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五连败”,马英九执政危机凸现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snsd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英九上台后,国民党历经4次“立委”补选和“三合一”县市长选战,可谓屡战屡败,尤以2010年1月9日的桃园、台中和台东三席“立委”补选失利最为怵目惊心,民进党三席全赢,国民党全军覆没。此结局严重冲击今年2月27日的另一波四席“立委”补选,年底五都“直辖市长”的选举更是雪上加霜,国民党担心的“骨牌效应”按不住地浮现。
  “‘五连败’的结果暴露出马英九不得民心的执政危机,说明马当局施政已失公信力。”岛内“名嘴”、著名政论评论家黄创夏就此话题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作此评述。他同时强调说,党内清廉改革未见成效,贿选成风,改革打了折扣;“美牛”議题持续发酵,无法有效解决内外纷争。诸如此般,已引起民众的强烈反感,泛蓝民众开始观望,蓝营基本盘已经松动,说明民意再次对马当局提出严正警告,如若再不脱胎换骨,国民党还要重尝败绩。
  现实就如黄创夏所言,现今的国民党很难找到乐观的理由。
  
  选民热情,屡遭伤害
  
  从4年前马英九任国民党主席开始,一直到吴伯雄接任至去年二次政党轮替,国民党在每次选举中攻无不克,并顺利赢回政权,那时的背景,就是因为陈水扁的施政成果令人失望所致,现在“风水轮流转”,魔咒又转回国民党身上。
  马英九执政一年多来,对人民期待最深的振兴经济毫无建树,反而每况愈下,失业率节节上升,突破6%,人民对马政府的失望与不满自然会反映在选票上。
  国民党对败选检讨的结论是,“蓝营民众不投票,支持者热情消失”。失望、伤心的民众越来越多地离弃国民党,一年半之间,整整蒸发掉100万票。
  台湾中央电台著名主持人、政治评论员杨宪宏就此评论说:“这样的结果教训教训国民党,也没有坏处啊。陈水扁执政时,台湾天天都是下雨的日子,等到马英九来了,总算出了太阳,可这太阳没有温度啊,老百姓仍然感到寒冷,这样情景,先前的支持者怎么会出来投票呢?”
  “更有甚者,马英九对选民的反应表现冷漠,立委补选失败的第二天,他还有心情去参加豪门婚宴,如此作派,让民众失去了2008年大选时的期待和感动。去年,我还一腔热血辞去中常委,想借此助推国民党的改革,结果呢?毫无用处。马英九真的牺牲了我们的热情啊。”立法委员邱毅语气激动地告知本刊记者。
  与邱毅感同身受的还有马英九身边的顾问林火旺,去年台湾“八八水灾”之后,林公开辞去“国策顾问”职位,并在电视节目上批评刘兆玄十万火急的救灾时刻去染发。而马的另一位民间友人南方朔最近在“立法院”的一场座谈会上质疑马英九“没智慧、没能力、没本事”,执政不到两年,由民意支持度高达六成,演变到今日万箭穿心,批评马英九不如崇祯皇帝。南方朔“爱之深、责之切”,真有恨铁不成钢之意。
  面对国民党的五次败选,“行政院长”吴敦义说,“光是检讨还不够,还要行动改进,才能重新唤回支持者的信心及投票的动机。”台中市长胡志强直言,“国民党以前做得不好的地方,选民的惩罚,已经都看到了,国民党要洗心革面全力改革。”邱毅更是疾呼,问题根本还是在马英九本人:“如果依然傲慢,依然陶醉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我说过,不会有钟摆效应的,只会有败选效应。”
  “哀莫大于心死”,这实际就是现在泛蓝民众心情的写照。马英九应该明白,解决台湾各种问题在更多的时候并非是在“一张白纸上绘画”,而是要在“前任们”的“涂鸦”后继续作出让各个政党或台湾民众都满意的答卷。任何台湾政治领导人都要依靠“答卷的高分”得到台湾民众的认可或获得稳定的执政地位。
  
