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智趣”语文,就是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智趣语文”中的“智趣”不是“智”和“趣”的简单相加,应该是“激趣”与“启智”的有机融合。
阅读素养是高中生的基本语文素养。经典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强大的人文教育功能。引导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不仅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更能够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和人生观,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以下笔者就两个方面谈谈如何在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智趣”语文教学的渗透。
一、营造氛围,激活课堂
很多经典的文学名著篇幅都很长,学生看到就会产生畏难心理,觉得看不下去。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顺势点燃他们阅读兴趣的火花。比如:《三国演义》中描写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些妙计?与数字“三”有关的故事有哪些?《红楼梦》中一共结了几次诗社?每次的诗社名是什么?学生在翻原著查找答案的同时,不知不觉地也就基本上把原著中相关的内容阅读了一遍。
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对影视感兴趣的特点,把多媒体辅助带进课堂,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影视作品作为掌握文学名著的一个方便快捷的手段,深受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因此,可通过影视这个多媒体,让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再配合教师的指导,作为对名著阅读的一个很好补充,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名著的兴趣。
比如,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这两部大部头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挑一些经典的片段,例如《红楼梦》的“林黛玉进贾府”“宝钗扑蝶”“黛玉葬花”,《三国演义》的“三英战吕布”“辕门射戟”“三顾茅庐”这些情节,让学生看影视资料,感受小说当中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进而引导学生讨论这些人物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对这两部名著的阅读兴趣。
当然,文学名著与影视作品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二者的表现方式和审美特点,包括艺术魅力都不一样。因此,在进行影视欣赏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影视作品与原著进行比较性欣赏,让学生在比较鉴别中领悟到文字的魅力。例如,阅读《红楼梦》的时候,可以选择“宝黛初会”和“钗黛调包”两个经典情节,比较原著和电视剧,看看影视作品与原著内容是否一致、增删了哪些内容,改编或增删的好不好,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还可以组织学生写个观后感或简短的影评,并展示优秀学习成果,以此推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要教会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针对某一部具体作品,教师可以预先设计几个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大家带着问题阅读。也可以要求他们阅读之后写一篇读书笔记,对文本的人物形象与主题进行分析,培养他们形成批评性阅读的思维习惯。
二、开展活动,激活思想
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名著阅读活动,如名著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评、读书心得交流等。还可以就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或疑问处进行课堂讨论、课堂质疑答疑等。
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得到较大的提高,学生也能够充分体会到阅读名著的快乐,进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名著辩论活动。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表现欲,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内心深处希望得到肯定与认同。他们往往会把自身的人生体验融入到对名著的理解当中,对于某部名著作品也会产生多元化的解读。比如在阅读了《红楼梦》之后,可以围绕“我眼中的薛宝钗”这个话题进行辩论。课堂实践证明,一部分学生认为薛宝钗是一个温柔敦厚、豁达大度的女子,而一部分学生则认为薛宝钗是一个工于心计、冷酷自私的人物形象。经过激烈的辩论,大家最终都认识到了其实这些特点薛宝钗身上都具有,这个人物形象是复杂的、多面的。在薛宝钗身上,作者寄寓了复杂的感情:既赞美这位封建淑女的才情与智慧,又批判她“随时从分”的处世哲学。
通过这样的辩论形式,既营造了一种积极的阅读氛围,又加深了学生对名著全面而准确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样的课堂可谓既“充滿了智慧的趣味”,又“充满了趣味的智慧”。
三、拓展阅读,提升素养
拓展性阅读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潜在的积极性,而且能够让他们浸染文化底蕴,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比如,读了苏轼的《前赤壁赋》,我们应该读一读他的《后赤壁赋》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三篇名作都是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在写景、抒情以及写作手法上均有所异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研读、思考。又如,在学习了必修一课本梭罗的《神的一滴》这篇文章之后,我们可以适时地向学生推荐《瓦尔登湖》,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品的主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类要善待自然、珍爱自然。
综上所述,我认为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积极体悟与思辨,从而使学生的自我精神世界得到重构与升华,这就是语文课堂的智趣教学。
