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我们充分感受到以校为本的朝露武研究的生命活力,但这种对话中的自助、互助多为同层级的横向支援,由于缺乏不断深入的纵向引领,致使这种自助、互助常常囿于同水平的重复,我们深感只有构建一个教、学、研、训合一的平台、才能聚合集体智慧,促使教师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引领完成实践与理论的对话,2008年我们在常州市王冬娟名师工作室的指导下,着重开展了以“案例教研活动”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索,下面是我校开展的“让数学课堂提问更具价值”案例教研活动情况纪实。
[关键词]案例研究;有效课堂;教师发展
A篇:彷徨着……
(一)梳理问题:吹尽黄沙
研究问题是教学案例的核心,我们首先发动全体教师收集平时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汇总时,我们即欣慰又觉得茫然无绪,经过了漫无目的撒网式的收集和基于定向的整理,我们感觉还是没有一个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聚焦点。
(二)提炼问题:蓦然回首
正在我们犯愁时,刚好市教育局基教处鲁兴树处长带着一些老师来我校调研,通过地毯式的听课,在他们的引导下,我们发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的问题太细、太碎,小步子走的现象很严重,因此,我们决定就从“课堂提问”入手。围绕这个主题制定案例分析教研活动计划,决定以两堂数学课为载体,从课堂提问策略的各个角度进行课堂观察分析、反思改进。
B篇:行动着……
(一)计划: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 培训——即时即地
我们邀请市教研员给老师们作了“即时、即地”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在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理论和案例主题要求组织教师设计了课堂观察工具:《课堂提问问题水平检测表》、《课堂提问中学生行为观察表》。
2 分工——小组合作
11月20日,学校三楼会议室,全体数学组成员对这次活动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和部署,我们决定请小组成员中的任教中年级的方婷老师和刘艳老师为我们各上一节研究课,为老师们的“课堂观察”提供真实的素材,她们选取三年级的《认识分数》作为执教内容,时间定在11月23日上午第三、四节,接着我们明确了小组成员进行课堂观察的具体任务,部分如下:
1 两位老师一节课分别提了多少个问题?在这些问题中你认为哪些问题效率最高,哪些问题效率一般,为什么?(刘老师、王老师、恽老师)
2 两位老师提问时机把握好的有哪些问题?哪些问题在时机把握上有待商讨?为什么?(朱老师、李老师)
3 两节课中学生分别回答了多少次问题?老师反馈了几次?你认为多少次反馈是有效或恰当的?为什么?(陈老师、徐老师、张老师)
(二)观察:横看成岭侧成峰
2007年11月21日上午,所有成员带着观察任务和观察工具,以摄像机、照相机等作为课堂观察的辅助工具进入了教室,“课堂提问”成了老师关注的焦点,提问的频次,提问时机的把握,所提问题的有效性和艺术性,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等都被作为重点进行了观察、记录、统计、访问,老师们在忙而不乱中审视课堂,反思同伴的教学行为。
(三)反思;一石激起千层浪
1 各抒己见——激情与智慧交响
11月22日下午,学校三楼会议室。全校数学老师聚集一堂,根据自己的案例报告对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展开了讨论,老师们在案例分析中表现出的研究激情及深刻的见解和独立的批判精神令人折服。
观点在讨论中碰撞,交锋,提升,经验在讨论中被审视,被反思,被分享,老师们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来分析教学活动中的课堂提问问题,不仅有感性的生动的素材,也有精彩纷呈的理性思辨。
2 形成共识——开放未终结
2008年11月23日上午,三楼会议室,大家又集中到一起,汇报自己的观点,对有些问题达成了共识,有的还在争论,例如,老师们对“课堂提问的覆盖面和课堂交流中老师的反馈”达成了共识,在“课堂提问的难易把握”上,老师们一致认为课堂提问的难易应结合教材、结合学情从实际出发。
(四)跟进: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在观察、分析、反思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又一轮的行为跟进,两位执教老师在听取了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后,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于11月26日上午,分别在自己的教室对另一批学生再次执教,在这次的听课过程中,老师们对课堂观察的方法掌握得更加娴熟,两位教师的课堂提问注意了策略的恰当运用,问题的层次性和指向性得到了加强,星期五的下午,从两点到五点老师们又集中在学校会议室,开始了再度分析……
C篇:思考着……
纵观整个活动,这一集“教、学、研、训”为一体的活动方式融于日常的教研活动中,对学校领导和教师都提出了挑战,它要求学校要具有学科教学的领军人物,如果缺乏本校内部高层次的专业引领,缺乏大面积高素质的教师资源,这一活动方式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一活动方式教师参与面广,周期长,投入人力、物力较多,从正面来讲,它面向大多数教师甚至是全体教师,但是大规模的研究活动参与面之广常常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如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机制使之日常化、制度化是值得我们探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且行且思……
