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织物与彗星的尾巴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cba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实上,每一个偶然遇到的作家可能都带来一种文学观念的遭遇战,心中业已完成的文学造型总会面临被挑剔和审视的命运。雅克·朗西埃以为现代小说家的语句可以比喻为沉默的石头,言语就是大师种下的一颗种子,指望在信徒的灵魂深处发芽生长。文学是文字的王国,是言语的王国。在古典社会指定的关系之外流传,沉默的言语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流动,它不知道应该跟谁说话,也不知道不适宜跟谁说话,它再也不面向特定的受众,它们是无家可归者,是秘密的流浪者。张广天的这三篇小说都是以语言为主角的,当然每一篇小说都有具体的人物和似有若无的故事,但是语言始终是主角,是原初的语言——上帝的視角和训诫者的仪容。
  《元僧本净语》以拟古体的形式,初读有一种元话本的错觉,说书人的声调平淡规整,在不以为然的轻松中阐述自己的人生阅历,三次到达大都,路途中的修行修心和看进去的山河故人。它等同于俗世生活的成长小说,人物的成长和变化靠的不是情节的大起大落,而是偈语和风景,是他肉眼所及的他人的经验、故事。
  年轻的时候,我住在大都。那里人太多了。人一多,垃圾就多。起居的垃圾,情识的垃圾,比比皆是。人活在垃圾中久了,就形成了积习。海子北岸的斜街上有个缎子市,临豁口住着个色目人,原本老实做生意,后来跟坊间游手好闲的泼皮混熟了,也学得奸诈无赖起来。果树种得松散一点,长得扎实也茂盛;紧挨着分不开,果子结不大,果味也雷同。都说色目人憨厚,仗义重情,可这个家伙坏起来,变本加厉,憨恶厚黑。
  “我”对市井的一切熟悉,审慎而挑剔;我是一个时间的逆行者,知晓了结局以后,再次回到事情的出处。所以“我”以语言包裹起来的整体世界即使是一个顽石一样的世界,也能用拟古的语言完成对它的浸润和穿透,所谓“净语”是也。《元僧本净语》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玄虚的,好在它自成一体,模拟了远方世界和古时间里的一个自传体运动,这是一个可以品评的语言体的游戏,对照我们的是乱世和成长、风物。
  相比来说,《夏光妹》是通俗的流畅的家庭剧,虽然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有着朦胧的启蒙主义的背景,有着最初的性别意识和反抗的微光,但本质上这是一个古典小说,因为古典小说的核心往往是“教益”,《夏光妹》是有明确的社会教益要传递的,虽然一个现代读者对此茫然不知其所以然。小说中有一个不拘于时的女性形象,她自然主义地流淌在原生家庭与出嫁的再生家庭中,但交缠其中的是人的利与义。母亲在夏光妹出嫁的时候,仔仔细细帮她分析内在有别的人生,分析婆家的各色人等,比如对于公公:“我看他满肚子不是诗书,是一包谄上傲下的媚世坏水。他一味教儿子攀附权势,你爷却说他教子有方,自小立儿鲲鹏大志。”
  夏光妹成了夫君子俊谋求上升通道的武器。即使受了羞辱,他也不吭声,不愿去承担责任。夏光妹从一个天真者变成一个忧郁者,她开始内省,儿时以来一切的欢愉明快顿消无影。“她痛恨自己一肚子聪明用不到点子上,只晓得在欢喜她的人面前卖乖,一个大户人家的千金偏就输给城里混风月场的瘪三,输得精光光。她对子俊心寒,她对自己更心寒。她分得清自己心软并不是为人软弱,相反正是为人心高气傲才遭受挫折。想要宽待人家,觉得自己有的是本钱礼让他人,没想到这个世界上还真有人盯着你的礼让来,吃的就是你的礼让,用的就是你的礼让。子俊比四宝也好不到哪里去,他用光了夫妻间的情义!光妹这么想着,便决意回到她原初的起点,她想要重新做人。”《夏光妹》从母亲的谆谆教诲中出嫁,以自己毅然决然的成长而结束,一部半新半旧的灵魂脱胎史。
