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市场和谐是基础性的和谐工程。从抽象的意义上分析,市场是一切经济关系的集合体和落脚点。市场和谐的内在意涵,主要是指包括市场主体、客体、机制、行为边界在内所生成的市场秩序走向有条理、不混乱、公平公正而又平等自由。市场和谐要具备三个基本要件:市场体系均衡发展;市场制度合乎理性;市场规制能力不断提升。
[关键词]市场;和谐;条件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1)01-0050-02
和谐社会建设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内容具体而复杂。市场和谐是基础性的和谐工程。从抽象的意义上分析,市场是一切经济关系的集合体和落脚点。市场经济和谐的内在意涵,主要是指包括市场主体、客体、机制、行为边界在内所生成的市场秩序走向有条理、不混乱、公平公正而又平等自由。无论是对“市场化问题”不断深入的定量、定性研究,还是从构建和谐经济的视角对经济难题的溯源寻踪,无不彰显一个事实:中国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为体制目标的改革进程,已进入以和谐市场竞争秩序、提升交易质量为主的新阶段。借鉴诸多中外学者有关经济市场化、经济秩序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市场经济和谐应具备三个基本要件:一是市场体系均衡发展;二是市场制度合乎理性;三是市场规制能力不断提升。
一、市场体系均衡发展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中国目前商品市场化程度已经相当充分,整个市场体系的下层结构已经具备相当规模,至少90%以上的商品价格已由市场定价,而不由政府行政性定价。问题的根本在于,在打好这一基础的同时,市场力量并未进一步扩展到市场体系的上层结构,包括金融、土地、技术和高级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化严重滞后。目前,学者们对市场体系梯度推进特征把研究重点放在横向市场的开放竞争程度上,没有足够注意到这一市场体系纵向上的层次效应,即市场体系中下层市场与上层市场之间的规制与依托关系,尤其是这种关系在利益分配中的重要作用。就要素市场体系发展而言,基本上也是小坡度推进态势。例如,劳动力市场化速度相对快些,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中国股市投机性过强,企业债权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程度更低,等等。据市场体系经济形态学理论和供给管理理论,参照西方市场经济发展史,市场体系的不均衡推进,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合理性,但会使系统运用供给管理政策面临较严重的体制性局限,而且保证不了扩大整体市场交易规模,上层市场常常成为各种社会权力嵌入的领域,市场力量进一步扩散将受阻。
市场体系的和谐性,意味着市场体系从非均衡情势向均衡发展,是市场纵向意义上的相互依赖、整体联动、协同演进。追求市场体系的和谐性,破解非均衡所引发的问题僵局,其路径依赖于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即均衡发展的现代市场体系。一是要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主要有:加强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解决资本市场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矛盾。改革和完善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方式,经营性土地使用权一律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积极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健全市场化的用工机制和服务体系,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健全和完善技术市场,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二是理顺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的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能反映资源利用和要素使用的真实成本,既不利于资源节约和保护,也不利于要素市场的均衡发育,因此必须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三是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发展和规范水平是市场体系发育成熟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标志。要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市场认可的行业协会和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在行业内发挥应有作用。
二、市场制度合乎理性
市场制度合乎理性的涵义,一方面是指在一个以某种市场理念支持的市场制度系统内,其制度是否遵守该理念规定的“逻辑”,所表现出来的市场功能与市场价值是否与其“理念”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是指市场制度主要来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说到根本处就是市场制度要合乎社会支持与认可的法律所主张的市场公平与市场正义。体现市场公平与市场正义的市场制度是市场稳定走向和谐的基础性条件。中国市场秩序不断走向和谐的过程,也就是市场制度不断完善而合乎理性的过程。包括市场竞争的主体秩序,即企业产权制度和市场的准入制度等;市场竞争的交易秩序,即市场价格制度和其他保证竞争公平性的制度安排;主体秩序回答的是“谁在竞争”?交易秩序回答的是“怎样竞争”?这两方面制度的统一,构成市场经济的内在竞争机制。与内在竞争机制相对应,市场经济社会的法规秩序和市场经济道德秩序的统一,构成市场经济外在社会环境秩序。显然,市场内在与外在秩序走向和谐的进程要体现市场制度设计的价值理念。
