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世界最知名的代工企业,富士康的自右品牌,被业内称作“冰山一角”,水面下,才是业内同行所惧怕的。富士康变得有些“狰狞”,一家世界闻名的超级代工企业,摇身一变,要走自有品牌之路。
近日,富士康开始在武汉高举招商大旗,大规模寻找配套合作企业,吸引来自欧美、日韩、广东、江漸、台湾及湖北本土的近200家配套企业和供应商纷至沓来,考察武汉光谷投资环境,寻拢合作商扰。
据悉,在这支庞大的“相亲团”中,不乏美国T1、德国欧斯朗、台湾瑞萨、日本东芝、日本夏普、荷兰飞利浦、台湾友达等国际知名企业。按照规划,富士康武汉科技园将建成世界级的光电研发与制造基地,未来三年,至少需要300家企业与之配套。
富士康武汉项目带来的不仅是一个“制造业王国”,一个与之配套的庞大产业群也在不断放大。富士康已将多年苦心经营的自有品牌推向前台。
称富士康为世界PC机配件航母恐怕并不为过,其机箱产量世界第一,散热器、主板均居第二位。谁都难以预料,富士康会导致全球IT产业怎样的变局。操纵这一变局的,是以拥有28亿美元身家进入《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的“台湾科技首富”郭台铭。他目前的身份是富士康的母公司——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基地大挪移
深圳龙华一平方公里,8万人的富士康工业园区就是一个完整的社区,有深圳一流的足球场,有繁华的商业街,有深圳最大的网吧,有容纳数千人的餐厅,舞台上是富士康专业文工团在操练舞蹈《草原茫茫》……
这么大规模的工业园区,在全球也不多见。
1988年,当郭台铭决定在深圳建厂时,他也没有想到,自己将在深圳创造一个如此庞大的制造企业,当年,郭台铭一口气在深圳龙华买了500亩厂房用地。那里曾经是一片农田,在深圳境内,还鲜有前去投资的台商,即使有,也是一些实力并不雄厚的小企业,抱着投石问路的心态去投资,规模很大的公司去投资的还不多,此时,鸿海在台湾已属知名的大企业了。
鸿海最初创办于1974年。当年,郭台铭与朋友一起出资30万台币成立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海”),生产、加工塑料成品。一年后,公司亏个精光,恰巧此时,台湾兴起黑白电视机,鸿海便从制造黑白电视机用的旋钮东山再起。
有了初步积累后,郭台铭从日本购买模具设备,培养一大批模具专业人才,开发自己的模具。80年代个人电脑工业起飞,拥有成熟模具技术的鸿海驾轻就熟,很快进入个人电脑连接器代工领域,鸿海代工产品涉及电脑的主板机、电视、游戏机,从而建立了“连接器王国”,接着又全面进入计算机用线缆装配领域。
“要做就做世界级”,凭着先进的设备与技术,鸿海的合作方都是世界一流企业,苹果(Apple)、康柏(Compaq)、戴尔(Dell)、IBM等计算机大厂;思科(Cisco)、诺基亚(Nokia)等通讯大厂,以及消费电子大厂SONY等,都是鸿海重要的策略客户。
1988年,港台到内地发展的企业,绝大部分还停留在“三来一补”模式,依靠内地的廉价劳动力,土地、厂房以及各项政策优惠扩大业务,郭台铭却没有简单地走这样的路线,现在无法猜想郭当时是否想到了中国“世界制造工厂”这个概念,但他显然看到了中国内地不仅有廉价劳动力,更有优秀的一流技工,1988年富士康在深圳创立开始,郭台铭便将富士康定位于鸿海的生产基地,这也为不久的将来做自己的品牌埋下了伏笔。
有核心竞争力的代工
富士康龙华工业园内,有几十名挂着临时进入证的新员工,他们是从中国西部招来的技工大专生。富士康许多流水线工人,基本都需要技校毕业的学历,此外,富士康每年都有再教育的员工培训安排。园区也经常接受一些来自欧洲,主要是东欧的富土康工业园区的员工,他们是作为园区的技术骨干到深圳龙华学习或实习的。
深圳龙华,是富士康名副其实的技术中心,这是郭台铭所刻意追求的。
作为全球第三大EMS(制造服务)厂,郭台铭认为,鸿海所要建立的是“大中华制造工厂”,他说“鸿海结合台湾和大陆的资源,开创了一种适合大中华地区的经营模式。我们不愿意单纯定位于台资企业或者中国内地企业。鸿海实际上是一家跨国公司,公司首先立足于台湾省,然后到中国内地发展,再迈向全球发展。目前,鸿海已在爱尔兰、苏格兰、捷克和日本建立分公司。”
郭台铭一直追求建立“大中华制造工厂”。他自述:“我父母是从山西到台湾的,我们不仅仅是台湾的思维方式,更是大中华的思维方式,台湾与大陆的生意应该结合在一起。”
