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ick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笔者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现从以下二个方面谈谈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
  一、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农村小学学额不足,教学人员紧张。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品德与社会》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兼任。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大多是以教师的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造成了《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此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二、结合实际,教学过程已脱离社会生活
  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实际,要突出特色。首先就是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厖 凡此种种,教学偏于一隅,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前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那么我们就能解决它。只要我们坚持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课内外结合,使《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严格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手段,必将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课真正走进农村小学。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康复综合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心脏中心等8所医院确诊为慢性心衰的237例住院患者,随
【摘要】人们对道德权利已有不少论述,围绕道德权利也有不少认识,但关键是如何对道德权利进行恰当界定。从道德义务看道德是一个传统的视角,从道德权利看道德也肯定是一个科学的角度。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是道德内在矛盾关系,也是我们对道德予以剖析的客观基础。  【关键词】道德权利道德义务认识  公民道德品质的修养,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关键在于道德主体对道德认知的提高。道德认知包括对道德行为的认识,还包括对道德
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文明礼仪教育,是育人的关键,也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教育重在育人。加强礼仪教育,不仅能有效地加强学校管理工作,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升华,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具有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谈吐文明、讲究卫生的举止行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和
【摘要】 “E”时代职业学校学生德育问题呈现出学生矛盾的生成性更快、网络信息的影响面更广、信息捕捉的难度更大和网络活动的隐蔽性更强等几个新特征。笔者提出加强与网络相关的教育、建立家校合作的德育机制、健全学校内部的预警网络系统、搭建中职生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平台来破解中职学校德育管理的“堰塞湖”现象。  【关键词】“E”时代德育管理“堰塞湖”  一、“E”时代职业学校学生德育问题呈现的新特性  随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