合乎理性的市场制度的价值理念指向是效率。效率评判的标准问题,因评判人的认知理性不同而不同。比较而言,西方比较有代表性的制度效率观,对我们创新市场化制度理性很有借鉴意义。诸如规范自由主义的秩序经济理论代表欧普所谓的“经济制度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律精英理性设计的结果,其制度中性特征在于消除经济体系中的经济特权;哈耶克的“理性设计的逻辑起点是人类普适的自由价值”制度设计学说;布坎南的“在制度形成的参与主体人数上(一致同意原则),强调非一致同意通过的制度到一致通过的制度是制度效率的改进”的制度效率观等。抛弃西方文化崇尚的主观个人主义唯心色彩,强调创新、绵延与更改设计的效率观,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市场制度的评价标准,很自然地排除生产规模的最高限度、分配的公平程度以及经济主体有一个可以忍受的生活水平之类的标准,而选取对于各经济主体的创造潜力和进步水平有可能的最大自由和刺激,这才是评测制度效率的标准,也是评测制度合乎理性的标准。拓展来说,就是市场制度应该对其所涉及的市场主体有足够的激励功能,能为各市场主体的自由、平等的要求及其自由竞争提供良好的活动空间,使得每一市场主体都有实现其自身利益和充分发展的机缘,使得全社会的经济活力能够有效整合,最终实现稀缺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合乎理性的富有效率的市场制度构建,在基本的层面上,就是要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一方面,要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为着眼点,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进一步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分离垄断行业的垄断性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重点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行业准入难、融资 难等突出问题。
三、市场规制能力不断提升
政府的市场规制能力是指政府在遵循市场运行客观规律基础上,运用间接的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市场秩序的支配能力和控制能力。改革开放的历程告诉我们,政府缺乏必要的市场规制能力会造成市场主体产生大量短期行为、投机行为和腐败行为;政府市场规制能力的萎缩必然导致市场萎缩,并且互为动因。其中突出的是企业利用其经济优势以及与政府官员的密切联系,限制和阻碍了竞争,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冈纳·缪尔达尔在其名著《亚洲的戏剧》一书里分析,当一个国家需要过多地依赖相机抉择时,就往往弥漫着政治腐败。因为任何相机抉择的行政控制体系与经常宣称的意图相反,往往有利于与政府已经保持着较好联系的企业和个人,并且也拥有足够的资源来维持这一联系,并从中获取优先的地位。这些特点倾向于限制竞争,有利于并纵容既得利益集团。这种官商合谋的利益集团,除了暗藏着赤裸裸的权钱交易,正朝利用合法的身份与权力,通过有利于自己的制度安排来谋私、捞好处。其行为是公开的,使用的是合法手段。不一而足的许多市场干扰问题,正考验着政府的市场规制能力。
政府的市场规制能力提升主要从以下方面努力:(1)政府通过自身改革力争能力上档次。特别是要扩大政府职能幅度,实行宽幅管理,保证企业逐步发展成长为成熟的市场主体,奠定改革与发展的行政动力与市场动力相得益彰的职能基础。要创新政府组织人事,造就一支经济素质优良的公务员队伍,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权威能力、信用能力等。(2)努力创新政府规制市场的方式。比如政府对产业的管制,要由管项目、管投资甚至管品种为主的“经济性规制”,转向以安全、环保、节能、技术标准等管理为主的“社会性规制”,转向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防止和减小企业对社会造成负面外部性。“后华盛顿共识’’的代表人物斯蒂格利茨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哪怕信息有一点点没有对称,这只无形的手在事实上就是不存在的,而现实又总是信息永远不会完全充分。所以,发挥政府的信息优势,可以减少市场主体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盲目性交易行为。(3)努力提供第一公共产品——法律。亨利·梅因有句名言:谁都无权既攻击分立的财产又自称看重文明。因为从古希腊至今,财产分占与自由贸易得以存在的前提是一样的,即抽象规则意义上的法律。只有法律才能保证自由与和谐。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的市场法律是人们依靠仅有的市场知识制定的。这就决定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规则的调整是必然的。最为显现的是,各种私人契约世界是不断演化的,而相应的法律系统的一个关键功能就是支持系统中具体规则的演进,不断保证着规则系统的内在一致性,并控制着规则调整的程序。应该说,不断提供相容与细密的相对稳定的规则系统对于解决市场交易主体契约的不完全性问题、新型契约形式的出现问题(如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以及解决劳资冲突问题意义重大,进而可为市场交易主体提供更强的信心,节约交易成本,规范并促使中国市场竞争秩序不断走向和谐。
[参考文献]
[1]费雷德里克·巴斯夏,和谐经济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36.
