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60年5月共和党全国党代大会在芝加哥召开,当时美国正面临独立战争以来最可怕的危机。该党代会旨在选出一位总统候选人。会上的提名名单中包括两位当时美国资历最深的政治家——威廉·塞沃德和萨尔蒙·蔡斯。但党代表们最终把希望押在了一位众议员身上,他在众议院内只待过一届,在他老家伊利诺伊州的参议院竞选中曾败下阵来,而且患有非常严重的忧郁症。
他就是亚伯拉罕·林肯,现在常被历史学家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但他的伟大有部分原因在于他是个局外人。哈佛商学院的古塔姆·穆昆达所著的新书《不可或缺》里就用林肯作为例子,讨论了现代管理学里最激烈的辩论之一——到底局内人还是局外人当老板更好?在金融危机之前业界的普遍看法强烈支持局内人。但这种看法现在已经开始转变,这—方面是因为很多局内人把公司管得一团糟,另—方面是因为很多公司现在正急于寻找重新让公司业务增长的方法。博斯咨询公司每年都会调查2500家公司,根据他们的计算,首席执行官交给公司外部人士接任的比例,从2007年的14%上升到2011年的22%。在欧洲,该比例更是从14%上跳到31%。11月26日英國打破先例,委任加拿大人马克·卡尼出任英格兰银行行长。
穆昆达将领导分为两类:“滤后领导”和“未滤领导”。“滤后领导”为众人所熟知:他们是局内人,经历过一系列旨在暴露其优缺点的继任测验。“未滤领导”则如同一个谜团:他们有的像林肯一样是局外人,从未在高级职务上经过考验;有的和温斯顿·丘吉尔一样是一度失宠的局内人;有的则和卡尼一样是在其他机构打出自己名声的外来者。“滤后领导”选谁其实无关紧要,候选人中任何一个上任者阡得差不多。而“未滤领导”的选择则至关重要,偶尔你可能会碰到像林肯或是丘吉尔那样的人才,但把局面搞得更糟的例子其实更为常见。
同样来自哈佛商学院的威廉姆·索恩戴克最近也有—本新书出版。《局外人》进一步对穆昆达关于“未滤领导”可能存在优势这一论点进行了补充。索恩戴克列出8所业绩表现超出标准普尔平均值20倍的公司,并研究了这几家公司总裁的商场生涯。他发现8位总裁都是为自己行业带来崭新视点的局外人。《华盛顿邮报》的总编凯瑟琳·格拉哈姆上任时是一位已经多年没有正式工作的寡妇。通用动力公司的总裁比尔安德斯之前是宇航员。首都通讯公司的总裁汤姆·墨菲在临危受命于该电视台之前从未在媒体行业干过。
但每一个成功的局外人故事都对应着十几个失败的故事:想想惠普的卡莉·菲奥丽娜,苹果的约翰·斯卡利,家得宝的鲍勃·纳尔得利,施乐的理查德·索曼,还有安然的杰夫·斯其林。阿尔邓洛普从一家公司跳到另一家公司,所到之处就大量裁员,推高短期利润。最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勒令他停止使用其重组伎俩。博斯公司的数据显示,2009至2011年间共有34.9%的局外人总裁被解职,而局内人总裁中这个比例只有18.5%。
这意味着如果业务一帆风顺,最好还是避免雇用局外人总裁。把好摊子搞砸要比更上一层楼容易得多。但如果局面已经开始失衡,如你的公司像通用汽车那样正身处一场危机,或是你所在的行业像电信业那样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你应该找一位局外人总裁。寻找局外人的标准方法是从另一家公司选一位明星经理,但这样做很多时候结果并不好。另外一种方式是委任一位“局内局外人”,例如在公司内曾前途无量、但后来离开公司转而从事其他业务的人士。BBC前任总裁上台仅54天即被解雇,代替他出任总裁一职的托尼·霍尔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他曾是BBC内部人员,但后来离开该公司前去负责管理英国皇家歌剧院。还有一种选择是委任某人担任高级职务一段时间,再决定是否让他当总裁。穆昆达提出在评估某人是否适合总裁一职时,你应该多依赖他同事的非正式意见,而不是正式的面试。公司倾向于让局内人担任高职并非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人会“身披极大的权力”,而是因为他们清楚这些人的里里外外所有细节。