  《尼采在去弗伦斯堡的途中遇见彼得森》更像一个话剧,设置了戏剧化的空间和场景:一列开启的列车,彼得森跟尼采在同一个包厢,伊登在另一节车厢,因为时候还早,他们三人约定可以再谈一会儿。伊登也来到尼采的包厢。尼采的包厢里,还有另两位客人,乌兹堡来的一个经营食品喷码机的暴发户施罗德,和吕贝克来的一个老太太魏娜夫人。施罗德先生,魏娜夫人,伊登小姐,彼得森和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坐在了一起。这是一个虚设了很多想象空间的小说,真人真事似的假定,填塞了宗教与信仰,哲学主体性,物质永恒,爱与怜悯、重生的话题,人们靠着对话抵抗时间,等待火车到站。“有多少这样的女子,因为人们错失了她们在寒风中凝固的表情,而错失了生命的意义,堕入平庸的日常生活。日子就像车厢,一节挂着一节,任铁轨把它们带到预设好的车站,停一停,又继续无聊地前行。”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它们镶嵌在哲学和语言的水流中,有时候能够引来片刻的停留,有时候了无挂碍。
  《元僧本净语》、《夏光妹》、《尼采在去弗伦斯堡的途中遇见彼得森》三篇都是洁净的简本小说,不枝不蔓,被一个通透清明的叙事者牵引着走向没有意外的终结之处,这不是我特别喜欢的小说样式,叙事者外在于内在运转世界,没有任何怀疑和困难。我更信任的叙事者是有局限性的叙事者,世界和语言都是顽石,他们从不会同步打开,总是在翳影中闪现阳光的丝缕。现代社会是不断更新遗迹和化石的巨大堆积,写在墙上供人阅读的象形文字的巨大织物,然后它看起来越来越像是一个自我阐释的机器,将生活中的废料重新加工成诗意、符号、谶语警句,带着彗星的尾巴,宣示着来自异域他乡或者某个具体时空的星辰、肉眼和距离。它们是倾力打造的城堡,也是一场面向自己的文字游戏,为了快乐,也许还为了寂寞和骄傲。
  (责任编辑:李璐)
其他文献
1  穹顶自上而下笼罩整片M天地,内壁天空湛蓝,间或有几缕云絮飘过,阳光照下来罕有遮挡,这幅天空图景取自三千米的高空,由浮空摄像头拍摄,再实时传回地面。各个方向上共有三十六个出入口,每个都装有空气闸門,牢牢挡住外面的空气,也挡住不该出现在这里的人。此处的行人脚步轻盈,裤腿、裙摆、袖口、领口,无不洁净光亮,他们嘴角微微上扬,面部神经松弛,看似心满意足。他们大多刚从M出行的全封闭式轿车车厢里下来,车里
期刊
1  开始我住在温榆河的尽头,拦河闸和分洪闸之间的某个地点,那地方看起来已经走投无路了,但其实前面就是大运河。那是2000年前后,温榆河还没有整治,夏天久不下雨,两岸不断败退,灰白巨石铺成的河床渐渐露出,矿泉水瓶,方便面碗,奥利奥包装袋,破碎的红色毛衣,死掉的狗,单只塑料拖鞋,两场暴雨过去,所有这些飘浮于上,缠绕着密密匝匝的水浮莲。水浮莲有根有蔓,持续繁衍四散,把那些理应被大运河掩盖消化的东西,一
期刊
在每年一次的见面旅行中,我和周瞳很少谈论文学,更多是生命里漫长的琐事。私底下,生存与死亡,爱情与自由,他者与自我,是我们一贯的主题。  我们相识的四年里,世事如烟,但历历在目。他居住的那栋老龄楼,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老人死去,我也曾住过这种老龄楼,经历着相似的温润或苦涩。也许得益于我们见面的次数甚少,时间也短暂,周瞳更像一个精神象征,时时悬在我写作和生活头顶上三尺之处,没有真正的降临,也无确切的别
