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都得到长足地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养。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它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寻有效的创新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质疑;互动;开放教学;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有阶段的过程。教师应抓住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这个渠道,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欲望,让学生不仅学会学习,更尝到创新的乐趣,从而达到培养创新品质的目的。
1. 问题是激发创新欲望的内核 让学生学会做学问,首先就是学会问。学生学会了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就可以激活思维,使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促进学生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创造型。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引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
1.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这样,才能使学生创新能力水到渠成,才能一堂语文课可以有几次让学生提问的机会。
1.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提供有价值的问题,开放学生的头脑,使学生养成“静思”、“独思”的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如教学《夹竹桃》“幻想”部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这里的‘袭’可以换成哪些词?你认为用哪个词最好,为什么?”只要理由充分,想像合理,就要给予充分肯定,也鼓励有争论。这些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去考虑,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3 培养学生学贵有疑的探索兴趣。在问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应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做几种设想,让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而且应启发学生学有所思,使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有创造性。
2. 互动是营造创新氛围的手段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模式。因此,可以让学生在个体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增加自己的经验,以此来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
2.1 在学生讨论中调动智慧。讨论能调动双方的智慧和思考的积极性,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由此迸发出创造性的智慧火花。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各自发表意见,互相取长补短,关心自己也关心他人,把自己置身于集体之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继而学生在讨论中产生新的想法,出现新的思维飞跃。
2.2 在师生合作中有效互动。如果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要从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教师就应该以好朋友、好伙伴、合作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去营造学生敢于创新的氛围,这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合作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还应努力创造条件,实现师生之间的合作,进行有效互动。研究表明,教师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开放是拓展创新领域的途径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许多方面表现出封闭性,把教材看成“唯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学生的教材,开放学生的课堂,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课堂教学与其它学科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与火热的校外生活相沟通,拓展学生的创造领域。
3.1 打破学习目标的界限。创造的实质是变异求新,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触类旁通地去认识其他相关的事物,应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地认识事物。如教学《滥竽充数》一课时,学生认识到深刻的道理后,我便引导学生将视线由书本扩展到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滥竽充数的种种事例。通过相关现象的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动面便不再局限于课文内容本身,而由书本到生活,由个别现象到一般哲理,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变异性地思考问题、由此及彼地认识事物的发散性思维。
3.2 打破学习内容的界限。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只要是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选择。在教学中,可以依据课文内容寻找适合学生阅读的相关内容,作为课文学习的延伸与拓展,以一课带多篇的形式,加大学生信息接受的量。这种以语文课内容包罗万象,和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可以将有些课文适当适时地向各学科相关联的内容开放和渗透,相互提高发挥整体协同提高的作用。另外,在教学一篇课文之前,不妨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一下生活,获得丰富的感性生活。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将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趣味,同时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了知识的积累。
4. 衔接课内课外,拓宽学生创新空间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仅立足于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向课外延伸。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科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完全不必“照本宣科”,而要活用教材,突破单篇课文的束缚,不断从课文延伸辐射开来,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使学生获得创新的源泉。
首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阅读内容要健康,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应选择儿歌、童话、寓言故事作为主要内容,中高年级则应扩大为历史、民间、神话故事、科幻小说、参观游记等,以适应他们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兴趣。阅读方式要灵活多变。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的需要,穿插进行课外阅读。例如:上了《景阳冈》后还想知道一些有关武松的故事,就可去阅读《水浒传》儿童读本。还可根据学生在假期听广播、看电影、看电视剧等的情况让学生集中进行课外阅读。例如,学生在假期观看了电视剧《西游记》,开校后,老师就可让他们在本学期内去阅读儿童读物《西游记》。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只有将语文学习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语文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经世致用”的实用功能。因此,语文教师务必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走进广阔的社会。如组织学生参观游览、感受敬老院的生活、参加招骋会、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地开展,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拓宽学生创新的空间。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作为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要充分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收稿日期:2010-04-22
