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传统教育的滞后性,曾扼杀许多创新的火花。历史课堂曾几何时被“枯燥”、“一堂死水”词语所代替,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台下听得昏昏欲睡。学生课内不想听,课后不想学,几乎对历史没兴趣。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如何让历史“活”起来?其根本出发点在于如何建立学习历史的激励机制,培养其对历史的兴趣!事物的发展总是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反作用于内因,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那么,历史学习的激励机制也无非有内外因两种。其中,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是内因,即隐藏在学生心中对历史的态度、价值观。也可以说是那种朦胧的思维取向中“有用”或“无用”,这一点在他的历史学习中占很大比重,决定他们能否自觉与教师一起上好每一节课,做好一篇练习,完成一次调查等等。如何点燃原动力?培养持久的历史兴趣?通过实践研究,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1、课前演讲。所谓的课前演讲不是漫无目的地即兴演讲,也非脱离现实的东拼西凑。要求学生在每一节新课开始前,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背景及相关新闻报道等。在课上用3-4分钟演讲,既要有历史内容又要有自己的观点,即达到有讲有评。这里的评就是融人自己的观点。按照要求去做,学生就会去主动搜寻,主动查阅资料。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成功体验得以满足,避免了“一言谈”的传统教法。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参与性大大提高,课堂气氛由此改变。另一方面,学生的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得以锻炼,进而渗透了历史唯物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无形当中,教学的双边化得以很好开展,“互动式”的历史教学也就随之而生。比如在讲授《法国革命》这一课时,学生按要求做后,事先准备好的那位学生演讲的题目是《拿破仑》。其中的一段话很出乎意料。“拿破仑固有的军事才能和政治家的英明的确让人钦佩,然而后期的反人民一面又让人唾弃。历史的教训让我们永远铭记,背叛人民终究不会有好下场的。因此,跨世纪的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人民才是真正的历史主人。”同学们掌声响起,以回报他那富有激情的演讲。这里我们不去探究其取材于何处,但课堂的教学目的已达到。于是我因势利导,试着问“那么,当时法国人民是如何为自己谱写一部壮观的历史呢?请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革命》这一课。”
2、历史手抄报。历史手抄报可以分组进行,把班级分成四组,每组由学生轮流去做主编、策划,本组人员都是供稿人。分组不分家,每组要求一周出一次手抄报,形式丰富,栏目多样。通过实践发现,学生的杰作水平不一,但各具特色,内容主要有:历史追踪、成语中历史、谜语竞猜、历史人物漫画、历史笑话等。这样的活动一经开展,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放开了,每个人都有亲手触摸历史的体验,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并且小组合作的氛围渐趋形成。四个小组还可以交流手抄报,写评语、写感受,人人得以参与,个个畅所欲言。长此以往,写作能力、设计思路、纠正错别字、增长历史见识都在这一方土地上茁壮成长,课堂上学生也不会无话可说,兴趣的诞生近在咫尺。
3、历史调查。在校园内可以让学生的兴趣得以提高,但关起门谈教育就会失去社会这一大舞台,同时学生接触社会也非常有限。因此,让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因真正发挥作用,就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敢于尝试,敢于探索。其中,开展历史调查就是一种锻炼,让学生亲自去见证历史,去听去看去亲自把所见所闻用心记下来、写出来、说出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历史调查可以调查一个历史事件,走访一位历史人物,听取一个历史报道,参观历史博物馆等。当我讲到西汉历史时,正值三庄汉墓出土之际,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就留给学生一次调查的机会,于是学生自己带着疑问去调查三庄汉墓,去听取考古人員的讲解,亲眼看到一件件出土的文物和层层设计的墓室,都深深地烙在脑海中,特别是用奴婢陪葬,更加体会到西汉的阶级差别,爱憎分明不用细说,那时代的缩影可以说在调查中得以体验与感触。
4、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小论文要小而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能写出一点关于历史的评价,要求尽善尽美是太于过分。因此,平时就让他们从简单的读后感出发,捕捉到一点历史感想与体会,学会用笔记下来,不过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那么每位学生动手时从易处着手,慢慢加点难度,以免失去信心,丧失兴趣。写历史论文不可周期太短,可以每月一篇,既减轻了其负担,同时又给予了酝酿的机会。写完后,可以在班里交流、同学互评,写上评语,并指出优点、缺点。然后可以装入其“成长档案袋”里面,这对以后各方面的能力培养是大有好处的。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学生看历史问题的视角明显有所不同,具有针对性,思维散而神不散,真正达到了反思历史的目的。这就从长远的角度“锁”住学习历史兴趣,课外如同课内,内因真正成为激励着历史学习的原动力,教师自然也就解放出来了。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对学生多鼓励,激发学生兴趣,让历史课活起来,相信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一定会迎来一个新明天!
