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点及其诊断。方法:对27例乳腺占位病变从发生部位、边界形态、内部及后方回声、有无钙化灶及血流信号等方面进行诊断分析。结果:27例乳腺肿块中,位于外上象限者14例,内上象限着3例,外下象限者2例,内下象限1例,乳晕深部7例。边界清6例,边界不清21例;形态规则6例,不规则21例;内部回声均质2例,不均质25例;有微钙化者18例,余无钙化点;后方回声衰减着20例;血流信号I级2例,II级14例,III级11例。结论:乳腺癌由于病理及组织学特点,声学物理性能不同,声像图表现略有差异,典型者不难诊断。尤其早期乳腺癌、小乳癌及良恶性鉴别仍是超声诊断中的关键。
【关键词】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07-02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2009年3月至2013年6月住院患者中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27例,均为女性,年龄34-65岁,平均46岁。病灶均为单侧病变,右侧13例,左侧14例。
采用东芝660-A型彩色超声诊断仪,线阵宽频探头,中心频率12MHz。对发现的病灶观察其边界、形态、内部回声、钙化点情况、后方回声,以及血流信号丰富程度。乳腺肿块的血流程度根据Aderler半定量法分级:0级为无血流;I级为点状、短棒状血流;II级为一个断面上1~2条血管;III级为3条以上血管或弥漫性网状血流。
2 结果:
在27例乳腺肿块中,位于外上象限者14例,内上象限着3例,外下象限者2例,内下象限1例,乳晕深部7例。
对肿块超声表现分析:27例乳腺肿块中边界清6例,边界不清21例;形态规则6例,不规则21例;内部回声均质2例,不均质25例;有微钙化者18例,余无钙化点,后方回声衰减着20例;血流信号I级2例,II级14例,III级11例。
3 讨论:
乳腺癌由于病理及组织学特点,彩色多普勒超声已成为其重要检测手段。
本组病例乳腺癌以外上象限好发,其次为乳晕深部及内上象限。肿块的超声表现均为低回声,内部回声大多不均匀,边界大多不清晰。部分较小病灶边界清晰,当病灶逐渐增大,肿瘤组织向周围浸润,出现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蟹足状、海星征或毛刺状等,部分肿块边缘可见高回声晕包绕。
肿块后方回声情况与肿块内部组织成分有密切相关性,含纤维成分较多的组织声阻抗较大,故超声在传播过程中反射和散射较多,造成其后部较大的声衰减。肿瘤内细胞成分的变化亦可影响到其后方的声学改变,有学者通过对乳腺癌的超声图像及病理对照研究显示,肿块后方出现衰减的多为低分化类型,约有71%病理分型为I级。因此肿瘤后方的衰减程度并不是诊断恶性的特异指标。
乳腺病变内的微小钙化灶被普遍认为是乳腺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约有30%-50%的乳腺癌可出现微小钙化。在乳腺肿块发生恶变的过程中,微钙化出现较早,甚至在临床触诊尚未发现有病变的时候就已表现出来,微钙化可能是恶性病变的唯一征象。笔者遇见一例37岁女性患者,声像图显示左乳外上象限局部结构紊乱,可见密集的点状钙化灶,未见明显肿块,病检结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许萍等(1)对87例具有乳腺微钙化的患者进行高频超声图像分析,显示乳腺微小钙化灶的高频超声显示率较高,尤其对恶性病变中的微小钙化灶极敏感,其检出率达92.7%。
当乳腺内发生恶性肿瘤时,大部分肿瘤与其周围正常组织相比有更丰富的血流信号。朱庆莉等(2)对乳腺癌血流观察发现乳腺癌内血流多为II级以上。本组研究结果与之一致。但仍有部分病灶内少或无血流信号,其原因可能与微血管形成较少或微血管管径较细、血流缓慢有关。总之,乳腺癌血流丰富程度受肿块大小、分化程度高低以及患者年龄大小等因素影响。
综上所述,对于回声较低、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血流丰富(II-III级)的肿块应首先考虑乳腺癌,肿块后方可以有或无声衰减,微小簇状钙化的出现对乳腺癌的诊断较有特异性,典型乳腺癌不难诊断,但对较小肿块的鉴别诊断仍是超声诊断方面有待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许萍等.乳腺微小钙化灶的高频超声声像图评价.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3,9:290-292.
