它的公平性,没有歧视性条款,在贸易壁垒方面,联合国采购这一绿色国际贸易通道对具备一定资质的企业来说无疑会畅通无阻。
从某种层面上说,这种采购无异于是进入国际市场的直接绿卡。
一旦进入联合国采购名单,企业将享有免税的待遇,且被列入供应商数据库,能获得联合国采购的最新消息,在下次采购时被优先考虑;同时,企业还可以把“作为联合国指定采购商”作为一种标志,来宣扬促进营销渠道。并且,企业参与联合国采购后能规避很多风险,至少避免了反倾销—这一长期令我国外贸企业头疼的问题。另外,在应收账款方面,企业无须担心风险,联合国将在收到货物或发货单30天保证付款。
即便没有与联合国做成生意,只要具有联合国指定供应商资格,企业照样能从中获利。比如,具有该资格的广东顺特电气有限公司,虽然未与联合国做成生意,但该公司却与阿联酋DEWA签订了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的出口合同—发挥巨大作用的正是此公司的联合国指定供应商资格。据悉,一旦获得该资格,企业在无形的广告资产上还能得到巨大的促进,企业很可能因此进入到与众多跨国企业合作的队列。
另外,参与联合国采购活动对中国企业还有很大的好处。比如,可以学到规范化的国际商品交易;还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形象,有联合国指定供应商的牌子,外国大企业的采购也会优先考虑,这对扩大企业在各国的商机也是很有帮助的。此外,因为联合国与指定供应商是通过网络联系的,还可以加快企业电子商务的进程。
联合国采购的中国机会
尽管“中国制造”近两年来一直为外界所质疑,但廉价的产品和较高的性价比已引起了国际贸易领域的高度重视。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有100多种工业制成品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范围涉及钢铁、水泥、家电、通讯设备、纺织、医药、机械装备、化工等十几个行业。
正因为出于成本上的考虑,联合国采购近年来已把目光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印度、中国都成了联合国采购组织所青睐的对象。毫无疑问,作为世界制造业排名靠前的中国迎来了自己的绝好机会。早在2005年“第六届中国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上,联合国六大机构拟定的在中国的采购计划已从衣袜、鞋帽、帐篷等低端商品,扩大到包括汽车、电脑等数十类附加值较高的高科技产品、机电产品;两年后,联合国采购再次进入广交会,联合国采购官员明确表示,“希望借广交会与中国企业加强联系,采购机械设备、建材、家具、文具用品等救灾方面的物资。”
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加入联合国采购的队列,联合国采购司采购总部主任YavarKhan先生通过媒体的渠道不厌其烦地宣传,“成为联合国采购供应商,只需要通过国际质量体系ISO9000认证,公司成立3年以上,具有稳定的财务状况。”
然而,对于中国的众多企业来说,联合国采购这一机会可谓曲高和寡。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05年联合国在全球的采购金额为84亿美元,2006年为94亿美元,几乎每年都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4年联合国在中国直接采购的金额仅占0.51%,2005年为1.01%,2006年也在0.94%左右徘徊,2007年略有增长。
据估算,联合国每年采购所产生的辐射增长效应是其自身采购金额的6~7倍,可形成总额约为350亿~400亿美元的庞大市场。在2006年联合国供应商排名中,美国以5.26亿美元居首位,印度以4.18亿美元排名第二,阿富汗、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位列前十。
显然,中国企业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优势和水平。事实上,中国制造的强项正好是联合国采购所需的。例如,联合国采购清单上有诸如食品、医疗设备、药品、帐篷、机动车、办公用品、服装、鞋等产品,大部分是中国的优势产品。对此,中国的中小型企业完全可以以产能高、物美价廉来迎合联合国采购。
“从2002年起,联合国采购政策越来越倾向于发展中国家,如今,向联合国供货的前十大国家中,发展中国家首次超过一半。”戴定一认为,在联合国采购这一“中国机会”屡屡光顾的今天,中国的众多企业完全有能力参与其中。
门前盛宴,岂容错过?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目前联合国采购名录6000多家企业中,中国仅120多家,所占比例仅为1.87%,而出口额低于中国的印度却占2.2%。虽然联合国采购近年来越发关注中国市场,反观中国企业却整体表现出冷漠的态势。为何面对送上门的饕餮盛宴都如此冷漠?
