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水资源循环利用是每一个企业均需关注的问题,而借助各种水质净化处理技术,使其达标,并且合理分配与净化复用水,达到循环水的平衡与利用。但是,选矿作业区的循环水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就会形成较多的杂质,甚至堵塞循环水管道。
关键词:铁矿选矿厂;循环水;深度处理
引言
选矿生产过程中耗水量大,产生的选矿废水若直接排放,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污染环境,不符合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实现废水闭路循环既是环保政策需求,也是降低选矿用水成本和提高分选效率的内在需求。循环水作为选矿工艺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其高效澄清和循环利用是整个选矿工艺正常运行的基础。仅靠自然沉降效率较低,选矿厂通常添加絮凝剂来促进微小颗粒形成絮团,而絮凝剂种类和用量、搅拌时间和搅拌速度以及温度等会影响絮凝沉降的效果,需根据试验确定最佳使用条件。
1铁矿选矿循环水系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铁矿选矿施工区域的污水处理系统对于水源质量存在很大的要求,只要一部分水质不符合规定、缺乏稳定性,就极难确保铁矿生产的要求。特别是在浮选工艺用水和设备冷却用水上,对水质量的标准都很严,若是使用较差的水源,极易导致冷却管道堵塞,让浮选指标逐渐恶化。新水的水源重点来源于水井,这一水质是符和用水标准的,已达标。但是循环水系统的水质却常常很难符和标准。铁矿循环水重点是以地面的卫生冲洗和选矿工艺用水,对水的要求有:循环水是由浓缩大井流水供应,需要PH值是7-8,全硬度不大于100毫升每升,总融固不大于200毫升每升,悬浮物含量不大于500毫升每升。不过在生产中,铁矿选矿循环水悬浮物含量一般都是超标的,水的含泥沙量相对较高,这一水质无论是在选矿技艺或是冲洗地面卫生上都不合格。此外,刚开始循环水水质较差,会对水实施净化调试,经过絮凝剂加药系统以后,水质具有优化,浑浊程度降至300毫升每升以下。但是在原矿出现较为大的改变时,只要水循环系统调整不及时,循环水依旧会变得浑浊。寻其根源,是由于循环水长时间使用,会致使循环系统内水质变差,药皮、泥沙、杂质增多,尾矿溢流泡沫之中有许多泥沙进入环水泵池沉淀,导致环水管堵塞,从而致使环水系统压力减小、水量降低,对循环水设施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铁矿一定要完善循环水处理技术,增强水循环系统内水质净化。
2铁矿选矿厂循环水深度处理
2.1機械加速澄清池改进建议
根据澄清池在处理铁矿选矿厂循环水领域的实际运行经验,对目前铁矿选矿厂使用的澄清池提出如下改进措施:①底部排矿口增设防堵刮板。刮板的运行可以防止底部矿浆在排矿不畅(例如:絮凝后的矿浆颗粒在底部排矿口靠重力滑移过程中与池壁粘结等)情况下防止排矿口堵塞。当排矿口在一侧开口排矿时,刮板可以将排矿口四周的絮凝颗粒强制性聚集至排矿口,当排矿口为竖直向下排矿时,刮泥板可以将排矿口四周絮凝颗粒强制性聚集至下部排矿口内。②导流室的外壁随搅拌装置做同方向旋转且旋转线速度小于搅拌装置。导流室内水体已属于絮凝阶段的末期,水体流入分离室内就属于沉淀阶段,在絮凝阶段水体的搅拌功率应逐渐减小使水体速度梯度逐渐减小。这样可以避免速度梯度变化过大,使絮凝体遭到破坏(破裂),导致难以再次絮凝,从而影响澄清池的处理效果和出水水质。③适当增加澄清池直壁段。这样会增加沉淀池内上清区高度,增加压实区内絮凝颗粒浓度,降低斜板内水体的絮凝颗粒浓度,有利于降低出水水质,且增大排矿口水体的絮凝颗粒浓度,有利于提高底流浆体浓度。④取消底部伞板装置。根据现场使用情况,混凝土伞板使用久后会脱落,从而造成底部排矿口堵塞事故。
2.2混凝沉淀法
