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角是美国女孩Hannah Miller,她从小和家人跨越六大洲,去过的地方数都数不过来,听过的人都羡慕得不得了,她却写了一篇博文,谈论“环球旅行学习如何毁了我的童年”!
原来,这种成长方式看似自由自在,充满新鲜感,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代价1:曾经沧海难为水
和同龄人不同,Miller不用上学,从11岁起,就跟着家人到处跑。
第一次登台表演戏剧,是在英国雅芳河畔一座名叫斯特拉特福的小镇,莎士比亚的出生地;第一次看歌舞剧表演,是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在罗马竞技场和突尼斯扮演过角斗士;在泰国北部骑过大象……
这些经历听起来都很棒吧?她却说,正是这些让她变得越来越挑剔!
看到美丽的教堂?都不如梵蒂冈的西斯廷礼拜堂;吃到美味的奶酪?都不如意大利新鲜制作的可口;再多的颜色组合,都不如“彩色民族”危地马拉;即使是废墟,也要和吴哥窟比较一番……
还有城堡——每个女孩子都会喜欢的地方,她却说自己已经提不起兴趣,看过一座城堡以后,一定不会再去看第二眼。因为她在欧洲时,城堡就有好几百个,她走了几十个以后,就再也没有任何兴趣把照相机举起来了。
让她感觉更糟糕的是,埃及的金字塔、大象、骆驼,也不太能引起她的兴奋,以至于她都说自己是一个“糟糕的旅游者”,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说的就是她了。
代价2:永远不能停止探索
和同龄人大部分時间都花在学校不同,Miller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路上。
不断行走让她养成了一个习惯——不能几个月停留在同一个地方,必须一直寻找新的体验,探索新的事物,吃奇奇怪怪的食物,才能舒服自在。
有时候她也想优哉游哉地赖在一个地方,待一段时间再走,但她控制不住自己,必须跑到户外。玩电脑,玩手机,宅在室内吹空调?这些同龄人最大的嗜好,她一个都受不了。
这样的成长方式,也迫使她不得不比别人学得更多。
首先,大家不要误会,Miller虽然不上学,却一直在学习。环游世界的过程中,她会随身带着学校的课本,还会到当地的学校插班,或者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课程的学习,参加学科测试。
她比同龄人更早地完成了高中学业,还顺利考上了加拿大顶级公立大学——皇后大学,就读地理学专业。
但她认为,自己最大的课业,是从不同国家的文化环境汲取营养。特别是学习历史、地理、艺术或者音乐,坐在教室里学习的效果,远远不如亲身经历来得好。尤其是走到有语言障碍的地区时,那种独特经历,会逼着你跳出舒适区,巧妙地处理各种不适。
代价3:和同龄人聊天少了很多共同话题
看到这里,您应该感受到了,Miller看似在抱怨,其实是在历数环球旅行学习给她带来的成长。
很多人建议她回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因为担心她长大后处理不好社交关系。确实,她没有固定的朋友,因为她走到哪个国家,基本都有自己的朋友,她没有太多同龄人的朋友,因为她的朋友里,有老有小,行业各异。
因为特别的成长经历,和同龄人聊天时,她少了很多共同话题。
比如玩游戏——她旅行的时间比玩游戏的时间多得多,她换算时区的速度,比在电子游戏里杀死一个僵尸快,打包背包的速度,比在《传送门2》中通过一个关卡快……哪些技能更厉害,得看我们问的是哪个孩子了。
比如漂亮的衣服鞋子——她没有,最喜欢的一双鞋子,看上去也和“漂亮”不搭边,但正是这双鞋子,跟着她踩过几十个国家的泥土,经历过至少上百次的冒险。
再比如吐槽老师——她的朋友经常会抱怨自己的老师种种不好,但这种抱怨,却总是让Miller觉得很无聊——因为她的老师很有趣。
危地马拉的男孩教她踢球的技巧,嬉皮士教她唱歌,当地人教她厨艺,礼貌的玛雅妇女教她如何编织……
在这个过程中,她结交认识了无数的人!老师并不一定是拿着教师证的人,只要他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都可以成为老师。
代价4:不能确定最喜欢的地方是哪里
这些年来,Miller住得最多的,就是帐篷——她家没有房子,别人可能会同情她没有“家”,但Miller说,整个世界都是她的家!话虽这么说,没有家,也会带来一个麻烦,那就是无法确定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究竟是哪里。
她在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待了11年,对那里有一种归属感,但之后,她去了危地马拉,看到火山,如水晶一般蓝色的湖泊,以及当地热情好客的居民;去了意大利,看到无与伦比的建筑,吃到了难以置信的好吃的食物;去了中美洲的伯利兹,看到郁郁葱葱的丛林,五颜六色的珊瑚礁;去了新西兰,看到美好的草原;去了加拿大,吃到可爱的枫叶饼干,看到茂密的森林……
还有其他数不胜数的国家……慢慢地,她发现,无论她到哪里,都没有“回家”的感觉。
因为她觉得,“我一直都在家里”。
Miller的博文发出后,很多人为她点赞,也有很多人提出质疑。
一开始,她只是觉得反讽的手法更有趣,所以才说自己为环球旅行“付出了巨大代价”,但一些朋友觉得这是在变相秀优越,觉得她家一定富得不行,于是,她发表了两点声明:
其一,她从来没有耽误学习,只不过不在一所固定的学校;其二,她的父母并不富有,旅途中一直都在工作、赚钱,他们的吃住行都非常节俭。
“我认为,作为人类,学习应该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之一,旅行让我看到许多事情,以及改变了我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她在博文里如是写道,“每个孩子都适合背井离乡到处跑?当然不是。但对我来说,这确实是一段美好的经历!”