[2] 朱庆莉,姜玉新等.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的多因素分析.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2:109-111
【关键词】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07-02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2009年3月至2013年6月住院患者中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27例,均为女性,年龄34-65岁,平均46岁。病灶均为单侧病变,右侧13例,左侧14例。
采用东芝660-A型彩色超声诊断仪,线阵宽频探头,中心频率12MHz。对发现的病灶观察其边界、形态、内部回声、钙化点情况、后方回声,以及血流信号丰富程度。乳腺肿块的血流程度根据Aderler半定量法分级:0级为无血流;I级为点状、短棒状血流;II级为一个断面上1~2条血管;III级为3条以上血管或弥漫性网状血流。
2 结果:
在27例乳腺肿块中,位于外上象限者14例,内上象限着3例,外下象限者2例,内下象限1例,乳晕深部7例。
对肿块超声表现分析:27例乳腺肿块中边界清6例,边界不清21例;形态规则6例,不规则21例;内部回声均质2例,不均质25例;有微钙化者18例,余无钙化点,后方回声衰减着20例;血流信号I级2例,II级14例,III级11例。
3 讨论:
乳腺癌由于病理及组织学特点,彩色多普勒超声已成为其重要检测手段。
本组病例乳腺癌以外上象限好发,其次为乳晕深部及内上象限。肿块的超声表现均为低回声,内部回声大多不均匀,边界大多不清晰。部分较小病灶边界清晰,当病灶逐渐增大,肿瘤组织向周围浸润,出现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蟹足状、海星征或毛刺状等,部分肿块边缘可见高回声晕包绕。
肿块后方回声情况与肿块内部组织成分有密切相关性,含纤维成分较多的组织声阻抗较大,故超声在传播过程中反射和散射较多,造成其后部较大的声衰减。肿瘤内细胞成分的变化亦可影响到其后方的声学改变,有学者通过对乳腺癌的超声图像及病理对照研究显示,肿块后方出现衰减的多为低分化类型,约有71%病理分型为I级。因此肿瘤后方的衰减程度并不是诊断恶性的特异指标。
乳腺病变内的微小钙化灶被普遍认为是乳腺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约有30%-50%的乳腺癌可出现微小钙化。在乳腺肿块发生恶变的过程中,微钙化出现较早,甚至在临床触诊尚未发现有病变的时候就已表现出来,微钙化可能是恶性病变的唯一征象。笔者遇见一例37岁女性患者,声像图显示左乳外上象限局部结构紊乱,可见密集的点状钙化灶,未见明显肿块,病检结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许萍等(1)对87例具有乳腺微钙化的患者进行高频超声图像分析,显示乳腺微小钙化灶的高频超声显示率较高,尤其对恶性病变中的微小钙化灶极敏感,其检出率达92.7%。
当乳腺内发生恶性肿瘤时,大部分肿瘤与其周围正常组织相比有更丰富的血流信号。朱庆莉等(2)对乳腺癌血流观察发现乳腺癌内血流多为II级以上。本组研究结果与之一致。但仍有部分病灶内少或无血流信号,其原因可能与微血管形成较少或微血管管径较细、血流缓慢有关。总之,乳腺癌血流丰富程度受肿块大小、分化程度高低以及患者年龄大小等因素影响。
综上所述,对于回声较低、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血流丰富(II-III级)的肿块应首先考虑乳腺癌,肿块后方可以有或无声衰减,微小簇状钙化的出现对乳腺癌的诊断较有特异性,典型乳腺癌不难诊断,但对较小肿块的鉴别诊断仍是超声诊断方面有待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许萍等.乳腺微小钙化灶的高频超声声像图评价.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3,9:290-292.
[2] 朱庆莉,姜玉新等.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的多因素分析.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2: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