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戴定一认为,不了解联合国机构的采购规则和程序,在信息的对称性、利用率方面存在问题,再加上交流、资金及技术上的障碍,以致于中国企业在联合国采购中寸步难行。
业务不精
不熟悉操作规范和贸易技巧,缺乏沟通的渠道,对联合国采购的最新订单不熟悉,不符合其贸易要求,这是中国企业徘徊联合国采购盛宴门外的最大原因。甚至因为是腆于与联合国打交道,或是难以开展实质性业务,最终一些企业即便已获得了联合国指定供应商资格也很快放弃。
以格兰仕为例,作为世界上微波炉产销规模最大的家电企业,广东格兰仕集团的微波炉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5%。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有率位居第一,在欧洲市场占有率高达40%,在法国更是高达70%……然而,因为主观认为“联合国采购手续复杂”,格兰仕虽然在2005年4月成为联合国指定的采购供应商后,一直就没有和联合国在采购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所以至今尚未分得联合国采购的一杯羹。
信息不对称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在食品、纺织品、农机具以及发展和人道主义项目所必需的基本产品方面都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但因为联合国采购机构对中国企业和产品了解并不太多,故而很多订单都花落发达国家。中国的避孕药具、供水设备、建筑材料、农机具、一般机床和设备在联合国采购名单中榜上有名;另外,中国的运输、印刷等也赢得了采购商的青睐。据悉,在联合国采购计划中,很大部分都是信息技术、电脑软件方面的采购。对此,相当部分的中国企业却墨守成规地自认为联合国只需要纺织品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由于对联合国采购的一知半解,未在其规章、制度和程序上做深度了解,许多中国企业走起了“曲线救国”的弯路,绕道他国或渠道间接进入联合国采购系统。比如,众所周知的联合国总部各机构的办公用品其实都是“中国制造”,但采购商却是美国的某文具连锁店!
“机构所采购的商品和服务中有20%左右来自于中国。其中不仅有从中国直接采购的产品,也有从第三国‘转道’而来的中国产品,后者的数量数倍于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管理部采购服务办公室主任Ranko Vujacic表示,比如联合国难民署在中国直接采购的商品大约占40%,而通过第三国采购的中国产品占到60%。
信息利用率较低
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曾在我国推出并实施“促进联合国在中国采购计划”。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发布的国际项目招标和采购信息逐年增加。
采购信息从1985年的每年几万条,发展到现在的每年20万条,采购金额也越来越大,最小的1万至2万美金,最大的上亿美金。如果按照发布信息的数量计算,每年采购金额超过400亿美元,加上大型国际招投标项目4000亿美金,总共涉及金额4400亿美元。但是,我国对这些信息利用率极低,不到1%,由此导致在巨大的联合国采购市场中,联合国在发展中国家的采购额占总额的1/3,而直接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采购额却不到其总额的1%。在发展中国家的采购额占总采购额的43%,在中国的直接采购仅仅占总采购额的1%,而在印度的采购额却是中国的近17倍。
岂容错过的盛宴?
