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是一种活的个体,他们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时发生改变,教师要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预定的教育计划和程序,才得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学习 化学教学 有效教学
在高中学习中,学生学习内容多而学习时间有限,如何使学生在有限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能、学习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着教师要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来充实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还需要有较强的自我修养能力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的修养。本文就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作相应阐述。
一、鼓励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的学习
我国的教育现状,还是要用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特别在高三的应试训练中,有的学生做了很多题目,比较有感觉和经验,但是现在的信息、情境题越来越多,需要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套用正确的知识去灵活面对,计算题也大多结合工业生产的背景进行设计,为了算而计算的题目少了。所以地毯式轰炸做题以增加熟悉度不再是高水平考试的目的了,高水平的考试考的是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正确分析评价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如主动编题,看书上的资料也能有编题的可能性。比如曾经有一道高三化学知识背景的反应,又是高炉炼铁原理的实验室设计,它包括了气体的净化、检验、酒精灯的点和熄顺序等,有的学生可以设计很多问题,说明他对知识掌握的全面、考虑问题更缜密。如:
长颈漏斗中的水的作用? 两试管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分别是? 先点哪盏酒精灯?为什么? 第2盏酒精灯的作用是什么? 先熄灭哪盏酒精灯?
有的同学还编出一些计算题,第6小问编得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气体是流动的,有损耗。这和书本上的“高炉煤气”含有哪些气体,为何称之为“煤气”是不谋而合的。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
二、注重细节教学,关注学生的想法和体验,保护并开发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多联系化学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而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要通盘考虑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制订周密的计划,事先确定活动的时间、地点、形式、内容。要克服见一步走一步、备一课讲一课的被动局面,要有大局观。例如:在《化学①》(必修)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介绍铁和铝及它们的化合物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介绍生活中的铁合金和铝合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要求通过实验分析铁锈中的铁是Fe2+还是Fe3+?联系如何防止生锈?了解铁和血红蛋白的关系,铁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铁在人体中吸收和利用的过程。(2)让学生推选代表取来浑浊的河水并在课堂上加上明矾,通过实验的现象说明明矾在净水中的应用,再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明矾的净水原理,铝及其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学生通过学习,发现化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由于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就像一块磁石极大地吸引着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新欲望,教师应因势利导,积极组织做好这些实验。
三、注重师生互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由于多数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兴趣、好奇心及发现问题的能力减弱或说不清有什么变化。往往出现教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的机械课堂教学,让学生兴趣大减,没有兴趣的学习会让人觉得累,再加上过多的作业,高达44%的人都表现得累、无兴趣。调查部分学生的回答“累,没精力”、“想睡觉,人不在状态”、“作业越来越多,忙得没时间思考”、“无兴趣,脑子懒得动”。繁重的工作任务加上精神压力,使教师不能每时每刻都对每一个学生的的提问都保持热情耐心,导致许多学生对教师产生了误解。有一部分自信独立能力强的学生,发现问题时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不会提出问题与教师交流。以下是调查时部分学生的回答“遇到问题喜欢独立思考,自己解决”、“觉得自己能解决”。
因此在教师要求其提出问题时,多数学生对思考发现问题不感兴趣或根本不知道怎么发现问题,只会问一些作业上不会做的题,而不会自己思考提出问题。只有少数学生的兴趣、好奇心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所以也只有少数学生在教师要求提问时,能积极思考提出问题,为此:
(一)探究令人困惑的情境和问题能培养好奇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因此,要在平时教学的准备、理解(或建立表征)和应用3个阶段中,尽可能让学生探究挑战与技能之间要达到最佳匹配的问题,或将某些活动加以修改,以便让学生提问。提供机会使学生更多参与逼真的科学过程,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行动,沉浸于探究活动中,享受思考问题的机会,享受问题中的乐趣,即所有人经过努力都会得出“哇”的惊喜。
(二)偶尔给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学习内容的机会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年幼儿童身上容易看到好奇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会越来越少。在學校中,他们面对的是教师为他们选择的学习内容、教师为他们选择的学习方式、教师为他们选择的学习时间。很多时候,这种由学生选择学习内容或仅因为有趣而提问题的观念离孩子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至少偶尔给学生选择他们喜欢学习内容或讨论他们提出的有趣问题的机会,有自由选择机会的学生有更强烈的好奇性和兴趣,我做某事是因为我选择这么做,而不是别人要我做。
【关键词】高中学习 化学教学 有效教学
在高中学习中,学生学习内容多而学习时间有限,如何使学生在有限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能、学习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着教师要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来充实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还需要有较强的自我修养能力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的修养。本文就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作相应阐述。
一、鼓励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的学习
我国的教育现状,还是要用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特别在高三的应试训练中,有的学生做了很多题目,比较有感觉和经验,但是现在的信息、情境题越来越多,需要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套用正确的知识去灵活面对,计算题也大多结合工业生产的背景进行设计,为了算而计算的题目少了。所以地毯式轰炸做题以增加熟悉度不再是高水平考试的目的了,高水平的考试考的是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正确分析评价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如主动编题,看书上的资料也能有编题的可能性。比如曾经有一道高三化学知识背景的反应,又是高炉炼铁原理的实验室设计,它包括了气体的净化、检验、酒精灯的点和熄顺序等,有的学生可以设计很多问题,说明他对知识掌握的全面、考虑问题更缜密。如:
长颈漏斗中的水的作用? 两试管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分别是? 先点哪盏酒精灯?为什么? 第2盏酒精灯的作用是什么? 先熄灭哪盏酒精灯?
