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人文,呼唤审美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ight2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有不少的中学生厌学语文已成为事实。语文,本应该是最有趣味的课程,如今却变得枯燥乏味而令人昏昏欲睡。不少学生面对清新动人、含蓄隽永的文学作品,或迷惘茫然,不知所云;或囫囵吞枣,无动于衷;或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即使较好的学生也只能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才能有所体会,但仍难以言传,久而久之,致使学生厌学语文。对此,我认为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改变这一状况,恰当地处理课文的艺术性,进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过去的语文教学上更多注重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语文这一学科的审美功能。但是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美感的学科。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掘汉语所渗透、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因素,不要把教育变成非常枯燥的、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要把学母语、爱祖国的审美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排斥在教育过程之外。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多一点审美体验呢?
  一、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分析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语文教学就是要善于唤起学生心中的“那种感觉”,并利用“那种感觉”所引起的“那种愉悦”去优化教学情境,逐步实现智能培养和人格教育的目的。怎么唤起“那种感觉”?没有想象和联想,便不能唤起特定的情感态度,不能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也不能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拓展。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这就是审美的魅力所在。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美文,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但学生大脑中所产生的意象决不应该仅限于作者直接描绘出来的。教师应调动学生在作品意象的激发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意象进行发散和补充,这样文学欣赏过程才算完成,学生也才能真正体验到作品的意象美。才会由衷地为美的景物所感动。在讲授此文时,先找一名学生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闭目聆听,品味五幅春景图,并尽量想象画面内容,如读到“不让”、“赶趟儿”、“像火”、“像霞”、“像雪”“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时,要在想象中呈现那春花争芳吐艳的美景,呈现一幅累累硕果挂满枝头的画面,把各自想象中所看到的而书上尚未写出的景色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结果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纷纷借助想象的翅膀对美的形象进行新的挖掘。好词、好句、好景层出不穷,为这篇美文增添了合乎情理的新意境,达到了知识共享。同时也得到了“意美的感心,育美的感耳,形美的感目”一种美的享受。
  二、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力,感悟体味作品中的思想美
  美是连结情感的纽带,审美鉴赏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它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反应。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挞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进行思维训练的同时,还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文章如酒,酒能深入人心的肌体和血液。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文中的善、文中的美,文中奔涌着的作者那浓浓的情。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我们所学的许多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蓄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难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之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等。因此,阅读时要细细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字字句句仿佛出于己之口,让浓浓情意仿佛出于己心。但是文学审美经验不足的学生往往不易感受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促使学生产生认同。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此而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力。
  三、培养学生的语感,品味作品的语言美
  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符号,更蕴含着种种“情趣”或“诗意”。这些情趣和诗意,就是语言文字的种种神韵、种种情感意向因素,也是一种审美因素。要领悟到这些因素。便要有语感能力。叶圣陶先生在论述语感时说过:“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切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能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使语言文字不致成为“死板板的符号”呢?那便要注重语感,而语感的注重,又加强了审美能力。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相连相贯的。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美感主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联的感受。在教学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下转第14页)(上接第13页)首先,让学生听教学磁带中的朗读,在专心的聆听中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幽美。然后,指导学生默读,要求学生注意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对山中“朋友”进行生动描写的语句,仔细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三步,指导学生朗读,要求学生适当的运用朗读技巧,把握好朗读时的轻重、高低、快慢,从而恰如其分地展现课文中幽美宁静雄伟的意境。第四步,讲评,先由学生自评,再由老师讲评学生朗读时对语音、语调、语速的把握,评学生是否在朗读中充分展现了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通过讲评,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第五步,挑出重点段落,即最能表现文中主题的段落,让学生反复朗读。可齐读,可分组朗读、也可单个朗读,边读边讲析、讨论,从而深刻地领会作者比喻、拟人的精妙,描写的传神,以及贯穿于描写之中的对山中“朋友”的依恋、赞美之情。第六步,再一次齐声朗读课文。这一次朗读,建立在前五步感受了解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对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感情的把握之上,便可达到“入境”,即深入文章艺术境界,心境与“文境”融为一体的效果。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桃红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为全面掌握我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建设情况,明确下一阶段培育建设的目标和重点,省教育厅于4月8日在南京召开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建设情况汇报交流会。省教育厅殷翔文副厅长到会作重要讲话。全省具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的相关高校分管校领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负责人和实验室管理部门负责人近40人参加了会议。  殷翔文副厅长在讲话中首先充分肯定了近年来省属高校培育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的成
期刊
4月10日—11日,省长李学勇先后在扬州、南京调研教育改革发展情况。他强调,江苏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紧扣主题主线,实施创新驱动,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科技是支撑。要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把推动科教与人才强省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不断提高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水平,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10日下午,李学勇来到扬州大学考察。该校物质微区
期刊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为了增进幼儿对传统剪纸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动手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我们进行了课题《幼儿剪纸活动研究》的探索。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纲要》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积极探寻幼儿剪纸活动的新策略、新方法,赋予传统剪纸新的活力。幼儿从中获得了技能的提高、情感的体验、艺术品位的提升和多方面的成长,剪纸成了他们喜爱并乐意进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在贯彻《纲要》精神,教育实验和主题活动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做好教育评价,促进幼教质量的提高,我们初步尝试运用各种观察记录作为评价的依据,经过一学期的大胆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从中也碰到过很多的问题,比如如何更好地运用观察以及记录来更有力地促进幼儿的教育评价。  二、文献综述  (一)如何观察幼儿的行为。  1.观察的概念。  观察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
期刊
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这种积累,最主要的途径是大量而广泛的阅读和识记背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好学生的指路人与“营养师”,致力于将阅读的重点还原到兴趣、诵读、感悟、积累这基本的能力增长点上,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还给学生一种朴素而又简单的阅读过程。  一、实现生活化阅读,
期刊
生性活泼好动的中学生,稍不留神就会给你“惊喜”,可能随时制造各种各样的麻烦。这些干扰有可能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形成尴尬局面。然而,意外事件不一定都会对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巧妙和灵活地处理,意外事件反而能够对教学起到烘托、补充和增效的作用。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无疑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挑战,它需要教师从容应对,急中生智,幽默含蓄地扭转尴尬局面,从而使教学课堂少一些尴尬,多几分乐趣。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无位、科目繁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这就是课程综合化的问题,亦称课程整合的问题。就历史课程而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性。我们常说文史相通,史地结合,就是这个道理。  一、综合化是历史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强调历史课程的综合化,既是学生身心能否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需求,也是知识创新与发展整合化
期刊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由此看来,阅读对知识的获取和智力的开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没有好的阅读能力,就无法使知识越来越丰富,视野越来越扩大。而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要通过阅读教学来达成。语文阅读教学一直以来就是倍受关注的话题,它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
期刊
自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各地方在使用全国统编教材的同时,又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了地方校本教材。补充地方文化教育,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的发展,更新教学观念,使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兴化有着2300多年的文明史。以介绍兴化历史为校本教材就是挖掘与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的一部教科书。在兴化历史教学中实施美德教育,既是从学科
期刊
在日本每年大约会有4万名新人穿着她设计的婚纱举行婚礼,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人们也会把她设计的品牌和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时装品牌相提并论,她就是桂由美,她说自己天生就是来设计婚纱的,她说只要你眼中有爱的感觉就可以成为桂由美的模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