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的终结与“PK”的遗产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bula_0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七年八月十五日,国家广电总局叫停了重庆电视台的选秀节目“第一次心动”。八月二十三日,又叫停“美莱美丽新约”等整容、变性类选秀节目。现在回望这两次叫停,正是山雨来前之满楼风。因为在九月二十日,国家广电总局接着打出一记重拳,对选秀节目的播出时间、环节与内容设计、主持人及评委的选择与言行、投票方式等方面做出详细管理措施。其中那些由“不”字串联的规定格外醒目:“各省级、副省级电视台上星频道举办、播出群众参与的选拔类活动原则上每年不超过一项,每项活动播出时间不超过两个月,播出场次不超过十场,每场播出时间不超过九十分钟。……不得在十九点三十分至二十二点三十分时段播出。……后续巡演等各类活动,不得在各级电视台上星频道播出。……不得采用手机投票、电话投票、网络投票等任何场外投票方式。” 这对那些动辄就赛上半年、每期直播超过四小时、以场外投票方式召唤观众参与的选秀节目而言,可谓是一次致命打击。在秋意正浓的时节,这些规定的字里行间携带着一股秋风扫落叶般的气势。
  选秀节目在中国的火爆及终结都是如此出人意料,以至于我们难以向它轻松地道一声再见。它是中國电视将国外娱乐节目本土化中值得瞩目的大事件;同时也证明中国娱乐节目的同质化速度达到又一次巅峰,当然也暴露了娱乐工业化时代中国电视人创造力的集体化贫困。它点燃且过度透支了中国观众的娱乐热情,将一种娱乐方式发展为声势浩大的全民运动;它肩扛娱乐的大旗,面带魅惑的讪笑,却意外创造了“文化民主”的神话……它像一颗炸弹,在娱乐文化的地界炸出了一个深坑,而随之腾起的硝烟,又弥漫了整个中国。它又像一支急行军,吹着“PK~PK~”的号角,在“粉丝”昂贵的忠诚中风光而匆忙地开拔,却忘记带上一张地图,终究迷失了方向。因为迷失,它无知无畏地迈出“大跃进”的步伐;因为“大跃进”,它又注定踏上迷途。一哄而上,继而戛然而止——这正是中国式选秀的悲哀。
  如果说中国式选秀留下了什么遗产,那就是“PK”——大红大紫的选秀节目,命名了一个“全民PK时代”。虽然按照前述限定性规定,令人叹为观止的全民PK景观将不复存在。然而PK作为中国式选秀最显著的标志,作为近几年来社会的关键词之一,必将铭刻在观众的集体记忆里。而探究PK所指的一再蜕变与延伸,观察社会对这一遗产的接受,也有助于我们管窥一个时代的特质。
  PK原是Player kill(电玩术语)或Penalty kick(足球术语)的首字母缩写词。自二○○四年“超级女声”获得实验性成功,并引领了其后三年的选秀风潮之后,PK作为选秀术语一时家喻户晓。这是PK所指的第一次蜕变。二○○六年及二○○七年,娱乐资本大规模涌入选秀经济,选秀节目的数量也像瘟疫般爆发。从中央台到地方台,各种选秀节目在娱乐的大旗下争奇斗妍,召唤着全国观众的参与热情,持续扩大着影响的广度与深度,也改写了娱乐在中国的传统形象。在这些形形色色的选秀中,PK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大多数情况下,在每场比赛的末段,将通过投票方式从两位选手中淘汰一位,这个过程即PK。PK的结果作为一种预置的悬念贯穿整场比赛,无论前面比赛程序设计得如何精彩,参赛选手的发挥多么淋漓尽致,最终的PK才是比赛真正的沸点。选秀节目在PK中走向高潮,走向结束,更走向一个新的开始,因此可说PK之与选秀有如生产力。几年的选秀看下来,PK的投票方式经历了简单到复杂又重回简单的历程,而PK环节消耗的时间也一再被刻意延长。这种策划目的很明确:一是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收入;二是让“粉丝”与观众们的激情蓄积得更充分,继而爆发得更强烈。当然这两个目的,是相互关连的。
  PK对注意力的强烈吸引,更吸引了娱乐资本更大的注意力。在注意力经济的怂恿下,PK台开始膨胀,两人对决变成了多方混战,于是PK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比赛环节,而是演变为所有混战参与者所标榜的战斗精神。这是PK所指的第二次蜕变。这一混战的队伍里最为欢天喜地的是疯狂的“粉丝”与异变的电视评委。前者为偶像的生存而战。他们用不惜一切代价的惊人力量通过短信、网络、电话等方式投票,甚至为此倾家荡产。尤其在赛博空间中,将每一个渺小的声音凝聚为滔天巨浪,既为偶像极尽吹捧之能事,也与各种“异端邪说”展开殊死搏斗。后者则为自身与节目的人气而战,节目前后的争宠、爆料与骂战,形成了评委间独特的PK环节。他们尤其擅长一种过度修辞化、表演性的评论方式,轻易将严肃的点评瓦解为另类的表演。威信、风格,一切与传统评委有关的有深度的、统合性的特征,都被赋予了符号化使命,洗刷着观众对电视评委的传统想象,也冲击着电视评论体系。
