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景温泉风景区地理研学旅行方案设计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ener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渝北区统景温泉风景区作为研学地,设计以“探查流水地貌,品味温泉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方案,选择统景温泉浴场、统景峡和峡谷溶洞三个研学点,分别设置知识、素养、情感目标及相应的研学任务,并设计了多元化的研学成效评价方案,以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的能力、分析探究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等地理实践力。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研学旅行;效果评价
  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日益受到关注。地理实践力在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中占有重要地位[1]。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但由于升学压力、时间因素、安全问题等原因,导致地理实践力的培育成为目前教学实践中最欠缺的部分,多数时候地理知识的学习仅停留在考卷上,学生的地理学习与实践严重脱节,因此地理实践力的有效培育一直是地理教学的难点。笔者认为适当组织野外地理考察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而研学旅行则是野外考察的重要形式[2]。
  研学旅行是指在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安排下,通过组织学生集体旅行、集中食宿,开展研究性学习,并让学生体验旅行乐趣的校外教育活动,具有普及性、课程性、教育性和实践性等特征。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将研学旅行界定为“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内课程”,并将其提升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3]。随后,研学旅行成为了广大教师和教育专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他们对研学旅行中的乡土资源开发、研学旅行的实施模式、研学旅行中的评价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及实践案例。但将基于乡土资源的研学旅行和地理实践力培育相结合的案例相对较少,特别是有关重庆本土资源的案例开发更是稀少。笔者以地理实践力作为培养目标,以重庆渝北区统景温泉风景区作为研学地,设计以“探查流水地貌,品味温泉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方案。
  一、研学地选择及研学主题确定
  1.研学地选择
  研学地的选取要充分结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综合考虑学生安全、距离远近、资源赋存、教材内容等因素,选取和地理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地点作为研学地[4]。
  统景风景区位于重庆市渝北区东部御临河畔,方圆15平方千米,景区的“统景峡猿”居“古巴渝十二景”之首,统揽山、水、林、泉、峡、洞、瀑、天池、小岛、古寨、鹰群诸景,被誉为“自然博物馆”。统景的温泉闻名遐迩,因其流量大、类型多、水温高、水质优、科学价值高等显著特点,而位居西南第一,有人冠以“统景温泉甲天下”的美称,优质的温泉造就了当地浓厚的温泉文化。自1982年温泉开发以来,景区发展日新月异,逐渐形成了重庆的一大旅游景点,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明显。景区内统景峡由温塘峡、桶井峡、老鹰峡组成,素有“小三峡”之称。入峡,峭壁青崖倚天而立,两岸翠竹铺天盖岭,景区内河流峡谷众多,“V”型谷发育较为明显;十里温塘河,九曲十八湾,大量凹凸岸流水地貌为研学旅行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景区内溶洞70余处,洞内钟乳石瑰丽多姿,各具其趣,喀斯特地貌典型。统景温泉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基础设施完善,安全性高,距离笔者所在学校约37千米,高速路直通学校和统景镇,通达度高。总之,该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资源高度融合,是我校开展地理研学旅行的理想之地。
  2.研学主题确定
  研学主题的设定要充分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方案侧重于研学旅行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力层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提升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地理考察与观察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二是意识层面,研学旅行能够促进文化传承,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传统文化、特色文化和地方文化,培养学生对待文明和文化习俗的态度,升华学生对祖国秀丽江山和家乡优秀文化的热爱,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5]。笔者经过综合分析,将本次研学的主题定位为“探查流水地貌,品味温泉文化”,并确定温泉浴场、统景峡和峡谷溶洞为考察点。