到中国内地建厂是鸿海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的开始,也是鸿海生产基地大转移的时期。目前,鸿海绝大多数生产基地都在中国大陆,此前则大都在台湾省和境外。
这是鸿海在为全球战略布局,郭台铭总结为“一地设计”(timeto market)、“三地制造”:(timetovolume)、“全球交货”(time tomoney)。一地设计,就是鸿海在国际级大客户的附近设立研发设计、工程测试、快速样品制作的机制,以便与客户同步开发新产品。三地制造,即在亚洲、北美、欧洲建立生产基地。全球交货就是基于鸿海投资3000万美元与康柏合作开发的全球ERP系统,所有停留超过15分钟以上的货物都要设仓管制,在全球任何地方只要需要此货物都要全球调配、全球实时交货。
富士康集团总部在台湾,深圳富士康工业园是富士康亚洲生产基地的龙头。此外,富士康还有昆山工业园和北京工业园,前者是全球最大的PC连接器生产基地,后者为富士康全球无线通讯事业总部。另外,已经投产的钱塘工业园是富士康无线通讯产品在华东的重要研发、制造基地;正在建设的太原科技园是无线通讯华北基地。深圳龙华工业园一定意义上是鸿海全球基地的“黄埔军校”。分布在欧洲的全球最大的PC系统组装厂——捷克富土康帕尔杜比莱制造中心,以及设立在苏格兰、捷克、匈牙利、芬兰的制造基地的员工,许多都要到龙华接受培训。
鸿海采取的是通过第三地转投资的方式,在台湾并没有公布其在大陆的投资总额,但富士康在大陆高校的招聘简介中称“富士康集团目前在内地投资总额为30亿美元”。
创造自主品牌
在这样的架构中,郭台铭始终坚守技术与质量。都一直认为,这是鸿海的核心竞争力。与世界一流企业作为策略伙伴,富土康最大的收益是,按照客户的要求生产产品的同时,获得了客户的生产要求与标准,使富士康的技术与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
与此同时,富士康始终追求对 自身技术的突破。深圳富士康模具厂是内地规模最大模具企业,拥有近3000名模具技师,模具制造的各项流程,都是在深圳一地完成。富士康在内地和台湾也各有一支超过2000人的技术团队,不断实现着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因此,在机箱、散热器行业,富士康始终以产品品质与技术创新而著称。
但郭台铭并不止于此,鸿海成为全球最大的PC连接器、PC准系统制造商,在IT行业较低端的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后,郭台铭更大的目标就是向IT高端行业进军,并沿着制造业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鸿海首先成功突入个人电脑主板和手机生产领域,随后进入液晶显示面板制造领域,从而广泛深入3G产业。这些领域的开发,都是以技术创新为先导的,如在主板设计和性能上,富士康的工程师们包括SuperStep,SuperBoot在内的7大技术创新,使富士康主板具有明显的优势。
“很少有人能阻挡得住郭台铭前进的步伐。几十年来,尽管鸿海集团在制造业始终做着默默无闻的配角,但却逐渐获得了主角的能力,这也是富士康发力要做自有品牌的原因——因为它有这个实力,而且,这样的厚积薄发将会使富士康在DIY领域产生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富士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管理人员说。
2002年,当以代工业务为主的富士康开始将眼光投向内地庞大的品牌市场时,便成立了通路服务事业处,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富士康自有品牌产品搭建并管理销售渠道。
从2006年开始,富士康最为核心的PCEBG产品事业群也大举迁往烟台新厂区,更清晰地向吐入透露出一大信息:富士康PC零组件的生产重心北上趋势已十分明显,在渠道上,其自有品牌建设也将由此更为加强。果然,随后富士康多款主板新品就与Intel同步全球首发,2006年伊始,仅用不到一个半月时间,富士康RC410主板、“护芯”系列机箱和新型散热器等十多款新产品又接连上市。这一切都充分表明,富士康创新技术推出的速度和各种新品发布的频率都在进一步加快。
目前,富士康的渠道已经全面覆盖了内地市场。依托强大的资本实力和研发制造能力,这家知名的超级代工企业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正式走向自主品牌的建设之路。
