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学生兴趣,让历史课活起来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ta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传统教育的滞后性,曾扼杀许多创新的火花。历史课堂曾几何时被“枯燥”、“一堂死水”词语所代替,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台下听得昏昏欲睡。学生课内不想听,课后不想学,几乎对历史没兴趣。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如何让历史“活”起来?其根本出发点在于如何建立学习历史的激励机制,培养其对历史的兴趣!事物的发展总是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反作用于内因,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那么,历史学习的激励机制也无非有内外因两种。其中,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是内因,即隐藏在学生心中对历史的态度、价值观。也可以说是那种朦胧的思维取向中“有用”或“无用”,这一点在他的历史学习中占很大比重,决定他们能否自觉与教师一起上好每一节课,做好一篇练习,完成一次调查等等。如何点燃原动力?培养持久的历史兴趣?通过实践研究,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1、课前演讲。所谓的课前演讲不是漫无目的地即兴演讲,也非脱离现实的东拼西凑。要求学生在每一节新课开始前,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背景及相关新闻报道等。在课上用3-4分钟演讲,既要有历史内容又要有自己的观点,即达到有讲有评。这里的评就是融人自己的观点。按照要求去做,学生就会去主动搜寻,主动查阅资料。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成功体验得以满足,避免了“一言谈”的传统教法。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参与性大大提高,课堂气氛由此改变。另一方面,学生的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得以锻炼,进而渗透了历史唯物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无形当中,教学的双边化得以很好开展,“互动式”的历史教学也就随之而生。比如在讲授《法国革命》这一课时,学生按要求做后,事先准备好的那位学生演讲的题目是《拿破仑》。其中的一段话很出乎意料。“拿破仑固有的军事才能和政治家的英明的确让人钦佩,然而后期的反人民一面又让人唾弃。历史的教训让我们永远铭记,背叛人民终究不会有好下场的。因此,跨世纪的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人民才是真正的历史主人。”同学们掌声响起,以回报他那富有激情的演讲。这里我们不去探究其取材于何处,但课堂的教学目的已达到。于是我因势利导,试着问“那么,当时法国人民是如何为自己谱写一部壮观的历史呢?请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革命》这一课。”
  2、历史手抄报。历史手抄报可以分组进行,把班级分成四组,每组由学生轮流去做主编、策划,本组人员都是供稿人。分组不分家,每组要求一周出一次手抄报,形式丰富,栏目多样。通过实践发现,学生的杰作水平不一,但各具特色,内容主要有:历史追踪、成语中历史、谜语竞猜、历史人物漫画、历史笑话等。这样的活动一经开展,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放开了,每个人都有亲手触摸历史的体验,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并且小组合作的氛围渐趋形成。四个小组还可以交流手抄报,写评语、写感受,人人得以参与,个个畅所欲言。长此以往,写作能力、设计思路、纠正错别字、增长历史见识都在这一方土地上茁壮成长,课堂上学生也不会无话可说,兴趣的诞生近在咫尺。
  3、历史调查。在校园内可以让学生的兴趣得以提高,但关起门谈教育就会失去社会这一大舞台,同时学生接触社会也非常有限。因此,让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因真正发挥作用,就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敢于尝试,敢于探索。其中,开展历史调查就是一种锻炼,让学生亲自去见证历史,去听去看去亲自把所见所闻用心记下来、写出来、说出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历史调查可以调查一个历史事件,走访一位历史人物,听取一个历史报道,参观历史博物馆等。当我讲到西汉历史时,正值三庄汉墓出土之际,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就留给学生一次调查的机会,于是学生自己带着疑问去调查三庄汉墓,去听取考古人員的讲解,亲眼看到一件件出土的文物和层层设计的墓室,都深深地烙在脑海中,特别是用奴婢陪葬,更加体会到西汉的阶级差别,爱憎分明不用细说,那时代的缩影可以说在调查中得以体验与感触。
  4、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小论文要小而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能写出一点关于历史的评价,要求尽善尽美是太于过分。因此,平时就让他们从简单的读后感出发,捕捉到一点历史感想与体会,学会用笔记下来,不过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那么每位学生动手时从易处着手,慢慢加点难度,以免失去信心,丧失兴趣。写历史论文不可周期太短,可以每月一篇,既减轻了其负担,同时又给予了酝酿的机会。写完后,可以在班里交流、同学互评,写上评语,并指出优点、缺点。然后可以装入其“成长档案袋”里面,这对以后各方面的能力培养是大有好处的。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学生看历史问题的视角明显有所不同,具有针对性,思维散而神不散,真正达到了反思历史的目的。这就从长远的角度“锁”住学习历史兴趣,课外如同课内,内因真正成为激励着历史学习的原动力,教师自然也就解放出来了。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对学生多鼓励,激发学生兴趣,让历史课活起来,相信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一定会迎来一个新明天!
其他文献
21世纪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关注人的情感、态度和人生观,新课程标准也非常强调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因为情感是人发展的持久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传授与训练,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英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如果正确把握情感教育,既可以帮助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初中学生的学习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在原大纲的基础上经过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其中把以前的“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训练,口语交际旨在交流互动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而语文课程标准将“口语交际”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要求之中,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接物的能力。这种做法体现了观念的更新,又更具有操作性,有利于提高听说教学的效率
期刊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政治学科的广大教师常常就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探讨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培养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培养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求知,这样学生们收效大。如果学生对政治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反之,则启而不发,学而不进,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提高学生学
期刊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研究性学习和推广,研究性学习注重过程、注重结果,也更注重学习资源的合理利用。它包括校本、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的利用,三大资源互相补充,为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供基础和保证,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陶冶情操和树立崇高的价值观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校本、社会资源的利用。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强调 要结合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选择研究专题。所以校本资源和社会资源
期刊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它能够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小学教材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文质俱佳的范文,融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思想美于一身。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领悟,感受其真、其妙、其美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利用朗读这一重要
期刊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效率就是教学的生命。尤其是高中的语文教学,相对于初中小学来说课堂容量更大,需要教的东西更多。这就要求教师在四十五分钟以内尽可能的利用时间提高效率,不要做一些无谓的浪费。但是现在在教学中仍然充斥着不少的浪费时间的现象。这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把这些不良习惯改正过来。新课程,新教材,要求新课堂。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的教学活动充满了新意与生气,但也有不少教师因为驾驭课堂教学能力限制,
期刊
要想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的原因:一是数学基础较差。良好的数学基础对进一步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学习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对一些基础不太好的或者一些意志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可能会失去信心,难以坚持下去。二是对学习好数学失去信心。有些同学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较多,心理适应能力较差,虽然努力了,成绩却不见起色,久而久之,丧失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三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在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是广大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语文课堂教学的体会。  1、创设表演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有的时侯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教学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过程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如骗子织布的动作,老
期刊
语文是一门集文学性、音乐性、思想性、艺术性、创新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最佳载体,但经过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发现课堂教学中总有学生表现出语文基础薄弱、学习缺乏兴趣、缺乏自信等状况,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去探求现行新课程标准条件下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相关要素,从而达到每堂课都能起到成功教育学生的目的。  一、良好的師德素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
期刊
新课标下的课堂应该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营造宽松开放的课堂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