如今,中国沿海城市的许多外贸企业已越来越对联合国采购盛宴表示出了浓厚兴趣。2005年5月12日,广东省有10家企业顺利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机构间采购办公室的注册供应商。与此同时,继北京和浙江义乌之后,联合国在中国设立了第三家采购中心——武汉。联合国采购的绿色通道也日益得到中国企业的重视,在2007年的广交会上,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这表明中国企业的觉醒,也表明了联合国采购机构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
2007年4月,“广交会-联合国采购促进中心”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联合国采购与中国企业之间有了更好的沟通、对接渠道;2007年9月,“联合国国际小水电组织会员国工业品采购基地”暨“国际工业品采购基地”,在重庆举行奠基仪式。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云盖拉等联合国高层官员,国家有关部委,重庆市政府主要领导悉数出席。分析人士认为,重庆有望借助这一国际平台成为国际工业品采购交易中心。
家门口的盛宴,岂容错过?无论是企业、行业机构,还是政府都在努力地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结语:历数中国企业参与联合国采购的诸多不足,并非是因为企业不想分享这道大餐,而是囿于自身在相关业务方面的不精,沟通能力、经验等原因,要想挤进联合国采购前十强大国之列,中国的企业还需要积蓄更大的能量和更多的经验。
2005年联合国在全球的采购金额为84亿美元,2006年为94亿美元,几乎每年都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4年联合国在中国直接采购的金额仅占0.51%,2005年为1.01%,2006年也徘徊在0.94%左右徘徊,2007年略有增长。
2007年“广交会”上,联合国采购司采购总部主任亚瓦尔•汗的一句话引起了与会者的深思:“中国的产品质优价廉,因此在中国的市场上,可以用相同的钱买到更多产品。但许多中国企业的信息渠道不畅通,对联合国采购的规则和流程不熟悉,错过了与联合国合作的商机。”
对于集“公平性、公正性,数额巨大”于一身的联合国采购盛宴,即便是在国际贸易的大潮中拼得头破血流,即便同属发展中国家阵营的印度在沉醉于饕餮中窃喜,即便近年来联合国采购屡屡向中国抛来橄榄枝,大多数中国企业还是漠然待之—在每年数十亿美元且以10%递增的采购额中,中国只占1%左右!
通往国际贸易的绿卡
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跃至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然而,贸易摩擦、绿色壁垒等问题也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中国小型外贸企业倒在了征战他国的前线。
在迈入国际化行列的进程中,中小企业面临无数关卡,或明或暗,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下,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此同时,联合国却把一张通往国际市场的绿卡摆在了国门前—联合国是一个非赢利性机构,登记成为注册潜在供货商后,每年的注册费为100美元,大多数中国企业都有资格作为联合国的采购供应商。
对于大多数中国中小型企业来说,联合国采购虽谈不上陌生,却也谈不上熟悉。目前而言,只停留在“官方、学者呐喊、痛惜”、“企业漠不关心”的局面上。其实,联合国采购并不是很遥远的事。
“联合国是全球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为配合其在受援国开展的合作项目,以及实施人道主义援助和紧急救援活动,联合国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大量的货物和服务,每年发布的采购订单超过15000个,直接采购总额近100亿美元,间接采购更高达300亿美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说,近5年来联合国采购总额以年均15.6%的速度递增,采购涉及信息技术产品、机电产品、轻工产品、农产品、生活用品、医疗设备和药品,以及运输、法律等服务领域。
据悉,联合国采购主要包括两大类:其一,由总部设在纽约的联合国采购司负责为联合国总部、分散于世界各地的维持和平部队、各区域委员会、国际法庭、特派团和其他一些联合国组织等所进行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采购;其二,由联合国主要组织、秘书处附属机构、联合国专门机构根据各自的采购政策所进行的采购。
与广义上的采购不同,联合国采购有着独特的采购程序,依据订单价值的大小分为3类:3万美元以下的,由采购官员直接挑选可能的供货商;3万~10万美元的,经事先挑选制定一个供货商名单,以公开竞标的方式在发展中国家进行;10万美元以上的,在国际公开招标基础上进行。
