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刊于一九七九年四月的《读书》杂志,今天已迈入了而立之年。为答谢读书界三十年来始终不渝的关爱与支持,四月二十一日,本刊编辑部在北京金台饭店举办创刊三十周年雅聚,出版界的老前辈与现任领导,读书界新老作者与不同年龄层的读者代表,还有历年参与过《读书》编辑工作的编辑,旧雨新朋,老少咸集,大家欢聚一堂,共庆《读书》三十岁生日。
三联书店总经理、《读书》总编辑樊希安主持了这次聚谈会,他说,三十年前的春天,在改革开放浩荡春风的吹拂下,陈翰伯、范用、陈原、倪子明、史枚、冯亦代、丁聪等著名的老一代出版家和文化人创办了《读书》杂志。三十年来,《读书》坚持面向知识界、服务知识界,以其高雅格调和品位,赢得了知识界的普遍喜爱。她既是思想文化界改革开放的标志,也成为我国期刊之林的一个著名品牌,同时也型塑了三联书店图书出版的风格,在读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享有良好声誉。在《读书》创刊三十周年之际,我们诚邀读书界的新老朋友于此雅聚,既是缅怀过去,也是前瞻将来,意在为营造和谐社会增添几缕书香。
《读书》杂志执行主编贾宝兰在致辞说,三十年的《读书》至少有五个方面值得回顾与总结。这五个方面是:一,积极参与拨乱反正。第一期李洪林的《读书无禁区》,是《读书》在新时期冲破思想禁锢,拨乱反正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文章发表后,引起思想界的普遍共鸣和社会关注,它为《读书》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地位和影响。二,注重思想启蒙。改革伊始,《读书》以自己的资源优势,组织评介二十世纪的西方学术名著和新思潮。这些评介,不仅开阔了读者的视野,影响了一代知识人,而且延续成三联的风格。三,彰显人文精神。《读书》以思想、人文类文章为主,侧重对人、对国家及民族的人文关怀。从创刊号上的《读书无禁区》,到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与启蒙,再到九十年代延续至今的对改革问题的反思,无不体现着这种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读书》区别于其他的刊物,是《读书》的生命力所在。四,追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文风。“反对穿靴戴帽,反对空话,反对八股腔调,提倡实事求是,言之有物。”五,本着邹韬奋先生“竭诚为读者服务”的至理名言,创办了“读书服务日”这种服务形式。最初的“读书服务日”主要是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服务日上展览各社新书,为作者提供最新出版信息。到后来发展成为编者与作者、作者与作者之间的自由聚会。“读书服务日”这种形式一方面奠定了《读书》的文化根基,另一方面,使《读书》拥有一个庞大的作者网络和群体。最后她表示,今后仍将继续秉承《读书》的办刊宗旨, 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倡导流利畅达之文,注重思想启蒙和弘扬人文精神。
读书、编书、出书,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一生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他作为《读书》杂志的老读者,以读书人、编书人、出书人的三重身份,说几句个人感言。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刘伯根代为宣读了这一书面发言。发言说,《读书》杂志的成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在思想领域的一个成果。说《读书》的历史是改革开放的历史,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学术史、思想史和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一点不过分。三十年来,《读书》一直在解读好书,引领阅读。让读书人在这里选择、吟味和使用书籍;让写书人在这里拓展思想,开拓思路;让出书人在这里确立追求,提高质量。它所提供的思想营养、文化视野以及人文关怀的精神,整整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他特别称道《读书》常年举办的“读书服务日”活动,认为这个名称是取自韬奋先生“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宗旨,向作者、编者展示新书,相聚一堂进行交流,一杯清茶,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发表见解,领受选题。吕叔湘先生到八十多岁还参加这个活动。老一代的创业精神、渊博学识和严谨品格,已经铭刻在史册,是我们继承和学习的楷模。他在发言的结束语中说,《读书》既有鲜明的办刊宗旨和编辑风格,也有自己强大的作者队伍和稳定的读者群,相信她将会越办越好。
“莫道三十是年少,百岁三分已一分。”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裁李朋义,是作为《读书》上级主管单位的负责人来参加聚会的,他援引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句,认为三十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并不算短暂,但对一个期刊而言,却还依然是年轻的。他说,《读书》杂志的创刊号上曾经发表了一篇开风气之先的《读书无禁区》宏文,不仅表达了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冲破思想的藩篱、渴望读书的时代心声,也开辟一条追求知识、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光荣道路。三十年来,《读书》杂志积极引导文化消费的新潮流,大力推动社会阅读的新风尚,热切关注知识群体的新生活,努力满足广大读者的新期待,受到学术界、文化界和出版界的广泛赞誉,逐步成长为一代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成长为一个著名的学术文化品牌。三十年来,《读书》开榛辟莽,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奋斗以成,扶植和团结了一大批有理想、有才华、有操守的知识分子,为繁荣思想学术百花园,为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文化氛围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读书》杂志作为改革开放的历史产物,又与改革开放一路同行,它不仅见证了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见证了伟大祖国不断繁荣昌盛的历史进程。