混凝沉淀法是常用的选矿废水处理悬浮物的方法。在选矿厂浮选过程中,悬浮物的吸附改变了矿物表面的润湿性,进而恶化选矿指标。并且悬浮物与药剂之间可能发生反应,增加了药剂的消耗。当高浓度悬浮物的循环水回用于磁选时可诱发磁选机堵塞,降低磁选效率。混凝剂的加入,可破坏悬浮物形成胶体的多相分散系,使微小的细粒相互结合为粗粒聚体。在实际处理废水之前通常添加石灰乳,可将废水中的悬浮物从稳态中脱离,破坏胶体。再加入混凝剂和助凝剂,通过混凝剂和助凝剂将脱稳的悬浮物转化为絮团,从而形成沉淀析出。在煤炭洗选过程中出现的高浓度的煤泥水,由于煤泥含量高、产生额外的污泥阻力,导致洗煤废水的过滤性能较差。煤泥颗粒自身存在着负电荷,产生很强的互相排斥的静电,使其成为胶体分散体系,保持稳定的悬浮颗粒,导致循环水浊度大难以澄清。
2.3水中胶体稳定性及胶体脱稳
①胶体稳定性。胶体稳定性就是胶体颗粒在水长时间保持分散悬浮状况的特征。以水处理角度来讲,只要是沉降速率极为缓慢的胶体颗粒还有很小的悬浮物,都是“稳定”的。胶体稳定性有“动力学稳定”以及“聚集稳定”两种。动力学稳定就是颗粒布朗运动对抗重力影响的能力。颗粒越小,动力学稳定越大。聚集稳定性就是胶体颗粒间不可以互相聚集的特征。胶体颗粒极小,比表面积大但表面能大,因为布朗运动,具有自主的聚集现象,不过因为离子表面同性电荷斥力作用或者水化膜的原因自主聚集不可能出现。若是胶体颗粒外表电荷或者水化膜不存在,就没有聚集稳定性,小颗粒聚集成大颗粒,沉淀就会出现。所以,胶体稳定性,重点在于聚集稳定性。②胶体脱稳。胶体颗粒一般都有电荷,对憎水胶体来讲,聚集稳定性着重取决于胶体外表动电位就是ξ电位。ξ电位高低也决定了胶体颗粒间排斥力的强弱与影响面积,加入混凝剂以后,只要这一电位降至-15mV就能取得很好的混凝效果。加入混凝剂的量,可以影响混凝效果。水质是变化的,最佳的投药量都不相同,一定需要实验才能确立。
2.4对环水设备的定期检修与清理
在铁矿选矿作业区中,磁选机、球磨机、环水设备等都属于比较大型的设备,对于这些设备必须要展开定期的检修与清理工作。为解决循环水处理的管道磨损问题,企业的相关人员应合理安排检修与清理时间,以彻底消除选矿与环水设备隐患,使得循环水系统的设备性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水设备也得到了比较大的进步,越来越多节能、高效的环水设备被研发人员研制出来,环水设备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选矿工艺的进步。我们应大胆尝试新的循环水处理技术,积极引进新的环水设备,从而使的水资源保护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2.5膜分离法
膜分离法是一种新兴的废水处理方法,由于膜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对于不同的物质来说,渗透大小不同,应用条件也不一样,利用膜的该种特性可将不同物质分离出来。按照滤膜口孔径大小的不同将其分为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采用隔油—超滤—反渗透工艺对国内某磷矿选矿厂废水进行处理。通过隔油操作可回收废水中近90%的浮选药剂,超滤可以去除水中绝大部分与水发生乳化作用的浮选药剂,反渗透则进一步去除水中的盐分和残余药剂,最终处理后的废水满足循环水回用要求。
结语
水资源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国民生活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如何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循环利用价值,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以及避免水质被污染是我国企业需要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房启家,钟鸣,韩西鹏,吕丽华.金岭铁矿选矿厂废水处理与综合利用[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19(01):52-55.
[2]雷永杰.浅析河北福鑫山铁矿选矿废水处理及综合利用[J].价值工程,2019,34(11):70-71.
[3]张庆丰,王海霞,张玉婷,张朔.铁矿磨矿介质优化研究与实践[J].现代矿业,2019,35(07):195-197.