【关键词】质疑;互动;开放教学;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有阶段的过程。教师应抓住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这个渠道,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欲望,让学生不仅学会学习,更尝到创新的乐趣,从而达到培养创新品质的目的。
1. 问题是激发创新欲望的内核 让学生学会做学问,首先就是学会问。学生学会了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就可以激活思维,使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促进学生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创造型。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引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
1.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这样,才能使学生创新能力水到渠成,才能一堂语文课可以有几次让学生提问的机会。
1.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提供有价值的问题,开放学生的头脑,使学生养成“静思”、“独思”的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如教学《夹竹桃》“幻想”部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这里的‘袭’可以换成哪些词?你认为用哪个词最好,为什么?”只要理由充分,想像合理,就要给予充分肯定,也鼓励有争论。这些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去考虑,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3 培养学生学贵有疑的探索兴趣。在问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应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做几种设想,让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而且应启发学生学有所思,使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有创造性。
2. 互动是营造创新氛围的手段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模式。因此,可以让学生在个体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增加自己的经验,以此来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
2.1 在学生讨论中调动智慧。讨论能调动双方的智慧和思考的积极性,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由此迸发出创造性的智慧火花。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各自发表意见,互相取长补短,关心自己也关心他人,把自己置身于集体之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继而学生在讨论中产生新的想法,出现新的思维飞跃。
2.2 在师生合作中有效互动。如果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要从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教师就应该以好朋友、好伙伴、合作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去营造学生敢于创新的氛围,这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合作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还应努力创造条件,实现师生之间的合作,进行有效互动。研究表明,教师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开放是拓展创新领域的途径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许多方面表现出封闭性,把教材看成“唯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学生的教材,开放学生的课堂,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课堂教学与其它学科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与火热的校外生活相沟通,拓展学生的创造领域。
3.1 打破学习目标的界限。创造的实质是变异求新,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触类旁通地去认识其他相关的事物,应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地认识事物。如教学《滥竽充数》一课时,学生认识到深刻的道理后,我便引导学生将视线由书本扩展到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滥竽充数的种种事例。通过相关现象的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动面便不再局限于课文内容本身,而由书本到生活,由个别现象到一般哲理,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变异性地思考问题、由此及彼地认识事物的发散性思维。
3.2 打破学习内容的界限。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只要是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选择。在教学中,可以依据课文内容寻找适合学生阅读的相关内容,作为课文学习的延伸与拓展,以一课带多篇的形式,加大学生信息接受的量。这种以语文课内容包罗万象,和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可以将有些课文适当适时地向各学科相关联的内容开放和渗透,相互提高发挥整体协同提高的作用。另外,在教学一篇课文之前,不妨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一下生活,获得丰富的感性生活。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将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趣味,同时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了知识的积累。
4. 衔接课内课外,拓宽学生创新空间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仅立足于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向课外延伸。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科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完全不必“照本宣科”,而要活用教材,突破单篇课文的束缚,不断从课文延伸辐射开来,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使学生获得创新的源泉。
首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阅读内容要健康,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应选择儿歌、童话、寓言故事作为主要内容,中高年级则应扩大为历史、民间、神话故事、科幻小说、参观游记等,以适应他们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兴趣。阅读方式要灵活多变。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的需要,穿插进行课外阅读。例如:上了《景阳冈》后还想知道一些有关武松的故事,就可去阅读《水浒传》儿童读本。还可根据学生在假期听广播、看电影、看电视剧等的情况让学生集中进行课外阅读。例如,学生在假期观看了电视剧《西游记》,开校后,老师就可让他们在本学期内去阅读儿童读物《西游记》。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只有将语文学习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语文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经世致用”的实用功能。因此,语文教师务必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走进广阔的社会。如组织学生参观游览、感受敬老院的生活、参加招骋会、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地开展,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拓宽学生创新的空间。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作为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要充分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收稿日期:201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