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共同战“疫”取得了巨大成功,新媒体在信息报道方面亮点频出,但不良影响也值得探讨。本文以疫情期间新媒体传播特点为研究对象,阐述疫情期间新媒体传播的方式,分析新媒体传播的优势和缺点,旨在反思新媒体在疫情期间的新闻报道工作,增强新媒体传播的能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在疫情报道中,新媒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两微一端一抖”的快速传播,普通人成为了信息发布的重要参与者。在抗“疫”期间,新媒体报道的亮点频现,它改变着信息传播和舆论控制方式。一方面,疫情期间,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不断创新,多种形式的报道为受众提供了大量信息,保证了报道的时间性和真实性,还起到了社会舆论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报道形式的多样化,报道内容难以受到合理把控,很容易导致疫情期间网络谣言频发,民众情绪紧张、恐慌。
疫情期间新媒体报道的优点
短视频、Vlog广泛应用
传统新闻媒体的采编制模式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短视频叙事简洁、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在有效的短时间内能够让受众迅速接受信息。据报道,疫情期间,每天人均手机浏览时长为7.5小时。作为人们较为熟知的短视频平台,抖音在疫情期间开辟了“抗击情专题”,让用户在不断“刷视频”时能第一时间获得疫情相关信息。
除了短视频,Vlog的真实和易共情的特性,让它在疫情期间“突出重围”。疫情期间的Vlog生产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媒体的记者,如新华社推出“新华社记者武汉Vlog日记”;还有一类是普通的疫情参与者,如志愿者、医生、护士、普通民众等,他们通过Vlog记录疫情期间的日常工作生活。央视推出的《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疫情亲历者的Vlog在电视、腾讯、优酷、B站、快手等平台联合播出,成为疫情期间爆款。
“慢直播”开辟报道新路径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让“慢直播”成功载入“现象级”史册。与传统新闻直播不同,“慢直播”长时间聚焦同一场景,以现场的真实感、无干扰、原生态吸引受众。“慢直播”的存在目的就是“为受众提供一个窗口、观察世界,感受场景。”
疫情期间中国电信与央视频合作推出《疫情二十四小时》,直播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据官方统计,“云监工”总人数超过1.2亿。通过观看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流程和细节,受众体验到了空间真实感,“慢直播”的沉浸式互动让线上“云监工”的网友得到了群体参与感和身份认同感。大家因为共同的期望和祝愿在互联网上聚集在了一起,互相鼓励、支持,释放了疫情中的焦虑和不安。
“慢直播”和“云直播”在此次疫情期间被广泛应用,它加强了人们的现场参与感,满足了受众的情感需求。
图表结合大数据明确疫情信息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疫情的实时数据对政府、公共机构、民众等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数据可视化,“中国地图”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被广泛应用,简洁有序、重点突出。各大内容平台通过对数据的加工,将各省市的疫情情况动态地反映在地图上,以红色的深浅程度表示各省疫情的轻重,大面积的红色让受众能直观地读取疫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此外,交互设计的页面突出了数据重点,节约了受众提取信息的时间。
“丁香园”是最早使用数据地图方式呈现全国疫情状况的媒体,截止至2020年2月20日12时,“全国新冠肺炎疫情实时动态”页面浏览人次达23.2亿。
由于医疗类新媒体定位鲜明,专注于医学、医疗领域,相较于其他新媒体,以“丁香园”为代表的医疗类新媒体在疫情期间更受大众“青睐”。
疫情期间新媒体报道存在的问题
流言泛滥,真相难寻
