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探究式教学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一些教师对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教学,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实际的、主动的探究学习环境等问题认识不够。因此,更无法在探究活动中结合数学思维。本文通过分析文献对探究教学的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同时通过自己的教学经历与实践,对出现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分析,建构自己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提出可行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应如何结合数学思维的实施的策略.让教师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探究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的归纳、抽象等活动中获得探究的直接经验,从而使学生形成数学学习的思维方式和独立思考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自主探究;数学思维
一、引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立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正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广泛使用。
近几年,一些教师根据国外已有的探究教学、探究教学模式提出了对应的一些策略,广大中小学教师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的形式、实质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探究目标不明确,探究内容选择不当,探究活动有形无实,探究过程教师引领不当等等,使课堂教学难以生成、创新,难以促进学生类比猜想和归纳猜想等数学思维的形成。
因为在解决具体数学问题时数学思维并不都是严格的逻辑演绎,并不都是三段论的证明形式,这些只是数学思维最后的表现形式。隐藏在这些抽象、严谨形式之下的是在数学思维中出现猜测、试错、想象、直觉、审美等思维形式。而小学的自主探究过程也符合这样的一种顺序形式,因此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正文
(一)关于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从教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自18 世纪以来,“探究学习”的思想至少在西方被大规模倡导过三次。概括来说:第一次发生于 18 世纪末到19 世纪的欧洲,以福禄倍尔、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试图通过促进儿童的自由发展,解放人类精神。第二次发生于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的美国,杜威、克伯屈等进步主义者以及康茨、拉格等改造主义者,通过采用实用主义课程和倡导“做中学、学中做”的思想。第三次发生于20 世纪50 年代末至70 年代的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国以及美欧诸国,以施瓦布、布鲁纳、费尼克斯为代表的研究者在科学学科领域推动了以旨在培养社会“精英”为目的的课程改革运动,并在理论上系统论证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合理性。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探究学习一般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一些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二)数学思维的概念
1.数学思维的概念
一般地说,数学思维就是数学活动中的思维。更确切地说,数学思维是人脑在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的过程,运用特殊的数学符号语言以抽象和概括为特点,对客观事物按照数学自身的形式或规律做出的见解概括的反映。
2.数学思维的特征
(1)数学思维的高度抽象性
(2)数学思维形式化的严谨
(3)数学思维表现的多样性
(三)自主探究应体现数学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追求知识掌握程度为唯一的目标,教学方法上机械呆板,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为此,应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并借此机会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主动形成数学思维。
所谓的探究学习主要是指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作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讨论而获得知识,并应用知识以达到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猜想是探究学习的重点,而类比猜想和归纳猜想是数学思维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也就自然而然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当前小学数学探究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的主体意识不足,呈现一定的被动性
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依然以“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师的指挥中,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和课后习题的练习,主动性不足,被动性凸显。
2.教师不能有效引导,呈现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部分教师不再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是充分放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学效率和课堂纪律可能会无法保证,呈现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3.教学理念和方式陈旧,无法渗透数学思维,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实施探究性学习时,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导致学生的學习兴趣不能充分被激发,不能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敏锐观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师生互动,从而不利于小学生数学知识的积累,科学思维模式的培养、数学素养的提升.。
(五)有关小学数学探究教学如何体现数学思维的建议
1.导入环节,要摆脱形式束缚,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要以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并以此作为创设情境的出发点和素材,结合生活实际而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直观中感知和体会,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注重通过情境引导学生复习。
2.探究环节
(1)问题设计充分考虑目标和层次性和递进性,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数学思维
首先,根据目标而设计层次的问题,逐渐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而深入了解知识的内部结构。其次,要考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问题的方式探究,突出重点和难点。
(2)教师不能孤立于研究活动之外,要及时对在学生思路阻塞,思维混乱时进行适当有效的指导,注重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的确,在从传统向新课程转变的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定位还是较为关键的。在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是孤立于课堂之外的,要和学生形成互动,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从而深入了解学生思维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更好的建构知识,掌握数学思维的方法,也能够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3.总结评价环节,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课堂分享交流,注重数学思维方法层面的讨论,形成思维碰撞
在最后的总结评价阶段,可以安排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组织其进行对话交流,形成数学思维的碰撞,分享收获共同进步。教师应当注重形成性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分享知识收获的同时,还应分享在探究中遇到的问题并收集起来以及探究过后的感受,这样可以让教师看到学生数学思维上的缺陷,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素材,可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肖柏荣,潘娉姣.数学思维方法及其教学示例[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王宪昌..数学思维方法[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7
[3]赵丽军.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策略[J].科技资讯,2014(9):184.