1、课前演讲。所谓的课前演讲不是漫无目的地即兴演讲,也非脱离现实的东拼西凑。要求学生在每一节新课开始前,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背景及相关新闻报道等。在课上用3-4分钟演讲,既要有历史内容又要有自己的观点,即达到有讲有评。这里的评就是融人自己的观点。按照要求去做,学生就会去主动搜寻,主动查阅资料。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成功体验得以满足,避免了“一言谈”的传统教法。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参与性大大提高,课堂气氛由此改变。另一方面,学生的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得以锻炼,进而渗透了历史唯物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无形当中,教学的双边化得以很好开展,“互动式”的历史教学也就随之而生。比如在讲授《法国革命》这一课时,学生按要求做后,事先准备好的那位学生演讲的题目是《拿破仑》。其中的一段话很出乎意料。“拿破仑固有的军事才能和政治家的英明的确让人钦佩,然而后期的反人民一面又让人唾弃。历史的教训让我们永远铭记,背叛人民终究不会有好下场的。因此,跨世纪的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人民才是真正的历史主人。”同学们掌声响起,以回报他那富有激情的演讲。这里我们不去探究其取材于何处,但课堂的教学目的已达到。于是我因势利导,试着问“那么,当时法国人民是如何为自己谱写一部壮观的历史呢?请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革命》这一课。”
2、历史手抄报。历史手抄报可以分组进行,把班级分成四组,每组由学生轮流去做主编、策划,本组人员都是供稿人。分组不分家,每组要求一周出一次手抄报,形式丰富,栏目多样。通过实践发现,学生的杰作水平不一,但各具特色,内容主要有:历史追踪、成语中历史、谜语竞猜、历史人物漫画、历史笑话等。这样的活动一经开展,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放开了,每个人都有亲手触摸历史的体验,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并且小组合作的氛围渐趋形成。四个小组还可以交流手抄报,写评语、写感受,人人得以参与,个个畅所欲言。长此以往,写作能力、设计思路、纠正错别字、增长历史见识都在这一方土地上茁壮成长,课堂上学生也不会无话可说,兴趣的诞生近在咫尺。
3、历史调查。在校园内可以让学生的兴趣得以提高,但关起门谈教育就会失去社会这一大舞台,同时学生接触社会也非常有限。因此,让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因真正发挥作用,就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敢于尝试,敢于探索。其中,开展历史调查就是一种锻炼,让学生亲自去见证历史,去听去看去亲自把所见所闻用心记下来、写出来、说出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历史调查可以调查一个历史事件,走访一位历史人物,听取一个历史报道,参观历史博物馆等。当我讲到西汉历史时,正值三庄汉墓出土之际,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就留给学生一次调查的机会,于是学生自己带着疑问去调查三庄汉墓,去听取考古人員的讲解,亲眼看到一件件出土的文物和层层设计的墓室,都深深地烙在脑海中,特别是用奴婢陪葬,更加体会到西汉的阶级差别,爱憎分明不用细说,那时代的缩影可以说在调查中得以体验与感触。
4、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小论文要小而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能写出一点关于历史的评价,要求尽善尽美是太于过分。因此,平时就让他们从简单的读后感出发,捕捉到一点历史感想与体会,学会用笔记下来,不过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那么每位学生动手时从易处着手,慢慢加点难度,以免失去信心,丧失兴趣。写历史论文不可周期太短,可以每月一篇,既减轻了其负担,同时又给予了酝酿的机会。写完后,可以在班里交流、同学互评,写上评语,并指出优点、缺点。然后可以装入其“成长档案袋”里面,这对以后各方面的能力培养是大有好处的。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学生看历史问题的视角明显有所不同,具有针对性,思维散而神不散,真正达到了反思历史的目的。这就从长远的角度“锁”住学习历史兴趣,课外如同课内,内因真正成为激励着历史学习的原动力,教师自然也就解放出来了。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对学生多鼓励,激发学生兴趣,让历史课活起来,相信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一定会迎来一个新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