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当初还不如你们呢,在家待业五个月……”2012年7月30日,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学术报告厅,来自上海、河北、重庆等地的8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座无虚席。
一名青年正厅级官员以普通学长的身份,与大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大学生志愿者可对任何话题以直接举手或递纸条的方式自由提问,这名学长逐一回答了24个问题,会场气氛融洽,欢声笑语不断。
三个小时的对话结束,大学生志愿者意犹未尽,这名学长留下联系方式,“如果打电话不接可能在开会”,欢迎同学们通过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继续深入探讨交流。
这名学长就是共青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团重庆市委书记、新当选的团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周波。
低调、沉稳、内敛,是重庆团市委书记周波给人的第一印象。按他的话说,共青团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原本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但听过本刊社长兼总编缉李而亮在列席重庆代表团时一番即兴的激情发言后,深受感染的他改变了初衷。
经过多次预约,6月19日下午,本刊记者接到周波的电话,称已在驻地宾馆恭候。记者如约来到他的房间,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要敢于同青年“碰撞”
“听到党中央的祝词,振奋之余,更多的是感到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周波说,在外界看来,共青团的工作好像是虚活,但虚功必须实做才能取得实效。和他以前在开发区党政工作相比,一点也不轻松。
我们常说赢得青年就能赢得未来,那么我们靠什么赢得青年,青年靠什么赢得未来?
这是周波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将会伴随其在共青团岗位的始终。他认为,新时期对青年的思想引导,共青团的工作必须在党政关心、社会关注、青年关切和共青团能为中间找到结合点。
去年7月30日,重庆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培训会结束,他提出一定要到现场去看看大学生志愿者,不念讲话稿而是讲自己的故事,作了“坚定理想信念,在扎根基层中成长成才”的报告。
2012年9月11日,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在《共青团重庆市委关于周波同志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对话情况的报告》上批示:“很好,鼓励这样面对面、碰思想的交流”。
“各级团委书记要深入到青年中去,要有敢与青年面对面思想碰撞的勇气。”周波表示,通过面对面与青年大学生交流“碰撞”,我们看到大学生普遍希望直接与各级领导干部就当前各种社会现象与问题进行深层次的交流,这种面对面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的方式很受欢迎。
随后,重庆团市委通过“与信仰对话”校园报告会等活动更多地走进大学生群体,针对学生中较为普遍的思想、理论和人生困惑,特别是对国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模糊认识,结合团干部的自身成长经历和感悟,宣讲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为大学生释疑解惑,引导青年学生真心实意地紧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扎根基层也能成才
“你可以看我的简历,有五个月时间是空白的。”周波从来都不介意坦露自己的过去,特别是自己大学毕业后曾经是待业青年的经历。
1972年,周波出生于重庆的一个普通的家庭。高中毕业后,周波考入四川大学哲学系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大学毕业时,周波被推选为全班唯一的一名优秀毕业生。中央某局来学院挑选人才时,四川大学二十多个文科院系一共推荐了100多名学生,最后确定周波和另外一名毕业生入围候选。
最终毕业分配时,因为种种阴错阳差,周波最终没有去成中央某局,只好选择回老家待业分配。五个月后,本以为有入围中央某局的资格,回重庆分配的工作单位应该不会太差。当他领到派遣证时傻了眼:被分配的工作单位是重庆市非常偏远的一个乡镇,而且还是镇政府临时成立的一个选举办公室。
周波记得第一天上班的时候,一位老同志给他分配工作,主要工作就是扫地、擦桌子、打开水、取报纸。那个时候没有现代化办公系统,偶尔还刻一点油印钢板。由于自己还能写毛笔字,村、居委会干部几乎隔三差五就来找他写毛笔字贴选民榜。
“说实话,我的心理落差很大。”周波说,虽然沮丧但并没有灰心放弃,所幸哲学系的辨证思维让他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每天他第一个到办公室,打开水、擦桌子、拖地板,干起来认真卖力从不糊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告诉他,即使是擦桌子、扫地、打开水都要比别人干得好。
两个月以后,选举办公室的工作结束。周波的第二份工作是镇上一个事业单位——有四五个人的基金会,领导派他去当副主任。
“当时镇领导跟我讲,让你去就是准备接主任的班,因为基金会主任已经快满六十岁。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信任,而且我真没想到。”周波说。
周波到基金会后,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因为业务不熟,而是老主任给他“穿小鞋”。为此,周波一个小伙子背地里也偷偷哭过三次。后来他才明白,这个老主任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多干一段时间,不想退休”。
这个老主任也成功地说服镇上的一位主要领导把周波调离基金会的岗位。当时领导准备把他调回镇上当镇长助理。如果当时按照常理,周波应该会选择回镇上当镇长助理,而不会选择继续留在基金会当主任,因为镇长助理等同镇领导班子成员对待,基金会主任只是中层干部。
面对镇领导的好意,周波婉言谢绝,并强烈希望能够留下来。领导问为什么?周波说:“就这么窝囊地走了,我心有不甘。”
领导说:“那如果让你留下来,你能把基金会干到怎样?外面对基金会有很多说法!”
