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礼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198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同治年间,龚慧任清河知县。他是花钱买来的这个官儿,自打上了任,就大捞特捞,几年的工夫,就捞了个盆满钵溢。他尝到了甜头儿,就想,自己要是能当个更大的官儿,那不就能捞得更多了吗?他就动起了心眼儿。
  礼也送了,钱也花了,他才知道了一件事儿:现下是慈禧太后掌管朝政,要是不能讨到她的欢心,升官儿就没指望。龚慧这可就犯开了难:怎么才能讨到太后老佛爷的欢心呢?满朝文武都在这么想,他就很难出彩了。他能想到的,别人早就想到了。比他有权有势又有钱的人多了去了,人家能花大价钱买来奇珍异宝,他行吗?
  这天,龚慧下乡去搜罗,行至一处官道时,见有个老农用毛驴车拉着一棵杏树在走,杏树上还结满了果子。他拦住了老农,奇怪地问道:“你怎么现在移树啊?”老农白了他一眼说:“有什么办法?谁让我生了个不争气的儿子呢!”
  原来,老农的儿子赌红了眼,把他家的几亩果树地输了,人家来收地,老农抓住了一线生机:他把地输给你了,却没输给你这些树。他临时买下几亩薄地,先把果树移过去再想办法吧。不然,白白留给人家,他就更要心疼死了。
  龚慧问明了情由,转身正要离开,突然灵机一动,不觉拍了拍巴掌道:“天助我也,天助我也!”他竟想到了讨好慈禧太后的好办法。
  原来,慈禧太后喜欢闻果香。不管是她居住的地方,还是理政的地方,抑或是拜佛、游玩的地方,所到之处,必要摆放鲜果,让果香氤氲,她才会心情愉悦。太后的偏爱,那就是下面各级官员努力的方向。于是,各地鲜果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据说,太后每年用于摆放闻香的鲜果就达四十余万斤。
  但那些果子,也有一个重大缺陷,就是都是焐熟的,没有树熟的。京城地界产的果子很少,大部分的果子都是从四面八方运来的。树熟的果子,爱烂不说,稍有磕碰也会坏。普遍的做法就是把八成熟的果子摘下来,放到米糠里,装车运往京城。等到了京城,果子大致也熟了。但这样的果子,自然不太熟不太甜不太香。特别像杏和桃这样的熟果,更是在六七成熟时就摘下来运走了,那口味比树熟的差远了。
  这要是给太后送些树熟的果子,她该多高兴啊!
  龚慧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清河县的特产,就是小满杏。小满时节成熟的杏子,那就算是早熟的了,别的品种还都没下来,抢占了一个先。清河县的小满杏,不光成熟早,而且个大,有鸡蛋般大小,肉质细腻,香甜无比。特别是成熟的杏子,香气馥郁,甜味儿扑鼻,真是世间难得的果中佳品。
  清河县的小满杏,又以李家山的李氏果园所出为最好。这李氏果园的杏子,也已被龚慧包下了,每到六七成熟,就采下来运进京里,送给達官显贵们。或许正因为不是树熟,他送也是白送了,没给他送出多好的前程来。而今却是不同了。
  现在离小满已不到半月,正是送礼的好时候!
  龚慧一转眼珠儿,马上就想好了主意。他当即和随行的师爷白崇兵分两路,他到李氏果园去挑果树带雇车马,白崇回县衙命捕头陈大勇前来护送。白崇领命,急急忙忙地走了。龚慧骑着毛驴,赶到李氏果园。
  李氏果园的掌门人名叫李成,祖传的手艺再加上他天赋灵感,培育出的果树就比别人家的好上一大截,结出的果子也是又大又甜。现在,杏子刚有六成熟,牛眼大小,颜色也开始由青转白了。龚慧对李成说,选10棵最好的杏树,连根带土一起挖出来,包裹好了,用马车运往京城,由他一路照应,保证让太后吃上树熟的小满杏。
  李成一听这话,惊得眼珠子险些掉下来,哆哆嗦嗦地问道:“大老爷你说什么?把整棵树运往京城?”他怀疑是自己听错了。
  龚慧点了点头说:“对,整棵树运往京城。该施肥施肥,该浇水浇水,还得保证果子不掉,才能让太后吃到树熟的果子,闻到树熟的果香。你放心吧,该多少钱多少钱,我一文都不会少给你的。事成之后,我还会重重地赏你。帮我干事儿,哪有你的亏吃!”