联合国采购最具特色的是它的公平性,没有歧视性条款,在贸易壁垒方面,联合国采购这一绿色国际贸易通道对具备一定资质的企业来说无疑会畅通无阻。
从某种层面上说,这种采购无异于是进入国际市场的直接绿卡。
一旦进入联合国采购名单,企业将享有免税的待遇,且被列入供应商数据库,能获得联合国采购的最新消息,在下次采购时被优先考虑;同时,企业还可以把“作为联合国指定采购商”作为一种标志,来宣扬促进营销渠道。并且,企业参与联合国采购后能规避很多风险,至少避免了反倾销—这一长期令我国外贸企业头疼的问题。另外,在应收账款方面,企业无须担心风险,联合国将在收到货物或发货单30天保证付款。
即便没有与联合国做成生意,只要具有联合国指定供应商资格,企业照样能从中获利。比如,具有该资格的广东顺特电气有限公司,虽然未与联合国做成生意,但该公司却与阿联酋DEWA签订了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的出口合同—发挥巨大作用的正是此公司的联合国指定供应商资格。据悉,一旦获得该资格,企业在无形的广告资产上还能得到巨大的促进,企业很可能因此进入到与众多跨国企业合作的队列。
另外,参与联合国采购活动对中国企业还有很大的好处。比如,可以学到规范化的国际商品交易;还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形象,有联合国指定供应商的牌子,外国大企业的采购也会优先考虑,这对扩大企业在各国的商机也是很有帮助的。此外,因为联合国与指定供应商是通过网络联系的,还可以加快企业电子商务的进程。
联合国采购的中国机会
尽管“中国制造”近两年来一直为外界所质疑,但廉价的产品和较高的性价比已引起了国际贸易领域的高度重视。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有100多种工业制成品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范围涉及钢铁、水泥、家电、通讯设备、纺织、医药、机械装备、化工等十几个行业。
正因为出于成本上的考虑,联合国采购近年来已把目光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印度、中国都成了联合国采购组织所青睐的对象。毫无疑问,作为世界制造业排名靠前的中国迎来了自己的绝好机会。早在2005年“第六届中国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上,联合国六大机构拟定的在中国的采购计划已从衣袜、鞋帽、帐篷等低端商品,扩大到包括汽车、电脑等数十类附加值较高的高科技产品、机电产品;两年后,联合国采购再次进入广交会,联合国采购官员明确表示,“希望借广交会与中国企业加强联系,采购机械设备、建材、家具、文具用品等救灾方面的物资。”
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加入联合国采购的队列,联合国采购司采购总部主任YavarKhan先生通过媒体的渠道不厌其烦地宣传,“成为联合国采购供应商,只需要通过国际质量体系ISO9000认证,公司成立3年以上,具有稳定的财务状况。”
然而,对于中国的众多企业来说,联合国采购这一机会可谓曲高和寡。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05年联合国在全球的采购金额为84亿美元,2006年为94亿美元,几乎每年都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4年联合国在中国直接采购的金额仅占0.51%,2005年为1.01%,2006年也在0.94%左右徘徊,2007年略有增长。
据估算,联合国每年采购所产生的辐射增长效应是其自身采购金额的6~7倍,可形成总额约为350亿~400亿美元的庞大市场。在2006年联合国供应商排名中,美国以5.26亿美元居首位,印度以4.18亿美元排名第二,阿富汗、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位列前十。
显然,中国企业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优势和水平。事实上,中国制造的强项正好是联合国采购所需的。例如,联合国采购清单上有诸如食品、医疗设备、药品、帐篷、机动车、办公用品、服装、鞋等产品,大部分是中国的优势产品。对此,中国的中小型企业完全可以以产能高、物美价廉来迎合联合国采购。
“从2002年起,联合国采购政策越来越倾向于发展中国家,如今,向联合国供货的前十大国家中,发展中国家首次超过一半。”戴定一认为,在联合国采购这一“中国机会”屡屡光顾的今天,中国的众多企业完全有能力参与其中。
门前盛宴,岂容错过?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目前联合国采购名录6000多家企业中,中国仅120多家,所占比例仅为1.87%,而出口额低于中国的印度却占2.2%。虽然联合国采购近年来越发关注中国市场,反观中国企业却整体表现出冷漠的态势。为何面对送上门的饕餮盛宴都如此冷漠?
