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教育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来源 :中国西部·教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年的最后一月。
  在这一年里,教育承载着理想与期盼、责任与使命、梦想与希望走过每一天。在这一年里,无论是教育事件、教育现象,还是教育人物、教育改革,都在时时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2013年的教育,到底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坚持以人为本,破除教育观念性障碍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得到落实,国家教育经费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保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但是,一些久治不愈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仍然令人纠结,特别是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扭曲的教育价值取向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2013年,是我国加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第21年,一些如幼儿军训、学校及家庭“虐童”事件等违反儿童成长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受到严峻挑战。
  当前,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把受教育者当“人”,教育的工具性、功利性、世俗化日益突出,把孩子当成材料、工具,对被教育者个人或其家长来说,他们希望通过教育将来孩子“有出息”——成大器、成大名、当大官、挣大钱,光宗耀祖;而主办教育的政府和单位,则要求教育产出创新成果,迅速提升经济,多获得如诺贝尔一样的国际大奖,强实力、振国威。其实,他们的目标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没有人的全面发展,这些希望都会落空;即使有的实现了,人也很难感到幸福。因为人的幸福和生命的意义体现在基于个体发展的无限可能和价值釋放之上的。
  在更宽泛的视野中,学生的生存权、发展权未能得到保护和尊重,主要来自应试教育、沉重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的侵害。虽然,国家屡屡出台学生“减负”各项政策规定,但是到了实践层面,学校、教师却被无形地“绑架”。教育将各类学生训练成能百发百中地应付各种考试的应试机器,以为只有通过各种考试,人才有出路,才能获得各种机会。而学校办得好不好,自然也就只看从你那里出来的学生能否自如地对付各种考试了。小升初、高考的名校入学率就成为衡量小学、中学办学业绩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只将自己看成出成果、得名次的工具,很少想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致使少年儿童不堪学习压力而采取极端的行动,这些惨痛的事件背后的推手仍然是“应试教育”。这些都从深层次凸显了教育文化的异化,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权威至上,“以人为本”的儿童本位观尚未确立。
  因此,必须破除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性障碍,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儿童观,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匡正教育价值取向,排除干扰和诱惑,将坚持“以人为本”的口号落实到具体教育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让孩子抬起头来做“人”。
  城镇化背景下,出现教育均衡新问题
  2013年12月12~13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城镇化的加快发展,为推动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应该值得肯定的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比如,处于发达地区的上海市通过构建以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价值追求的“绿色指标”体系,定期对义务教育进行“健康体检”,为学校营造了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发展中地区的山西晋中市按照“全市一盘棋,城乡一体化”思路,整体设计了“四化两改三保证”的均衡发展模式,即学校建设标准化、教师交流制度化、教师管理规范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改造薄弱学校、改革高中招生制度,保证贫困生不失学、保证“学困生”不流失、保证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提前实现了市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处于西部地区的成都市在基本实现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的基础上,将关注点放到了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及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的层面,实现了从“学有所教”到“学有良教”的目标。
  但是,必须深刻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村地区、薄弱地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然存在着大量问题。
  城镇化发展使得学生进城了,但城区大班额现象并没有实际提升教育质量;城市中的外来农民子女就读的往往是弱势学校,他们同时也就成为了“城市中的乡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经济弱势、家长弱势、教材不适应等问题都成为了教育不均衡的根源。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以后,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家长接送孩子的成本增加,“超小班”难以配齐师资难以开足课时等成为村小教育的最大难题。特别是西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大量基本办学条件尚未满足的情况,个别义务教育阶段村小校舍简陋。
  在一些地方,以名校为依托实行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少部分学校的教育品质的提升,却造成了未加入名校集团学校处于相对弱势和不受关注的险境。同时,由于校际之间在办学理念、课程意识及模式、学校管理与运作方式等一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于是又产生了新的隐形不均衡现象。
  因此,要进一步加大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的工作力度,充分认识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限制发展、削峰填谷,而是提倡共同发展,更不是低位徘徊,而是要促进整体提升。应立足本土、注重特色、逐步推进,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逐步由初步均衡转向优质均衡,最终达到高位均衡。要破解“择校热”“名校热”等重点问题,革除教育功利化色彩,冲破应试教育编织起来的大网。同时,要聚焦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与教育公平,推动教育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教育体制创新,重建设更需落地生根
  我国的教育体制建设,从中央到地方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然而,国家教育政策在落实过程中总是遭遇“执行难”。比如,政府明令叫停“奥数”,但是“风暴”之后,一些地方奥数杯赛依旧,奥数培训改头换面,甚至有个别学校在“小升初”时学生仍然以奥赛命题为主,名校“尖班”盛行,“点招”隐秘运行,学生、家长叫苦不迭。还有,一些名牌、重点学校或明或暗收取“赞助费”。因此,顶层教育改革政策难以落实,教育部在下发的“教八条”的通知中明确写道:“从开展的监督检查情况来看,一些地方治理目标不明确,政策执行不到位,效果不明显,群众对乱收费择校等问题反映依然强烈。”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了全面部署,并对一些教育热难点问题的解决进行了具体明确的要求。为此,需要转变在计划经济时期和短缺教育阶段形成的面向少数人的学校教育制度、精英教育价值、片面追求分数和教育JDP的教育模式,恢复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教育价值理念的现代教育,营造和谐的教育生态。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3)》指出,破解学前教育、应试教育、流动儿童教育等积累很久、久治难愈的教育难题,改变“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表面治理和“碎片化”治理,不但要从整体的体制机制改革入手,更重要的是要严谨制定落实改革制度的监督机制,严格落实制度的监督,严肃处理违反制度的相关人和事。
  落实评价制度改革,彻底改变政府教育评价的政绩观,转变家长及社会的教育评价观念。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打破利益集团的藩篱,依法行政,依法办学,改变城乡分治、等级化的学校制度,改变主要面向城市学校、重点学校、面向少数人的教育价值取向。
  进一步落实教育督导制度改革,注重“顶层设计”与“底部落实”的有机统一。教育督导应创新督导评估标准,将一些关键性的教育问题作为重要指标,增加分值权重,实施基础性督导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激励性评价与追责性评价相结合,真正做到“既督政,更督教”、“既监督,更重指导”。同时,要更加注重教育督导结果的运用和跟踪督导,真正使影响教育发展的机制性问题得到破解,让好的教育改革成果释放出生机和活力。
  实行“异地高考”、打破一考定终身、中高考弱化英语考试分数、叫停“奥数”……2013年,教育给了我们更多的惊喜,一些深层次的教育问题也引发了我们更多的反思。坚信,随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将迎来更加绚丽的春天!
其他文献
文章介绍了HACMP技术及HACMP的组成及结构,指出了HACMP群集的硬件构成及用HACMP构建高可用系统的思路和办法,结合HACMP群集在鞍钢鲅鱼圈钢铁分公司MES系统中的应用,阐述了高可用
“享受世界”的哲学功能,使我们意识到教育的主要危机是我们培养了具有强烈愿望去占有物质世界的人。却没有去培养具有享受世界的意识和享受世界的能力,从而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美国老师雷夫·艾斯奎斯说:“我不让体制迫使我教孩子谎言。”然而,事实上,反教育确实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占着大分量的比重,说着教育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