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园林建筑作为山水美学的主要载体,所塑造的意境之美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其中,宋代的园林建筑的意境之美尤其让人惊叹。代表我国古代建设科学与艺术巅峰状态的典籍《营造法式》融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为一体,开篇提及的“櫼栌栱柱相支,规矩准绳先治”营造法则,是对园林建筑的精准尺度和精湛技艺做出的回应。文章主要研究了《营造法式》中营造之道与园林之式,还探析了宋代园林建筑的意境表现。
关键词:宋代;《营造法式》;园林建筑;意境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由此可见,宋代是中国文化的“造极之世”,特別是《营造法式》的出现。《营造法式》是代表我国古代建设科学与艺术巅峰状态的典籍,记载着宋代建筑的制度、做法、用工、图样等珍贵资料,系统地总结了北宋前建筑学方面的可用之法,大部分章节是根据当时工匠的实际经验总结而成,反映宋代建筑建造中设计的灵活性、装饰与结构的统一性以及生产管理中严密性,对研究中国建筑、理解其理念和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北宋时期建筑师李诫组织编纂的《营造法式》,完成于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整本书以中国文化的“中和精神”为核心,通过“言”与“象”的显体系传递隐体系的内在文化精神,最终目的是传递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美学思想。
一、《营造法式》的理论体系
略读《营造法式》,可发现其理论体系有显体系和隐体系两个方面。其中显体系是全书整体的文本构成体系,包含“总释”“制度”“功限”“料例”“等第”“图样”等内容,详细阐述了宋代的园林建筑形制的标准尺度和高超技艺。而隐体系则是在指《营造法式》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如文中提到的重要命题、概念等,体现了中国古代礼制投射在建筑形制上的秩序与法式,是园林营造之道。
(一)将显体系作为建筑营造的基本媒介
《营造法式》中园林建筑的营建思想主要表现在对各种建筑物及其构件的名称、条例,木作、砖作、石作制度的诠释上。
第一,《营造法式》卷一中对亭、台、楼、阁、榭、宫、阙、殿的诠释,已然构成一幅隆重的园林建筑的山水画长卷,揭开了园林思想隐藏千年的美学密码。它对营造建筑所需的构件名称、术语的诠释和考证向我们证明了“法”是建筑营造和构建的前提,展现了中国园林建筑的东方美、秩序美、意境美和生活美。
第二,《营造法式》卷四开篇即言明“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这标志着中国传统建筑从此开始走向规范化、系统化和模数化。首先,根据木材使用的横截面的大小和规格将“材”分为八个等级,一等到八等由最高等级向最低等级过渡。其次,“材”也是宋代木材长度度量的基础,因此这种模数制标明的建筑构件,灵活性和规范性得到了极大的保障。例如天津蓟县的独乐寺观音阁,该建筑虽然由成千上万个木构件组成,但却打造了一个环环相扣、复杂紧密的建筑形制,这表明中国古建筑园林正逐步走向标准化、系统化、模数化,而这恰恰也是中国古建筑的精髓所在。
(二)通过隐体系来展现园林的意境之美
自古以来建筑都不是简单地堆砌框架结构,而是在“舍形取意”的基础上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讲究自然天成之美。
在《营造法式》中,无论是对亭、台、楼、阁等的阐释还是对石作、木作等工种类型的描述,都是通过这些现实的载体来向我们传递出本身蕴含的内在文化精神,即通过山、水、植物、建筑等这些构件塑造了园林建筑叠山理水的意境。这表明,园林景观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群落,更是艺术品,像一首无声的诗,像一幅立体的画,浅浅诉说着园林建筑中“意”的高雅和“境”的深邃。
二、《营造法式》中的营造之道与园林之式
在园林中,主要是通过叠山、理水、植物、建筑等构件来塑造建筑与环境、园林的整体性。假如要分析古代园林建筑的构建手法和造园理念,那么可从墙面的肌理、庭院的迂回转折和山水的交融贯通这三个维度来切入。文章主要从建筑构造、园林整体布局和景观布局三个层面来探析分析《营造法式》中的造园思想。
(一)建筑构造
在园林建筑中,墙是建筑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墙本身就具有双重身份:一种是功能性建筑物,即《营造法式》中提及的建筑,如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功能性设施等;一种是具有很强形式感的建筑,在保证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传递出造园的形式手法和理念。
