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阐明砂质辫状河相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安边地区延10储层为例,综合运用粒度分析、铸体薄片、扫描电子显微镜、压汞法和常规物性分析,并结合岩心和测井资料进行宏观印证.结果表明:安边地区延10储层发育砂质辫状河相,包括河道、心滩和泛滥平原微相.储层岩性以长石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构成的粒间孔-溶孔组合;可识别中细喉道、微细喉道及微喉道等3种主要喉道类型,孔隙度为11.23%~17.95%,渗透率为5.35~56.57 mD,属于中低孔-低渗特低渗细喉型储层
【机 构】
:
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省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127;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六采油厂,西安71001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阐明砂质辫状河相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安边地区延10储层为例,综合运用粒度分析、铸体薄片、扫描电子显微镜、压汞法和常规物性分析,并结合岩心和测井资料进行宏观印证.结果表明:安边地区延10储层发育砂质辫状河相,包括河道、心滩和泛滥平原微相.储层岩性以长石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构成的粒间孔-溶孔组合;可识别中细喉道、微细喉道及微喉道等3种主要喉道类型,孔隙度为11.23%~17.95%,渗透率为5.35~56.57 mD,属于中低孔-低渗特低渗细喉型储层;沉积微相是影响延10储层物性特征的物质因素;破坏性成岩作用为压实作用和黏土矿物、硅质以及钙质的胶结作用,其中压实作用为主要因素;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为长石颗粒及部分胶结物的溶蚀作用,以及绿泥石膜对压实及胶结作用的抑制作用.该研究成果对于辫状河相的有利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近年来,四川盆地环开江—梁平海槽区的飞仙关组油气勘探获重大突破,具有良好的油气发现前景.为研究涪陵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特征及有利储集体分布,开展了岩心观察、地震解释、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等研究工作,并在高频层序划分和沉积相标志识别的基础上,明确了飞仙关组沉积相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飞仙关早期发育缓坡型台地、中—晚期发育镶边型台地;区域上四级层序格架内台缘带滩体具有进积型迁移规律,涪陵北部地区台缘滩体主要发育于sq3-HST时期,总体形成两期滩体组合,区内稳定分布.②研究区飞仙关组储层主要发育于涪陵北
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是增储上产的重要层系,油水关系复杂,成藏控制因素多样.通过原油特征、地层水性质、储层薄片、压汞实验、地震解释等资料,结合烃源岩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纳米CT等测试技术,对该地区长8油藏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平凉北地区长8油藏原油密度和黏度较大,整体流动性较差,成熟度较好,地层水以CaCl2型为主,平均矿化度为37.45 g/L,保存条件较好.上部紧邻的长7泥页岩TOC质量分数平均为4.89%,氯仿沥青“A”平均值为0.51%,w(S1+S2)平均值为17
为了克服二维地震资料在复杂构造中的多解性及其造成的砂体预测的不确定性,在沉积相带划分的基础上,利用迁移轨迹和前积结构相结合的方法,对二、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详细解释,准确预测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砂体分布.研究表明,该区延长组发育有4种类型的前积结构:①S型-透镜状前积具有平坦或略微上升的迁移轨迹,有顶积层,一般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湖底发育泥岩;②S型-楔状前积具有平坦至下降的迁移轨迹,有厚底积层,发育三角洲砂岩和浊积岩;③切线斜交型-板状前积具有下降的迁移轨迹,有顶积层和底积层,发育三角洲前缘和浊积扇;
