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教育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起关键作用,高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富有创造性是高校教师成为创新型教师的前提条件,也是持续进步的基础。通过分析高校教师创新影响因素及动力,提出推动高校教师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师创新;创新型教师
一、引言
高等教育是最应尊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教育,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高校教师是教学内容的直接计划者和组织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高校教师首先要有创造力。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经过研究发现:教师在培养创造性动机的测验中的成绩与学生的创作性写作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这说明教师的创造性的高低对学生的创造性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
二、高校教师创新的影响因素
(一)智力因素对高校教师创新的影响。
高校教师创新的基础就是其智力因素。我们可以把智力理解为人才本身掌握的知识结构。创新教师在知识方面的素质要求,主要有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创新知识与技法,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基础知识是一个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是一种系统性的、范围较宽的知识;专业知识是在基础知识之上的某学科或某领域的知识,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而创新知识与技法是从事创新活动所特有的知识要求,也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如果没有这方面知识,进行创新活动就可能走弯路,而有了这方面技能,就会事半功倍。
(二)非智力因素对高校教师创新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包括教师的个性素质,即影响教师创新的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为一种创新的意识,积极探索问题的心理取向,善于把握问题的敏锐性,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创新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特征,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更是创新能力的导向、催化和动力。
(三)高校教师创新的动力。
并不是有了工作人就能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把他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为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其中还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在高校教师的创新过程中,创新动机是创新的内在动力,是创新行为发生和持续的重要原因。高校教师的创新动力是多方面的,具体可以分为四种动力
1.第一动力:生存动力。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驱使人们从事劳动的最终原因。人的生存需要是从事劳动的一般目的和内在动机。只有当人们完全地、自觉地为满足人的需要而劳动,因而劳动成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时,他的劳动才是合乎人性的,才能体现出人的劳动的创造性实践的本质特征。相反,如果无视人总是为满足需要而劳动这一客观事实,忽视人从事劳动的目的性,那么就是无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因而根本无法调动人在劳动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样,高校教师的生存动力是其进行创新的第一动力。
2.第二动力:自主动力。如果说生存动力是人类劳动的最根本动力,即“动力的动力”,那么自主动力是第二层的动力。自主动力可以系统地理解为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主人翁意识、主人翁责任、主人翁权利和主人翁行为。
3.第三动力:目标动力。任何整体要成为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创新力的团体,就需要有活跃的细胞,每一个劳动者有了明确的目标,整个企业就会有无穷的活力。增强企业的活力,就是要增强每个劳动者的活力。一个人活着,应该有明确的目标,热烈的追求,才能“生命不止,奋斗不止”,有目标和追求就会有动力。
三、推动高校教师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以上对高校教师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创新动力的分析,我们可以提出推动高校教师进行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一)基于影响因素的高校教师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1.培养高校教师的学习力。
通过培养学习力,创建“学习型”和“创新型”组织,使学校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创新教师的健康成长,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如为高校教师提供进修机会。如果高校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太单一,就会缺乏创新的源泉。长期在一个领域研究,容易陷入固定思维,走入怪圈,不易自拔。若能研究另外一个领域,便极有可能产生新的观点。创新型的高校教师不仅知识面宽又深,而且能冒尖,会创新。
2.改善不利于高校教师创新的非智力因素。
针对非智力因素的障碍,在一般的学校创新教师的能力开发中,难以有效地加以克服。因为传统的人力资源开发只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告诉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因此,非智力因素的障碍更应该在高校教师中受到重视,要注重培养高校教师的创新式思维。创新思维的核心特征是“求异”,是打破常规,调整视角,突破思维惯性。
(二)基于动力的高校教师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1.满足高校教师的物质需要。
人的需要是人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正是因为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活动,把人们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人们的社会关系,筑成人的社会本质。马克思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人们不能中止对物质的需要,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时,人的物质需要是第一个历史前提。毫不例外,学校的创新教师也只有在基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全心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只有最基本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教师才有动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
2.确保高校教师主人翁地位的实现。
增强高校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使高校教师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从而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要让创新高校教师在工作中获得大量的内部满足感。只有这样高校教师才能真正主动、自觉、踏实地进行创新活动,多出创新成果。同样,在创新高校教师的收入分配上,学校也应不断提高分配的透明度,实现报酬合理、公正、公开,满足创新高校教师的分配权要求,从而巩固和提高其主人翁的工作态度和意识。
3.对高校教师实行目标管理。
人的劳动都有明确的目的,而这种目的正是其动力的源泉。高校教师的创新活动要有明确的近期、远期目标,学校在对高校教师的管理中,应对其进行目标管理,帮助其确定目标的难易度,及目标的明确性。创新高校教师会竭尽全力去完成难度较大的目标,但却不能接受力量无法达到的目标,在目标具有适度挑战性时,往往可以激发创新美术教师潜在的能力,产生很好的效果,这也就是有时“小才大用”产生的奇效。
综上所述,对于每个高校教师来说,要成长为创造型的教师,就意味着要经历一个不断学习、不懈努力的过程,这其中包含了无数的反思、探索、实践,同时也意味着要面对无数的失败。在这一历程中,培养创新的思维和精神、尊重差异与对话、营造自由与宽松的创造氛围、提高个体哲学素养、构建激励型的职称评定体系等是一些重要的举措。相信借助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和创造教育的契机,在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以全新的观念、科学的方法、创新的精神来对待这一极具挑战性的课题,高校教师一定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开逊.教育与创造[J].人民教育,2007(5).
[2] 陈振华.论新的教育知识生产观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
[3] 王守恒.教育动力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 当代知识的变化与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0(4).