周波说:“再多的申辩都无济于事,这样吧,我给您表个态,您让我做基金会主任,两年以后我让全市的基金会向我看齐。”
周波对领导说:“如果干不好,你把我撤了”。就凭这句话,领导把周波留下。两年后,市里的检查组下来检查,对周波领导的这个基金会的评价就是“全市办得最好的基金会”。
周波担任基金会主任时,也面临很多诱惑。当时有一个区领导打电话给他介绍一个朋友到基金会借款,希望能得到照顾。第二天,这位企业家老板到周波办公室说:“周主任,你今天给我批1000万借款,明天早上我给你提100万现金。”周波抵御了金钱诱惑。 因为成绩突出,周波从当时全市所有的基金会主任中唯一一个被提拔起来担任副镇长的人。随后,他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成长进步。
务实创新需要两手抓
周波说,共青团工作第一必须坚持务实,第二必须坚持创新。务实是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决定的,而创新必须以务实为前提。
2011年底,周波从大足县调任重庆团市委书记。他坦言,除了在学校期间担任过团支部书记,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基层,没有干过共青团的工作。即便如此,周波履新重庆团市委书记后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在全国的共青团工作上都有借鉴意义。
首先,周波围绕科学发展,着重抓青年的创新创业,依靠创新去创业,依靠创业去带动就业。
2012年7月24日,重庆一项促进青年创新创业的务实举措已开始付诸实施,该项计划既包括了宏观层面的构建新型创新商业模式、建设高端产业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及运营机制,也包括中观层面的建设1.5万平方米的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微企创业园,还包括微观层面的设立1亿元的青年创新创业基金和3000万元的知识产权服务基金,堪称促进青年创新创业的“航空母舰”式项目。
“什么时候中国大学生,如果说毕业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靠创新去创业,而不是依靠关系去就业,中国离真正的创新型强国就不远了。”周波说。
重庆团市委的另外一项创新,则是在全市的社区创办共青团市民学校。所谓共青团市民学校,就是动员志愿者服务资源,包括专职团干、广大青年团员、青年志愿者等,真正深入到社区和最基层,首先为社区青少年做好事,同时动员我们的社区青少年,把他们组织起来为社会做好事。从而形成“志愿者到社区去,志愿者从社区来”的良性循环。
周波算了一笔账,重庆1万名专职团干、13万名兼职团员青年干部,都要到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市民学校报到,注册成为青年志愿者。这些团员青年把社区里的青少年团结起来,建立一所市民学校,创新设计一些活动和项目,“哪怕刚开始是在一块玩,然后再引导大家在一块有意义地玩。”
“最初,创办共青团市民学校是为了发挥共青团的优势,利用志愿者资源配合党政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没有想到,随着共青团市民学校的扩大后,出现了党政领导认可、社会普遍关心、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周波说,目前重庆比较活跃的共青团市民学校有200多个,各个区县都有覆盖。目标是争取实现全市2093个城乡社区共青团市民学校全覆盖,下一步将逐渐向偏远的农村辐射。
“在我看来,市民学校使共青团真正在基层找到了影响力。”周波说,共青团有组织的建团与有影响的存在要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我们的共青团才能焕发真正的活力。
责任编辑 王海
一名青年正厅级官员以普通学长的身份,与大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大学生志愿者可对任何话题以直接举手或递纸条的方式自由提问,这名学长逐一回答了24个问题,会场气氛融洽,欢声笑语不断。
三个小时的对话结束,大学生志愿者意犹未尽,这名学长留下联系方式,“如果打电话不接可能在开会”,欢迎同学们通过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继续深入探讨交流。
这名学长就是共青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团重庆市委书记、新当选的团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周波。
低调、沉稳、内敛,是重庆团市委书记周波给人的第一印象。按他的话说,共青团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原本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但听过本刊社长兼总编缉李而亮在列席重庆代表团时一番即兴的激情发言后,深受感染的他改变了初衷。
