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馆是指保存、展示艺术作品的设施,通常是以视觉艺术为中心。最常见的展示品是绘画,但雕塑、摄影作品、插画、装置艺术,以及工艺美术作品也可能会被展示。美术馆主要的目的是提供展示空间,但有时也会用作举办其他类型的艺术活动,例如音乐会或诗歌朗诵会等。此外美术馆通常也兼具推广与文化相关的教育、研究等功能。因此,本文美术馆空间语境和展览模式进行阐述。
关键词:美术馆;空间语境;展览模式
美术馆大多数情况下被理解为一种建筑类型,在近两个世纪的发展演变中,美术馆走下圣坛,从精英阶级走向公众,以对话互动的姿态引发思考、提出问题。与之相对应,美术馆的空间观念也在传承和转变,从前的美术馆被形容为模仿神庙或者寺院,之后是被称为中性的庇护空间的“容器”和仪式性场所的观点,美术馆的空间功能逐渐从单纯的陈列地载体转化为知识生产的场所,场所本身也成为美术馆文化展示的一部分。美术馆走向多元,实际上也是美术馆的价值取向的博弈。美术馆的场所精神和建筑的空间语境,既给其知识生产文化展示提供了实体环境,也为其展示策略、美术馆运营机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近些年来新型艺术博物馆理念的发展,引发了我们对美术馆空间与展览模式关系的重新思考。艺术展览作为媒介是对文化和价值观的构建,是构筑展品呈现的语境。语境通过展品与空间、环境的关系来呈现,观众则通过视觉体验、感官经验获得。美术馆展品与空间、空间与观众的双向交织,指明展览与其他媒介的区别在于,它所特有的空间属性。空间是构建展览的基础,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架上绘画,雕塑,还是装置、行为、新媒体艺术都需要依托于一定的空间条件。传统借助于墙面来展示的方式已经渐渐让位,从而引发了从空间设计者到艺术品创作者,再到观者不同层面上的重新思考。当代的美术馆的发展,其展览模式及展览策划除了跟美术馆的收藏及研究体系相关外,也与美术馆的空间语境紧密相关。空间语境的特殊性对美术馆自身的定位至关重要。要在“容器”建筑空间和“内容”艺术品、艺术观念及理论等之间取得平衡。展览模式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围绕艺术品的选择与排列,以艺术史为依据构建的策展活动,它指示了展览模式的非物质性层面。另一种是流线组织、视觉传达、场景布置等物质化层面。展览模式即展览的思路和框架的构建,是建立展品與观众、展品与空间之间关系的纽带,承载着将艺术品、观念等展示内容阐述给观众的使命。展品的选择,包括展品的数量,规格,材质是展览物质化、空间化的重要依据。展品的排列分类等空间关系的组织则依据一定思想观念的构建,指示展览的概念阐释和学术搭建,依赖视觉传达、流线组织和布置呈现出来。同时空间尺度,展线长度,空间结构序列,光线及色彩因素等则是展览模式的最终环节。传统的艺术博物馆展示的是“过去的”经典艺术,在展墙上简单并置、堆积,造成的视觉混乱削减了作品的力量。类似于《蒙拉丽莎》之类的镇馆之作被单独陈列在重要位置,室内的雕花柱头、拱梁装饰营造出一种与艺术品年代相似的“真实原境”。
从20世纪开始,随着现代艺术、博物馆学理论的发展,艺术品门类的增加,展览组织方式、布展等方面在不断革新和发展。当代艺术使展品的形式从二维逐渐向三维、多维转变,展品的体量挑战着美术馆空间和展览布置。艺术知识体系的建立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展品组织方式的格局,按照作品的等级制度简单并置组织作品被以风格流派划分作品的方式代替。同时又出现了不以展品为核心,而是以概念解释组织起展品的展览模式。
当代美术馆的空间特点是重视人的情感体验,注重扩展人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从美术馆空间设计的角度来看,设计不再由展品与空间的关系为导向,而是转为人与空间的关系。同时,美术馆的展览模式、陈列方式也从由展品主导转为参观者主导。两者无疑都吻合了现代美术馆发展的趋势。美术馆的空间语境,包括建筑与城市的文脉关系,建筑形态语言及内容秩序的整体构成关系。空间语境既清晰地展现美术馆的内部功能,又能从观念和物质形态上限定其展览模式。美术馆展览的策展和布展策略,一方面受限或受惠于其空间的上下文语境,另一方面也勾勒出美术馆空间改造与扩建的前景。随着现代艺术理论的发展,艺术品门类的增加,展览组织方式、布展等方面在不断革新和发展。当代艺术使展品的形式从二维逐渐向三维、多维转变,展品的体量挑战着美术馆空间和展览布置。二维的架上绘画的展示依赖于展墙,而展墙只能承担挂画的功能。三维的立体雕塑、装置作品不再依赖于展墙,展览的空间设计必须从二维向三维或多维转变。
伴随着文化艺术与现代生活的交织,人们开始以全新的视角与理念从艺术作品中获取自我需求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展览是美术馆的生命线工作,美术馆的展品陈列与商场里的商品陈设不一样,美术馆展示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艺术家的灵魂描述,它能与不同的观众有着不同的心灵感应和阐释,作品在不同有环境中的意义也不尽相同的。“陈列设计是一种创造”,更是建立展品与观众、展品与空间之间关系的纽带。因此,强调展厅的空间语境和展览模式所达成的完美和谐的视觉效果很必要。体现时代精神,树立精品意识,这是现代美术馆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孙烨.当代美术馆的运营模式及空间弹性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
[2]文娟.中国美术馆陈列与展览研究[D].云南大学,2014.