为研究银额盆地拐子湖凹陷北部地区烃源岩特征,评价其生烃潜力,开展了探井全井段泥岩的地球化学测试,以探讨北部与中部烃源岩差异性成因,评价研究区油气成藏的油源条件.结果表明:①拐子湖凹陷北部潜在烃源岩主要发育于白垩系苏红图组、巴音戈壁组三段和巴音戈壁组二段,泥岩的有机质丰度普遍较低,但局部井段存在“甜点”,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烃源岩达到成熟—过成熟热演化阶段.②相比于中部,北部源岩条件明显变差,可能受控于边界断层活动和凹陷结构的差异性引起的烃源岩在形成环境与母源输入方面的差异.③研究区有效烃源岩下限为w(T
由于乌夏地区二叠系风城组风三段湖相云质岩“甜点”储层单层厚度小、横向变化快、与围岩的波阻抗差异较小等特点,使用常规三维资料预测“甜点”分布难度大.对高产井的云质岩“甜点”储层油气富集主控藏因素分析认为,“甜点”发育区主要受控于储层厚度大、脆性(裂缝)发育区及高压区的叠合部位.以油气主控因素为切入点,采用在地质目标驱动下基于炮检距-方位角叠加模板的道集动态分析与叠加的方法,形成不同方位角的叠前偏移地震数据用于预测云质岩储层厚度;基于弹性参数交会分析模板,利用杨氏模量(E)与泊松比(σ)的比值增大来预测斜坡区
南堡凹陷古生界潜山为渤海海域重要的油气勘探和评价目标.为研究该构造二号断裂带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岩溶模式,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分析、构造演化、岩溶演化模式等研究,结合古地貌特征对各区块岩溶模式差异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岩溶储层岩性为灰岩和白云岩,具有双重孔隙介质特征,其基质孔隙连通性较差,裂缝在储集空间中起到关键作用.一方面可对微观孔隙进行沟通疏导,另一方面沿裂缝发育的溶蚀孔洞为重要的储集空间.②潜山岩溶储层主要经历了表生期岩溶作用和埋藏期胶结作用,其中表生期岩溶受印支—燕山早期逆冲褶皱作用
本文从智能的起源与目标开始讨论,重新梳理人工智能史前的历史进程.在此背景之下,回顾智能控制从学习控制到平行控制的演化过程,进而展望未来的控制智能从平行智能到知识自动化的可能发展途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谨以此文纪念傅京孙与萨里迪斯教授开创并推动“智能控制”这一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五十周年和二位开拓者诞辰九十周年.
辽河西部凹陷雷家地区古近系沙三段是该区的主要含油层系之一,为了弄清该段储层的沉积特征及展布规律,基于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应用钻井、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对该段的沉积相类型、沉积体系展布等开展了研究.根据各层序边界在岩性、测井、地震及古生物等资料上的标志特征,认为雷家地区沙三段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SQ2和SQ3,各三级层序均又细分为低位体系域(LST)、湖侵和高位体系域(TST+HST);该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其中扇三角洲包括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
渤中凹陷发育较厚的东营组泥岩烃源岩,为了明确该套烃源岩特征及发育模式,通过对渤中凹陷东营组烃源岩样品进行有机-无机地球化学实验、全岩-黏土和孢粉分析测试,评价了该套烃源岩品质,并综合Sr/Cu,Mn/Fe等20种元素比值以及Pr/Ph、伽马蜡烷指数、环萜烷比值、碳同位素、低等藻类化石含量和孢粉组合,分析了东营组形成时期的古沉积环境和古生产力,并建立了东营组烃源岩发育模式.结果表明:①东营组泥岩以石英、长石为主,碳酸盐矿物含量较低,而黏土矿物含量较高,质量分数为30%;②东三段与东二段下部有机质丰度高,达到
富有机质页岩中方解石脉体普遍发育,其形成过程和机制对成烃储层和成藏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为了弄清川南宁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的多期流体活动特征与区域构造运动过程以及油气成藏的相关性,基于含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过程的基本原理,通过岩心-薄片观察、碳氧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测温等方法,并结合四川盆地及周缘沉积、构造演化特征,分析宁西地区多期次的流体活动特征、恢复埋藏史及热演化史.结果表明:研究区碳氧同位素在深度上具有差异,并受流体来源、沉积环境、温度等因素控制,依据同位素特征,可将目的层系分为2期流体:第一期主要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