  3.研学目标设定
  笔者以地理实践力作为理论依据和培育目标,构建本次研学旅行的目标体系(表1)。
  4.研学前准备
  为了使研学活动顺利开展,需组织学生提前了解统景温泉风景区的基本情况,在研学活动开始之前要进行课程方案的详细设计、实地考察、确定路线和考察点、做好学生行前教育、教学仪器准备等,告诉学生本次活动的研学主题,并进行相应知识点的预学习和思考。
  本次研学前期准备包括:①通过实地考察和分析,确定温泉浴场、统景峡和峡谷溶洞三个考察点(图1),并设置相应的考察任务;②提前配置好研学工具,包括笔、笔记本、相机、GPS、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罗盘、放大镜、多功能地图等;③研学前的知识铺垫、安全教育和行动教育;④学生分组,选定组长以便分配学习任务和小组合作交流。
  二、研学内容设计与实施
  以小组为单位,对温泉浴场、统景峡和峡谷溶洞三个考察点进行考察,根据具体研学任务开展研学活动。
  1.温泉浴场——考察调研,体味温泉文化
  该考察点是统景温泉风景区的核心景点,景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突出生态化、人性化、人文化理念,打造了一个全国最大的生态温泉浴场(图2)。该景点配套基础设施齐全,温泉印记丰富,温泉文化浓厚。
  具体的学习任务有:①利用统景温泉风景区地质图、风景区温泉分布图,描述统景温泉风景区的地质构造环境和地热资源分布的特征,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掌握温泉形成的基本知识;②调查和查阅资料,分析评价统景温泉风景区温泉资源的开发条件;③通过查阅资料和走访调查,追溯统景温泉开发历史,感受该地浓厚的温泉文化底蕴;④通过参观,感悟和分析温泉文化对地域景观的影响;⑤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訪当地居民,分析统景温泉开发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在本考察點的研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为能力。从学生身边的案例入手,充分体验“学习即生活”的精髓,培养小组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深度融合,锻炼地理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其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
  2.统景峡——实地观察,探究河流地貌
  统景峡由温塘、桶井、老鹰三峡组成。有“十里温塘河,九曲十八弯”之称(图3),峡内泉暖、峡幽、洞奇、石怪、山柔、谷秀、竹雅、瀑丽,又集鹰群、猴群、天池、古寨等景观(图4)。
  具体的学习任务有:①观察该河段河流特征,分析河流的地质作用,认识峡谷地貌,描述地貌特点并分析“V”型谷的形成过程;②搜集弯道处河流两岸的表土物质,对比观察其成分、颜色及粒径差异;③观察河流两岸地貌,描述在峡谷弯道处河流凹岸和凸岸地貌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④通过观察,分析统景峡码头选址和河流流水作用的关系(图5);⑤通过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河段主航道的位置和河流流水作用的关系。
  通过观察流水地貌、描述其形态、分析形成过程及影响等具体的研学任务的实施,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调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的能力,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磨炼体魄和意志,形成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
  3.峡谷溶洞——鉴别分析,探寻利用策略
  区域内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统景风景区内溶洞70余处,形成时代不一,具备不同发展阶段的岩溶地貌。目前已开发的有感应洞、如佛洞、猴子洞等,洞内钟乳形态各异(图6),其中未开发的扬家洞是全国仅有的三个热洞之一。
  具体的学习任务有:①利用地质图,并听讲解和看标识牌介绍,观察钟乳石、石芽、石梯田等景观,描述其特点并分析其形成过程中流水的作用;②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该区域气候特点,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其水热组合特点对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影响;③通过走访调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区域喀斯特地貌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及产业活动的影响;④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重庆巴南热洞的价值、开发现状等,结合统景扬家洞的实际情况,探究扬家洞的开发策略,并就如何保护好溶洞资源提出合理建议。
  在本考察点的研学,仍然围绕流水地貌这一主线,考察学生描述喀斯特地貌特征、分析成因、探究喀斯特地貌的影响等能力,锻炼学生“描述并识别地貌”这一必备的地理能力[1];通过对比巴南热洞和扬家洞,探究扬家洞的开发策略和保护措施,使学生构建起关于峡谷、温泉的综合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三、研学成果与研学评价
  研学旅行结束后应及时对研学旅行的结果进行反馈和评价,成果包括学生的研学报告(文字及PPT)、调查问卷、图片资料、音频资料等。