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网络上流传“这是新型非典”的说法让民众陷入恐慌。流言通常以口头的形式在人群之间传播,并没有特定的标准。由于信息不对称,公众的心理恐慌加剧了谣言滋生和传播的速度。2020年1月31日晚,人民日报微博发布#双黄连可抑制新冠病毒#引爆热搜。随后,双黄连被人们疯狂抢购。而“李兰娟院士重磅推薦新药为其儿子名下公司”,“武汉一女子向小区门把手吐口水”,“山东东营一小区要求业主出入时提供暗语口令”,“北京积水潭医院要建方舱医院”等,这些几乎广为流传的“事实报道”最终都被证明是谣言。
新闻报道平台是受众的信息获取平台,它们对社会舆论有着强大的引导作用。对于预防流言的产生和传播,相关平台责任重大。
热度提升,人文关怀缺失
新闻传播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桥梁,反映着社会民众的需求和生活状态,以人的情感为纽带,人文关怀缺失,只会让传播目的适得其反,激发大众的抵触心理。
在疫情期间许多新闻媒体失去对新闻当事人的人文关怀,在报道中道德伦理缺失。“甘肃护士含泪被剃光头”“孕期哺乳期争去前线”“父母病重儿媳双双奔赴战场”等,报道不断地突出医护们为战疫做出的牺牲,但在忽略事件当事人和受众内心悲痛的情况下,这种类型的报道出现过多,容易让受众感到人f生的冷漠。
此外,“标题党”完全违背真实原则,“话只说一半标题”“夸张描述式标题”“恐吓式标题”等,在疫情期间对人们的正确观念及认知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在只追求流量和效益的商业化报道模式下,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有待进一步提升。
把关弱化,情绪引导
疫情期间全国各地人民精神压力剧增,陷入群体性卸郁和焦虑。李普曼曾提出过拟态环境的相关概念: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活动,它形成人们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并由此影响人们的行为。
普通民众居家隔离,在不断关注媒体新闻时,由于算法技术迎合推送,受众会身处由各类媒体搭建的虚拟环境中。疫情暴发后,社会民众情绪较为激动。许多新闻报道在疫情期间为了吸引读者大量地使用夸张、煽情和敏感的词汇,引导受众负面情绪。对于网络上的信息,如果民众不能立即进行自我“把关”,在深陷消极信息后,自我的情绪辨别、控制能力就会逐渐弱化。
关于新媒体报道缺点的解决策略
增强从业者的专业能力
媒体在进行新闻事件报道时,首先对于个人,在思想层面需要明确自身的责任,新闻报道不能违反新闻报道原则,在标题的选择上,不选用违背新闻客观性和真实性的虚假、夸张标题,保证新闻标题能正确传达相应的内容。其次,提高个人的人文修养和道德品质,不为博取流量,不消耗受众的情感。在进行新闻报道时,高品质的人文修养是新闻工作者产出优质新闻的基础。此外,优秀的职业素养是媒体克服一切报道困难的保障。
提升媒体机构的组织能力
对于媒体部门,一方面在针对类似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事件报道时,需要提高组织指挥能力,完善应急报道机制。在各大新媒体报道内容相似时,不同媒体应结合不同新闻事件的特点,深入现场,仔细调研,推送出符合自身品牌风格特色的内容产品。另一方面,媒体机构要对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平台的新闻采、编、审核、校对、发出等流程进行严格管理,完善新闻内容审核制度和新闻标题的审核规范。当不符合要求的新闻内容出现时,有关部门要迅速、准确地“追根溯源”,对责任者进行处罚。
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新媒体环境下,普通民众既是新闻资讯的生产者也是传播者。一方面,人们可以自由发布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态度。另一方面,在全媒体时代,面对碎片化信息,公众需要做自己的“把关人”,提高信息鉴别和选择能力,理_生地对待新媒体带来的影响。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全民新闻的时代,“民众似乎掌握着前所未有的新闻控制权,但这也意味着民众自身必须拥有把握这种控制的能力。为了辨别真相,‘新闻素养’就应该成为公民素养的一部分”。媒介素养的提高依赖于民众信息辨别能力的增强,民众媒介素养水平的提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总之,新媒体传播范围广,交互性强等特点正深刻地影响着民众的生活方式。在今天,新闻报道已经不仅仅是由专业的记者来完成,普通民众也积极参与其中。