[2]杨雪冬,论作为公共品的秩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05):40.
[3]樊纲,中国经济的风险在于制度性缺陷[J],中国经营,2007,(09):2.
[责任编辑:李允光]
[关键词]市场;和谐;条件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1)01-0050-02
和谐社会建设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内容具体而复杂。市场和谐是基础性的和谐工程。从抽象的意义上分析,市场是一切经济关系的集合体和落脚点。市场经济和谐的内在意涵,主要是指包括市场主体、客体、机制、行为边界在内所生成的市场秩序走向有条理、不混乱、公平公正而又平等自由。无论是对“市场化问题”不断深入的定量、定性研究,还是从构建和谐经济的视角对经济难题的溯源寻踪,无不彰显一个事实:中国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为体制目标的改革进程,已进入以和谐市场竞争秩序、提升交易质量为主的新阶段。借鉴诸多中外学者有关经济市场化、经济秩序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市场经济和谐应具备三个基本要件:一是市场体系均衡发展;二是市场制度合乎理性;三是市场规制能力不断提升。
一、市场体系均衡发展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中国目前商品市场化程度已经相当充分,整个市场体系的下层结构已经具备相当规模,至少90%以上的商品价格已由市场定价,而不由政府行政性定价。问题的根本在于,在打好这一基础的同时,市场力量并未进一步扩展到市场体系的上层结构,包括金融、土地、技术和高级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化严重滞后。目前,学者们对市场体系梯度推进特征把研究重点放在横向市场的开放竞争程度上,没有足够注意到这一市场体系纵向上的层次效应,即市场体系中下层市场与上层市场之间的规制与依托关系,尤其是这种关系在利益分配中的重要作用。就要素市场体系发展而言,基本上也是小坡度推进态势。例如,劳动力市场化速度相对快些,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中国股市投机性过强,企业债权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程度更低,等等。据市场体系经济形态学理论和供给管理理论,参照西方市场经济发展史,市场体系的不均衡推进,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合理性,但会使系统运用供给管理政策面临较严重的体制性局限,而且保证不了扩大整体市场交易规模,上层市场常常成为各种社会权力嵌入的领域,市场力量进一步扩散将受阻。
市场体系的和谐性,意味着市场体系从非均衡情势向均衡发展,是市场纵向意义上的相互依赖、整体联动、协同演进。追求市场体系的和谐性,破解非均衡所引发的问题僵局,其路径依赖于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即均衡发展的现代市场体系。一是要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主要有:加强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解决资本市场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矛盾。改革和完善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方式,经营性土地使用权一律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积极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健全市场化的用工机制和服务体系,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健全和完善技术市场,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二是理顺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的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能反映资源利用和要素使用的真实成本,既不利于资源节约和保护,也不利于要素市场的均衡发育,因此必须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三是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发展和规范水平是市场体系发育成熟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标志。要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市场认可的行业协会和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在行业内发挥应有作用。
二、市场制度合乎理性
市场制度合乎理性的涵义,一方面是指在一个以某种市场理念支持的市场制度系统内,其制度是否遵守该理念规定的“逻辑”,所表现出来的市场功能与市场价值是否与其“理念”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是指市场制度主要来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说到根本处就是市场制度要合乎社会支持与认可的法律所主张的市场公平与市场正义。体现市场公平与市场正义的市场制度是市场稳定走向和谐的基础性条件。中国市场秩序不断走向和谐的过程,也就是市场制度不断完善而合乎理性的过程。包括市场竞争的主体秩序,即企业产权制度和市场的准入制度等;市场竞争的交易秩序,即市场价格制度和其他保证竞争公平性的制度安排;主体秩序回答的是“谁在竞争”?交易秩序回答的是“怎样竞争”?这两方面制度的统一,构成市场经济的内在竞争机制。与内在竞争机制相对应,市场经济社会的法规秩序和市场经济道德秩序的统一,构成市场经济外在社会环境秩序。显然,市场内在与外在秩序走向和谐的进程要体现市场制度设计的价值理念。
