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导入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前奏,起着提纲掣领的作用。在经过长期的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后,许多学生会对初中语文课堂失去兴趣,在课堂上做着其他与语文课堂无关的事,初中语文课堂会因此显得枯燥乏味。因此,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在课堂上充满积极性,这对于初中语文课堂而言就显得尤其重要。而笔者对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几种有效的方法,可以供语文教师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
1.课堂导入的目的
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过小学六年的语文课堂学习,许多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学习积极性降低,认为语文课堂相较于数学、物理等课堂而言显得非常简单,内容也没有其他课堂有趣,因此失去了对语文课堂的学习兴趣。而适当的引用课堂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心思从课间休息、作业还有其他课程中脱离开来,从而认真开始对语文课堂的学习。
1.2承上启下
几分钟简短的课堂导入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以回顾上堂课的内容,对上堂课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又可以开启这一堂课的学习,引出本堂课重点和核心,让学生对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并且课堂导入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本堂课的线索,贯穿整个课堂。
1.3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效率的提升不仅在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计划的安排,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合理的课堂导入能够在几句话中点出本堂课的核心,相对于让学生进行了一次预习,并且课堂导入能够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积极的开始对课程的探索工作,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2.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
2.1诗词导入法
学生们从小就开始接触古诗词,并且在长期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优秀的古诗词篇目。在进行古诗词的讲解中,可以在开始教学前举行一次古诗词大赛,让学生们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的热情。如在教学诗仙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时,可以让学生们背诵学过的关于“月”的古诗词,要注意不能重复,背诵最多的学生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不但让学生复习了之前学过的知识,也能够从中了解学生的诗词储备量,方便以后更好的教学。
2.2歌曲导入法
很多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从中可以感受作者的心情。如今的初中生很多都喜欢通过听音乐的方式来纾解学习的压力,这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导入点。在音乐响起时,学生们的注意力会被吸引,情感也随之被调动,能够自然而然的进行课堂导入。在当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古诗词被改写成歌曲,通过音乐导入课堂即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情感。歌曲朗朗上口,能够让学生通过听音乐来达到背诵古诗词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一文中,可以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让学生仔细听歌词,品味其中的情感。
2.3图片导入法
学生上课时,相对于枯燥的文字,更愿意看一些赏心悦目的直观图片,所以教师可以多搜集一些相关的图片,在课堂一开始放映给学生看,通过放映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这一课时,可以先放映出苏州园林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对苏州园林产生兴趣,然后适时导入课文的学习。
2.4问题导入法
问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精神,进入一种较好的学习状态。因此,我们可以利用问题实现课堂教学的导入,促进学生注意力的提高。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新颖独特的问题,引起學生回答的兴趣,对上好一节课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问题要适当,不能过于困难,也不能特别简单,否则学生要么无法实现自主解决,要么早早就知道了答案,对接下来的学习就会丧失兴趣。比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滴水加上一粒种子等于什么?一支笔加上一张纸等于什么?雨加上太阳等于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唯一答案,只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思考,发散思维,就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5故事导入法
初中生普遍喜欢听故事,而语文教材中很多内容又可以与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相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课文之前,可以根据与课文或作者相关的故事来设计课堂导入,通过为学生讲故事,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然后顺其自然的引入到新课中,学生自然兴致盎然。例如,在讲到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述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某个感人的小故事,由此导入课程。
2.6背景导入法
初中生历史知识与文化素养都相对存在欠缺,对一些文章的理解会比较难,尤其是一些中心较为难理解的文章,或者古代诗文,学生难以理解作者表达的意图,难以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在新授课的开始就为学生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或者是作者的生平经历,使学生在了解了人物或者时代背景之后能够学习的更为顺畅。讲述艾青《我爱这土地》时,教师也应向学生介绍艾青写作本文时的时代背景——1938年11月,日寇占领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只有对这个大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学生才能体会艾青为何“眼里常含泪水”……对不同作品创作期间相关背景的介绍,亦使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态度。这样的导入法同样可以取得有效地课堂教学。讲述鲁迅的风筝一文时,也应向学生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1925年,中国北方各省正处于帝国主义及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下,在意识形态上极力强化封建教育,一些封建文人和买办知识分子高唱“尊经读经”,竭力推行奴化教育;只有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学生才能体会出鲁迅的内疚与自责,才能体会封建奴役制度和家长式专制教育的危害。
2.7温故知新导入法
教师不仅仅要教授学生新的知识点,还要对已有的知识点进行强化复习,这样才能巩固学生的知识。并且同一篇文章不同时期的领悟程度是不同的,在学习了更多新知识后,回顾以前的文章中,会让学生对以前所学会的知识进行强化,对于以前不了解的知识进行理解,也能够将旧知识迁移到新课之中。例如在学习《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时,可以引导学生去回忆之前学过的送别诗,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和《送友人》,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等,让学生们通过回忆,了解相应的知识,感受不同诗人不同时期的情感和写作手法。
3.结语
总而言之,好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课堂更有活力。
参考文献:
[1]吴霞.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浅议[J].魅力中国,2018(30):201.
