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雷雨》是“中西合璧”的艺术典范,曹禺以炉火纯青的艺术表现手法奠定他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雷雨》创作;外来影响;之我见
《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更是他的成名作。他运用话剧这个舶来品,消化西方戏剧的营养,以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为背景,结合传统戏剧的艺术技巧,洋为中用,一发表就震动文坛。具有外国文学知识的读者,从中不难看出这部剧作受外来影响的痕迹。
首先,《雷雨》的创作受到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它是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典范。俄狄浦斯想要摆脱“杀父娶母”命运的束缚,结果还是被命运所捉弄,他悲愤地刺瞎双眼,流浪而死。再来看《雷雨》中侍萍的形象,她是一个善良、深受迫害的不觉悟的劳动妇女形象,她把自己的不幸归之为命。她一直逃避,结果也是被命运所捉弄。这与俄狄浦斯的命运又有什么不同呢?如有不同这就是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阶级矛盾不同。
命运观念是希腊人思想意识中的一个特点,当时他们不能理解事物发展的必然規律,历史发展也有其必然趋势。他们往往把不能解释的种种遭遇都归之为命运。曹禺在当时看到“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唤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他通过侍萍描写了“残酷的井”,对侍萍的命运却无法给予解释,只能归因于“自然的法则”,这与他受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雷雨》虽受古希腊悲剧命运的影响,但不局限于古希腊的命运悲剧,它含有一定的社会阶级内容。侍萍的悲剧命运是由当时的社会黑暗造成的,侍萍和周朴园各代表不同的阶级。由于剧作家思想上的局限性,使这部悲剧笼罩上一层宿命的神秘的气氛。虽然这部剧没有充分表达两个阶级的斗争,但毕竟将封建官僚买办阶级家庭的道德沦丧与丑恶暴露出来了。这就是它有别于古希腊命运悲剧之处。
其次,《雷雨》带有莎士比亚式的性格悲剧的意味。
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鲜明生动,性格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这是莎士比亚人物个性化的特色之一。《雷雨》中的繁漪追求个性解放,也有叛逆精神,她以不正当的乱伦私通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把爱寄托在一个废物周萍身上;她果敢阴鸷,但对周萍的乞求又是那样的卑下。戏末,她在进行着毁灭性的行动时,突然知道了侍萍是谁,面对这位命运更悲惨的妇女,她的仇恨之火熄灭了,甚至忘了自己的不幸和痛苦,而代之以对侍萍同情和内疚。她这多面、复杂“雷雨”般的性格,难说可恨、可爱?繁漪被塑造成这样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可见曹禺深得莎士比亚性格悲剧的精髓。
莎士比亚悲剧的另一特点是人物性格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处于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之中,既有人物与客观环境的冲突,也有人物的内心的冲突。繁漪的性格变化也是环境造成。她本是旧式中国女人,文弱、安静、明慧,后受新思潮影响,渴望爱情,追求自由,思想狂热,这显然与固守封建秩序的官僚资产阶级家庭格格不入。繁漪这美丽、聪慧、狂热的心灵在这监狱式的周公馆里被窒息、畸形,她变得乖戾、阴鸷和极端。环境造就了她这“雷雨”般的性格,她不愿沉默了,她要复仇,要捣毁这“体面、圆满的”家庭。这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艺术风格毫无二致。《雷雨》是曹禺接受“外来风”,表现中国风格,塑造鲜明生动人物性格的成功典范。
莎士比亚善于在人物对比中突出主人公的性格,曹禺将其运用到《雷雨》中。同是受迫害的妇女,通过四凤庄重、纯真的性格来表现繁漪的果敢、阴鸷,通过侍萍的软弱、认命来衬托繁漪的“雷雨”般的性格。这鲜明的性格对比和冲突,给人以心灵震撼,具有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再次,《雷雨》是社会悲剧,它多少受到易卜生剧作的影响。
易卜生的剧本《社会支柱》揭批了资本主义上流人物“良心上见不得人的黑斑点”,剥下他们伪善的外衣,撕毁了所谓正人君子的遮羞布,让观众看到他们丑恶的面貌,卑劣的灵魂。《雷雨》看似一出家庭悲剧,实则是社会悲剧,周朴园就是二十年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是一个血债累累的资本家。曹禺在剧中运用了明暗两条线,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展现周朴园与家庭成员的冲突,表现他专制、虚伪、冷酷;暗是以广阔社会背景为衬托,表现出周朴园与工人势不两立,揭露了他的残忍、阴险、狡诈。
最后,《雷雨》成功模仿了西方古典主义“三一律”。地点几乎都是在周公馆的客厅内;时间从第一幕至第四幕为时仅一天,从夏日早晨至当天半夜两点钟;情节是周公馆一天所发生的事情,也就是周朴园的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崩溃。“三一律”地运用,使剧情结构简练集中,矛盾冲突尖锐鲜明。
曹禺博采众长,把欧洲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融于中国话剧《雷雨》中,将传统戏剧的艺术形式和西方话剧的表现手法相糅合,可以说《雷雨》是中西合璧的艺术典范;曹禺用炉火纯青的艺术表现手法,洞悉时代的敏锐思想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崇高地位,《雷雨》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曹禺因此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关键词】《雷雨》创作;外来影响;之我见