有的同学还编出一些计算题,第6小问编得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气体是流动的,有损耗。这和书本上的“高炉煤气”含有哪些气体,为何称之为“煤气”是不谋而合的。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
二、注重细节教学,关注学生的想法和体验,保护并开发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多联系化学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而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要通盘考虑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制订周密的计划,事先确定活动的时间、地点、形式、内容。要克服见一步走一步、备一课讲一课的被动局面,要有大局观。例如:在《化学①》(必修)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介绍铁和铝及它们的化合物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介绍生活中的铁合金和铝合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要求通过实验分析铁锈中的铁是Fe2+还是Fe3+?联系如何防止生锈?了解铁和血红蛋白的关系,铁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铁在人体中吸收和利用的过程。(2)让学生推选代表取来浑浊的河水并在课堂上加上明矾,通过实验的现象说明明矾在净水中的应用,再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明矾的净水原理,铝及其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学生通过学习,发现化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由于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就像一块磁石极大地吸引着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新欲望,教师应因势利导,积极组织做好这些实验。
三、注重师生互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由于多数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兴趣、好奇心及发现问题的能力减弱或说不清有什么变化。往往出现教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的机械课堂教学,让学生兴趣大减,没有兴趣的学习会让人觉得累,再加上过多的作业,高达44%的人都表现得累、无兴趣。调查部分学生的回答“累,没精力”、“想睡觉,人不在状态”、“作业越来越多,忙得没时间思考”、“无兴趣,脑子懒得动”。繁重的工作任务加上精神压力,使教师不能每时每刻都对每一个学生的的提问都保持热情耐心,导致许多学生对教师产生了误解。有一部分自信独立能力强的学生,发现问题时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不会提出问题与教师交流。以下是调查时部分学生的回答“遇到问题喜欢独立思考,自己解决”、“觉得自己能解决”。
因此在教师要求其提出问题时,多数学生对思考发现问题不感兴趣或根本不知道怎么发现问题,只会问一些作业上不会做的题,而不会自己思考提出问题。只有少数学生的兴趣、好奇心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所以也只有少数学生在教师要求提问时,能积极思考提出问题,为此:
(一)探究令人困惑的情境和问题能培养好奇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因此,要在平时教学的准备、理解(或建立表征)和应用3个阶段中,尽可能让学生探究挑战与技能之间要达到最佳匹配的问题,或将某些活动加以修改,以便让学生提问。提供机会使学生更多参与逼真的科学过程,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行动,沉浸于探究活动中,享受思考问题的机会,享受问题中的乐趣,即所有人经过努力都会得出“哇”的惊喜。
(二)偶尔给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学习内容的机会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年幼儿童身上容易看到好奇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会越来越少。在學校中,他们面对的是教师为他们选择的学习内容、教师为他们选择的学习方式、教师为他们选择的学习时间。很多时候,这种由学生选择学习内容或仅因为有趣而提问题的观念离孩子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至少偶尔给学生选择他们喜欢学习内容或讨论他们提出的有趣问题的机会,有自由选择机会的学生有更强烈的好奇性和兴趣,我做某事是因为我选择这么做,而不是别人要我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