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舞台。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潜力挖掘出来,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积极性;激发兴趣;积极性
经历了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觉得从整体教学过程看,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应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 激发动机,培养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教学情境又是影响学生情绪的重要原因。几年来,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1 利用实物教学,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较差,单纯地死记硬背单词,会使他们感到枯燥厌烦,在教新单词时,如果采用实物或图片等,把抽象的词语变成具体直观的东西,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继而产生极大的兴趣,除了实物之外,还可以使用图片、简笔画、幻灯、投影片、玩具等其他直观教具,也会产生同样效果,直观教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习惯。
1.2 运用游戏、歌曲稳定兴趣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之后,就要想办法使这种兴趣能持久地巩固下去,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能较长时间集中,为了稳定学习兴趣,适当的做些游戏、唱歌、说绕口令、背小诗,通过适时地唱唱玩玩,培养并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巩固所学知识。
1.3 创设语言情景,发展兴趣
创设恰当语言情景,能使语言材料变成活生生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虽然小学生掌握的英语知识很有限,但是他们能够在所设环境中积极表现,充分得到锻炼,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使他们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产生更大的兴趣。
总之,小学教学中注重激发动机培养兴趣具有强大的作用,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竞争,乐于学习,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2 学法指导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自觉主动地学、科学高效地学。课文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学时,碰到课文的重点章节,教师无法用讲解表达时,不用急着去范读、去归纳,应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感来。
2.1 从行为结构入手
行为结构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又是学习新知的基础,因而在数学教学中亦需注重外部行为结构形成的指导。由于这种外部行为包括外部实物操作和内部符号活动,所以在数学学法指导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重视学具的操作
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进行思维。使学生的动作思维过渡到具体的形象思维。学生在操作时,是边摆边想,摆时还要说出摆的过程和思考问题,学生的手、脑、眼、口、耳等各种器官都调动起来,参与了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2)重视学生的言语表达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通过对学生进行说算理的训练,使学生明确解题的思路,提高数学的理解能力。例如:教1450-299与1450-301的简算时,可通过训练学生讲述算理,帮助理解。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讲算理,很快地便明确解题的思路。
2.2 从认知结构入手
认知结构同样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也是学习新知的基础,故而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认知结构形成的指导。在数学学法指导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知识间联系的教学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决定了每一个新知识都“生长”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因此,不论是新知识的引导,还是巩固和应用,尤其是知识的复习和整理,都要从知识间的联系出发,注重抓好新知的“生长点”启发教学,就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它的知识前沿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与通分的知识。授课时,教师首先先复习通分的方法,其次复习整数、小数、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使学生明白,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随后,教师立即抛出1/2+1/3这道题,引导学生想:“能直接计算吗”?学生通过尝试练习,得出:1/2+1/3=3/6+2/6=5/6,1/2+1/3=1/5两种算法,教师再加以点拨,最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2)重视思想的挖掘和渗透
由于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的本质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结合例题渗透一些常见的数学思想。而常见的数学思想有: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归纳思想、公理化思想。通过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式与图形结合起来,指导学生画线段图或图形帮助理解,将会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运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方法的明晰教学。
数学的题型千变万化,而数学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是建立数学知识结构的桥梁。小学中,常见的解题方法有:作图法、列举法、假设法、换元法等。例如:教学“小红买5支铅笔和6块橡皮擦共付4元,小亮买5支铅笔和3橡皮擦共付2元5角。买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擦各多少钱”这道题时,教师除了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帮助分析外,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做好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对例题的分析,重要的是要把整个分析过程抽象概括成解题的方法:题中有两个未知数都是要求的问题,解题时,要将两未知数转化为一个未知数再求!这样的教学,不仅教孩子解题,而且还教给孩子解题的方法,使学生的思路明晰化。
3 寓教于“爱”,争取学生喜欢自己的学科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深厚的爱生感情,能促进教师愉快地去接近和理解学生,增近与学生对话的机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下生活中,经常与学生沟通感情、坦然相处,充分关心学生。在课堂上,把教学中的问题分成等级,创造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随时运用认同、肯定、表扬或鼓励等积极的评价方式对待学生的每一点长处和进步。即使在他们没有完成好作业或成绩欠佳的时候,也绝不贬低损伤他们。比如在他们读单词、翻译句子不敢大声读、缺乏信心时,我会以充满信任和期待的眼神或语言鼓励他们。比如,可以说“对,大声地说,你的口形证明你说的对”或“大声地说吧!你不大声说出来,同学们怎么知道你想得对或者给你改正呢?”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你的褒奖和鼓励下逐渐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并怀着必胜的信心去面对生活和学习。
为了得到更好地课堂效果,课下我把要问的问题按难易程度分为几个等级:难度大、有发挥性的问题让优等生答;较容易的客观题让中等生答;一些简单的诸如朗读单词、拼写单词、朗读对话,一般疑问句的答句等让差等生回答。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动起来,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尤其侧重发现差等生的优点,并多加表扬,使他们的心灵感到一种莫大的鼓舞与慰藉,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唤回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积极性,促进师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愉快地教与学。
总之,要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教师就要努力创造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及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注意因材施教,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在成功愉悦中焕发旺盛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积极性;激发兴趣;积极性
