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来源 :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iyoum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细。在高职院校中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构建“平台 岗位”的教学改革模式,理清思路,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强化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打造专业特色和创新项目,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计算机及其相关人才的广泛需求。
  关键词:教学改革;平台 岗位;创新项目
  中图法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08-10ppp-0c
  
  1 引言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近年来,我们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施了“平台 岗位”的专业教学改革模式,即第一、二、三学期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所有学生搭建一个专业基础平台,第四、五学期分为应用与维护、多媒体制作、网络技术和软件开发四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第六学期进行专业顶岗实习,针对职业岗位群,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强化学生的个性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计算机及其相关人才的广泛需求。
  
  2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职高专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实用性人才的艰巨任务。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细,这样的培养目标显得过于宽泛,学生的专业定位不是十分明确,加上学校的连年扩招,招生规模迅速膨胀,几百名学生定位在一个培养目标上,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便于严密的组织教学,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1]。因此,广大的高职高专院校都在探索着实用性人才的培养方式,我们也在尝试着一种新的教学改革,即在我系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采取了“平台 岗位”的专业教学改革模式,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近两年就业市场上最火爆的专业当属与IT业相关的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信息类专业。据统计,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接收人数最多的专业是计算机类专业,这些专业毕业生占上述省市接收毕业生总数的5%以上,高据榜首。
  我系对多个相关企业的计算机类人才质量要求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四类岗位群对现代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有充分和长远的社会需求:一是程序设计类,二是多媒体类,三是计算机网络类,四是应用与维护类。用人单位反映,大学以上的毕业生具有较深的理论基础,但动手能力较弱;中专和技校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理论知识水平较低;而大学本科生从事基础软件开发和网络管理又大才小用浪费人力资源,中专和技校生从事相关工作又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很难适应相关岗位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岗位需要的是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计算机应用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较快适应生产和管理岗位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高职学生成为IT“蓝领”的最佳选择。
  
  3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试点改革的思路
  
  为了突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将学生的三年学习时间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具体的设计方案是:
  第一阶段,为专业基本素质阶段。该阶段主要突出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培养,占用第一、二、三个学期。学生不分专业,按行政班级进行管理。开设课程为:公共课、职业基础及技术课。该阶段结束后,应通过基本素质综合考试,可进入第二阶段。若该阶段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三级证书,或中国计算机水平考试的初级证书,可免于综合考试,直接进入下一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基本都具备中国计算机水平考试的初级证书。
  第二阶段,为专业方向培养阶段[2]。该阶段主要突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占用第四学期。学生分专业方向编班上课。专业方向为:(1)应用与维护。(2)多媒体制作。(3)网络技术。(4)软件开发。该阶段要突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做课程设计要针对专业方向。本阶段结束后,通过专业能力综合考试,可进入第三个阶段。若该阶段参加并获得中国计算机水平考试的中级证书,可直接进入下一阶段。
  第三阶段,为专业综合素质培养阶段。即为校内综合实习阶段,该阶段主要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既有最新的专业应用课程,又有毕业设计,占用第五学期。学生毕业设计时,按项目编班学习,所做毕业设计题目按公司流程进行,班级按公司制度进行管理。该阶段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完成1-2个项目。学生必须学会项目的论证、招标、规划、设计、实施、总结等过程,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素养、人品的培养。该阶段要突出能力综合设计。本阶段结束后,必须通过专业综合素质鉴定委员会的答辩。若没有通过,本阶段重修。
  第四阶段,为专业实习阶段。即校外综合实习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社会适应能力,占用第六个学期。根据第三个阶段的培养能力,学生可以到社会上实际锻炼,培养适应社会,适应职业需求的综合业务素质。完成1-2个项目,根据项目要求,学生要自学2-3门课程。
  
  4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特色与创新项目
  
  4.1 学生考核多证制
  进行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以获得双证书作为课程考核的标准,建立以检测职业能力掌握为目标的考试体系。职业证书制度既反映行业(企业)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也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时的全局质量监控点[3]。
  每一学期至少选择一门职业技能课程进行课程置换,多门职业技能课程有效组合而形成职业岗位技能鉴定链。比如,锐捷网络网络实验室的建成,《计算机网络基础》和《网络实验》的组合,便可进行课程置换,一考双证,获得锐捷网络大学颁发的网络工程师(RCNA)认证证书和信息产业部电子教育中心颁发的网络工程师认证证书。
  4.2 师资队伍双师型
  经过近3年的建设,已经塑造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高,具有中高级职称,实践能力强、适应高职高专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我系讲师以上教师已基本具备双师型。
  具备双师型资格证书的教师,在实践中并不一定具备双师型。今后将进一步加强校企互兼互聘,选派教师到企业学习,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工作。
  4.3 加大校内实验实训建设
  计算机应用技术最易于在校内完成实训任务,目前,虽然已有几个实训室,但实训室的数量和每个实训室中同时进行实验或实训台数还不够。我系这几年一个显著的特色就在于实训建设开始由仅购买计算机转向外围设备实训室的建设,这样才能和具体行业相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才有用武之地,今后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还要进一步加计算机外围实验实训室的建设。
  4.4 产学研合作办学
  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基于IT岗位应用技能设计课程体系。按照学校要求,积极办好校办产业、拓展校外定点实训基地建设、把大的厂商或职业培训机构课程体系嵌入到现有的课程体系中,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产学结合”[4]。
  4.5 教学手段现代化
  学院有公用多媒体教室29个,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及相应的教学软件,我院教师可以方便地以多媒体方式更加形象、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目前信息工程系的所有教师都能制作和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
  多媒体教室讲课,确实能提高教学效果。但我的体会,对一些展示性的课程,效果比较好;对大量操作性课程,教学效果并不好,要多在机房边讲边练。
  4.6 改革教学方法
  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的岗位需求,在教学中采用现场教学、示范教学、实物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模式。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具有大量操作性课程,我们在教学中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的思路组织编写校本教材和选用优质教材,不强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以够用为度,以是否实用为标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突出任务驱动的可操作性,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应用技术实践中学习应用技术”,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技能训练的特点,并帮助学生逐渐积累经验,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以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现状和学校的教学实际。
  4.7 狠抓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整个教学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实现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创建具有高职高专特色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对于巩固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成果、深化教育改革,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整个高职高专课程建设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5 结论
  
  总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只有与时俱进,与社会需求相接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走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沿,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教学改革才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吴晓桃.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6,9:24-27.
  [2]李圣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6,6:33-34.
  [3]张应辉,饶云波,周明天.IT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27(10):52-53.
  [4]梁静.关于计算机类专科学生毕业设计阶段产学研模式的思考[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29-31.
其他文献
近年来旅游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但旅游目的地电子商务发展模式还比较单一,渠道、价格、投资、系统建设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应该构建信息体系,网络支持体系,服务功能体系,形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