众志成城、万众一心,面对疫情的大考,新媒体实现了内容的深入发掘、广泛传播和舆论引导作用,但其存在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在疫情报道中,新媒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两微一端一抖”的快速传播,普通人成为了信息发布的重要参与者。在抗“疫”期间,新媒体报道的亮点频现,它改变着信息传播和舆论控制方式。一方面,疫情期间,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不断创新,多种形式的报道为受众提供了大量信息,保证了报道的时间性和真实性,还起到了社会舆论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报道形式的多样化,报道内容难以受到合理把控,很容易导致疫情期间网络谣言频发,民众情绪紧张、恐慌。
疫情期间新媒体报道的优点
短视频、Vlog广泛应用
传统新闻媒体的采编制模式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短视频叙事简洁、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在有效的短时间内能够让受众迅速接受信息。据报道,疫情期间,每天人均手机浏览时长为7.5小时。作为人们较为熟知的短视频平台,抖音在疫情期间开辟了“抗击情专题”,让用户在不断“刷视频”时能第一时间获得疫情相关信息。
除了短视频,Vlog的真实和易共情的特性,让它在疫情期间“突出重围”。疫情期间的Vlog生产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媒体的记者,如新华社推出“新华社记者武汉Vlog日记”;还有一类是普通的疫情参与者,如志愿者、医生、护士、普通民众等,他们通过Vlog记录疫情期间的日常工作生活。央视推出的《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疫情亲历者的Vlog在电视、腾讯、优酷、B站、快手等平台联合播出,成为疫情期间爆款。
“慢直播”开辟报道新路径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让“慢直播”成功载入“现象级”史册。与传统新闻直播不同,“慢直播”长时间聚焦同一场景,以现场的真实感、无干扰、原生态吸引受众。“慢直播”的存在目的就是“为受众提供一个窗口、观察世界,感受场景。”
疫情期间中国电信与央视频合作推出《疫情二十四小时》,直播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据官方统计,“云监工”总人数超过1.2亿。通过观看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流程和细节,受众体验到了空间真实感,“慢直播”的沉浸式互动让线上“云监工”的网友得到了群体参与感和身份认同感。大家因为共同的期望和祝愿在互联网上聚集在了一起,互相鼓励、支持,释放了疫情中的焦虑和不安。
“慢直播”和“云直播”在此次疫情期间被广泛应用,它加强了人们的现场参与感,满足了受众的情感需求。
图表结合大数据明确疫情信息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疫情的实时数据对政府、公共机构、民众等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数据可视化,“中国地图”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被广泛应用,简洁有序、重点突出。各大内容平台通过对数据的加工,将各省市的疫情情况动态地反映在地图上,以红色的深浅程度表示各省疫情的轻重,大面积的红色让受众能直观地读取疫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此外,交互设计的页面突出了数据重点,节约了受众提取信息的时间。
“丁香园”是最早使用数据地图方式呈现全国疫情状况的媒体,截止至2020年2月20日12时,“全国新冠肺炎疫情实时动态”页面浏览人次达23.2亿。
由于医疗类新媒体定位鲜明,专注于医学、医疗领域,相较于其他新媒体,以“丁香园”为代表的医疗类新媒体在疫情期间更受大众“青睐”。
疫情期间新媒体报道存在的问题
流言泛滥,真相难寻
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网络上流传“这是新型非典”的说法让民众陷入恐慌。流言通常以口头的形式在人群之间传播,并没有特定的标准。由于信息不对称,公众的心理恐慌加剧了谣言滋生和传播的速度。2020年1月31日晚,人民日报微博发布#双黄连可抑制新冠病毒#引爆热搜。随后,双黄连被人们疯狂抢购。而“李兰娟院士重磅推薦新药为其儿子名下公司”,“武汉一女子向小区门把手吐口水”,“山东东营一小区要求业主出入时提供暗语口令”,“北京积水潭医院要建方舱医院”等,这些几乎广为流传的“事实报道”最终都被证明是谣言。