经过多次预约,6月19日下午,本刊记者接到周波的电话,称已在驻地宾馆恭候。记者如约来到他的房间,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要敢于同青年“碰撞”
“听到党中央的祝词,振奋之余,更多的是感到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周波说,在外界看来,共青团的工作好像是虚活,但虚功必须实做才能取得实效。和他以前在开发区党政工作相比,一点也不轻松。
我们常说赢得青年就能赢得未来,那么我们靠什么赢得青年,青年靠什么赢得未来?
这是周波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将会伴随其在共青团岗位的始终。他认为,新时期对青年的思想引导,共青团的工作必须在党政关心、社会关注、青年关切和共青团能为中间找到结合点。
去年7月30日,重庆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培训会结束,他提出一定要到现场去看看大学生志愿者,不念讲话稿而是讲自己的故事,作了“坚定理想信念,在扎根基层中成长成才”的报告。
2012年9月11日,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在《共青团重庆市委关于周波同志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对话情况的报告》上批示:“很好,鼓励这样面对面、碰思想的交流”。
“各级团委书记要深入到青年中去,要有敢与青年面对面思想碰撞的勇气。”周波表示,通过面对面与青年大学生交流“碰撞”,我们看到大学生普遍希望直接与各级领导干部就当前各种社会现象与问题进行深层次的交流,这种面对面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的方式很受欢迎。
随后,重庆团市委通过“与信仰对话”校园报告会等活动更多地走进大学生群体,针对学生中较为普遍的思想、理论和人生困惑,特别是对国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模糊认识,结合团干部的自身成长经历和感悟,宣讲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为大学生释疑解惑,引导青年学生真心实意地紧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扎根基层也能成才
“你可以看我的简历,有五个月时间是空白的。”周波从来都不介意坦露自己的过去,特别是自己大学毕业后曾经是待业青年的经历。
1972年,周波出生于重庆的一个普通的家庭。高中毕业后,周波考入四川大学哲学系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大学毕业时,周波被推选为全班唯一的一名优秀毕业生。中央某局来学院挑选人才时,四川大学二十多个文科院系一共推荐了100多名学生,最后确定周波和另外一名毕业生入围候选。
最终毕业分配时,因为种种阴错阳差,周波最终没有去成中央某局,只好选择回老家待业分配。五个月后,本以为有入围中央某局的资格,回重庆分配的工作单位应该不会太差。当他领到派遣证时傻了眼:被分配的工作单位是重庆市非常偏远的一个乡镇,而且还是镇政府临时成立的一个选举办公室。
周波记得第一天上班的时候,一位老同志给他分配工作,主要工作就是扫地、擦桌子、打开水、取报纸。那个时候没有现代化办公系统,偶尔还刻一点油印钢板。由于自己还能写毛笔字,村、居委会干部几乎隔三差五就来找他写毛笔字贴选民榜。
“说实话,我的心理落差很大。”周波说,虽然沮丧但并没有灰心放弃,所幸哲学系的辨证思维让他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每天他第一个到办公室,打开水、擦桌子、拖地板,干起来认真卖力从不糊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告诉他,即使是擦桌子、扫地、打开水都要比别人干得好。
两个月以后,选举办公室的工作结束。周波的第二份工作是镇上一个事业单位——有四五个人的基金会,领导派他去当副主任。
“当时镇领导跟我讲,让你去就是准备接主任的班,因为基金会主任已经快满六十岁。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信任,而且我真没想到。”周波说。
周波到基金会后,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因为业务不熟,而是老主任给他“穿小鞋”。为此,周波一个小伙子背地里也偷偷哭过三次。后来他才明白,这个老主任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多干一段时间,不想退休”。
这个老主任也成功地说服镇上的一位主要领导把周波调离基金会的岗位。当时领导准备把他调回镇上当镇长助理。如果当时按照常理,周波应该会选择回镇上当镇长助理,而不会选择继续留在基金会当主任,因为镇长助理等同镇领导班子成员对待,基金会主任只是中层干部。
面对镇领导的好意,周波婉言谢绝,并强烈希望能够留下来。领导问为什么?周波说:“就这么窝囊地走了,我心有不甘。”
领导说:“那如果让你留下来,你能把基金会干到怎样?外面对基金会有很多说法!”