  李成忙道:“大老爷,这不是钱不钱的事儿。我没这么干过,只怕干不好,误了您的大事。”龚慧忽然瞪起眼睛,唬着脸道:“你没干过?谁干过呀!领风气之先,必是有人要干第一次的。你小心伺候着便是了。”李成不敢再说啥,选好了10棵最好的杏树,找来人,连树带土小心地挖下,又用油布包了树根和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这才装上马车。
  陈大勇也带着10名捕快赶来了。
  龚慧押车,即刻出发,赶往京城。
  且不说一路之上风餐露宿有多辛苦。单说李成,跟着车队照看那10棵杏树,果真是提心吊胆,兢兢业业。那杏树虽说是和着一大坨泥土连根挖下的,但毕竟是给挖出来了,不在泥土里了,浇水施肥,自然都成了问题。水大了果子会掉,水小了又怕果子没水气,他日夜观察着,那叫一个辛苦。在他悉心养护下,那杏树还算完好,果子也日渐成熟,与在园中成熟的无异。
  半月之后,来到京城。人们见一队马车拉着10棵杏树,棵棵枝头挂满了白白的杏子,果香四溢,纷纷驻足,叹为奇观。从他们的议论声中,龚慧就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亘古未有之事,而且做对了。
  到了京城,他打听到太后此时正住在颐和园中,就带着车队来到颐和园外,那里有个专门供候旨待见的官员们住的院子。这里的主管公公,名叫金桂。纵使金桂见多识广,见识过各种珍奇宝贝,可他也是头一回见到送整棵杏树来的,不觉大为惊奇。龚慧忙着赔上笑脸,说这是他特意给太后送来的树熟小满杏,还请金公公快些禀报上去。毕竟熟果不等人啊,熟透了就会掉,那就可惜了。金桂点头应了。
  晚上,金桂传来消息:太后不见官员。
  龚慧只得带着属下们在这里住下。他命令陈大勇加倍小心,看管好这些杏树,不得出一点闪失。陈大勇就带着那些捕快,小心守护着这10棵杏树。
  夜里,龚慧做了个美梦,梦到他得到了太后的赏识,升了官,发了财,又寻到一位美娇娘。正要寻欢作乐,忽然听到院子里传来一阵呼喝之声。他猛然间惊醒了,听得有陈大勇的声音,不觉一惊,慌忙爬起。出门一看,见几名捕快正围着杏树大喊大叫,做出轰赶的姿势,却不敢动那树。树上却一阵阵晃动着,不时有杏子落下来。   龚慧一惊,忙着问是怎么回事。陈大勇指着杏树说,不知从哪里来了这许多松鼠,爬上树来吃果子。这些松鼠不怕人,他们赶不走,又不敢动这树,可不急死了。龚慧也急死了。他急中生智,忽然捂着嘴巴学起了猫叫。没想到,那些松鼠听到猫叫,哧溜溜滑下树来,瞬间跑得无影无踪。龚慧怒斥道:“你们这群猪脑子,就不会想想办法啊?”看着不少杏被松鼠折腾掉下来,他心疼得要死,忙着让捕快们捡起来。
  第二天一早,他就把那些杏送给了金桂,苦着脸说起了昨天夜里的遭遇,求金桂快些给他禀报上去。金桂尝了一个杏子,入口绵软,甜香馥郁,不觉叫道:“好杏,真是好杏。我在太后身边这许多年,也是第一次吃到如此之好的杏啊。不过,黄历上说今日不宜见官,我想太后也是不会见你们的。我左右要进园子,就跟安总管说说这事儿吧。”他把那些杏精心收好,说是要送给安公公先尝尝的。龚慧又塞了两张银票,金桂倒是收下了。
  晌午,金桂传过话来,太后今日仍是不见官。
  龚慧虽是有些失望,但也不觉惊奇了。在这里呆了两天,他才知道太后很少见官,有的官员已经在这里等了两三个月。他命陈大勇好生看管好那10棵杏树,不能再有闪失了。
  陈大勇也是个聪明的主儿,他怕那群松鼠再来,他们再假装猫叫未必还管用,就跑到集市上买了一只猫回来。龚慧看到那只猫,心里也有了底。
  夜里,龚慧睡得正香,忽然又听到院里传来呼喝声。他不觉一惊,翻身爬起,来到院里,却见一棵杏树正在晃动,树上的果子噼里啪啦地掉下来。他扑到杏树前,却见树上的果子都掉下来了。这事儿也太蹊跷了。10棵杏树,只有这棵使劲地晃动,别的9棵却无异,却不知是什么缘故。他命陈大勇高举灯笼,他仰头细看,终于看清一根树杈上落着一截木棍,棍子上面拴着一根细绳,细绳落下来,另一端却指向房顶。他很快就明白了,这是有人存心捣乱。
  龚慧眼珠儿一转,很快就有了主意。他叫過陈大勇,悄悄对他吩咐了几句。陈大勇连连点头,然后就让捕快们都回去了,他自己也进到房子里,却不敢睡觉,睁大眼睛看着外面。
  天快亮的时候,陈大勇忽然看到一个黑影鬼鬼祟祟地来到院子里,向那棵杏树靠近。那个黑影来到杏树前,见四下无人,就从袖筒里抽出一根小竿子,去捅缠在杏树上的木棍。陈大勇扑出来,一把揪住了那人的后脖颈。那人吓了一跳,猛一回头,两个人都愣住了。那人不是别人,正是金桂公公。
  龚慧听到动静,也赶忙出来,见陈大勇抓住了金桂,不觉也吃了一惊,忙命陈大勇放开了金桂,奇怪地看着他说:“公公,你这是为何?”