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戴定一认为,不了解联合国机构的采购规则和程序,在信息的对称性、利用率方面存在问题,再加上交流、资金及技术上的障碍,以致于中国企业在联合国采购中寸步难行。
业务不精
不熟悉操作规范和贸易技巧,缺乏沟通的渠道,对联合国采购的最新订单不熟悉,不符合其贸易要求,这是中国企业徘徊联合国采购盛宴门外的最大原因。甚至因为是腆于与联合国打交道,或是难以开展实质性业务,最终一些企业即便已获得了联合国指定供应商资格也很快放弃。
以格兰仕为例,作为世界上微波炉产销规模最大的家电企业,广东格兰仕集团的微波炉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5%。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有率位居第一,在欧洲市场占有率高达40%,在法国更是高达70%……然而,因为主观认为“联合国采购手续复杂”,格兰仕虽然在2005年4月成为联合国指定的采购供应商后,一直就没有和联合国在采购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所以至今尚未分得联合国采购的一杯羹。
信息不对称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在食品、纺织品、农机具以及发展和人道主义项目所必需的基本产品方面都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但因为联合国采购机构对中国企业和产品了解并不太多,故而很多订单都花落发达国家。中国的避孕药具、供水设备、建筑材料、农机具、一般机床和设备在联合国采购名单中榜上有名;另外,中国的运输、印刷等也赢得了采购商的青睐。据悉,在联合国采购计划中,很大部分都是信息技术、电脑软件方面的采购。对此,相当部分的中国企业却墨守成规地自认为联合国只需要纺织品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由于对联合国采购的一知半解,未在其规章、制度和程序上做深度了解,许多中国企业走起了“曲线救国”的弯路,绕道他国或渠道间接进入联合国采购系统。比如,众所周知的联合国总部各机构的办公用品其实都是“中国制造”,但采购商却是美国的某文具连锁店!
“机构所采购的商品和服务中有20%左右来自于中国。其中不仅有从中国直接采购的产品,也有从第三国‘转道’而来的中国产品,后者的数量数倍于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管理部采购服务办公室主任Ranko Vujacic表示,比如联合国难民署在中国直接采购的商品大约占40%,而通过第三国采购的中国产品占到60%。
信息利用率较低
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曾在我国推出并实施“促进联合国在中国采购计划”。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发布的国际项目招标和采购信息逐年增加。
采购信息从1985年的每年几万条,发展到现在的每年20万条,采购金额也越来越大,最小的1万至2万美金,最大的上亿美金。如果按照发布信息的数量计算,每年采购金额超过400亿美元,加上大型国际招投标项目4000亿美金,总共涉及金额4400亿美元。但是,我国对这些信息利用率极低,不到1%,由此导致在巨大的联合国采购市场中,联合国在发展中国家的采购额占总额的1/3,而直接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采购额却不到其总额的1%。在发展中国家的采购额占总采购额的43%,在中国的直接采购仅仅占总采购额的1%,而在印度的采购额却是中国的近17倍。
岂容错过的盛宴?
如今,中国沿海城市的许多外贸企业已越来越对联合国采购盛宴表示出了浓厚兴趣。2005年5月12日,广东省有10家企业顺利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机构间采购办公室的注册供应商。与此同时,继北京和浙江义乌之后,联合国在中国设立了第三家采购中心——武汉。联合国采购的绿色通道也日益得到中国企业的重视,在2007年的广交会上,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这表明中国企业的觉醒,也表明了联合国采购机构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
2007年4月,“广交会-联合国采购促进中心”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联合国采购与中国企业之间有了更好的沟通、对接渠道;2007年9月,“联合国国际小水电组织会员国工业品采购基地”暨“国际工业品采购基地”,在重庆举行奠基仪式。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云盖拉等联合国高层官员,国家有关部委,重庆市政府主要领导悉数出席。分析人士认为,重庆有望借助这一国际平台成为国际工业品采购交易中心。
家门口的盛宴,岂容错过?无论是企业、行业机构,还是政府都在努力地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结语:历数中国企业参与联合国采购的诸多不足,并非是因为企业不想分享这道大餐,而是囿于自身在相关业务方面的不精,沟通能力、经验等原因,要想挤进联合国采购前十强大国之列,中国的企业还需要积蓄更大的能量和更多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