(作者单位:安徽省桐城市美术馆)
关键词:美术馆;空间语境;展览模式
美术馆大多数情况下被理解为一种建筑类型,在近两个世纪的发展演变中,美术馆走下圣坛,从精英阶级走向公众,以对话互动的姿态引发思考、提出问题。与之相对应,美术馆的空间观念也在传承和转变,从前的美术馆被形容为模仿神庙或者寺院,之后是被称为中性的庇护空间的“容器”和仪式性场所的观点,美术馆的空间功能逐渐从单纯的陈列地载体转化为知识生产的场所,场所本身也成为美术馆文化展示的一部分。美术馆走向多元,实际上也是美术馆的价值取向的博弈。美术馆的场所精神和建筑的空间语境,既给其知识生产文化展示提供了实体环境,也为其展示策略、美术馆运营机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近些年来新型艺术博物馆理念的发展,引发了我们对美术馆空间与展览模式关系的重新思考。艺术展览作为媒介是对文化和价值观的构建,是构筑展品呈现的语境。语境通过展品与空间、环境的关系来呈现,观众则通过视觉体验、感官经验获得。美术馆展品与空间、空间与观众的双向交织,指明展览与其他媒介的区别在于,它所特有的空间属性。空间是构建展览的基础,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架上绘画,雕塑,还是装置、行为、新媒体艺术都需要依托于一定的空间条件。传统借助于墙面来展示的方式已经渐渐让位,从而引发了从空间设计者到艺术品创作者,再到观者不同层面上的重新思考。当代的美术馆的发展,其展览模式及展览策划除了跟美术馆的收藏及研究体系相关外,也与美术馆的空间语境紧密相关。空间语境的特殊性对美术馆自身的定位至关重要。要在“容器”建筑空间和“内容”艺术品、艺术观念及理论等之间取得平衡。展览模式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围绕艺术品的选择与排列,以艺术史为依据构建的策展活动,它指示了展览模式的非物质性层面。另一种是流线组织、视觉传达、场景布置等物质化层面。展览模式即展览的思路和框架的构建,是建立展品與观众、展品与空间之间关系的纽带,承载着将艺术品、观念等展示内容阐述给观众的使命。展品的选择,包括展品的数量,规格,材质是展览物质化、空间化的重要依据。展品的排列分类等空间关系的组织则依据一定思想观念的构建,指示展览的概念阐释和学术搭建,依赖视觉传达、流线组织和布置呈现出来。同时空间尺度,展线长度,空间结构序列,光线及色彩因素等则是展览模式的最终环节。传统的艺术博物馆展示的是“过去的”经典艺术,在展墙上简单并置、堆积,造成的视觉混乱削减了作品的力量。类似于《蒙拉丽莎》之类的镇馆之作被单独陈列在重要位置,室内的雕花柱头、拱梁装饰营造出一种与艺术品年代相似的“真实原境”。
从20世纪开始,随着现代艺术、博物馆学理论的发展,艺术品门类的增加,展览组织方式、布展等方面在不断革新和发展。当代艺术使展品的形式从二维逐渐向三维、多维转变,展品的体量挑战着美术馆空间和展览布置。艺术知识体系的建立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展品组织方式的格局,按照作品的等级制度简单并置组织作品被以风格流派划分作品的方式代替。同时又出现了不以展品为核心,而是以概念解释组织起展品的展览模式。
当代美术馆的空间特点是重视人的情感体验,注重扩展人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从美术馆空间设计的角度来看,设计不再由展品与空间的关系为导向,而是转为人与空间的关系。同时,美术馆的展览模式、陈列方式也从由展品主导转为参观者主导。两者无疑都吻合了现代美术馆发展的趋势。美术馆的空间语境,包括建筑与城市的文脉关系,建筑形态语言及内容秩序的整体构成关系。空间语境既清晰地展现美术馆的内部功能,又能从观念和物质形态上限定其展览模式。美术馆展览的策展和布展策略,一方面受限或受惠于其空间的上下文语境,另一方面也勾勒出美术馆空间改造与扩建的前景。随着现代艺术理论的发展,艺术品门类的增加,展览组织方式、布展等方面在不断革新和发展。当代艺术使展品的形式从二维逐渐向三维、多维转变,展品的体量挑战着美术馆空间和展览布置。二维的架上绘画的展示依赖于展墙,而展墙只能承担挂画的功能。三维的立体雕塑、装置作品不再依赖于展墙,展览的空间设计必须从二维向三维或多维转变。
伴随着文化艺术与现代生活的交织,人们开始以全新的视角与理念从艺术作品中获取自我需求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展览是美术馆的生命线工作,美术馆的展品陈列与商场里的商品陈设不一样,美术馆展示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艺术家的灵魂描述,它能与不同的观众有着不同的心灵感应和阐释,作品在不同有环境中的意义也不尽相同的。“陈列设计是一种创造”,更是建立展品与观众、展品与空间之间关系的纽带。因此,强调展厅的空间语境和展览模式所达成的完美和谐的视觉效果很必要。体现时代精神,树立精品意识,这是现代美术馆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孙烨.当代美术馆的运营模式及空间弹性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
[2]文娟.中国美术馆陈列与展览研究[D].云南大学,2014.
(作者单位:安徽省桐城市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