[5] 邹枝玲.创造性人格的研究模式及其问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编辑/高伟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师创新;创新型教师
一、引言
高等教育是最应尊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教育,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高校教师是教学内容的直接计划者和组织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高校教师首先要有创造力。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经过研究发现:教师在培养创造性动机的测验中的成绩与学生的创作性写作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这说明教师的创造性的高低对学生的创造性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
二、高校教师创新的影响因素
(一)智力因素对高校教师创新的影响。
高校教师创新的基础就是其智力因素。我们可以把智力理解为人才本身掌握的知识结构。创新教师在知识方面的素质要求,主要有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创新知识与技法,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基础知识是一个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是一种系统性的、范围较宽的知识;专业知识是在基础知识之上的某学科或某领域的知识,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而创新知识与技法是从事创新活动所特有的知识要求,也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如果没有这方面知识,进行创新活动就可能走弯路,而有了这方面技能,就会事半功倍。
(二)非智力因素对高校教师创新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包括教师的个性素质,即影响教师创新的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为一种创新的意识,积极探索问题的心理取向,善于把握问题的敏锐性,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创新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特征,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更是创新能力的导向、催化和动力。
(三)高校教师创新的动力。
并不是有了工作人就能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把他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为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其中还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在高校教师的创新过程中,创新动机是创新的内在动力,是创新行为发生和持续的重要原因。高校教师的创新动力是多方面的,具体可以分为四种动力
1.第一动力:生存动力。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驱使人们从事劳动的最终原因。人的生存需要是从事劳动的一般目的和内在动机。只有当人们完全地、自觉地为满足人的需要而劳动,因而劳动成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时,他的劳动才是合乎人性的,才能体现出人的劳动的创造性实践的本质特征。相反,如果无视人总是为满足需要而劳动这一客观事实,忽视人从事劳动的目的性,那么就是无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因而根本无法调动人在劳动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样,高校教师的生存动力是其进行创新的第一动力。
2.第二动力:自主动力。如果说生存动力是人类劳动的最根本动力,即“动力的动力”,那么自主动力是第二层的动力。自主动力可以系统地理解为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主人翁意识、主人翁责任、主人翁权利和主人翁行为。
3.第三动力:目标动力。任何整体要成为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创新力的团体,就需要有活跃的细胞,每一个劳动者有了明确的目标,整个企业就会有无穷的活力。增强企业的活力,就是要增强每个劳动者的活力。一个人活着,应该有明确的目标,热烈的追求,才能“生命不止,奋斗不止”,有目标和追求就会有动力。
三、推动高校教师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以上对高校教师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创新动力的分析,我们可以提出推动高校教师进行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一)基于影响因素的高校教师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1.培养高校教师的学习力。
通过培养学习力,创建“学习型”和“创新型”组织,使学校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创新教师的健康成长,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如为高校教师提供进修机会。如果高校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太单一,就会缺乏创新的源泉。长期在一个领域研究,容易陷入固定思维,走入怪圈,不易自拔。若能研究另外一个领域,便极有可能产生新的观点。创新型的高校教师不仅知识面宽又深,而且能冒尖,会创新。
2.改善不利于高校教师创新的非智力因素。
针对非智力因素的障碍,在一般的学校创新教师的能力开发中,难以有效地加以克服。因为传统的人力资源开发只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告诉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因此,非智力因素的障碍更应该在高校教师中受到重视,要注重培养高校教师的创新式思维。创新思维的核心特征是“求异”,是打破常规,调整视角,突破思维惯性。
(二)基于动力的高校教师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1.满足高校教师的物质需要。
人的需要是人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正是因为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活动,把人们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人们的社会关系,筑成人的社会本质。马克思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人们不能中止对物质的需要,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时,人的物质需要是第一个历史前提。毫不例外,学校的创新教师也只有在基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全心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只有最基本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教师才有动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
2.确保高校教师主人翁地位的实现。
增强高校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使高校教师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从而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要让创新高校教师在工作中获得大量的内部满足感。只有这样高校教师才能真正主动、自觉、踏实地进行创新活动,多出创新成果。同样,在创新高校教师的收入分配上,学校也应不断提高分配的透明度,实现报酬合理、公正、公开,满足创新高校教师的分配权要求,从而巩固和提高其主人翁的工作态度和意识。
3.对高校教师实行目标管理。
人的劳动都有明确的目的,而这种目的正是其动力的源泉。高校教师的创新活动要有明确的近期、远期目标,学校在对高校教师的管理中,应对其进行目标管理,帮助其确定目标的难易度,及目标的明确性。创新高校教师会竭尽全力去完成难度较大的目标,但却不能接受力量无法达到的目标,在目标具有适度挑战性时,往往可以激发创新美术教师潜在的能力,产生很好的效果,这也就是有时“小才大用”产生的奇效。
综上所述,对于每个高校教师来说,要成长为创造型的教师,就意味着要经历一个不断学习、不懈努力的过程,这其中包含了无数的反思、探索、实践,同时也意味着要面对无数的失败。在这一历程中,培养创新的思维和精神、尊重差异与对话、营造自由与宽松的创造氛围、提高个体哲学素养、构建激励型的职称评定体系等是一些重要的举措。相信借助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和创造教育的契机,在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以全新的观念、科学的方法、创新的精神来对待这一极具挑战性的课题,高校教师一定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开逊.教育与创造[J].人民教育,2007(5).
[2] 陈振华.论新的教育知识生产观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
[3] 王守恒.教育动力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 当代知识的变化与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0(4).
[5] 邹枝玲.创造性人格的研究模式及其问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编辑/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