纵观古代园林建筑,古人对墙进行匠心设计时结合了《营造法式》中提到的各种材质肌理、样式制度和高差变化,使墙围合成景观庭院的同时也形成了建筑与院落的空间组合论。比如建筑的样式制度、材料的雕刻拼接、大小型木质材料的构架方法、瓦片的选择甚至是房屋建筑内部装饰画的制作方法,这些都是在墙这个介质基础上创新演变而来的。再比如山西省太原市的晋祠圣母殿,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圣母殿的前面是一座精致的方形荷叶鱼沼的古桥建筑——鱼沼飞梁,这种十字形桥也是中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柱顶架斗拱和枕梁承托着十字形桥面,呈现出一种别致的构思和风景。此外,由墙和建筑内外的山水植物配景等形成的框景、借景、障景手法,也大大丰富了园林建筑的视觉景观效果。
(二)园林整体布局
在空间秩序和构图布局方面,《营造法式》讨论了园林景观布局,将景观与建筑、自然和人文完美结合,分析了“道”与“法”、“法”与“巧”、“巧”与“技”的关系,并将营造之道与园林之式巧妙运用在各种建筑和景观的构建当中。在《营造法式》中,把墙、院、堂、廊、亭、桥等元素进行加工组合处理,并收放自如地点缀在建筑和周边自然环境当中,最终来构建植物配景与人的精神世界的情感联系,从而展现具有东方哲学思想的秩序美、意境美、自然美和生活美。
要建造园林,首先要进行巧妙的构图,即对园林中的山水、建筑等进行布局,将无数叠山、理水、植物和建筑相互搭配使用,达到“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效果。此外,古人造园,讲究如山水画般的意境美,这表明山水画中的意境美已成为园林建造所追求的目标和法则。 宋代山水画家王希孟笔下的《千里江山图》,将连绵起伏的叠山、环绕山峦的水景、繁密挺拔的树木和表现世俗生活场景的建筑融合在一起,将所有的元素运用在庭院的进深转折空间当中,并以“墙”“院”为边界,通过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将各种形态各异的自然景物和建筑群落甚至是处在其中的各种人物进行串联,运用移步换景以及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营造隐逸仙境般的场所感。
(三)景观布局
提及自然园林景观,就会想到山、水和树木,这些是园林景观非常重要的元素,可以营造“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在《营造法式》中,通过山水等建筑体现景观内在文化底蕴,营造之法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山与山、山与石之间的布局必须具有起伏有致、张弛有度以及错落高低的变化,要保证在有限的庭院空间内去呈现意境美;其次,环绕山峦的水景的存在使园林具有仙境感,溪流、湖泊、瀑布、人工河等都为群山所形成的厚重沉闷感注入了一丝灵动的气息,增强了整个园林建筑布局的灵动性和流动性;最后,繁密挺拔的树木与山、水景观的构建,让身在其中的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惬意。高大挺拔的松树、低矮密集的灌木,以及柳树、松树、梅花、竹子等,它们或疏或密,或聚或散,随四季和阳光变化,无一不体现着“庭院深深”的雅致格调。
这些本身就充满意境美的亭台水榭构建了自然人文气息浓厚的山水景观群,使人感受时间在雅致的居住空间中流逝,看光影在充满古意的庭院栅栏间穿梭流淌,望亭台楼阁在朦朦月色下矗立。正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育家孟兆祯先生所认为的:借景的最高境界是“臆绝灵奇”。毕竟,在园林中,一切皆奇,又一切皆景。
三、《营造法式》中宋代园林建筑意境表现与营造
《营造法式》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建筑营造规范的书,系统地总结了北宋前建筑学方面的可用之法,大部分章节是根据当时工匠的实际经验总结而成,反映宋代建筑建造中设计的灵活性、装饰与结构的统一性以及生产管理中的严密性,是宋代建筑技术向标准化和定型方向发展的标志,对研究中国宋代建筑、理解其理念和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营造法式》中宋代园林建筑所传递的宋韵之美,在楼阁、山水、草木、树石间都有所体现。宋代园林设计者秉承“以景造屋”的设计理念,注重营造园林意境之美。在建筑构造上,结构和装饰构件注重水平感、线条感和雅致感,结构既收敛又具有延伸性,装饰简雅、轻盈,风格既精雅却又不繁杂;在空间布局上,建筑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建筑本体一般被包裹,三面环景;在景观轴线上,将山、石、水、木进行组合,促进室内与室外的文化交流,使人产生虽身处室内而心在自然的感觉。
四、结语
园林建筑是展现文化意境的“磁力场”,能够展现地域文化和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在21世纪,传承与创新仍是当今園林建筑永恒的主题。可以分析《营造法式》中的造园思想,站在整体布局的层面分析园林山水建筑布局的和谐性,秉承古典造园之风,遵循叠山理水之法,将东方美学与现代设计手法相融合进行园林设计,以展现当今中国园林建筑文化观。
参考文献:
[1]王劲韬.营造之法与园林之式:从阚铎“掇山有法无式”论说起[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7(2):23-26.