★作者通联:江苏江安高级中学。
阅读素养是高中生的基本语文素养。经典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强大的人文教育功能。引导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不仅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更能够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和人生观,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以下笔者就两个方面谈谈如何在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智趣”语文教学的渗透。
一、营造氛围,激活课堂
很多经典的文学名著篇幅都很长,学生看到就会产生畏难心理,觉得看不下去。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顺势点燃他们阅读兴趣的火花。比如:《三国演义》中描写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些妙计?与数字“三”有关的故事有哪些?《红楼梦》中一共结了几次诗社?每次的诗社名是什么?学生在翻原著查找答案的同时,不知不觉地也就基本上把原著中相关的内容阅读了一遍。
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对影视感兴趣的特点,把多媒体辅助带进课堂,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影视作品作为掌握文学名著的一个方便快捷的手段,深受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因此,可通过影视这个多媒体,让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再配合教师的指导,作为对名著阅读的一个很好补充,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名著的兴趣。
比如,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这两部大部头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挑一些经典的片段,例如《红楼梦》的“林黛玉进贾府”“宝钗扑蝶”“黛玉葬花”,《三国演义》的“三英战吕布”“辕门射戟”“三顾茅庐”这些情节,让学生看影视资料,感受小说当中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进而引导学生讨论这些人物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对这两部名著的阅读兴趣。
当然,文学名著与影视作品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二者的表现方式和审美特点,包括艺术魅力都不一样。因此,在进行影视欣赏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影视作品与原著进行比较性欣赏,让学生在比较鉴别中领悟到文字的魅力。例如,阅读《红楼梦》的时候,可以选择“宝黛初会”和“钗黛调包”两个经典情节,比较原著和电视剧,看看影视作品与原著内容是否一致、增删了哪些内容,改编或增删的好不好,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还可以组织学生写个观后感或简短的影评,并展示优秀学习成果,以此推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要教会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针对某一部具体作品,教师可以预先设计几个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大家带着问题阅读。也可以要求他们阅读之后写一篇读书笔记,对文本的人物形象与主题进行分析,培养他们形成批评性阅读的思维习惯。
二、开展活动,激活思想
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名著阅读活动,如名著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评、读书心得交流等。还可以就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或疑问处进行课堂讨论、课堂质疑答疑等。
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得到较大的提高,学生也能够充分体会到阅读名著的快乐,进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名著辩论活动。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表现欲,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内心深处希望得到肯定与认同。他们往往会把自身的人生体验融入到对名著的理解当中,对于某部名著作品也会产生多元化的解读。比如在阅读了《红楼梦》之后,可以围绕“我眼中的薛宝钗”这个话题进行辩论。课堂实践证明,一部分学生认为薛宝钗是一个温柔敦厚、豁达大度的女子,而一部分学生则认为薛宝钗是一个工于心计、冷酷自私的人物形象。经过激烈的辩论,大家最终都认识到了其实这些特点薛宝钗身上都具有,这个人物形象是复杂的、多面的。在薛宝钗身上,作者寄寓了复杂的感情:既赞美这位封建淑女的才情与智慧,又批判她“随时从分”的处世哲学。
通过这样的辩论形式,既营造了一种积极的阅读氛围,又加深了学生对名著全面而准确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样的课堂可谓既“充滿了智慧的趣味”,又“充满了趣味的智慧”。
三、拓展阅读,提升素养
拓展性阅读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潜在的积极性,而且能够让他们浸染文化底蕴,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比如,读了苏轼的《前赤壁赋》,我们应该读一读他的《后赤壁赋》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三篇名作都是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在写景、抒情以及写作手法上均有所异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研读、思考。又如,在学习了必修一课本梭罗的《神的一滴》这篇文章之后,我们可以适时地向学生推荐《瓦尔登湖》,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品的主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类要善待自然、珍爱自然。
综上所述,我认为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积极体悟与思辨,从而使学生的自我精神世界得到重构与升华,这就是语文课堂的智趣教学。
★作者通联:江苏江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