经历了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觉得从整体教学过程看,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应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 激发动机,培养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教学情境又是影响学生情绪的重要原因。几年来,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1 利用实物教学,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较差,单纯地死记硬背单词,会使他们感到枯燥厌烦,在教新单词时,如果采用实物或图片等,把抽象的词语变成具体直观的东西,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继而产生极大的兴趣,除了实物之外,还可以使用图片、简笔画、幻灯、投影片、玩具等其他直观教具,也会产生同样效果,直观教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习惯。
1.2 运用游戏、歌曲稳定兴趣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之后,就要想办法使这种兴趣能持久地巩固下去,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能较长时间集中,为了稳定学习兴趣,适当的做些游戏、唱歌、说绕口令、背小诗,通过适时地唱唱玩玩,培养并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巩固所学知识。
1.3 创设语言情景,发展兴趣
创设恰当语言情景,能使语言材料变成活生生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虽然小学生掌握的英语知识很有限,但是他们能够在所设环境中积极表现,充分得到锻炼,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使他们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产生更大的兴趣。
总之,小学教学中注重激发动机培养兴趣具有强大的作用,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竞争,乐于学习,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2 学法指导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自觉主动地学、科学高效地学。课文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学时,碰到课文的重点章节,教师无法用讲解表达时,不用急着去范读、去归纳,应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感来。
2.1 从行为结构入手
行为结构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又是学习新知的基础,因而在数学教学中亦需注重外部行为结构形成的指导。由于这种外部行为包括外部实物操作和内部符号活动,所以在数学学法指导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重视学具的操作
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进行思维。使学生的动作思维过渡到具体的形象思维。学生在操作时,是边摆边想,摆时还要说出摆的过程和思考问题,学生的手、脑、眼、口、耳等各种器官都调动起来,参与了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2)重视学生的言语表达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通过对学生进行说算理的训练,使学生明确解题的思路,提高数学的理解能力。例如:教1450-299与1450-301的简算时,可通过训练学生讲述算理,帮助理解。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讲算理,很快地便明确解题的思路。
2.2 从认知结构入手
认知结构同样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也是学习新知的基础,故而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认知结构形成的指导。在数学学法指导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知识间联系的教学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决定了每一个新知识都“生长”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因此,不论是新知识的引导,还是巩固和应用,尤其是知识的复习和整理,都要从知识间的联系出发,注重抓好新知的“生长点”启发教学,就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它的知识前沿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与通分的知识。授课时,教师首先先复习通分的方法,其次复习整数、小数、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使学生明白,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随后,教师立即抛出1/2+1/3这道题,引导学生想:“能直接计算吗”?学生通过尝试练习,得出:1/2+1/3=3/6+2/6=5/6,1/2+1/3=1/5两种算法,教师再加以点拨,最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2)重视思想的挖掘和渗透
由于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的本质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结合例题渗透一些常见的数学思想。而常见的数学思想有: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归纳思想、公理化思想。通过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式与图形结合起来,指导学生画线段图或图形帮助理解,将会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运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方法的明晰教学。
数学的题型千变万化,而数学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是建立数学知识结构的桥梁。小学中,常见的解题方法有:作图法、列举法、假设法、换元法等。例如:教学“小红买5支铅笔和6块橡皮擦共付4元,小亮买5支铅笔和3橡皮擦共付2元5角。买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擦各多少钱”这道题时,教师除了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帮助分析外,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做好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对例题的分析,重要的是要把整个分析过程抽象概括成解题的方法:题中有两个未知数都是要求的问题,解题时,要将两未知数转化为一个未知数再求!这样的教学,不仅教孩子解题,而且还教给孩子解题的方法,使学生的思路明晰化。
3 寓教于“爱”,争取学生喜欢自己的学科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深厚的爱生感情,能促进教师愉快地去接近和理解学生,增近与学生对话的机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下生活中,经常与学生沟通感情、坦然相处,充分关心学生。在课堂上,把教学中的问题分成等级,创造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随时运用认同、肯定、表扬或鼓励等积极的评价方式对待学生的每一点长处和进步。即使在他们没有完成好作业或成绩欠佳的时候,也绝不贬低损伤他们。比如在他们读单词、翻译句子不敢大声读、缺乏信心时,我会以充满信任和期待的眼神或语言鼓励他们。比如,可以说“对,大声地说,你的口形证明你说的对”或“大声地说吧!你不大声说出来,同学们怎么知道你想得对或者给你改正呢?”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你的褒奖和鼓励下逐渐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并怀着必胜的信心去面对生活和学习。
为了得到更好地课堂效果,课下我把要问的问题按难易程度分为几个等级:难度大、有发挥性的问题让优等生答;较容易的客观题让中等生答;一些简单的诸如朗读单词、拼写单词、朗读对话,一般疑问句的答句等让差等生回答。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动起来,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尤其侧重发现差等生的优点,并多加表扬,使他们的心灵感到一种莫大的鼓舞与慰藉,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唤回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积极性,促进师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愉快地教与学。
总之,要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教师就要努力创造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及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注意因材施教,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在成功愉悦中焕发旺盛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