[4]倪艳.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活动的误区与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12(12)
[5]林松.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2(4):114.
【关键词】:数学教学;自主探究;数学思维
一、引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立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正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广泛使用。
近几年,一些教师根据国外已有的探究教学、探究教学模式提出了对应的一些策略,广大中小学教师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的形式、实质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探究目标不明确,探究内容选择不当,探究活动有形无实,探究过程教师引领不当等等,使课堂教学难以生成、创新,难以促进学生类比猜想和归纳猜想等数学思维的形成。
因为在解决具体数学问题时数学思维并不都是严格的逻辑演绎,并不都是三段论的证明形式,这些只是数学思维最后的表现形式。隐藏在这些抽象、严谨形式之下的是在数学思维中出现猜测、试错、想象、直觉、审美等思维形式。而小学的自主探究过程也符合这样的一种顺序形式,因此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正文
(一)关于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从教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自18 世纪以来,“探究学习”的思想至少在西方被大规模倡导过三次。概括来说:第一次发生于 18 世纪末到19 世纪的欧洲,以福禄倍尔、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试图通过促进儿童的自由发展,解放人类精神。第二次发生于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的美国,杜威、克伯屈等进步主义者以及康茨、拉格等改造主义者,通过采用实用主义课程和倡导“做中学、学中做”的思想。第三次发生于20 世纪50 年代末至70 年代的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国以及美欧诸国,以施瓦布、布鲁纳、费尼克斯为代表的研究者在科学学科领域推动了以旨在培养社会“精英”为目的的课程改革运动,并在理论上系统论证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合理性。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探究学习一般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一些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二)数学思维的概念
1.数学思维的概念
一般地说,数学思维就是数学活动中的思维。更确切地说,数学思维是人脑在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的过程,运用特殊的数学符号语言以抽象和概括为特点,对客观事物按照数学自身的形式或规律做出的见解概括的反映。
2.数学思维的特征
(1)数学思维的高度抽象性
(2)数学思维形式化的严谨
(3)数学思维表现的多样性
(三)自主探究应体现数学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追求知识掌握程度为唯一的目标,教学方法上机械呆板,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为此,应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并借此机会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主动形成数学思维。
所谓的探究学习主要是指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作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讨论而获得知识,并应用知识以达到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猜想是探究学习的重点,而类比猜想和归纳猜想是数学思维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也就自然而然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当前小学数学探究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的主体意识不足,呈现一定的被动性
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依然以“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师的指挥中,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和课后习题的练习,主动性不足,被动性凸显。
2.教师不能有效引导,呈现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部分教师不再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是充分放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学效率和课堂纪律可能会无法保证,呈现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3.教学理念和方式陈旧,无法渗透数学思维,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实施探究性学习时,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导致学生的學习兴趣不能充分被激发,不能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敏锐观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师生互动,从而不利于小学生数学知识的积累,科学思维模式的培养、数学素养的提升.。
(五)有关小学数学探究教学如何体现数学思维的建议
1.导入环节,要摆脱形式束缚,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要以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并以此作为创设情境的出发点和素材,结合生活实际而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直观中感知和体会,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注重通过情境引导学生复习。
2.探究环节
(1)问题设计充分考虑目标和层次性和递进性,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数学思维
首先,根据目标而设计层次的问题,逐渐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而深入了解知识的内部结构。其次,要考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问题的方式探究,突出重点和难点。
(2)教师不能孤立于研究活动之外,要及时对在学生思路阻塞,思维混乱时进行适当有效的指导,注重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的确,在从传统向新课程转变的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定位还是较为关键的。在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是孤立于课堂之外的,要和学生形成互动,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从而深入了解学生思维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更好的建构知识,掌握数学思维的方法,也能够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3.总结评价环节,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课堂分享交流,注重数学思维方法层面的讨论,形成思维碰撞
在最后的总结评价阶段,可以安排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组织其进行对话交流,形成数学思维的碰撞,分享收获共同进步。教师应当注重形成性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分享知识收获的同时,还应分享在探究中遇到的问题并收集起来以及探究过后的感受,这样可以让教师看到学生数学思维上的缺陷,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素材,可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肖柏荣,潘娉姣.数学思维方法及其教学示例[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王宪昌..数学思维方法[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7
[3]赵丽军.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策略[J].科技资讯,2014(9):184.
[4]倪艳.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活动的误区与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12(12)
[5]林松.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2(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