[关键词]案例研究;有效课堂;教师发展
A篇:彷徨着……
(一)梳理问题:吹尽黄沙
研究问题是教学案例的核心,我们首先发动全体教师收集平时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汇总时,我们即欣慰又觉得茫然无绪,经过了漫无目的撒网式的收集和基于定向的整理,我们感觉还是没有一个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聚焦点。
(二)提炼问题:蓦然回首
正在我们犯愁时,刚好市教育局基教处鲁兴树处长带着一些老师来我校调研,通过地毯式的听课,在他们的引导下,我们发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的问题太细、太碎,小步子走的现象很严重,因此,我们决定就从“课堂提问”入手。围绕这个主题制定案例分析教研活动计划,决定以两堂数学课为载体,从课堂提问策略的各个角度进行课堂观察分析、反思改进。
B篇:行动着……
(一)计划: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 培训——即时即地
我们邀请市教研员给老师们作了“即时、即地”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在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理论和案例主题要求组织教师设计了课堂观察工具:《课堂提问问题水平检测表》、《课堂提问中学生行为观察表》。
2 分工——小组合作
11月20日,学校三楼会议室,全体数学组成员对这次活动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和部署,我们决定请小组成员中的任教中年级的方婷老师和刘艳老师为我们各上一节研究课,为老师们的“课堂观察”提供真实的素材,她们选取三年级的《认识分数》作为执教内容,时间定在11月23日上午第三、四节,接着我们明确了小组成员进行课堂观察的具体任务,部分如下:
1 两位老师一节课分别提了多少个问题?在这些问题中你认为哪些问题效率最高,哪些问题效率一般,为什么?(刘老师、王老师、恽老师)
2 两位老师提问时机把握好的有哪些问题?哪些问题在时机把握上有待商讨?为什么?(朱老师、李老师)
3 两节课中学生分别回答了多少次问题?老师反馈了几次?你认为多少次反馈是有效或恰当的?为什么?(陈老师、徐老师、张老师)
(二)观察:横看成岭侧成峰
2007年11月21日上午,所有成员带着观察任务和观察工具,以摄像机、照相机等作为课堂观察的辅助工具进入了教室,“课堂提问”成了老师关注的焦点,提问的频次,提问时机的把握,所提问题的有效性和艺术性,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等都被作为重点进行了观察、记录、统计、访问,老师们在忙而不乱中审视课堂,反思同伴的教学行为。
(三)反思;一石激起千层浪
1 各抒己见——激情与智慧交响
11月22日下午,学校三楼会议室。全校数学老师聚集一堂,根据自己的案例报告对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展开了讨论,老师们在案例分析中表现出的研究激情及深刻的见解和独立的批判精神令人折服。
观点在讨论中碰撞,交锋,提升,经验在讨论中被审视,被反思,被分享,老师们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来分析教学活动中的课堂提问问题,不仅有感性的生动的素材,也有精彩纷呈的理性思辨。
2 形成共识——开放未终结
2008年11月23日上午,三楼会议室,大家又集中到一起,汇报自己的观点,对有些问题达成了共识,有的还在争论,例如,老师们对“课堂提问的覆盖面和课堂交流中老师的反馈”达成了共识,在“课堂提问的难易把握”上,老师们一致认为课堂提问的难易应结合教材、结合学情从实际出发。
(四)跟进: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在观察、分析、反思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又一轮的行为跟进,两位执教老师在听取了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后,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于11月26日上午,分别在自己的教室对另一批学生再次执教,在这次的听课过程中,老师们对课堂观察的方法掌握得更加娴熟,两位教师的课堂提问注意了策略的恰当运用,问题的层次性和指向性得到了加强,星期五的下午,从两点到五点老师们又集中在学校会议室,开始了再度分析……
C篇:思考着……
纵观整个活动,这一集“教、学、研、训”为一体的活动方式融于日常的教研活动中,对学校领导和教师都提出了挑战,它要求学校要具有学科教学的领军人物,如果缺乏本校内部高层次的专业引领,缺乏大面积高素质的教师资源,这一活动方式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一活动方式教师参与面广,周期长,投入人力、物力较多,从正面来讲,它面向大多数教师甚至是全体教师,但是大规模的研究活动参与面之广常常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如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机制使之日常化、制度化是值得我们探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且行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