  金桂生气地说:“为何?我还不是为了救你嘛!”
  龚慧如坠雾中,想不明白啊。
  金桂把他带进自己的房里,这才跟他说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大总管怕他们会妄作主张,或者是防止他们半路截下,也给他们定下了一条规矩,那就是不论官员们给太后带来了什么礼物,他们都要如实上报,不得隐瞒。但龚慧给他送了两张银票,这可是份不小的礼,他就不能不为龚慧想想了。因为龚慧送的这份奇礼,实在是大祸呀!但他还得遵从规矩,不能讲,不能说,他就只得出此下策,想把杏树上的杏子都给晃光了,龚慧送不成礼,就只能回去,那也就避免了这场祸事。
  龚慧听得心惊胆战,但也更迷糊了,迟疑着说:“还请公公明示,我送给太后树熟的杏子,怎么就会招来祸事了?下官可是一片诚心啊!”
  金桂叹了口气,说道:“你送杏子没问题,可你这送法就有问题了。”龚慧忙着问他是怎么回事。金桂不慌不忙地说,太后最讲求口彩,做什么事都要图个吉利。可龚慧偏偏给她送来了连根拔起的杏树上结的果。这种果有个称呼,叫绝户果。太后要是知道龚慧让她吃绝户果,还不大发雷霆?
  龚慧顿时吓得魂飞魄散。真要把绝户果送给了太后,那可真就触了太后的霉头,非得诛灭他九族不可。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谢过了金桂的救命之恩,不敢再耽搁,带着车队急忙跑出京城去了。
  金桂喊来几个小太监,打扫着地上的落叶,不觉叹了口气。他想出这些危言耸听的话来,就是想赶龚慧走啊。不然,都跟他学上这么一手儿,又不知有多少百姓要倒霉了。官员们不好好治理地方,却挖空心思想出如此奇绝的方式来媚上,也真让他无话可说了。
其他文献
双重身份  我的老家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灰城村,是冀中平原上一个仅有二十来户的小村子,离西北的北京城有140里,离东南的天津卫,也就九十多里地。村子南边,是永定河高高的套堤和渡口,往北12里,就是县城,南来北往的行人,常在村头路过。  我这么一说,你就明白了,灰城村虽小,地理位置却十分重要。“卢沟桥事变”后,京津之间成为日军重点控制的地区。  春夏之交的一天晚上,邻村的朱占魁来找我。在这一带,他拉起
期刊
皇帝晚年,在扬州建造迷楼,派人在民间大量挑选美女不说,还在后宫挑选美色,多情、多才的女子充入迷楼。  侯氏是后宫宫女,她美丽多才,却没被选入迷楼。  侯氏心里明白,对于宫女来说,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过上真正人的生活,唯一的出路便是赢得皇帝的青睐。宫女不能封嫔赐妃,那就只能做一辈子宫女,那样的一生便是失败的一生。  迷楼的负责人就是中使许廷辅,侯氏早有耳闻,要想进入迷楼,要给他塞银子。侯氏没钱没后台
期刊
明朝嘉靖年间,京城有个名叫孙五尚的大夫,专治疑难杂症,很有些名气。这天,京南大兴县的芦员外来找他看病。  芦员外一踏进诊堂,就看到中堂上挂着一幅字:妙手回春。那4个字写得歪歪扭扭,要多难看有多难看。他不觉笑道:“先生医术高超,名闻天下,挂这么几个字,却有失风雅了。”  孙五尚正给别人看病呢,听到他这么说,头也不抬地应声道:“我这字不图好看,只图能给人治好病就可。”用字给人治病?芦员外简直不敢相信自
期刊
