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王蜀宫妓图》是明朝画家唐寅的人物画代表作之一,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极富时代特色,对我们了解明朝仕女形象以及当时时代背景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对后世画家来说也是一幅生动的传世范本,对近现代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唐寅;《王蜀宫妓图》;人物形象
一、唐寅生平经历及《王蜀宫妓图》创作背景
(一)唐寅生平经历
唐寅(1470—1524),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年少有才名。弘治十一年(1498),唐寅考中应天府乡试第一,高中解元。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唐寅修养广博,才华横溢,诗书画俱佳,阅历较广,入世较深,故题材范围宽广,山水、人物、花鸟、楼阁无所不工。”唐寅尤擅长人物画,其中的杰出代表作品有《王蜀宫妓图》《秋风纨扇图》。
唐寅生活在明朝中期,在年少得意之时,妻子、孩子、父亲、母亲、妹妹接连病逝,唐寅大受打击,意志消沉。后来,他在好友的规劝之下,重拾学业, 弘治十一年高中应天府乡试第一名—解元,于当时备受追捧。然而第二年唐寅就卷入科考舞弊案,被贬为浙藩小吏。一时天堂,一时地下,让唐寅感到世事无常,从此他对官场心灰意冷,于是游于民间,卖画为生。弘治十八年(1505),唐寅住在苏州城北桃花坞,桃花坞从此成了唐寅余生的栖息之地。唐寅在此创作了大量的诗歌、画作等来表达自己狂放不羁、及时行乐的思想。唐寅的《桃花庵歌》中诗句“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表达了唐寅不愿涉足于官场、不热衷于功名利禄的思想。唐寅早年经历了家破人亡、官场失意,对生命意义有了更多的思考,其作品大多充满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思想。
(二)《王蜀宫妓图》创作背景
《王蜀宫妓图》,纵124.7厘米,横63.6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段时期正当明代中叶,经过了明初全盛时期的发展,社会发展逐渐开始走下坡路,皇帝长期不理朝政,宦官专权,政治腐朽,社会动荡,最高统治集团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奢靡腐化。……市民阶级的壮大,整个社会审美趋向平民化、世俗化发展,迎合广大市民审美需求的美人仕女画空前繁荣”。唐寅在题材上没有选择传统上的贵妇、仙女以及民间女子,而是大胆选用了宫妓,说明作者敢于突破常规,扩大了仕女画的选材范围,丰富了仕女画的思想文化内涵。唐寅通过对仕女的描绘来讽刺五代前蜀后主王衍无心于国事、荒淫无道的私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强烈不满。
二、《王蜀宫妓图》人物特征
(一)构图
唐寅在描绘这四名宫妓时,使用了简洁的单色背景,只在绢本上题了一首诗:“莲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薇。花柳不知人已去,年年斗绿与争绯。”点明了整幅画的主旨。画面描绘四名宫妓相向而立,呈一种菱形构图。四名宮妓相对而立,却又微微错开,使构图严谨而不呆板,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布局能力。她们彼此交谈,展现了宫妓们整妆等候召唤侍奉的场景。正向对着我们的是红衣女子和青衣女子,从穿戴上来看两名女子显然身份高贵,她们皆头戴莲花冠,身着云霞图案的道衣。红衣女子做摆手状,仿佛不胜酒力;青衣女子则面向红衣女子,仿佛正在对红衣女子表示关切。背对我们的是黄衣女子和绿衣女子,从二者的动作来看显然是婢女身份。黄衣女子手捧托盘,盘中盛放酒壶和点心,正面对红衣女子和青衣女子,等候主人的召唤;绿衣女子右手执壶,左手托酒盏,躬身给青衣女子做倒酒状。四名宫妓柔媚而不失端庄,柳眉杏眼,下巴尖俏,身材纤瘦而不失丰润。王衍平日喜欢宫女头戴莲花冠,穿道袍,故此着装在《王蜀宫妓图》中仕女身上也有所体现,远远看去,犹如天女下凡,彰显富贵逼人气派。
(二)人物造型与设色
唐寅用极为细致的手法,以细劲有力的线条勾勒,线条流畅而不失苍劲。《王蜀宫妓图》“画中女性都施以‘三白’,人物的额、鼻、耳垂、下颌用较厚的白粉染出”,使其形象越发体现女性的娇柔感。除了运用“三白法”,又在仕女面部着粉红色,突出宫妓的粉面桃腮,好似喝醉了一般,把宫妓的微醺感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出来,极尽妩媚之态。作品设色明丽,四名宫妓着装颜色分别为红、青、黄、绿,花青对浅黄,红色对浅绿,变化丰富,既有或浓或淡,或冷或暖的强烈对比,又有相互搭配又彼此呼应的巧妙过渡,娟秀中见丰丽,浓艳中又见清雅。作者对颜色的运用与经营能力令人惊叹,对后世的人物画有着极高的参考和学习价值。
三、结语