期刊
1  《旧约》里有一则传记,讲史上最早的美人计。  当时亚述帝国几近攻陷伯夙利亚城,一个叫朱迪斯的寡妇带女仆投奔亚述军营。朱迪斯年轻、貌美、在战乱中仍保持得体,这是美人计可行的前提。亚述帝国的将领赫罗弗尼斯深受魅惑,朱迪斯很快赢得预期的地位。在赫罗弗尼斯一次熟睡时,朱迪斯割下了他的头颅。  在文艺复兴时期,朱迪斯的故事成为许多艺术家的创作素材。我最喜欢的,是克里斯托弗诺·阿罗里的《朱迪斯与赫罗弗尼
期刊
牛利利,1989年生,甘肃兰州人。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专业,现居青海西宁。小说散见于《青年文学》、《清明》、《延河》、《飞天》等杂志,曾获甘肃省第七届“黄河文学奖”。  一  ○八年夏末,我离开钢厂,进入一家民营重工企业,做销售工作。人人都说钢厂效益不错,且是国营,就问我离开的原因,我从国际形势讲起,又说到国家的产能结构调整,洋洋洒洒,直说得口干舌燥。大家都说我眼光高远、有魄力。其实,我因
期刊
沙滩上搁浅的舢板  已经耗尽了一生漂泊的力量  这艘沙滩上搁浅的舢板  此刻正沉默注视着潮涌的海水  木质的骨架依然支撑着破旧的肉体  暴风暗流和礁石的撕裂  都已成为过往  风帆与潮汐一起掉落在  无尽的落日里  这是波涛之上的衰老  桐木感受到了离开的疼痛  岸上的妈祖庙用目光抚慰  这人间的隐退  一生用桨橹开拓海的疆域  这个海的水手收缩航线  以木的身躯滋养海螺与寄居蟹  当出航的号角再
期刊
时间:2018年10月21日下午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七层会议室  杨庆祥:这次我们的主题是讨论青年批评家傅逸尘刚刚出的一套书,叫《“新生代军旅作家”面面观》。这是我们课堂上讨论的最厚的一套书,单本也是最厚的。这是傅逸尘这些年辛勤工作的结晶,是“军旅文学”的一个集中展示,所以我觉得这套书很重要。傅逸尘长期从事军旅文学批评,我很早就认识他,好几次他建议在我们联合课上讨论军旅文学,但是因为各种原
期刊
小说《恶有恶报》以署名“三三”的叙事人写给“亲爱的M”的四封书信贯穿,其间交织一篇写信人随写随发给M看的小说草稿,在结尾处,原本平行线般的书信和小说草稿开始交融,见出有作者三三的巧思在其中。  我并不是从这篇小说里第一次见到三三写给“亲爱的M”的书信。大概是从2018年2月的情人节那天开始,三三每个月不定期地在她和几位同仁一起创建的微信公号“法科奥夫”上发一篇类似的“情书”,大概持续了四个月,也就
期刊
夜所盛放的过多,随水流去的又太少  永不安宁的在撞击。在撞击中  有一些夜晚开始而没有结束  一些河流闪耀而不能看清它们的颜色  ——多多  2018年2月,由《扬子江评论》主办的2017年度文学排行榜经过两轮评选后于南京揭晓。作为全国首家由文学评论杂志主持的年度文学排行榜,《扬子江评论》文学排行榜的首度出炉,可以视作专业评论领域基于共识性眼光交出的一份年度盘点。“发现大时代里具有大格局、大气象,
期刊
有一段时间,路魆每天起床后,为了对抗抑郁,会跑一下步,然后在家里一边走动,一边读诗,接着弹一会儿琴,再看十几分钟电影,最后才开始写作。我在距离他一千三四百公里外的小城宜兴,想起他冗长的仪式,猜测他夜里一定是又做了什么噩梦,这些夜以继日的梦魇总是面目可疑,聚合成恐惧的形式,伺机割据他脆弱的神经。他不得不在梦与现实交战的边缘努力自救,身体力行地抗衡着黑暗的侵袭。每一种行为所开掘的进程都在引领他扫除障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