  作为生产者的媒体也展开了疯狂PK。湖南卫视的“快乐男声”、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和“我型我秀”、北京电视台的“红楼梦中人”、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等,为观众贡献了一场场挑战观众审美疲劳的周末黄金时间收视大赛。在同一个媒体大环境中,这些同质化的选秀节目做出各种噱头吸引眼球,力争使自己看上去很美。观众人数有限,“粉丝”精力与财力有限,节目时间选择有限……总之选秀经济的蛋糕有限,因而媒体间的PK为生存而战,这个战场不见硝烟,却充满血腥。
  同时,肩扛公共知识分子责任的文化批评者们,必须抱着自我牺牲的精神发出自己的声音。因为在观众被选秀节目撩拨得极为兴奋之时,每个与选秀有关的话题都极可能是一个PK牌炸药包,在虔诚的选秀信徒中炸响——而那恰好是一个勒庞笔下《乌合之众》(冯克利译,广西师大出版社二○○七年版)中不善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的气势汹汹的庞大人群。文化批评者们自然不是注意力经济的门徒,然而其批评言论中的每一个标点,都有可能被娱乐资本转化为PK精神的营养。在这个空前的娱乐盛世,想跳出娱乐之外是一种奢望。
  其间似乎到处都在收获:选手敲开了娱乐圈的大门,“粉丝”潇洒地挥霍了一把金子般珍贵的青春,评委、媒体名扬四海、日进斗金,文化批评者尽到了为社会擦镜子的责任,文化产业获取了令人欣喜的经济增长点……然而PK混战的局面恰恰说明中国式选秀正在疯狂中陷入危难。它鼓励着一种斗争状态,却用亢奋掩盖背后的不公,用激烈模糊比赛的意义,用一切朝气蓬勃的视觉化幻象隐藏精神的极度萎靡。为胜利而PK逐渐变成了为私利而PK,为PK而PK。这即是PK所指的第三次蜕变——一种认知模式。
  有人说PK现已成为继 Yes、No、Bye-bye、OK之后中国人最喜欢使用的“第五个英语热门单词”。然而,我们至今还在原初的含义上使用Yes、No、Bye-bye、OK,对PK的使用却颇具创造性。翻开报刊、打开电视,“A PK B”的语法已经不再新鲜。各种媒体冒着词不达意的风险在一切尽可能的领域使用PK:“法学家PK法官”、“利益PK责任”、“官员与专家同台演讲PK观点”、“买房PK炒股”、“加息PK升值”、“钢琴大师PK钢琴王子”、“侦探小说PK武侠小说”、“汉服PK唐装”、“圣诞餐PK年夜饭”、“新书销量PK:易中天领先王朔”……娱乐化的PK代替了中规中矩的汉语“挑战”、“决战”、“竞争”、“博弈”、“比较”、“讨论”、“选择”、“交流”、“纠偏”等,有时甚至置换了连词“与”。PK成为大众媒体所建构的标题化社会的当红宠儿。
  注意力经济大行其道,目力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带有邀宠的嫌疑,从选秀中羽化的PK,成为媒体在这个娱乐黄金时代里邀宠的工具,似乎也是一种宿命。法学家与法官、官员与专家、利益与责任、买房与炒股等等之间真的是在进行你死我活的PK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然而在到处是方块汉字的版面上,突现两个简洁的英文字母,的确抓人眼球。更何况这两个字母是时下新鲜流行的用语,充满了时尚感与活力。“热门单词”如此有利于传播影响力的实现,因而PK在媒体社会里轻松获得了生存通行证。凡是出现PK字眼的地方,似乎都沾惹了选秀的表演性与娱乐性,将当事人草根化或者去严肃化。虚拟的PK情境,令一切变得亲近和惹眼起来,伺机提升着阅视率和点击率,为媒体创造着经济收益。在这里,媒体放弃了“贴近性”而投向了哗众取宠,过度利用PK中残余的“趣味性”反而暴露了他们的江郎才尽或敷衍了事。
其他文献
2021年4月28日,首季辽宁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宣传推广系列活动的第二场在沈阳隆重举行。活动由辽宁省农业农村厅、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广播电视集团主办,辽宁省绿色食品协会承办,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辽宁卫视、新浪辽宁、腾讯大辽网、国际在线、《新农业》、智慧农业宣传平台大力支持。  遼宁物产丰富,是国内粮食生产大省,更是公认的优质水稻主产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粳稻育种科技支撑造就了“稻花千里竞秀色”的壮观景
〔摘要〕求助者小亢(化名)在六年级开学后不久便待在家中,不去上学,沉迷于游戏,之后在家人的劝说下又返回学校,在学校与老师发生激烈冲突后,被父亲带到心理辅导室求助。本例个案是跨学校所接,前期与小亢的父亲沟通不到位,加上实践经验欠缺导致本次辅导以失败告终。对这次辅导的分析与反思,是个人职业生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验,其中的自我警示,也会给同行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心理辅导;工作经验;失败案例 