[4]张永坤,郑为民,牛福生.司家营铁矿生产循环水净化系统改造[J].金属矿山,2010(7):185-185.
关键词:铁矿选矿厂;循环水;深度处理
引言
选矿生产过程中耗水量大,产生的选矿废水若直接排放,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污染环境,不符合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实现废水闭路循环既是环保政策需求,也是降低选矿用水成本和提高分选效率的内在需求。循环水作为选矿工艺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其高效澄清和循环利用是整个选矿工艺正常运行的基础。仅靠自然沉降效率较低,选矿厂通常添加絮凝剂来促进微小颗粒形成絮团,而絮凝剂种类和用量、搅拌时间和搅拌速度以及温度等会影响絮凝沉降的效果,需根据试验确定最佳使用条件。
1铁矿选矿循环水系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铁矿选矿施工区域的污水处理系统对于水源质量存在很大的要求,只要一部分水质不符合规定、缺乏稳定性,就极难确保铁矿生产的要求。特别是在浮选工艺用水和设备冷却用水上,对水质量的标准都很严,若是使用较差的水源,极易导致冷却管道堵塞,让浮选指标逐渐恶化。新水的水源重点来源于水井,这一水质是符和用水标准的,已达标。但是循环水系统的水质却常常很难符和标准。铁矿循环水重点是以地面的卫生冲洗和选矿工艺用水,对水的要求有:循环水是由浓缩大井流水供应,需要PH值是7-8,全硬度不大于100毫升每升,总融固不大于200毫升每升,悬浮物含量不大于500毫升每升。不过在生产中,铁矿选矿循环水悬浮物含量一般都是超标的,水的含泥沙量相对较高,这一水质无论是在选矿技艺或是冲洗地面卫生上都不合格。此外,刚开始循环水水质较差,会对水实施净化调试,经过絮凝剂加药系统以后,水质具有优化,浑浊程度降至300毫升每升以下。但是在原矿出现较为大的改变时,只要水循环系统调整不及时,循环水依旧会变得浑浊。寻其根源,是由于循环水长时间使用,会致使循环系统内水质变差,药皮、泥沙、杂质增多,尾矿溢流泡沫之中有许多泥沙进入环水泵池沉淀,导致环水管堵塞,从而致使环水系统压力减小、水量降低,对循环水设施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铁矿一定要完善循环水处理技术,增强水循环系统内水质净化。
2铁矿选矿厂循环水深度处理
2.1機械加速澄清池改进建议
根据澄清池在处理铁矿选矿厂循环水领域的实际运行经验,对目前铁矿选矿厂使用的澄清池提出如下改进措施:①底部排矿口增设防堵刮板。刮板的运行可以防止底部矿浆在排矿不畅(例如:絮凝后的矿浆颗粒在底部排矿口靠重力滑移过程中与池壁粘结等)情况下防止排矿口堵塞。当排矿口在一侧开口排矿时,刮板可以将排矿口四周的絮凝颗粒强制性聚集至排矿口,当排矿口为竖直向下排矿时,刮泥板可以将排矿口四周絮凝颗粒强制性聚集至下部排矿口内。②导流室的外壁随搅拌装置做同方向旋转且旋转线速度小于搅拌装置。导流室内水体已属于絮凝阶段的末期,水体流入分离室内就属于沉淀阶段,在絮凝阶段水体的搅拌功率应逐渐减小使水体速度梯度逐渐减小。这样可以避免速度梯度变化过大,使絮凝体遭到破坏(破裂),导致难以再次絮凝,从而影响澄清池的处理效果和出水水质。③适当增加澄清池直壁段。这样会增加沉淀池内上清区高度,增加压实区内絮凝颗粒浓度,降低斜板内水体的絮凝颗粒浓度,有利于降低出水水质,且增大排矿口水体的絮凝颗粒浓度,有利于提高底流浆体浓度。④取消底部伞板装置。根据现场使用情况,混凝土伞板使用久后会脱落,从而造成底部排矿口堵塞事故。
2.2混凝沉淀法
混凝沉淀法是常用的选矿废水处理悬浮物的方法。在选矿厂浮选过程中,悬浮物的吸附改变了矿物表面的润湿性,进而恶化选矿指标。并且悬浮物与药剂之间可能发生反应,增加了药剂的消耗。当高浓度悬浮物的循环水回用于磁选时可诱发磁选机堵塞,降低磁选效率。混凝剂的加入,可破坏悬浮物形成胶体的多相分散系,使微小的细粒相互结合为粗粒聚体。在实际处理废水之前通常添加石灰乳,可将废水中的悬浮物从稳态中脱离,破坏胶体。再加入混凝剂和助凝剂,通过混凝剂和助凝剂将脱稳的悬浮物转化为絮团,从而形成沉淀析出。在煤炭洗选过程中出现的高浓度的煤泥水,由于煤泥含量高、产生额外的污泥阻力,导致洗煤废水的过滤性能较差。煤泥颗粒自身存在着负电荷,产生很强的互相排斥的静电,使其成为胶体分散体系,保持稳定的悬浮颗粒,导致循环水浊度大难以澄清。
