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院前急救应用抗血小板干预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病患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方法:选取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来我院接受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急救的80例病人,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作实验组和参照组,接受院前抗血小板干预急救的组别为实验组,进行医院确诊后实施血小板干预治疗的组别为参照组,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使用院前抗血小板治疗的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确诊后接受抗血小板的参照组病患有效率,参照组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远远高于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存在明显的数据差异,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人予以院前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有效提升临床的救治效果,并且安全性较高,副作用较小,同时还可以显著减少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抗血小板;院前急救;确诊急救;治疗效果;并发症;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DOI】
ST段抬高心肌梗死由于持久且严重性心肌缺血致使局部心肌发生急性坏死的症状,该病起病急发展速度快,同时具有极高的死亡率,此外,容易产生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梗死心绞痛等风险,若不能给予有效控制、及时治疗,对病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临床一般均在病人入院后进行溶栓治疗,而心肌缺血则需在急救时进行抗血小板[1]。我院为降低心血管类疾病的死亡率,择取80例于本院接受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急救病患使用不同时期抗血小板干预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按照入院先后顺序抽取的80例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本院实施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平均分为参照组40例于实验组40例,实验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为40-65岁,平均年龄为(52.50±2.35)岁,参照组18例女性患者,22例男性患者,年龄为41-65岁,平均年龄为(53.00±2.41)岁,实验组和参照组的病人在性别与年龄等一般资料中数据无显著差异,表示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选病例均给予降压、降脂、尿激酶溶栓、分子肝素钙、钙离子拮抗剂等,可以预防其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均实施抗凝、稳定斑块、置入支架置等治疗。
(1)参照组需要及时建立静脉通路,为其实行镇痛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确诊后并即刻送进行抗血小板干预等治疗。
(2)实验组需要在病患入院前急救,具体方法:增加适量的阿司匹林(商品名:阿司匹林肠溶片,生产厂家:辰欣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3013,规格:100mg×12片×3板)和氯吡格雷(商品名:硫酸氫氯吡格雷片,生产厂家: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3116规格:75mg×10片)间隔40min实施抗血小板干预[2]。
1.3 观察指标和分析
(1)本院将依据调查问卷方式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疾病患者应用不同时期抗血小板治疗后的效果,将本分为无效,有效、满、显效。治疗有效率=(一般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2)分析实验组与参照组病人不同时期接受抗血小板干预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具体包含心肌失常、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式
研究数据依照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比较分析,计数资料如治疗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使用X 2检验,以(n,%)表示,当结果P<0.05时,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参照组、实验组的病患治疗效果
参照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低于实验组的临床效果,数据具有较大差异(P<0.05),研究数据,如表1。
2.1 对比实验组、参照组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
实验组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远远高于参照组的发生率,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2[3]。
3 讨论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院前急救转移至医院,如果及时给予其有效的早期院前干预急救,可以显著增强治疗效果,大幅度提升预后,以降低发生心血管类疾病的概率。阿司匹林属于一种可以抑制血小板凝聚的药物,显著改善梗死动脉的开放,进而使得冠状动脉继续灌注。病患心血管类事件与并发症获得显著的降低,明显提升临床治愈率。氯吡格雷作为一种新型抗血小板的药物,能抑制血小板的活化扩增和聚集,进而防止形成血栓,增加血液流速。因此早期抗血小板干预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患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率[4]。
综上所述,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运用院前急救抗血小板干预可以显著改善病人疾病的症状,进而减少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心血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促进预后效果,提高治疗有效率,此方式具备推广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春华.分析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中采用抗血小板的临床治疗效果[J].养生保健指南,2021(11):78.
[2]王利文.院前急救中应用抗血小板治疗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28):127.
[3]鹿庆波.研究院前急救抗血小板干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作用[J].心理医生,2019,25(5):142-143.
[4]梁炯林,曾凡源,胡民坚,等.早期抗血小板干预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3):56-59.
【关键词】抗血小板;院前急救;确诊急救;治疗效果;并发症;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DOI】
ST段抬高心肌梗死由于持久且严重性心肌缺血致使局部心肌发生急性坏死的症状,该病起病急发展速度快,同时具有极高的死亡率,此外,容易产生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梗死心绞痛等风险,若不能给予有效控制、及时治疗,对病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临床一般均在病人入院后进行溶栓治疗,而心肌缺血则需在急救时进行抗血小板[1]。我院为降低心血管类疾病的死亡率,择取80例于本院接受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急救病患使用不同时期抗血小板干预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按照入院先后顺序抽取的80例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本院实施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平均分为参照组40例于实验组40例,实验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为40-65岁,平均年龄为(52.50±2.35)岁,参照组18例女性患者,22例男性患者,年龄为41-65岁,平均年龄为(53.00±2.41)岁,实验组和参照组的病人在性别与年龄等一般资料中数据无显著差异,表示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选病例均给予降压、降脂、尿激酶溶栓、分子肝素钙、钙离子拮抗剂等,可以预防其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均实施抗凝、稳定斑块、置入支架置等治疗。
(1)参照组需要及时建立静脉通路,为其实行镇痛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确诊后并即刻送进行抗血小板干预等治疗。
(2)实验组需要在病患入院前急救,具体方法:增加适量的阿司匹林(商品名:阿司匹林肠溶片,生产厂家:辰欣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3013,规格:100mg×12片×3板)和氯吡格雷(商品名:硫酸氫氯吡格雷片,生产厂家: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3116规格:75mg×10片)间隔40min实施抗血小板干预[2]。
1.3 观察指标和分析
(1)本院将依据调查问卷方式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疾病患者应用不同时期抗血小板治疗后的效果,将本分为无效,有效、满、显效。治疗有效率=(一般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2)分析实验组与参照组病人不同时期接受抗血小板干预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具体包含心肌失常、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式
研究数据依照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比较分析,计数资料如治疗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使用X 2检验,以(n,%)表示,当结果P<0.05时,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参照组、实验组的病患治疗效果
参照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低于实验组的临床效果,数据具有较大差异(P<0.05),研究数据,如表1。
2.1 对比实验组、参照组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
实验组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远远高于参照组的发生率,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2[3]。
3 讨论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院前急救转移至医院,如果及时给予其有效的早期院前干预急救,可以显著增强治疗效果,大幅度提升预后,以降低发生心血管类疾病的概率。阿司匹林属于一种可以抑制血小板凝聚的药物,显著改善梗死动脉的开放,进而使得冠状动脉继续灌注。病患心血管类事件与并发症获得显著的降低,明显提升临床治愈率。氯吡格雷作为一种新型抗血小板的药物,能抑制血小板的活化扩增和聚集,进而防止形成血栓,增加血液流速。因此早期抗血小板干预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患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率[4]。
综上所述,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运用院前急救抗血小板干预可以显著改善病人疾病的症状,进而减少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心血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促进预后效果,提高治疗有效率,此方式具备推广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春华.分析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中采用抗血小板的临床治疗效果[J].养生保健指南,2021(11):78.
[2]王利文.院前急救中应用抗血小板治疗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28):127.
[3]鹿庆波.研究院前急救抗血小板干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作用[J].心理医生,2019,25(5):142-143.
[4]梁炯林,曾凡源,胡民坚,等.早期抗血小板干预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3):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