合乎理性的市场制度的价值理念指向是效率。效率评判的标准问题,因评判人的认知理性不同而不同。比较而言,西方比较有代表性的制度效率观,对我们创新市场化制度理性很有借鉴意义。诸如规范自由主义的秩序经济理论代表欧普所谓的“经济制度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律精英理性设计的结果,其制度中性特征在于消除经济体系中的经济特权;哈耶克的“理性设计的逻辑起点是人类普适的自由价值”制度设计学说;布坎南的“在制度形成的参与主体人数上(一致同意原则),强调非一致同意通过的制度到一致通过的制度是制度效率的改进”的制度效率观等。抛弃西方文化崇尚的主观个人主义唯心色彩,强调创新、绵延与更改设计的效率观,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市场制度的评价标准,很自然地排除生产规模的最高限度、分配的公平程度以及经济主体有一个可以忍受的生活水平之类的标准,而选取对于各经济主体的创造潜力和进步水平有可能的最大自由和刺激,这才是评测制度效率的标准,也是评测制度合乎理性的标准。拓展来说,就是市场制度应该对其所涉及的市场主体有足够的激励功能,能为各市场主体的自由、平等的要求及其自由竞争提供良好的活动空间,使得每一市场主体都有实现其自身利益和充分发展的机缘,使得全社会的经济活力能够有效整合,最终实现稀缺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合乎理性的富有效率的市场制度构建,在基本的层面上,就是要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一方面,要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为着眼点,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进一步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分离垄断行业的垄断性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重点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行业准入难、融资 难等突出问题。
三、市场规制能力不断提升
政府的市场规制能力是指政府在遵循市场运行客观规律基础上,运用间接的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市场秩序的支配能力和控制能力。改革开放的历程告诉我们,政府缺乏必要的市场规制能力会造成市场主体产生大量短期行为、投机行为和腐败行为;政府市场规制能力的萎缩必然导致市场萎缩,并且互为动因。其中突出的是企业利用其经济优势以及与政府官员的密切联系,限制和阻碍了竞争,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冈纳·缪尔达尔在其名著《亚洲的戏剧》一书里分析,当一个国家需要过多地依赖相机抉择时,就往往弥漫着政治腐败。因为任何相机抉择的行政控制体系与经常宣称的意图相反,往往有利于与政府已经保持着较好联系的企业和个人,并且也拥有足够的资源来维持这一联系,并从中获取优先的地位。这些特点倾向于限制竞争,有利于并纵容既得利益集团。这种官商合谋的利益集团,除了暗藏着赤裸裸的权钱交易,正朝利用合法的身份与权力,通过有利于自己的制度安排来谋私、捞好处。其行为是公开的,使用的是合法手段。不一而足的许多市场干扰问题,正考验着政府的市场规制能力。
政府的市场规制能力提升主要从以下方面努力:(1)政府通过自身改革力争能力上档次。特别是要扩大政府职能幅度,实行宽幅管理,保证企业逐步发展成长为成熟的市场主体,奠定改革与发展的行政动力与市场动力相得益彰的职能基础。要创新政府组织人事,造就一支经济素质优良的公务员队伍,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权威能力、信用能力等。(2)努力创新政府规制市场的方式。比如政府对产业的管制,要由管项目、管投资甚至管品种为主的“经济性规制”,转向以安全、环保、节能、技术标准等管理为主的“社会性规制”,转向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防止和减小企业对社会造成负面外部性。“后华盛顿共识’’的代表人物斯蒂格利茨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哪怕信息有一点点没有对称,这只无形的手在事实上就是不存在的,而现实又总是信息永远不会完全充分。所以,发挥政府的信息优势,可以减少市场主体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盲目性交易行为。(3)努力提供第一公共产品——法律。亨利·梅因有句名言:谁都无权既攻击分立的财产又自称看重文明。因为从古希腊至今,财产分占与自由贸易得以存在的前提是一样的,即抽象规则意义上的法律。只有法律才能保证自由与和谐。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的市场法律是人们依靠仅有的市场知识制定的。这就决定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规则的调整是必然的。最为显现的是,各种私人契约世界是不断演化的,而相应的法律系统的一个关键功能就是支持系统中具体规则的演进,不断保证着规则系统的内在一致性,并控制着规则调整的程序。应该说,不断提供相容与细密的相对稳定的规则系统对于解决市场交易主体契约的不完全性问题、新型契约形式的出现问题(如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以及解决劳资冲突问题意义重大,进而可为市场交易主体提供更强的信心,节约交易成本,规范并促使中国市场竞争秩序不断走向和谐。
[参考文献]
[1]费雷德里克·巴斯夏,和谐经济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36.
[2]杨雪冬,论作为公共品的秩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05):40.
[3]樊纲,中国经济的风险在于制度性缺陷[J],中国经营,2007,(09):2.
[责任编辑:李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