他就是亚伯拉罕·林肯,现在常被历史学家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但他的伟大有部分原因在于他是个局外人。哈佛商学院的古塔姆·穆昆达所著的新书《不可或缺》里就用林肯作为例子,讨论了现代管理学里最激烈的辩论之一——到底局内人还是局外人当老板更好?在金融危机之前业界的普遍看法强烈支持局内人。但这种看法现在已经开始转变,这—方面是因为很多局内人把公司管得一团糟,另—方面是因为很多公司现在正急于寻找重新让公司业务增长的方法。博斯咨询公司每年都会调查2500家公司,根据他们的计算,首席执行官交给公司外部人士接任的比例,从2007年的14%上升到2011年的22%。在欧洲,该比例更是从14%上跳到31%。11月26日英國打破先例,委任加拿大人马克·卡尼出任英格兰银行行长。
穆昆达将领导分为两类:“滤后领导”和“未滤领导”。“滤后领导”为众人所熟知:他们是局内人,经历过一系列旨在暴露其优缺点的继任测验。“未滤领导”则如同一个谜团:他们有的像林肯一样是局外人,从未在高级职务上经过考验;有的和温斯顿·丘吉尔一样是一度失宠的局内人;有的则和卡尼一样是在其他机构打出自己名声的外来者。“滤后领导”选谁其实无关紧要,候选人中任何一个上任者阡得差不多。而“未滤领导”的选择则至关重要,偶尔你可能会碰到像林肯或是丘吉尔那样的人才,但把局面搞得更糟的例子其实更为常见。
同样来自哈佛商学院的威廉姆·索恩戴克最近也有—本新书出版。《局外人》进一步对穆昆达关于“未滤领导”可能存在优势这一论点进行了补充。索恩戴克列出8所业绩表现超出标准普尔平均值20倍的公司,并研究了这几家公司总裁的商场生涯。他发现8位总裁都是为自己行业带来崭新视点的局外人。《华盛顿邮报》的总编凯瑟琳·格拉哈姆上任时是一位已经多年没有正式工作的寡妇。通用动力公司的总裁比尔安德斯之前是宇航员。首都通讯公司的总裁汤姆·墨菲在临危受命于该电视台之前从未在媒体行业干过。
但每一个成功的局外人故事都对应着十几个失败的故事:想想惠普的卡莉·菲奥丽娜,苹果的约翰·斯卡利,家得宝的鲍勃·纳尔得利,施乐的理查德·索曼,还有安然的杰夫·斯其林。阿尔邓洛普从一家公司跳到另一家公司,所到之处就大量裁员,推高短期利润。最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勒令他停止使用其重组伎俩。博斯公司的数据显示,2009至2011年间共有34.9%的局外人总裁被解职,而局内人总裁中这个比例只有18.5%。
这意味着如果业务一帆风顺,最好还是避免雇用局外人总裁。把好摊子搞砸要比更上一层楼容易得多。但如果局面已经开始失衡,如你的公司像通用汽车那样正身处一场危机,或是你所在的行业像电信业那样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你应该找一位局外人总裁。寻找局外人的标准方法是从另一家公司选一位明星经理,但这样做很多时候结果并不好。另外一种方式是委任一位“局内局外人”,例如在公司内曾前途无量、但后来离开公司转而从事其他业务的人士。BBC前任总裁上台仅54天即被解雇,代替他出任总裁一职的托尼·霍尔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他曾是BBC内部人员,但后来离开该公司前去负责管理英国皇家歌剧院。还有一种选择是委任某人担任高级职务一段时间,再决定是否让他当总裁。穆昆达提出在评估某人是否适合总裁一职时,你应该多依赖他同事的非正式意见,而不是正式的面试。公司倾向于让局内人担任高职并非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人会“身披极大的权力”,而是因为他们清楚这些人的里里外外所有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