《读书》杂志的发展与成功得益于政府管理部门的正确指导,得益于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大力支持,得益于三联书店和《读书》编辑部全体职工的辛勤耕耘和默默奉献。对于《读书》杂志今后的发展,他提出了四点殷切的希望:首先,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要善于回答改革进程中突出的理论问题和热点问题,稳妥处理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辩论与争鸣,要不断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二,加强作者资源建设。作者资源是最为宝贵的出版资源,是出版精品涌现的源头活水,是我们维护品牌影响力、扩大文化竞争力的核心力量。希望《读书》编辑部团结更为广泛的学术界、文化界的朋友,凝聚并发挥多方智慧和力量,努力实现文化建设上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第三,树立“竭诚为读者服务”的意识。第四,努力形成具有中国气派的期刊文化风格。在上个世纪初叶,《新青年》、《语丝》、《东方》等著名刊物以其独特的文化风格,在中国期刊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希望《读书》杂志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编辑队伍建设,继续保持高雅的文化品格,形成具有中国气派的期刊文化风格。
《读书》杂志创刊三十年来,她的读者遍布于各个社会阶层之中,既有普通的知识人,也不乏身居高位的官员。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在发言中特别强调说,他是作为《读书》杂志的一名读者来参加这一雅聚的。他说,《读书》杂志是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一九七九年创刊的。三十年来从《读书》杂志可以看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思想、文化变革历程的影像。我们读《读书》的时候,感受到它对时代思潮的评介不是说教,而是用谈心的方式和平实的语言来交流的。《读书》杂志看起来薄薄的,也很朴素,但有文化格调,内容非常有味道。所以很多人喜欢《读书》杂志,很多人愿意读。现在的书非常多,但我拿到《读书》还是要翻看,有些文章还要认真地读,因為读完之后可以引发人思考一些问题。《读书》引发的这种思考是内心的、充满智慧的,它给人以感悟。我们现在的刊物和书籍很多,可以说是浩如烟海。《读书》杂志不仅介绍书,谈与书相关的人、相关的事,还对一些文化现象进行评论。让我们读者感觉到内心能够有所相通。现在,这样的杂志确实不是很多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下,社会价值多元,取向多元,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是多元的。很多刊物或者很多出版物追求娱乐、追求时尚是这个时代一种必然现象。但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读书》一直遵循着自己办刊的宗旨,坚持自己的精神品格,通过跟读者交流,揭示思想的深刻性,使我们读者想读它,希望它办得越来越好。我想,现在有这么多的刊物,为什么《读书》三十年来能始终坚持走自己独特的道路呢?这是由于老一辈出版人的求真、求实的文化精神被传承了下来,被一代一代的编辑接力下来,用他们的努力,通过思考,把他们的智慧赋予其中,不断赋予时代新意,保证了这个优良传统和创新延续下来。
三联书店总经理、《读书》总编辑樊希安主持了这次聚谈会,他说,三十年前的春天,在改革开放浩荡春风的吹拂下,陈翰伯、范用、陈原、倪子明、史枚、冯亦代、丁聪等著名的老一代出版家和文化人创办了《读书》杂志。三十年来,《读书》坚持面向知识界、服务知识界,以其高雅格调和品位,赢得了知识界的普遍喜爱。她既是思想文化界改革开放的标志,也成为我国期刊之林的一个著名品牌,同时也型塑了三联书店图书出版的风格,在读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享有良好声誉。在《读书》创刊三十周年之际,我们诚邀读书界的新老朋友于此雅聚,既是缅怀过去,也是前瞻将来,意在为营造和谐社会增添几缕书香。
《读书》杂志执行主编贾宝兰在致辞说,三十年的《读书》至少有五个方面值得回顾与总结。这五个方面是:一,积极参与拨乱反正。第一期李洪林的《读书无禁区》,是《读书》在新时期冲破思想禁锢,拨乱反正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文章发表后,引起思想界的普遍共鸣和社会关注,它为《读书》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地位和影响。二,注重思想启蒙。改革伊始,《读书》以自己的资源优势,组织评介二十世纪的西方学术名著和新思潮。这些评介,不仅开阔了读者的视野,影响了一代知识人,而且延续成三联的风格。三,彰显人文精神。《读书》以思想、人文类文章为主,侧重对人、对国家及民族的人文关怀。从创刊号上的《读书无禁区》,到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与启蒙,再到九十年代延续至今的对改革问题的反思,无不体现着这种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读书》区别于其他的刊物,是《读书》的生命力所在。四,追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文风。“反对穿靴戴帽,反对空话,反对八股腔调,提倡实事求是,言之有物。”五,本着邹韬奋先生“竭诚为读者服务”的至理名言,创办了“读书服务日”这种服务形式。最初的“读书服务日”主要是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服务日上展览各社新书,为作者提供最新出版信息。到后来发展成为编者与作者、作者与作者之间的自由聚会。“读书服务日”这种形式一方面奠定了《读书》的文化根基,另一方面,使《读书》拥有一个庞大的作者网络和群体。最后她表示,今后仍将继续秉承《读书》的办刊宗旨, 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倡导流利畅达之文,注重思想启蒙和弘扬人文精神。