新闻报道平台是受众的信息获取平台,它们对社会舆论有着强大的引导作用。对于预防流言的产生和传播,相关平台责任重大。
热度提升,人文关怀缺失
新闻传播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桥梁,反映着社会民众的需求和生活状态,以人的情感为纽带,人文关怀缺失,只会让传播目的适得其反,激发大众的抵触心理。
在疫情期间许多新闻媒体失去对新闻当事人的人文关怀,在报道中道德伦理缺失。“甘肃护士含泪被剃光头”“孕期哺乳期争去前线”“父母病重儿媳双双奔赴战场”等,报道不断地突出医护们为战疫做出的牺牲,但在忽略事件当事人和受众内心悲痛的情况下,这种类型的报道出现过多,容易让受众感到人f生的冷漠。
此外,“标题党”完全违背真实原则,“话只说一半标题”“夸张描述式标题”“恐吓式标题”等,在疫情期间对人们的正确观念及认知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在只追求流量和效益的商业化报道模式下,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有待进一步提升。
把关弱化,情绪引导
疫情期间全国各地人民精神压力剧增,陷入群体性卸郁和焦虑。李普曼曾提出过拟态环境的相关概念: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活动,它形成人们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并由此影响人们的行为。
普通民众居家隔离,在不断关注媒体新闻时,由于算法技术迎合推送,受众会身处由各类媒体搭建的虚拟环境中。疫情暴发后,社会民众情绪较为激动。许多新闻报道在疫情期间为了吸引读者大量地使用夸张、煽情和敏感的词汇,引导受众负面情绪。对于网络上的信息,如果民众不能立即进行自我“把关”,在深陷消极信息后,自我的情绪辨别、控制能力就会逐渐弱化。
关于新媒体报道缺点的解决策略
增强从业者的专业能力
媒体在进行新闻事件报道时,首先对于个人,在思想层面需要明确自身的责任,新闻报道不能违反新闻报道原则,在标题的选择上,不选用违背新闻客观性和真实性的虚假、夸张标题,保证新闻标题能正确传达相应的内容。其次,提高个人的人文修养和道德品质,不为博取流量,不消耗受众的情感。在进行新闻报道时,高品质的人文修养是新闻工作者产出优质新闻的基础。此外,优秀的职业素养是媒体克服一切报道困难的保障。
提升媒体机构的组织能力
对于媒体部门,一方面在针对类似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事件报道时,需要提高组织指挥能力,完善应急报道机制。在各大新媒体报道内容相似时,不同媒体应结合不同新闻事件的特点,深入现场,仔细调研,推送出符合自身品牌风格特色的内容产品。另一方面,媒体机构要对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平台的新闻采、编、审核、校对、发出等流程进行严格管理,完善新闻内容审核制度和新闻标题的审核规范。当不符合要求的新闻内容出现时,有关部门要迅速、准确地“追根溯源”,对责任者进行处罚。
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新媒体环境下,普通民众既是新闻资讯的生产者也是传播者。一方面,人们可以自由发布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态度。另一方面,在全媒体时代,面对碎片化信息,公众需要做自己的“把关人”,提高信息鉴别和选择能力,理_生地对待新媒体带来的影响。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全民新闻的时代,“民众似乎掌握着前所未有的新闻控制权,但这也意味着民众自身必须拥有把握这种控制的能力。为了辨别真相,‘新闻素养’就应该成为公民素养的一部分”。媒介素养的提高依赖于民众信息辨别能力的增强,民众媒介素养水平的提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总之,新媒体传播范围广,交互性强等特点正深刻地影响着民众的生活方式。在今天,新闻报道已经不仅仅是由专业的记者来完成,普通民众也积极参与其中。众志成城、万众一心,面对疫情的大考,新媒体实现了内容的深入发掘、广泛传播和舆论引导作用,但其存在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