2019年4月,BBC(英国广播公司)拟拍摄一部寻找中国工匠的纪录片,导演慕名联系到90后小伙董怀利,希望他和母亲能成为其中一集的主角。这对在杭州街头给人缝补衣服的母子,何以打动大名鼎鼎的BBC呢?原来,董怀利和母亲不光能修补普通衣物,从LV裙子到法拉利豪车敞篷,再到传承数百年的“黄马褂”……他们都能不着痕迹地修补如新!凭借织补绝活儿,这对安徽籍“网红”母子还在杭州买了房。剑走偏锋,小伙街头补衣裳
近期,河南人民出版社推出了“民国专题史”丛书。编者称,这套丛书的出版,旨在“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中国学术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历史进程”。贾士毅《民国财政史》作为一部重要的研究民国初年财政史事变迁的专题史著作,也列入该丛书。  民国财政,在中国财政研究乃至中国财政史研究中,都占有重要的一席地位。民国财政上承晚清财政改革,虽然持续时间不足四十年,但其递嬗演变过程并不容忽视。民国财政在独特的历史条件下逐步走向
〔关键词〕高中生;网络依赖;辅导个案  一、一般资料  陈敏(化名),男,16岁,某普通高中学生,住校。每次放假结束返校时都情绪低落、烦躁,两眼迷茫。进入高中一个月以来,身心状况也不尽人意,在校期间吃不饱(比较挑食),睡不好,排不出。当事人感觉这种状态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内心痛苦,期待改变,主动前来咨询。  返校的烦恼可以追溯至小学阶段。当事人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接触电脑游戏,小学六年级有自
茨威格善写传记。他选择的传主却不同一般。这些传主功勋卓著,声名却不显赫。当然,这是与更为著名的那些人相比。例如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茨威格写了西方世界发现太平洋的第一人,巴斯科·巴尔沃亚,他因是逃犯,被嫉妒者借机处死。结果他的名字被湮没在历史中,而杀他的皮萨罗却暴得大名。另一个人是英国的北极探险队长斯科特,他在“到达北极第一人”的竞争中输给了挪威队,本人也死于这次探险,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不
〔摘要〕一次单元咨询是一种结构性的咨询,以建立良好咨询关系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任务聚焦于来访者的小改变,从而引导其发现生命的意义与力量。在考前个体心理辅导中运用该模式,能达成稳定情绪、调整认知、改变行为三个目标,完成建立关系、了解问题、心理教育、解决问题、总结等五个任务。该模式运用共情、个人分享、指导与建议、具体化、鼓励式提问等10个具体技术,能“短平快”帮助学生解决绝大多数考前心理问题。 
〔关键词〕考前心理辅导;考试焦虑;团体辅导;中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0-0055-03  【活动理念】  考前焦虑是考生遇到的普遍问题,考前焦虑主要源于不合理的认知、学习压力和自身状态。中考临近,在最后复习阶段,越来越多的考生出现高原反应,表现为学习效率低,记忆力下降,心情急躁甚至寝食难安。考前心理辅导旨在通过团体心理干预,帮助学
一  两汉时期的汉画像石、画像砖、壁画乃至汉俑等汉画资料中,存在大量的胡人图像,而胡人图像与早期中外文化交流、佛教东传以及汉代多元文化的形成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帝国,与西方的罗马帝国、中亚的贵霜帝国、西亚的安息帝国并称世界四大帝国。汉代,中国人第一次打开了西边的大门,发现了一个崭新的异域世界。就美术而言,汉代美术从域外吸收养分,拿来我用,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
毛泽东曾诗赠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里面所提到的吕端,是北宋有名的宰相。  宋朝是文人的天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士大夫历来瞧不起考不上进士而靠祖上的荫德入仕者。吕端靠父亲的关系当上小官,步步高升,领导满朝状元、进士出身的文人士大夫,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给憨王爷出主意  宋太祖赵匡胤兄弟五人,两个早亡,剩下赵光义和赵廷美两个弟弟。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坐上了皇位,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