读书、编书、出书,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一生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他作为《读书》杂志的老读者,以读书人、编书人、出书人的三重身份,说几句个人感言。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刘伯根代为宣读了这一书面发言。发言说,《读书》杂志的成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在思想领域的一个成果。说《读书》的历史是改革开放的历史,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学术史、思想史和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一点不过分。三十年来,《读书》一直在解读好书,引领阅读。让读书人在这里选择、吟味和使用书籍;让写书人在这里拓展思想,开拓思路;让出书人在这里确立追求,提高质量。它所提供的思想营养、文化视野以及人文关怀的精神,整整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他特别称道《读书》常年举办的“读书服务日”活动,认为这个名称是取自韬奋先生“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宗旨,向作者、编者展示新书,相聚一堂进行交流,一杯清茶,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发表见解,领受选题。吕叔湘先生到八十多岁还参加这个活动。老一代的创业精神、渊博学识和严谨品格,已经铭刻在史册,是我们继承和学习的楷模。他在发言的结束语中说,《读书》既有鲜明的办刊宗旨和编辑风格,也有自己强大的作者队伍和稳定的读者群,相信她将会越办越好。
“莫道三十是年少,百岁三分已一分。”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裁李朋义,是作为《读书》上级主管单位的负责人来参加聚会的,他援引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句,认为三十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并不算短暂,但对一个期刊而言,却还依然是年轻的。他说,《读书》杂志的创刊号上曾经发表了一篇开风气之先的《读书无禁区》宏文,不仅表达了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冲破思想的藩篱、渴望读书的时代心声,也开辟一条追求知识、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光荣道路。三十年来,《读书》杂志积极引导文化消费的新潮流,大力推动社会阅读的新风尚,热切关注知识群体的新生活,努力满足广大读者的新期待,受到学术界、文化界和出版界的广泛赞誉,逐步成长为一代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成长为一个著名的学术文化品牌。三十年来,《读书》开榛辟莽,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奋斗以成,扶植和团结了一大批有理想、有才华、有操守的知识分子,为繁荣思想学术百花园,为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文化氛围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读书》杂志作为改革开放的历史产物,又与改革开放一路同行,它不仅见证了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见证了伟大祖国不断繁荣昌盛的历史进程。《读书》杂志的发展与成功得益于政府管理部门的正确指导,得益于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大力支持,得益于三联书店和《读书》编辑部全体职工的辛勤耕耘和默默奉献。对于《读书》杂志今后的发展,他提出了四点殷切的希望:首先,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要善于回答改革进程中突出的理论问题和热点问题,稳妥处理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辩论与争鸣,要不断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二,加强作者资源建设。作者资源是最为宝贵的出版资源,是出版精品涌现的源头活水,是我们维护品牌影响力、扩大文化竞争力的核心力量。希望《读书》编辑部团结更为广泛的学术界、文化界的朋友,凝聚并发挥多方智慧和力量,努力实现文化建设上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第三,树立“竭诚为读者服务”的意识。第四,努力形成具有中国气派的期刊文化风格。在上个世纪初叶,《新青年》、《语丝》、《东方》等著名刊物以其独特的文化风格,在中国期刊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希望《读书》杂志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编辑队伍建设,继续保持高雅的文化品格,形成具有中国气派的期刊文化风格。
《读书》杂志创刊三十年来,她的读者遍布于各个社会阶层之中,既有普通的知识人,也不乏身居高位的官员。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在发言中特别强调说,他是作为《读书》杂志的一名读者来参加这一雅聚的。他说,《读书》杂志是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一九七九年创刊的。三十年来从《读书》杂志可以看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思想、文化变革历程的影像。我们读《读书》的时候,感受到它对时代思潮的评介不是说教,而是用谈心的方式和平实的语言来交流的。《读书》杂志看起来薄薄的,也很朴素,但有文化格调,内容非常有味道。所以很多人喜欢《读书》杂志,很多人愿意读。现在的书非常多,但我拿到《读书》还是要翻看,有些文章还要认真地读,因為读完之后可以引发人思考一些问题。《读书》引发的这种思考是内心的、充满智慧的,它给人以感悟。我们现在的刊物和书籍很多,可以说是浩如烟海。《读书》杂志不仅介绍书,谈与书相关的人、相关的事,还对一些文化现象进行评论。让我们读者感觉到内心能够有所相通。现在,这样的杂志确实不是很多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下,社会价值多元,取向多元,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是多元的。很多刊物或者很多出版物追求娱乐、追求时尚是这个时代一种必然现象。但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读书》一直遵循着自己办刊的宗旨,坚持自己的精神品格,通过跟读者交流,揭示思想的深刻性,使我们读者想读它,希望它办得越来越好。我想,现在有这么多的刊物,为什么《读书》三十年来能始终坚持走自己独特的道路呢?这是由于老一辈出版人的求真、求实的文化精神被传承了下来,被一代一代的编辑接力下来,用他们的努力,通过思考,把他们的智慧赋予其中,不断赋予时代新意,保证了这个优良传统和创新延续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