  缺乏辩护,不善沟通
  
  马英九真的了解民心民情吗?ECFA(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到底是什么?利弊到底在哪里?如果民众并不了解又何谈支持呢?马英九决定到民间去宣讲ECFA,或许是个务实的思路。但什么事情总不能只靠马一人之力,而要靠团队的整体力量。
  但不幸的是,马团队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为政策辩护的意志和勇气,更缺乏沟通与说服的能力。因此在绿营的批评和抹黑下,留下了“积非成是”的印象,让民众感到政府的游移、荏弱、缺乏魄力。
  “美牛风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马英九为了尽快与美国开展协商FTA(自由贸易协定)固然没错,但忽视了民间对美牛的反对情绪。事前相关官员信誓旦旦如要开放,一定会先向“立法院”报告,实际上却没有。行政部门的美牛修法版本甚至连国民党的大多数立法委员都不支持,更不用说在立法系统能获得通过,由此造成后续被动难堪之局面。
  前段时间的一份民调显示,岛内竟有高达52%的民众,连一个“部会”官员都答不出来,能够正确回答超过5个“部会”官员姓名者,比例仅为13%。连一些重要部会的首长都不知道,大多数民众又怎么会了解这些部会的政策?更何谈让民众大力支持?
  事实上,马英九最为缺乏的就是善将将的能力,也就是卓有成效的领导力与管理能力,管理最高的境界是无为而治,马英九确实做得很辛苦,但经常是吃力不讨好,而身边的这些“大臣”和立委们是否也个个如此尽心用力,执行力是否能维持高效,并能更多分担一些马肩头上的宣传及辅选重担?如果都非常努力,是否采用了合适的人在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上前进?出现偏差如何在社会异议扩大化前先在体制内得到迅速纠正?这些都是等待解决的问题。
  照理说,马团队对一些重大议题要牢牢把握主动权和宣导的穿透力,使议题的步伐随自己的节奏起舞,同时有效地避免绿营的牵制。因为,民进党“立委”在立院系统个个能征善战,在选民中也有较高的曝光度,一定程度上形成正向支持不断增多的效应。相反,国民党“立委”们在立院虽人数众多,但在议事战场上能力低下,既不能战,也不能和,任由民进党绑架立院议事进程。这些既对政策的推进造成不利影响,也严重影响到国民党在泛蓝支持者心中的形象。
  
  摇摆不定,不敢担当
  
  马英九本届任期还没过半就面对如此艰困情势,2010年重心势必会放在内部改革与盘整。他本人的行事风格当然是改革首项,包括指挥不动党籍“立委”、摆不平地方派系等等,这些在民进党不可能发生的事,竟然都离奇地一一出现在马英九身上。
  观察马英九的施政,其两岸政策缺乏明确方向感,他既要对美军购,也要发展两岸关系,期待透过两岸签订ECFA化解台湾经济边缘化危机,但一遇到绿营压力又退缩。他想要拴蓝营的心,又想顺绿营的意,非但没有成功,反而让自己进退维谷,给人形成做事太过拘谨,犹豫徘徊,没有魄力,没有担当的印象,怪不得邱毅对本刊记者这样说:“支持马英九,我们都没有光荣感啊。”
  可以想象,接连吃了败仗的马英九此刻必然心情烦躁、沮丧不已,然而在这关 键时刻,他如果做了任何一个错误的决定,等到五都若再被民进党拿走三都以上,要再调整也来不及了。
  大权力并不等于扩大执政的基础。作为一位领导人,马英九如果无法让党籍“立委”、亲蓝地方势力意识到覆巢之下无完卵,政治操作上胡萝卜和棍棒交互运用,国民党2012年又会江山不在。
  仔細打量马英九,才发现他虽然追随蒋经国多年,但似乎并没学到蒋的治国之道。马是个“法律人”,谨守宪法分寸,对立法院的职权非常尊重,也从不干预司法,都是值得称道的特质。但古人早就说过,徒法不足以自行。台湾在民主道路上走得跌跌撞撞,还有许多不上轨道的人与事。人民期望于他的,是能抓住重点,雷厉风行,展现更多的“领袖魄力”。至于其间分寸如何拿捏,就要看他的政治智慧了。
  至少有件事马英九可以做个参考,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极力推进的一件事情就是医疗系统改革,甚至说如果能成功的话,即使只能做一届总统也在所不惜。
  对于两岸关系也是如此,为两岸创造一个持久和平的环境是马英九的必然职责,只要主流民意支持,启动两岸和平协定的会商就应立即着手,如果在这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上做不出成绩,即使当了两届领导人又有什么意义?能在历史上彪炳千秋,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吗?
  