通过《王蜀宫妓图》,我们不仅看到了前蜀宫妓闲适、富贵的生活,也看到了唐寅一生的落寞愁苦。他借《王蜀宫妓图》抨击前蜀后主王衍腐朽不堪的生活,借古喻今,表达了对当时朝廷的强烈不满及愤懑之情。不仅如此,作品也深切表达了对仕女无限的同情和怜悯。正是因为唐寅有如此丰富的情感,他才能创作这样的绘画精品,为后人所敬仰和学习。
关键词:唐寅;《王蜀宫妓图》;人物形象
一、唐寅生平经历及《王蜀宫妓图》创作背景
(一)唐寅生平经历
唐寅(1470—1524),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年少有才名。弘治十一年(1498),唐寅考中应天府乡试第一,高中解元。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唐寅修养广博,才华横溢,诗书画俱佳,阅历较广,入世较深,故题材范围宽广,山水、人物、花鸟、楼阁无所不工。”唐寅尤擅长人物画,其中的杰出代表作品有《王蜀宫妓图》《秋风纨扇图》。
唐寅生活在明朝中期,在年少得意之时,妻子、孩子、父亲、母亲、妹妹接连病逝,唐寅大受打击,意志消沉。后来,他在好友的规劝之下,重拾学业, 弘治十一年高中应天府乡试第一名—解元,于当时备受追捧。然而第二年唐寅就卷入科考舞弊案,被贬为浙藩小吏。一时天堂,一时地下,让唐寅感到世事无常,从此他对官场心灰意冷,于是游于民间,卖画为生。弘治十八年(1505),唐寅住在苏州城北桃花坞,桃花坞从此成了唐寅余生的栖息之地。唐寅在此创作了大量的诗歌、画作等来表达自己狂放不羁、及时行乐的思想。唐寅的《桃花庵歌》中诗句“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表达了唐寅不愿涉足于官场、不热衷于功名利禄的思想。唐寅早年经历了家破人亡、官场失意,对生命意义有了更多的思考,其作品大多充满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思想。
(二)《王蜀宫妓图》创作背景
《王蜀宫妓图》,纵124.7厘米,横63.6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段时期正当明代中叶,经过了明初全盛时期的发展,社会发展逐渐开始走下坡路,皇帝长期不理朝政,宦官专权,政治腐朽,社会动荡,最高统治集团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奢靡腐化。……市民阶级的壮大,整个社会审美趋向平民化、世俗化发展,迎合广大市民审美需求的美人仕女画空前繁荣”。唐寅在题材上没有选择传统上的贵妇、仙女以及民间女子,而是大胆选用了宫妓,说明作者敢于突破常规,扩大了仕女画的选材范围,丰富了仕女画的思想文化内涵。唐寅通过对仕女的描绘来讽刺五代前蜀后主王衍无心于国事、荒淫无道的私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强烈不满。
二、《王蜀宫妓图》人物特征
(一)构图
唐寅在描绘这四名宫妓时,使用了简洁的单色背景,只在绢本上题了一首诗:“莲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薇。花柳不知人已去,年年斗绿与争绯。”点明了整幅画的主旨。画面描绘四名宫妓相向而立,呈一种菱形构图。四名宮妓相对而立,却又微微错开,使构图严谨而不呆板,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布局能力。她们彼此交谈,展现了宫妓们整妆等候召唤侍奉的场景。正向对着我们的是红衣女子和青衣女子,从穿戴上来看两名女子显然身份高贵,她们皆头戴莲花冠,身着云霞图案的道衣。红衣女子做摆手状,仿佛不胜酒力;青衣女子则面向红衣女子,仿佛正在对红衣女子表示关切。背对我们的是黄衣女子和绿衣女子,从二者的动作来看显然是婢女身份。黄衣女子手捧托盘,盘中盛放酒壶和点心,正面对红衣女子和青衣女子,等候主人的召唤;绿衣女子右手执壶,左手托酒盏,躬身给青衣女子做倒酒状。四名宫妓柔媚而不失端庄,柳眉杏眼,下巴尖俏,身材纤瘦而不失丰润。王衍平日喜欢宫女头戴莲花冠,穿道袍,故此着装在《王蜀宫妓图》中仕女身上也有所体现,远远看去,犹如天女下凡,彰显富贵逼人气派。
(二)人物造型与设色
唐寅用极为细致的手法,以细劲有力的线条勾勒,线条流畅而不失苍劲。《王蜀宫妓图》“画中女性都施以‘三白’,人物的额、鼻、耳垂、下颌用较厚的白粉染出”,使其形象越发体现女性的娇柔感。除了运用“三白法”,又在仕女面部着粉红色,突出宫妓的粉面桃腮,好似喝醉了一般,把宫妓的微醺感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出来,极尽妩媚之态。作品设色明丽,四名宫妓着装颜色分别为红、青、黄、绿,花青对浅黄,红色对浅绿,变化丰富,既有或浓或淡,或冷或暖的强烈对比,又有相互搭配又彼此呼应的巧妙过渡,娟秀中见丰丽,浓艳中又见清雅。作者对颜色的运用与经营能力令人惊叹,对后世的人物画有着极高的参考和学习价值。
三、结语
通过《王蜀宫妓图》,我们不仅看到了前蜀宫妓闲适、富贵的生活,也看到了唐寅一生的落寞愁苦。他借《王蜀宫妓图》抨击前蜀后主王衍腐朽不堪的生活,借古喻今,表达了对当时朝廷的强烈不满及愤懑之情。不仅如此,作品也深切表达了对仕女无限的同情和怜悯。正是因为唐寅有如此丰富的情感,他才能创作这样的绘画精品,为后人所敬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