徐州盱眙等地居民喜欢用木板或高粱秆串成圆片盖锅,同样泗州人也爱用这两种东西,只是泗州人不叫它锅盖,而称其为锅拍。  泗州西大街有三家卖锅拍的,相安无事,也不知哪天,又来了个女人。女人一身黑衣,锅拍一直顶在头顶上卖,人立在街上很是显眼。  用过她锅拍的人都夸平整、结实、耐用不说,上面的针眼,还好看如花。  女人锅拍好卖,另外三家人就不乐意了,很想把她挤出西大街。男人不好出面,于是三家女人准备以锅拍漏
期刊
搁涞阳城,扈三爷算是大财主。多大?数不上第一,排老二,有戏。他家挨铁路边住,那是穿涞阳县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修的,为的是方便慈禧老佛爷去易县西陵上香祭祖用。“过了铁路,最数老扈”,说的就是扈三爷家大业大。  扈三爷长得就富态,脑袋似直接摁在肩膀上的冬瓜,后脖梗子上一溜肉沟。人说这长相天生就是富贵命。可谁知道,扈三爷原先卻是个叫花子,拎打狗棍讨了十几年的饭。  叫花子怎么就富贵了?是金元宝绊了脚丫子
期刊
在使弓用箭的年代,齐齐哈尔东城壕边有家门户,号“曲直堂”。曲直堂是造弓的,将最直的木料弯曲成弓,弯曲的弓射出最直的箭,要不咋叫曲直堂?  曲直堂传人包老汉,正与儿子给弓摽劲儿,大门外传来不是好声的叫嚷。  一大群人,立门口喊叫,还招呼四邻街坊男女老少。  是老熟人老主顾——带兵的佐领塔格拉。包老汉拱手:“这不是神箭佐领塔格拉吗?出了啥事?”  塔佐领指着自己鼻子尖说:“你还能认得出我?我还有脸吗?
期刊
酒爷的九龙酒好,远近闻名。  酿酒的米,是山里自己种的,晶莹剔透。烧酒的水,是用毛竹开半从山上溪流引下来,甘甜清澈。酒曲是酒爷的独门绝活,不传外人。酿酒用的器具,都是五十多年的老家伙,不沾一点铁器,一年只做四次,做一次要用柴火烧足五个小时,一次只有百来斤。一开盖,清澈透明,回味丰厚,如九龙盘旋,飘香十里。  在九龙湖岭南渔村,所有的红白喜事,如果没有上酒爷的酒,客人会甩袖而去。主家会很没有面子,所
期刊
古镇倒腾宝贝的店虽然有很多,但唯独东头儿的“博雅阁”最出名。老板姓李,祖上几代与宝贝打交道,据说凡是经手的生意没有哪笔不是赚得盆满钵满。  一次,镇上来了个五十多岁的老者,手里有清代画家任熏的一幅旧作,由于吃不准货色,那幅画辗转了大半个镇也没店敢收,最后只有李老板一家收了。  等老者走后,同行们都替李老板叫冤,李老板全然不理,依旧照常开门营业。  谁知没过几天,老者坐着辆马车又去了博雅阁,这回车上
期刊
据《乾 子》载,唐代叶县有个人叫梁仲朋,家住汝州(今河南省中西部)西郭的街南。他在城外有一座小庄园,隐藏在青山绿水之间,景色宜人,还种了很多时鲜的瓜果、蔬菜和庄稼。梁仲朋经常早晨出发到庄园里去转上一圈,查看庄稼的长势,检查雇工们有没有偷懒,傍晚便骑马归来。  这年八月十五,梁仲朋在庄园待了一天后,吃过晚饭,仍像往常一样告别众人,趁着天色尚亮,开始往家里赶。  这是中秋的夜晚,天地澄明,空气中没有一
期刊
《子不语》中载,某天晚上,有位老学究走夜路时竟碰到了他早就过世的老友。寻常人夜里撞到鬼必然怕得不行,喜幸這位老先生平日里行得端、坐得正,所以并不害怕,反而问鬼友:“你这是去哪儿啊?”  鬼友说:“如今我在阴司任了个勾魂索命的小差使,今晚正该我去南村拘个人回来,不如与兄弟一道儿走吧。”一人一鬼边走边聊,不久,见到路边有一处破屋,鬼友遥遥一指,道:“可别小瞧这几间破房子,这可是文士居住的地方。”老先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