[2]李诫.营造法式[M].邹其昌,点校.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战长恒,何镜堂,马明华.江南古韵的现代演绎:嘉兴市嘉善规划展示馆设计的地域性表达[J].新建筑,2021(1):74-77.
作者单位:
王亿杰,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张文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
关键词:宋代;《营造法式》;园林建筑;意境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由此可见,宋代是中国文化的“造极之世”,特別是《营造法式》的出现。《营造法式》是代表我国古代建设科学与艺术巅峰状态的典籍,记载着宋代建筑的制度、做法、用工、图样等珍贵资料,系统地总结了北宋前建筑学方面的可用之法,大部分章节是根据当时工匠的实际经验总结而成,反映宋代建筑建造中设计的灵活性、装饰与结构的统一性以及生产管理中严密性,对研究中国建筑、理解其理念和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北宋时期建筑师李诫组织编纂的《营造法式》,完成于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整本书以中国文化的“中和精神”为核心,通过“言”与“象”的显体系传递隐体系的内在文化精神,最终目的是传递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美学思想。
一、《营造法式》的理论体系
略读《营造法式》,可发现其理论体系有显体系和隐体系两个方面。其中显体系是全书整体的文本构成体系,包含“总释”“制度”“功限”“料例”“等第”“图样”等内容,详细阐述了宋代的园林建筑形制的标准尺度和高超技艺。而隐体系则是在指《营造法式》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如文中提到的重要命题、概念等,体现了中国古代礼制投射在建筑形制上的秩序与法式,是园林营造之道。
(一)将显体系作为建筑营造的基本媒介
《营造法式》中园林建筑的营建思想主要表现在对各种建筑物及其构件的名称、条例,木作、砖作、石作制度的诠释上。
第一,《营造法式》卷一中对亭、台、楼、阁、榭、宫、阙、殿的诠释,已然构成一幅隆重的园林建筑的山水画长卷,揭开了园林思想隐藏千年的美学密码。它对营造建筑所需的构件名称、术语的诠释和考证向我们证明了“法”是建筑营造和构建的前提,展现了中国园林建筑的东方美、秩序美、意境美和生活美。
第二,《营造法式》卷四开篇即言明“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这标志着中国传统建筑从此开始走向规范化、系统化和模数化。首先,根据木材使用的横截面的大小和规格将“材”分为八个等级,一等到八等由最高等级向最低等级过渡。其次,“材”也是宋代木材长度度量的基础,因此这种模数制标明的建筑构件,灵活性和规范性得到了极大的保障。例如天津蓟县的独乐寺观音阁,该建筑虽然由成千上万个木构件组成,但却打造了一个环环相扣、复杂紧密的建筑形制,这表明中国古建筑园林正逐步走向标准化、系统化、模数化,而这恰恰也是中国古建筑的精髓所在。
(二)通过隐体系来展现园林的意境之美
自古以来建筑都不是简单地堆砌框架结构,而是在“舍形取意”的基础上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讲究自然天成之美。
在《营造法式》中,无论是对亭、台、楼、阁等的阐释还是对石作、木作等工种类型的描述,都是通过这些现实的载体来向我们传递出本身蕴含的内在文化精神,即通过山、水、植物、建筑等这些构件塑造了园林建筑叠山理水的意境。这表明,园林景观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群落,更是艺术品,像一首无声的诗,像一幅立体的画,浅浅诉说着园林建筑中“意”的高雅和“境”的深邃。
二、《营造法式》中的营造之道与园林之式
在园林中,主要是通过叠山、理水、植物、建筑等构件来塑造建筑与环境、园林的整体性。假如要分析古代园林建筑的构建手法和造园理念,那么可从墙面的肌理、庭院的迂回转折和山水的交融贯通这三个维度来切入。文章主要从建筑构造、园林整体布局和景观布局三个层面来探析分析《营造法式》中的造园思想。
(一)建筑构造
在园林建筑中,墙是建筑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墙本身就具有双重身份:一种是功能性建筑物,即《营造法式》中提及的建筑,如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功能性设施等;一种是具有很强形式感的建筑,在保证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传递出造园的形式手法和理念。
纵观古代园林建筑,古人对墙进行匠心设计时结合了《营造法式》中提到的各种材质肌理、样式制度和高差变化,使墙围合成景观庭院的同时也形成了建筑与院落的空间组合论。比如建筑的样式制度、材料的雕刻拼接、大小型木质材料的构架方法、瓦片的选择甚至是房屋建筑内部装饰画的制作方法,这些都是在墙这个介质基础上创新演变而来的。再比如山西省太原市的晋祠圣母殿,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圣母殿的前面是一座精致的方形荷叶鱼沼的古桥建筑——鱼沼飞梁,这种十字形桥也是中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柱顶架斗拱和枕梁承托着十字形桥面,呈现出一种别致的构思和风景。此外,由墙和建筑内外的山水植物配景等形成的框景、借景、障景手法,也大大丰富了园林建筑的视觉景观效果。