至于是不是在秀优越,她的回应很大方:
“我在整个旅程中,学习到其他国家的文化,学会如何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知道这个世界其实比北美大得多。是的,我变得非常挑剔,但这很值得。
至于优越感——我爱我的生活和我现在的样子。不管你在生活里做了怎样的选择,都应该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人生。”
Miller目前在加拿大读大学,但她的旅行计划依然进行着。
环球旅行学习,看上去很美,不少人谈到自己的愿望,都会把它挂在嘴边,但真的去做,又觉得自己还没有那个条件,Miller一家的故事却告诉我们:比起财力、精力,更难得的,是敢于行动的魄力和坚持下去的勇气。
(刘振摘自微信公众号“少年商学院”)
神回复
你收到的最雷的表白语是什么?
神回复:做我女朋友行不行?行就行,不行我再想想办法。
知道为什么车和人都要靠右行吗?
神回复:因为菩萨保右!
女朋友允许我跟别的女孩搭讪,还介绍她闺蜜给我认识。在她真的很爱我的前提下,该如何理解她的行为?
神回复:千万不要上当!Mac告诉你,我也可以装Windows哦,但你真的装了,会用高发热来报复你的!
为什么找男朋友那么难?
神回复:没有一见钟情的资本,又缺少日久生情的条件。
男生如何回答女生“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比较靠谱?
神回复:我敬你是条汉子。
原来,这种成长方式看似自由自在,充满新鲜感,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代价1:曾经沧海难为水
和同龄人不同,Miller不用上学,从11岁起,就跟着家人到处跑。
第一次登台表演戏剧,是在英国雅芳河畔一座名叫斯特拉特福的小镇,莎士比亚的出生地;第一次看歌舞剧表演,是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在罗马竞技场和突尼斯扮演过角斗士;在泰国北部骑过大象……
这些经历听起来都很棒吧?她却说,正是这些让她变得越来越挑剔!
看到美丽的教堂?都不如梵蒂冈的西斯廷礼拜堂;吃到美味的奶酪?都不如意大利新鲜制作的可口;再多的颜色组合,都不如“彩色民族”危地马拉;即使是废墟,也要和吴哥窟比较一番……
还有城堡——每个女孩子都会喜欢的地方,她却说自己已经提不起兴趣,看过一座城堡以后,一定不会再去看第二眼。因为她在欧洲时,城堡就有好几百个,她走了几十个以后,就再也没有任何兴趣把照相机举起来了。
让她感觉更糟糕的是,埃及的金字塔、大象、骆驼,也不太能引起她的兴奋,以至于她都说自己是一个“糟糕的旅游者”,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说的就是她了。
代价2:永远不能停止探索
和同龄人大部分時间都花在学校不同,Miller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路上。
不断行走让她养成了一个习惯——不能几个月停留在同一个地方,必须一直寻找新的体验,探索新的事物,吃奇奇怪怪的食物,才能舒服自在。
有时候她也想优哉游哉地赖在一个地方,待一段时间再走,但她控制不住自己,必须跑到户外。玩电脑,玩手机,宅在室内吹空调?这些同龄人最大的嗜好,她一个都受不了。
这样的成长方式,也迫使她不得不比别人学得更多。
首先,大家不要误会,Miller虽然不上学,却一直在学习。环游世界的过程中,她会随身带着学校的课本,还会到当地的学校插班,或者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课程的学习,参加学科测试。
她比同龄人更早地完成了高中学业,还顺利考上了加拿大顶级公立大学——皇后大学,就读地理学专业。
但她认为,自己最大的课业,是从不同国家的文化环境汲取营养。特别是学习历史、地理、艺术或者音乐,坐在教室里学习的效果,远远不如亲身经历来得好。尤其是走到有语言障碍的地区时,那种独特经历,会逼着你跳出舒适区,巧妙地处理各种不适。
代价3:和同龄人聊天少了很多共同话题
看到这里,您应该感受到了,Miller看似在抱怨,其实是在历数环球旅行学习给她带来的成长。
很多人建议她回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因为担心她长大后处理不好社交关系。确实,她没有固定的朋友,因为她走到哪个国家,基本都有自己的朋友,她没有太多同龄人的朋友,因为她的朋友里,有老有小,行业各异。