  台湾民主,渐渐成熟
  
  对于台湾普通的老百姓来讲,哪个党派执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常态的、有序的政党轮替。如此方能有效地抑制贪腐,才能把陈水扁一类的贪腐分子绳之以法。所以说,马英九由全胜而转为五连败,除了领导经济的不力等诸多因素,或许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常态。
  自两蒋之后,台湾一直在摸索现代民主政治,而民主政治的核心是选举,选票代表了民意,民意决定政治家的命运。台湾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国民党现掌控立法与行政两大最高权力却遭遇选举五连败。
  选举的结果耐人寻味。长期以来是国民党的铁票区被民进党攻下;而5年前的县市长选举是国民党黄敏惠攻下嘉义市,意味着国民党已从中北部跨向南部布局。这种蓝绿势力彼此胶合的状态,正是政治力量平衡的结果。尽管国民党声言要努力施政,挽回民心,但这种民间的政治平衡,仍将会在成熟的台湾民主社会持续下去。
  换个角度看,台湾选民的民主化程度,已经趋于成熟。台湾经过政党轮替,再也不是非此即彼的社会,民众已经懂得怎样利用选票的权利,去平衡社会的政治力量。因此,无论国民党和马英九做得如何好,民众也不会允许国民党在行政上已经掌握权力的情况下,又在“立法院”完全独霸。
  就岛内政党政治象征意义而言,民进党取得这3个席次后,总席次30席已超过 “立法院”全体席次的1/4,跨过了罢免及“修宪”门槛。民进党的杯葛力道增强,这正是岛内民主政治生态的必然。
  “退一步说,如果民进党重新执政,他们同样会提出两岸政策,两岸关系不可能倒退。”黄创夏很理性地看待台湾的民主发育和成长。
  事实就是这样,民主社会,不允许以党代政、以党领政,甚至绝不允许一党独大。民主社会,必须保持制衡一党独裁的平衡力量。而这,不仅是任何民主社会的共同特点,就台湾来说,也是保持其和平、稳定、繁荣的根本力量。比如,在民进党统治的时候,国民党在立法机构的力量,就可以阻挡陈水扁“法理台独”的企图。同样,在国民党执政的时候——不论其危机还是顺境,民众都需要这样一种制衡的力量。
其他文献
从4月24日墨西哥在国际实验室协助下确定导致该国数十人猝死的病原是新型猪流感病毒,到28日世卫组织把警戒等级提升到第四级(有限度人传人),短短4天内不断从世界各地传来曾到过墨西哥的游客“中招”的消息。在一片恐慌气氛中,不仅墨西哥首都状似“封城”,世界各国机场和海关也都高度戒备,严查来自疫情地区的人员和猪肉。  一般认为,此次肇事的A/H1N1病毒混合了猪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
仅仅18年时间,美国“一超独霸”的好日子就不再了。东方的地平线上,代替苏联这个意识形态竞争者的是此间GDP暴增10倍的中国。后者也不孤立,6月16日在叶卡捷琳堡铺开的首届中俄印巴(西)金砖四国峰会,会前就拟定以区域金融合作先试先行的姿态,挑战美元的传统储备货币地位。眼下这四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15%,但18年后有可能超越西方七强。所以,七强主导的八国峰会还没开,催促东道国意大利将G8扩展到G14的呼
70年来首个“悬峙议会”    8月31日,澳大利亚现任女总理、工党党首朱莉娅·吉拉德(JuliaGillard)发表演讲,呼吁尽快解决10天前大选的僵局。她表示,虽然工党和联盟党在支持率上旗鼓相当,不能确定谁最终胜出组阁,但反对进行第二次大选。  根据澳大利亚选举委员会的统计,截至8月31日,在国会众议院150个席位中,T党获得72个席位,托尼·艾伯特(TonyAbbott)率领的反对党联盟获得
如果大国之间继续相互带有敌意或故意“制造敌人”,把主要精力放在应付“相互威胁”,再把环境问题这个人类“共同威胁”搁在一边不管,就难免将人类引向灾难。  1997年5月,著名国际问题专家、时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总干事的何方先生提出了一份题为《对中日关系的一些看法和意见》的报告,该报告的“简写版”、题为《我们能同日本友好下去吗?》的文章于1997年5月11日在《环球时报》发表,揭开了迄今长达11年