《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更是他的成名作。他运用话剧这个舶来品,消化西方戏剧的营养,以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为背景,结合传统戏剧的艺术技巧,洋为中用,一发表就震动文坛。具有外国文学知识的读者,从中不难看出这部剧作受外来影响的痕迹。
首先,《雷雨》的创作受到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它是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典范。俄狄浦斯想要摆脱“杀父娶母”命运的束缚,结果还是被命运所捉弄,他悲愤地刺瞎双眼,流浪而死。再来看《雷雨》中侍萍的形象,她是一个善良、深受迫害的不觉悟的劳动妇女形象,她把自己的不幸归之为命。她一直逃避,结果也是被命运所捉弄。这与俄狄浦斯的命运又有什么不同呢?如有不同这就是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阶级矛盾不同。
命运观念是希腊人思想意识中的一个特点,当时他们不能理解事物发展的必然規律,历史发展也有其必然趋势。他们往往把不能解释的种种遭遇都归之为命运。曹禺在当时看到“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唤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他通过侍萍描写了“残酷的井”,对侍萍的命运却无法给予解释,只能归因于“自然的法则”,这与他受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雷雨》虽受古希腊悲剧命运的影响,但不局限于古希腊的命运悲剧,它含有一定的社会阶级内容。侍萍的悲剧命运是由当时的社会黑暗造成的,侍萍和周朴园各代表不同的阶级。由于剧作家思想上的局限性,使这部悲剧笼罩上一层宿命的神秘的气氛。虽然这部剧没有充分表达两个阶级的斗争,但毕竟将封建官僚买办阶级家庭的道德沦丧与丑恶暴露出来了。这就是它有别于古希腊命运悲剧之处。
其次,《雷雨》带有莎士比亚式的性格悲剧的意味。
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鲜明生动,性格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这是莎士比亚人物个性化的特色之一。《雷雨》中的繁漪追求个性解放,也有叛逆精神,她以不正当的乱伦私通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把爱寄托在一个废物周萍身上;她果敢阴鸷,但对周萍的乞求又是那样的卑下。戏末,她在进行着毁灭性的行动时,突然知道了侍萍是谁,面对这位命运更悲惨的妇女,她的仇恨之火熄灭了,甚至忘了自己的不幸和痛苦,而代之以对侍萍同情和内疚。她这多面、复杂“雷雨”般的性格,难说可恨、可爱?繁漪被塑造成这样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可见曹禺深得莎士比亚性格悲剧的精髓。
莎士比亚悲剧的另一特点是人物性格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处于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之中,既有人物与客观环境的冲突,也有人物的内心的冲突。繁漪的性格变化也是环境造成。她本是旧式中国女人,文弱、安静、明慧,后受新思潮影响,渴望爱情,追求自由,思想狂热,这显然与固守封建秩序的官僚资产阶级家庭格格不入。繁漪这美丽、聪慧、狂热的心灵在这监狱式的周公馆里被窒息、畸形,她变得乖戾、阴鸷和极端。环境造就了她这“雷雨”般的性格,她不愿沉默了,她要复仇,要捣毁这“体面、圆满的”家庭。这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艺术风格毫无二致。《雷雨》是曹禺接受“外来风”,表现中国风格,塑造鲜明生动人物性格的成功典范。
莎士比亚善于在人物对比中突出主人公的性格,曹禺将其运用到《雷雨》中。同是受迫害的妇女,通过四凤庄重、纯真的性格来表现繁漪的果敢、阴鸷,通过侍萍的软弱、认命来衬托繁漪的“雷雨”般的性格。这鲜明的性格对比和冲突,给人以心灵震撼,具有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再次,《雷雨》是社会悲剧,它多少受到易卜生剧作的影响。
易卜生的剧本《社会支柱》揭批了资本主义上流人物“良心上见不得人的黑斑点”,剥下他们伪善的外衣,撕毁了所谓正人君子的遮羞布,让观众看到他们丑恶的面貌,卑劣的灵魂。《雷雨》看似一出家庭悲剧,实则是社会悲剧,周朴园就是二十年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是一个血债累累的资本家。曹禺在剧中运用了明暗两条线,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展现周朴园与家庭成员的冲突,表现他专制、虚伪、冷酷;暗是以广阔社会背景为衬托,表现出周朴园与工人势不两立,揭露了他的残忍、阴险、狡诈。
最后,《雷雨》成功模仿了西方古典主义“三一律”。地点几乎都是在周公馆的客厅内;时间从第一幕至第四幕为时仅一天,从夏日早晨至当天半夜两点钟;情节是周公馆一天所发生的事情,也就是周朴园的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崩溃。“三一律”地运用,使剧情结构简练集中,矛盾冲突尖锐鲜明。
曹禺博采众长,把欧洲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融于中国话剧《雷雨》中,将传统戏剧的艺术形式和西方话剧的表现手法相糅合,可以说《雷雨》是中西合璧的艺术典范;曹禺用炉火纯青的艺术表现手法,洞悉时代的敏锐思想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崇高地位,《雷雨》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曹禺因此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