(责任编辑:刘 冰)
近日,富士康开始在武汉高举招商大旗,大规模寻找配套合作企业,吸引来自欧美、日韩、广东、江漸、台湾及湖北本土的近200家配套企业和供应商纷至沓来,考察武汉光谷投资环境,寻拢合作商扰。
据悉,在这支庞大的“相亲团”中,不乏美国T1、德国欧斯朗、台湾瑞萨、日本东芝、日本夏普、荷兰飞利浦、台湾友达等国际知名企业。按照规划,富士康武汉科技园将建成世界级的光电研发与制造基地,未来三年,至少需要300家企业与之配套。
富士康武汉项目带来的不仅是一个“制造业王国”,一个与之配套的庞大产业群也在不断放大。富士康已将多年苦心经营的自有品牌推向前台。
称富士康为世界PC机配件航母恐怕并不为过,其机箱产量世界第一,散热器、主板均居第二位。谁都难以预料,富士康会导致全球IT产业怎样的变局。操纵这一变局的,是以拥有28亿美元身家进入《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的“台湾科技首富”郭台铭。他目前的身份是富士康的母公司——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基地大挪移
深圳龙华一平方公里,8万人的富士康工业园区就是一个完整的社区,有深圳一流的足球场,有繁华的商业街,有深圳最大的网吧,有容纳数千人的餐厅,舞台上是富士康专业文工团在操练舞蹈《草原茫茫》……
这么大规模的工业园区,在全球也不多见。
1988年,当郭台铭决定在深圳建厂时,他也没有想到,自己将在深圳创造一个如此庞大的制造企业,当年,郭台铭一口气在深圳龙华买了500亩厂房用地。那里曾经是一片农田,在深圳境内,还鲜有前去投资的台商,即使有,也是一些实力并不雄厚的小企业,抱着投石问路的心态去投资,规模很大的公司去投资的还不多,此时,鸿海在台湾已属知名的大企业了。
鸿海最初创办于1974年。当年,郭台铭与朋友一起出资30万台币成立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海”),生产、加工塑料成品。一年后,公司亏个精光,恰巧此时,台湾兴起黑白电视机,鸿海便从制造黑白电视机用的旋钮东山再起。
有了初步积累后,郭台铭从日本购买模具设备,培养一大批模具专业人才,开发自己的模具。80年代个人电脑工业起飞,拥有成熟模具技术的鸿海驾轻就熟,很快进入个人电脑连接器代工领域,鸿海代工产品涉及电脑的主板机、电视、游戏机,从而建立了“连接器王国”,接着又全面进入计算机用线缆装配领域。
“要做就做世界级”,凭着先进的设备与技术,鸿海的合作方都是世界一流企业,苹果(Apple)、康柏(Compaq)、戴尔(Dell)、IBM等计算机大厂;思科(Cisco)、诺基亚(Nokia)等通讯大厂,以及消费电子大厂SONY等,都是鸿海重要的策略客户。
1988年,港台到内地发展的企业,绝大部分还停留在“三来一补”模式,依靠内地的廉价劳动力,土地、厂房以及各项政策优惠扩大业务,郭台铭却没有简单地走这样的路线,现在无法猜想郭当时是否想到了中国“世界制造工厂”这个概念,但他显然看到了中国内地不仅有廉价劳动力,更有优秀的一流技工,1988年富士康在深圳创立开始,郭台铭便将富士康定位于鸿海的生产基地,这也为不久的将来做自己的品牌埋下了伏笔。
有核心竞争力的代工
富士康龙华工业园内,有几十名挂着临时进入证的新员工,他们是从中国西部招来的技工大专生。富士康许多流水线工人,基本都需要技校毕业的学历,此外,富士康每年都有再教育的员工培训安排。园区也经常接受一些来自欧洲,主要是东欧的富土康工业园区的员工,他们是作为园区的技术骨干到深圳龙华学习或实习的。
深圳龙华,是富士康名副其实的技术中心,这是郭台铭所刻意追求的。
作为全球第三大EMS(制造服务)厂,郭台铭认为,鸿海所要建立的是“大中华制造工厂”,他说“鸿海结合台湾和大陆的资源,开创了一种适合大中华地区的经营模式。我们不愿意单纯定位于台资企业或者中国内地企业。鸿海实际上是一家跨国公司,公司首先立足于台湾省,然后到中国内地发展,再迈向全球发展。目前,鸿海已在爱尔兰、苏格兰、捷克和日本建立分公司。”
郭台铭一直追求建立“大中华制造工厂”。他自述:“我父母是从山西到台湾的,我们不仅仅是台湾的思维方式,更是大中华的思维方式,台湾与大陆的生意应该结合在一起。”
到中国内地建厂是鸿海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的开始,也是鸿海生产基地大转移的时期。目前,鸿海绝大多数生产基地都在中国大陆,此前则大都在台湾省和境外。