[2]伍永恒.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琐谈[J].学科教学,2018:177.
[3]申晓英.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简析[J].情感读本,2018:7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
1.课堂导入的目的
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过小学六年的语文课堂学习,许多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学习积极性降低,认为语文课堂相较于数学、物理等课堂而言显得非常简单,内容也没有其他课堂有趣,因此失去了对语文课堂的学习兴趣。而适当的引用课堂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心思从课间休息、作业还有其他课程中脱离开来,从而认真开始对语文课堂的学习。
1.2承上启下
几分钟简短的课堂导入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以回顾上堂课的内容,对上堂课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又可以开启这一堂课的学习,引出本堂课重点和核心,让学生对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并且课堂导入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本堂课的线索,贯穿整个课堂。
1.3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效率的提升不仅在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计划的安排,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合理的课堂导入能够在几句话中点出本堂课的核心,相对于让学生进行了一次预习,并且课堂导入能够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积极的开始对课程的探索工作,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2.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
2.1诗词导入法
学生们从小就开始接触古诗词,并且在长期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优秀的古诗词篇目。在进行古诗词的讲解中,可以在开始教学前举行一次古诗词大赛,让学生们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的热情。如在教学诗仙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时,可以让学生们背诵学过的关于“月”的古诗词,要注意不能重复,背诵最多的学生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不但让学生复习了之前学过的知识,也能够从中了解学生的诗词储备量,方便以后更好的教学。
2.2歌曲导入法
很多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从中可以感受作者的心情。如今的初中生很多都喜欢通过听音乐的方式来纾解学习的压力,这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导入点。在音乐响起时,学生们的注意力会被吸引,情感也随之被调动,能够自然而然的进行课堂导入。在当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古诗词被改写成歌曲,通过音乐导入课堂即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情感。歌曲朗朗上口,能够让学生通过听音乐来达到背诵古诗词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一文中,可以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让学生仔细听歌词,品味其中的情感。
2.3图片导入法
学生上课时,相对于枯燥的文字,更愿意看一些赏心悦目的直观图片,所以教师可以多搜集一些相关的图片,在课堂一开始放映给学生看,通过放映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这一课时,可以先放映出苏州园林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对苏州园林产生兴趣,然后适时导入课文的学习。
2.4问题导入法
问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精神,进入一种较好的学习状态。因此,我们可以利用问题实现课堂教学的导入,促进学生注意力的提高。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新颖独特的问题,引起學生回答的兴趣,对上好一节课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问题要适当,不能过于困难,也不能特别简单,否则学生要么无法实现自主解决,要么早早就知道了答案,对接下来的学习就会丧失兴趣。比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滴水加上一粒种子等于什么?一支笔加上一张纸等于什么?雨加上太阳等于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唯一答案,只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思考,发散思维,就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5故事导入法
初中生普遍喜欢听故事,而语文教材中很多内容又可以与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相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课文之前,可以根据与课文或作者相关的故事来设计课堂导入,通过为学生讲故事,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然后顺其自然的引入到新课中,学生自然兴致盎然。例如,在讲到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述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某个感人的小故事,由此导入课程。
2.6背景导入法
初中生历史知识与文化素养都相对存在欠缺,对一些文章的理解会比较难,尤其是一些中心较为难理解的文章,或者古代诗文,学生难以理解作者表达的意图,难以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在新授课的开始就为学生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或者是作者的生平经历,使学生在了解了人物或者时代背景之后能够学习的更为顺畅。讲述艾青《我爱这土地》时,教师也应向学生介绍艾青写作本文时的时代背景——1938年11月,日寇占领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只有对这个大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学生才能体会艾青为何“眼里常含泪水”……对不同作品创作期间相关背景的介绍,亦使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态度。这样的导入法同样可以取得有效地课堂教学。讲述鲁迅的风筝一文时,也应向学生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1925年,中国北方各省正处于帝国主义及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下,在意识形态上极力强化封建教育,一些封建文人和买办知识分子高唱“尊经读经”,竭力推行奴化教育;只有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学生才能体会出鲁迅的内疚与自责,才能体会封建奴役制度和家长式专制教育的危害。
2.7温故知新导入法
教师不仅仅要教授学生新的知识点,还要对已有的知识点进行强化复习,这样才能巩固学生的知识。并且同一篇文章不同时期的领悟程度是不同的,在学习了更多新知识后,回顾以前的文章中,会让学生对以前所学会的知识进行强化,对于以前不了解的知识进行理解,也能够将旧知识迁移到新课之中。例如在学习《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时,可以引导学生去回忆之前学过的送别诗,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和《送友人》,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等,让学生们通过回忆,了解相应的知识,感受不同诗人不同时期的情感和写作手法。
3.结语
总而言之,好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课堂更有活力。
参考文献:
[1]吴霞.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浅议[J].魅力中国,2018(30):201.
[2]伍永恒.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琐谈[J].学科教学,2018:177.
[3]申晓英.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简析[J].情感读本,201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