因为特别的成长经历,和同龄人聊天时,她少了很多共同话题。
比如玩游戏——她旅行的时间比玩游戏的时间多得多,她换算时区的速度,比在电子游戏里杀死一个僵尸快,打包背包的速度,比在《传送门2》中通过一个关卡快……哪些技能更厉害,得看我们问的是哪个孩子了。
比如漂亮的衣服鞋子——她没有,最喜欢的一双鞋子,看上去也和“漂亮”不搭边,但正是这双鞋子,跟着她踩过几十个国家的泥土,经历过至少上百次的冒险。
再比如吐槽老师——她的朋友经常会抱怨自己的老师种种不好,但这种抱怨,却总是让Miller觉得很无聊——因为她的老师很有趣。
危地马拉的男孩教她踢球的技巧,嬉皮士教她唱歌,当地人教她厨艺,礼貌的玛雅妇女教她如何编织……
在这个过程中,她结交认识了无数的人!老师并不一定是拿着教师证的人,只要他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都可以成为老师。
代价4:不能确定最喜欢的地方是哪里
这些年来,Miller住得最多的,就是帐篷——她家没有房子,别人可能会同情她没有“家”,但Miller说,整个世界都是她的家!话虽这么说,没有家,也会带来一个麻烦,那就是无法确定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究竟是哪里。
她在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待了11年,对那里有一种归属感,但之后,她去了危地马拉,看到火山,如水晶一般蓝色的湖泊,以及当地热情好客的居民;去了意大利,看到无与伦比的建筑,吃到了难以置信的好吃的食物;去了中美洲的伯利兹,看到郁郁葱葱的丛林,五颜六色的珊瑚礁;去了新西兰,看到美好的草原;去了加拿大,吃到可爱的枫叶饼干,看到茂密的森林……
还有其他数不胜数的国家……慢慢地,她发现,无论她到哪里,都没有“回家”的感觉。
因为她觉得,“我一直都在家里”。
Miller的博文发出后,很多人为她点赞,也有很多人提出质疑。
一开始,她只是觉得反讽的手法更有趣,所以才说自己为环球旅行“付出了巨大代价”,但一些朋友觉得这是在变相秀优越,觉得她家一定富得不行,于是,她发表了两点声明:
其一,她从来没有耽误学习,只不过不在一所固定的学校;其二,她的父母并不富有,旅途中一直都在工作、赚钱,他们的吃住行都非常节俭。
“我认为,作为人类,学习应该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之一,旅行让我看到许多事情,以及改变了我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她在博文里如是写道,“每个孩子都适合背井离乡到处跑?当然不是。但对我来说,这确实是一段美好的经历!”
至于是不是在秀优越,她的回应很大方:
“我在整个旅程中,学习到其他国家的文化,学会如何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知道这个世界其实比北美大得多。是的,我变得非常挑剔,但这很值得。
至于优越感——我爱我的生活和我现在的样子。不管你在生活里做了怎样的选择,都应该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人生。”
Miller目前在加拿大读大学,但她的旅行计划依然进行着。
环球旅行学习,看上去很美,不少人谈到自己的愿望,都会把它挂在嘴边,但真的去做,又觉得自己还没有那个条件,Miller一家的故事却告诉我们:比起财力、精力,更难得的,是敢于行动的魄力和坚持下去的勇气。
(刘振摘自微信公众号“少年商学院”)
神回复
你收到的最雷的表白语是什么?
神回复:做我女朋友行不行?行就行,不行我再想想办法。
知道为什么车和人都要靠右行吗?
神回复:因为菩萨保右!
女朋友允许我跟别的女孩搭讪,还介绍她闺蜜给我认识。在她真的很爱我的前提下,该如何理解她的行为?
神回复:千万不要上当!Mac告诉你,我也可以装Windows哦,但你真的装了,会用高发热来报复你的!
为什么找男朋友那么难?
神回复:没有一见钟情的资本,又缺少日久生情的条件。
男生如何回答女生“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比较靠谱?
神回复:我敬你是条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