  研学评价是保障研学旅行目标达成、检验研学任务落实情况的重要保障。在对研学旅行效果进行评价时应充分结合地理实践力的要求,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对照研学任务和目的预设进行综合评价。就评价主体而言,应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多元评价机制。评价内容既应对研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合作意识与能力、交流和表达能力等进行过程性评价,也要对学生的成果反馈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表2);既要结合新课程标准考查学生对目标知识的理解,还要考查学生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积极性[6]。
  研学旅行是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学生而言,需要进入社会、融入生活,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对教师而言,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探求教育的科学规律,努力为学生素养的提升搭建平台,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目的,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有能力、有情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李京燕.论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途径(连载一)[J].地理教育,2017(04):4-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 L](2020-12-19)[2021-02-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
其他文献
在已有的基于NDN架构的车联网(vehicular named data networking,VNDN)内容检索协议中,对于地理位置无关应用的内容检索通常是以洪泛方式获得内容提供者的位置,这种方式不仅开销大且不能适应内容提供者位置的高度动态变化.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簇和预测机制的VNDN内容检索协议CPCoR(content retrieval protocol based on clustering and prediction mechanism).CPCoR通过车辆和路边单元的协同交互,建立了动态
针对敌士兵数据集样本较少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YOLOv3的少样本深度学习目标检测方法.利用数据增广提高少样本目标检测模型的鲁棒性,改进网络结构将浅层网络特征图跨层连接至
机械重复、简单再现仍是当前多数课堂复习的通病.本文结合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层次理论,以“2021年高考全国文综乙卷7~8题为例,提出巧用高考试题创设情境的思维进阶复习策
本文以2019年湘教版《地理1》《选择性必修1》与美国《科学发现者——地球科学》中的“大气专题”为例,基于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的视角,从HPS的内容数量、构成以及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南连杭州,北接北京,全长约1800千米,承载了2500余年来中国经济与文化的演变。2014年,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苏州段是运河沿线最闪耀的一段,自望亭起,通浒关,流经枫桥、横塘驿站、宝带桥,向南通往吴江,全长31千米。
地球内核平动振荡模,即Slichter模,是地球自由振荡的基本简正模之一,其三重分裂周期是确定地球内外核密度差异的重要物理量,对于约束地球深内部密度结构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然
地理实践力是学生探究地理现象和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与品质.由于时空等限制,高中阶段地理实践力的提升途径尤其依赖课堂探究活动.本文以新湘教版必修一“喀斯特地貌与
针对国内现有杂凑算法实现缺乏填充电路,已有设计又对SHA3算法标准不支持的问题,本文设计支持了MD5、SHA1、SM3、SHA2系列和SHA3系列5类共11个常见杂凑算法的完整电路.通过对2类填充规则6种填充位宽的分析,划分了不同的状态完成填充工作.通过对各个算法运算电路特征的分析,充分考虑运算单元资源的复用,设计了可重构的运算电路.集成了从算法的填充到输出的完整电路.在55 nm工艺库综合下相比较软件填充的方式,SM3、SHA2_384、SHA2_5123个算法性能分别提高11%,22%,22%.
为研究航空重油内燃机燃油系统的雾化问题,进行了重油活塞发动机夹气喷射系统的仿真研究.建立了某型发动机夹气燃油喷射系统的数学物理模型,校核了夹气燃油喷射系统的物理模型,研究了结构、运行及环境参数对燃油系统的特性影响.结果表明稳压腔容积越小,压力波动幅值越大;压差越大,相同喷油脉宽下的燃油流量越大;随燃油温度升高,喷油量略有减小;海拔越高,压力建立越慢.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体压力达到600 kPa所需的时间也逐渐增加,研究为燃油系统配机提供了理论依据.
高考“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是通过情境载体来实现的.本文基于高考评价体系框架,结合学科特点和高考核心功能,厘清地理试题情境的内涵及分类,以高考试题为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