(二)园林整体布局
在空间秩序和构图布局方面,《营造法式》讨论了园林景观布局,将景观与建筑、自然和人文完美结合,分析了“道”与“法”、“法”与“巧”、“巧”与“技”的关系,并将营造之道与园林之式巧妙运用在各种建筑和景观的构建当中。在《营造法式》中,把墙、院、堂、廊、亭、桥等元素进行加工组合处理,并收放自如地点缀在建筑和周边自然环境当中,最终来构建植物配景与人的精神世界的情感联系,从而展现具有东方哲学思想的秩序美、意境美、自然美和生活美。
要建造园林,首先要进行巧妙的构图,即对园林中的山水、建筑等进行布局,将无数叠山、理水、植物和建筑相互搭配使用,达到“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效果。此外,古人造园,讲究如山水画般的意境美,这表明山水画中的意境美已成为园林建造所追求的目标和法则。 宋代山水画家王希孟笔下的《千里江山图》,将连绵起伏的叠山、环绕山峦的水景、繁密挺拔的树木和表现世俗生活场景的建筑融合在一起,将所有的元素运用在庭院的进深转折空间当中,并以“墙”“院”为边界,通过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将各种形态各异的自然景物和建筑群落甚至是处在其中的各种人物进行串联,运用移步换景以及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营造隐逸仙境般的场所感。
(三)景观布局
提及自然园林景观,就会想到山、水和树木,这些是园林景观非常重要的元素,可以营造“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在《营造法式》中,通过山水等建筑体现景观内在文化底蕴,营造之法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山与山、山与石之间的布局必须具有起伏有致、张弛有度以及错落高低的变化,要保证在有限的庭院空间内去呈现意境美;其次,环绕山峦的水景的存在使园林具有仙境感,溪流、湖泊、瀑布、人工河等都为群山所形成的厚重沉闷感注入了一丝灵动的气息,增强了整个园林建筑布局的灵动性和流动性;最后,繁密挺拔的树木与山、水景观的构建,让身在其中的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惬意。高大挺拔的松树、低矮密集的灌木,以及柳树、松树、梅花、竹子等,它们或疏或密,或聚或散,随四季和阳光变化,无一不体现着“庭院深深”的雅致格调。
这些本身就充满意境美的亭台水榭构建了自然人文气息浓厚的山水景观群,使人感受时间在雅致的居住空间中流逝,看光影在充满古意的庭院栅栏间穿梭流淌,望亭台楼阁在朦朦月色下矗立。正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育家孟兆祯先生所认为的:借景的最高境界是“臆绝灵奇”。毕竟,在园林中,一切皆奇,又一切皆景。
三、《营造法式》中宋代园林建筑意境表现与营造
《营造法式》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建筑营造规范的书,系统地总结了北宋前建筑学方面的可用之法,大部分章节是根据当时工匠的实际经验总结而成,反映宋代建筑建造中设计的灵活性、装饰与结构的统一性以及生产管理中的严密性,是宋代建筑技术向标准化和定型方向发展的标志,对研究中国宋代建筑、理解其理念和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营造法式》中宋代园林建筑所传递的宋韵之美,在楼阁、山水、草木、树石间都有所体现。宋代园林设计者秉承“以景造屋”的设计理念,注重营造园林意境之美。在建筑构造上,结构和装饰构件注重水平感、线条感和雅致感,结构既收敛又具有延伸性,装饰简雅、轻盈,风格既精雅却又不繁杂;在空间布局上,建筑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建筑本体一般被包裹,三面环景;在景观轴线上,将山、石、水、木进行组合,促进室内与室外的文化交流,使人产生虽身处室内而心在自然的感觉。
四、结语
园林建筑是展现文化意境的“磁力场”,能够展现地域文化和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在21世纪,传承与创新仍是当今園林建筑永恒的主题。可以分析《营造法式》中的造园思想,站在整体布局的层面分析园林山水建筑布局的和谐性,秉承古典造园之风,遵循叠山理水之法,将东方美学与现代设计手法相融合进行园林设计,以展现当今中国园林建筑文化观。
参考文献:
[1]王劲韬.营造之法与园林之式:从阚铎“掇山有法无式”论说起[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7(2):23-26.
[2]李诫.营造法式[M].邹其昌,点校.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战长恒,何镜堂,马明华.江南古韵的现代演绎:嘉兴市嘉善规划展示馆设计的地域性表达[J].新建筑,2021(1):74-77.
作者单位:
王亿杰,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张文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