2.3水中胶体稳定性及胶体脱稳
①胶体稳定性。胶体稳定性就是胶体颗粒在水长时间保持分散悬浮状况的特征。以水处理角度来讲,只要是沉降速率极为缓慢的胶体颗粒还有很小的悬浮物,都是“稳定”的。胶体稳定性有“动力学稳定”以及“聚集稳定”两种。动力学稳定就是颗粒布朗运动对抗重力影响的能力。颗粒越小,动力学稳定越大。聚集稳定性就是胶体颗粒间不可以互相聚集的特征。胶体颗粒极小,比表面积大但表面能大,因为布朗运动,具有自主的聚集现象,不过因为离子表面同性电荷斥力作用或者水化膜的原因自主聚集不可能出现。若是胶体颗粒外表电荷或者水化膜不存在,就没有聚集稳定性,小颗粒聚集成大颗粒,沉淀就会出现。所以,胶体稳定性,重点在于聚集稳定性。②胶体脱稳。胶体颗粒一般都有电荷,对憎水胶体来讲,聚集稳定性着重取决于胶体外表动电位就是ξ电位。ξ电位高低也决定了胶体颗粒间排斥力的强弱与影响面积,加入混凝剂以后,只要这一电位降至-15mV就能取得很好的混凝效果。加入混凝剂的量,可以影响混凝效果。水质是变化的,最佳的投药量都不相同,一定需要实验才能确立。
2.4对环水设备的定期检修与清理
在铁矿选矿作业区中,磁选机、球磨机、环水设备等都属于比较大型的设备,对于这些设备必须要展开定期的检修与清理工作。为解决循环水处理的管道磨损问题,企业的相关人员应合理安排检修与清理时间,以彻底消除选矿与环水设备隐患,使得循环水系统的设备性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水设备也得到了比较大的进步,越来越多节能、高效的环水设备被研发人员研制出来,环水设备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选矿工艺的进步。我们应大胆尝试新的循环水处理技术,积极引进新的环水设备,从而使的水资源保护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2.5膜分离法
膜分离法是一种新兴的废水处理方法,由于膜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对于不同的物质来说,渗透大小不同,应用条件也不一样,利用膜的该种特性可将不同物质分离出来。按照滤膜口孔径大小的不同将其分为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采用隔油—超滤—反渗透工艺对国内某磷矿选矿厂废水进行处理。通过隔油操作可回收废水中近90%的浮选药剂,超滤可以去除水中绝大部分与水发生乳化作用的浮选药剂,反渗透则进一步去除水中的盐分和残余药剂,最终处理后的废水满足循环水回用要求。
结语
水资源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国民生活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如何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循环利用价值,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以及避免水质被污染是我国企业需要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房启家,钟鸣,韩西鹏,吕丽华.金岭铁矿选矿厂废水处理与综合利用[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19(01):52-55.
[2]雷永杰.浅析河北福鑫山铁矿选矿废水处理及综合利用[J].价值工程,2019,34(11):70-71.
[3]张庆丰,王海霞,张玉婷,张朔.铁矿磨矿介质优化研究与实践[J].现代矿业,2019,35(07):195-197.
[4]张永坤,郑为民,牛福生.司家营铁矿生产循环水净化系统改造[J].金属矿山,2010(7):185-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