几年来,薛涌严厉地批评国内“主流学者”,特别是“主流经济学家”。先得分别一下“主流”的概念。在薛涌看来,“中国的主流学者”,是应该打引号的。因为“草根才是主流”(薛涌一本书的名字),而中国的“主流学者”,例如“主流经济学家”们,尽管也主张市场,但他们往往精英意识过重。他们的知识可能已经老化或比较有限,他们可能实质上是蔑视草根的。薛涌很不待见他们。每当他们有“不主流”的表现,薛涌的批评直言不讳。  
国家近期发布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尽管有关官员宣称无任何吃惊之处,但农业源污染对于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的“贡献度”还是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1月底,国务院发布了2010年一号文件。这是“十一五”期间,最后一个一号文件,与过去4年一样,农业与农村发展所遭遇的种种问题,在文件中悉数被提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依然被放在第一位,但不同于以往的则是,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任务,同样被
如何让城乡居民享受到公平的医疗、教育服务,并且都拥有可靠的社会保障,是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一块试金石。  医疗、教育和住房三大问题一度齐名,被中国民众痛称为“压在头上的新三座大山”。长久以来,由于固有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和优质资源的长期短缺,使得城乡医疗、教育资源分布极其不均衡,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更是长期付之阙如。  “改革是要让人民看到希望。”过去7年里,成都的城乡一体化变革,使600
沙特八旬王储苏尔坦亲王因病在美国去世的10月22日清晨,87岁的国王仍在首都利雅得住院,这使得人们担心,在阿拉伯世界的动乱形势下,这个石油王国将面临怎样的未来。  戴眼镜的阿卜杜拉国王自上世纪末代理朝政,于6年前登基,他曾在伦敦地铁爆炸案前向英国方面通风报信,在阿盟峰会上与卡扎菲大吵,并在欧佩克峰会上斥责查韦斯把石油当作冲突的工具。他在5年前建立了一个新的忠诚顾问理事会,来评判未来国王和王储的继任
1月7日晚,五彩绚丽的焰火不断攀跃上南宁市的夜空,众多中国式的传统表演祝贺着一个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建成。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必将加快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出席仪式的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表示。事实上,自2001年双方开始落实自由贸易区计划以来,中国东盟双边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关系都得到了深入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2001年
虽然2010年宏观经济大方向终于揭蛊,但仍有不少关键政策疑问待解,其中当属通胀问题和楼市调控,“双宽”主基调下传递出的政策信号仍然暗藏模糊玄机,这无疑使政策执行部门今后在具体操作上只能“走钢丝”,也给市场埋下了大量想象的空间。月5日至7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明确信号,中国的宏观调控将从2009年的“保增长”转为20lO年的“促转变”。这一定调,终于给一直让人忐忑不安的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