周波说:“再多的申辩都无济于事,这样吧,我给您表个态,您让我做基金会主任,两年以后我让全市的基金会向我看齐。”
周波对领导说:“如果干不好,你把我撤了”。就凭这句话,领导把周波留下。两年后,市里的检查组下来检查,对周波领导的这个基金会的评价就是“全市办得最好的基金会”。
周波担任基金会主任时,也面临很多诱惑。当时有一个区领导打电话给他介绍一个朋友到基金会借款,希望能得到照顾。第二天,这位企业家老板到周波办公室说:“周主任,你今天给我批1000万借款,明天早上我给你提100万现金。”周波抵御了金钱诱惑。 因为成绩突出,周波从当时全市所有的基金会主任中唯一一个被提拔起来担任副镇长的人。随后,他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成长进步。
务实创新需要两手抓
周波说,共青团工作第一必须坚持务实,第二必须坚持创新。务实是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决定的,而创新必须以务实为前提。
2011年底,周波从大足县调任重庆团市委书记。他坦言,除了在学校期间担任过团支部书记,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基层,没有干过共青团的工作。即便如此,周波履新重庆团市委书记后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在全国的共青团工作上都有借鉴意义。
首先,周波围绕科学发展,着重抓青年的创新创业,依靠创新去创业,依靠创业去带动就业。
2012年7月24日,重庆一项促进青年创新创业的务实举措已开始付诸实施,该项计划既包括了宏观层面的构建新型创新商业模式、建设高端产业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及运营机制,也包括中观层面的建设1.5万平方米的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微企创业园,还包括微观层面的设立1亿元的青年创新创业基金和3000万元的知识产权服务基金,堪称促进青年创新创业的“航空母舰”式项目。
“什么时候中国大学生,如果说毕业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靠创新去创业,而不是依靠关系去就业,中国离真正的创新型强国就不远了。”周波说。
重庆团市委的另外一项创新,则是在全市的社区创办共青团市民学校。所谓共青团市民学校,就是动员志愿者服务资源,包括专职团干、广大青年团员、青年志愿者等,真正深入到社区和最基层,首先为社区青少年做好事,同时动员我们的社区青少年,把他们组织起来为社会做好事。从而形成“志愿者到社区去,志愿者从社区来”的良性循环。
周波算了一笔账,重庆1万名专职团干、13万名兼职团员青年干部,都要到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市民学校报到,注册成为青年志愿者。这些团员青年把社区里的青少年团结起来,建立一所市民学校,创新设计一些活动和项目,“哪怕刚开始是在一块玩,然后再引导大家在一块有意义地玩。”
“最初,创办共青团市民学校是为了发挥共青团的优势,利用志愿者资源配合党政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没有想到,随着共青团市民学校的扩大后,出现了党政领导认可、社会普遍关心、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周波说,目前重庆比较活跃的共青团市民学校有200多个,各个区县都有覆盖。目标是争取实现全市2093个城乡社区共青团市民学校全覆盖,下一步将逐渐向偏远的农村辐射。
“在我看来,市民学校使共青团真正在基层找到了影响力。”周波说,共青团有组织的建团与有影响的存在要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我们的共青团才能焕发真正的活力。
责任编辑 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