这是鸿海在为全球战略布局,郭台铭总结为“一地设计”(timeto market)、“三地制造”:(timetovolume)、“全球交货”(time tomoney)。一地设计,就是鸿海在国际级大客户的附近设立研发设计、工程测试、快速样品制作的机制,以便与客户同步开发新产品。三地制造,即在亚洲、北美、欧洲建立生产基地。全球交货就是基于鸿海投资3000万美元与康柏合作开发的全球ERP系统,所有停留超过15分钟以上的货物都要设仓管制,在全球任何地方只要需要此货物都要全球调配、全球实时交货。
富士康集团总部在台湾,深圳富士康工业园是富士康亚洲生产基地的龙头。此外,富士康还有昆山工业园和北京工业园,前者是全球最大的PC连接器生产基地,后者为富士康全球无线通讯事业总部。另外,已经投产的钱塘工业园是富士康无线通讯产品在华东的重要研发、制造基地;正在建设的太原科技园是无线通讯华北基地。深圳龙华工业园一定意义上是鸿海全球基地的“黄埔军校”。分布在欧洲的全球最大的PC系统组装厂——捷克富土康帕尔杜比莱制造中心,以及设立在苏格兰、捷克、匈牙利、芬兰的制造基地的员工,许多都要到龙华接受培训。
鸿海采取的是通过第三地转投资的方式,在台湾并没有公布其在大陆的投资总额,但富士康在大陆高校的招聘简介中称“富士康集团目前在内地投资总额为30亿美元”。
创造自主品牌
在这样的架构中,郭台铭始终坚守技术与质量。都一直认为,这是鸿海的核心竞争力。与世界一流企业作为策略伙伴,富土康最大的收益是,按照客户的要求生产产品的同时,获得了客户的生产要求与标准,使富士康的技术与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
与此同时,富士康始终追求对 自身技术的突破。深圳富士康模具厂是内地规模最大模具企业,拥有近3000名模具技师,模具制造的各项流程,都是在深圳一地完成。富士康在内地和台湾也各有一支超过2000人的技术团队,不断实现着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因此,在机箱、散热器行业,富士康始终以产品品质与技术创新而著称。
但郭台铭并不止于此,鸿海成为全球最大的PC连接器、PC准系统制造商,在IT行业较低端的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后,郭台铭更大的目标就是向IT高端行业进军,并沿着制造业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鸿海首先成功突入个人电脑主板和手机生产领域,随后进入液晶显示面板制造领域,从而广泛深入3G产业。这些领域的开发,都是以技术创新为先导的,如在主板设计和性能上,富士康的工程师们包括SuperStep,SuperBoot在内的7大技术创新,使富士康主板具有明显的优势。
“很少有人能阻挡得住郭台铭前进的步伐。几十年来,尽管鸿海集团在制造业始终做着默默无闻的配角,但却逐渐获得了主角的能力,这也是富士康发力要做自有品牌的原因——因为它有这个实力,而且,这样的厚积薄发将会使富士康在DIY领域产生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富士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管理人员说。
2002年,当以代工业务为主的富士康开始将眼光投向内地庞大的品牌市场时,便成立了通路服务事业处,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富士康自有品牌产品搭建并管理销售渠道。
从2006年开始,富士康最为核心的PCEBG产品事业群也大举迁往烟台新厂区,更清晰地向吐入透露出一大信息:富士康PC零组件的生产重心北上趋势已十分明显,在渠道上,其自有品牌建设也将由此更为加强。果然,随后富士康多款主板新品就与Intel同步全球首发,2006年伊始,仅用不到一个半月时间,富士康RC410主板、“护芯”系列机箱和新型散热器等十多款新产品又接连上市。这一切都充分表明,富士康创新技术推出的速度和各种新品发布的频率都在进一步加快。
目前,富士康的渠道已经全面覆盖了内地市场。依托强大的资本实力和研发制造能力,这家知名的超级代工企业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正式走向自主品牌的建设之路。
(责任编辑:刘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