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的通胀压力可能比英国央行预期的更明显。
这是3月29日,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威尔的一句话,他还说,该国通货膨胀率逼近5%的风险真实存在。如果央行因为经济形势发生变化而很快逆转必要的加息进程,“情况将是糟糕的”;但如果货币政策委员会维持利率不变,因而导致通胀情况恶化,这也不是好现象——央行的任务是使通货膨胀率回归到目标水平。
此番谈话是什么意思?第一,英国CPI直逼5%,超出英国央行2%的控制线1.5倍;第二,如果英国央行为此而加息,那英国的经济状况将令人担忧,因为加息将进一步压制内需,使英国本已虚弱的经济增长变得更加虚弱;第三,如果英国央行维系低利率,又担心价格进一步高涨,同样会压制需求,也是糟糕的情况;第四,英国央行还是希望价格回归目标水平,但办法又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英国央行之所以纠结于加息——既担心加息会导致经济停滞,又担心不加息会推动价格上涨,这说明,英国已经落入“滞胀”——经济停滞、物价上涨的陷阱。
事实上,3月30日公布的修正数据显示,英国的GDP数据从去年第四季度已经开始季度环比下滑,幅度为0.5个百分点;此前的第三季度英国GDP季度环比是上涨0.5个百分点。这一升一降之间,相差1个百分点。而欧盟预计,英国2010年全年的GDP涨幅也不过1.8%。
除了威尔以外,英国央行已经对CPI表示过担忧。此前他们认为:英国企业开工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即指供给过剩、需求不足,会自然地抑制价格上涨。但事实击碎了英国央行的判断,正是在开工不足、失业居高的条件下,英国CPI涨幅达到了4.4%。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英国今天的物价飞涨绝非供求失衡所致,而是成本推动。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必然导致“滞胀”。原因:其一是成本传导不出去,那将压缩企业利润,迫使他们减少生产,减少投资——必定引发经济衰退,同时供给减少,同样会推高价格的可能,结果是“滞胀”。其二,成本传导出去了,终端消费品价格上涨结果导致需求下降,而需求下降导致经济衰退,最终还是“滞胀”。
滞胀离中国还有多远?
继“康师傅方便面”涨价之后,“四大日化巨头”也开始联手涨价,3月30日又传出饼干涨价的消息,理由都是成本上升。尽管此事已经引起发改委的重视,并开始展开调查,但作用不会太大,最多可以减缓上涨速度,但拦不住价格上涨。因为,成本上涨确有其事。还记得2007年食用油价格上涨吗?政府出面干预只是延缓了涨价速度,但没有改变涨价的事实。
因为,现在的涨价主因不是供求失衡或人民币超发,而是成本推动,是以美国为首的所有发达经济体滥发货币的必然结果。此时此刻,如果中国选择进一步收紧货币,会出现什么后果?紧缩货币将从财务端进一步提高企业成本,使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更加严重;紧缩货币也会进一步压制内需,加速、加剧经济之“滞”。
笔者认为,面对“滞胀”,政府最好的选择是“在结构调整方向加大投入力度,并达到保增长的目的;允许价格从前端向后端传导,同时通过加大居民工资性收入,保住消费需求,保住企业生产,增加国民对价格上涨的容忍度,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简而言之: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扛通胀。
中国当然不可以无度放松货币,但必须满足企业因生产成本大幅上升,而形成的信贷需求。要知道,原材料采购成本上涨,必然引发企业贷款需求增加,如果我们无视这一需求,经济就会严重失速,就会落入“滞胀”陷阱。这要求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必须强调灵活性,该松的时候一定要松。
日化商品价格上涨不是偶然的,成本推动之下的价格普遍上涨恐怕势不可挡。中国必须做好准备。
这是3月29日,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威尔的一句话,他还说,该国通货膨胀率逼近5%的风险真实存在。如果央行因为经济形势发生变化而很快逆转必要的加息进程,“情况将是糟糕的”;但如果货币政策委员会维持利率不变,因而导致通胀情况恶化,这也不是好现象——央行的任务是使通货膨胀率回归到目标水平。
此番谈话是什么意思?第一,英国CPI直逼5%,超出英国央行2%的控制线1.5倍;第二,如果英国央行为此而加息,那英国的经济状况将令人担忧,因为加息将进一步压制内需,使英国本已虚弱的经济增长变得更加虚弱;第三,如果英国央行维系低利率,又担心价格进一步高涨,同样会压制需求,也是糟糕的情况;第四,英国央行还是希望价格回归目标水平,但办法又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英国央行之所以纠结于加息——既担心加息会导致经济停滞,又担心不加息会推动价格上涨,这说明,英国已经落入“滞胀”——经济停滞、物价上涨的陷阱。
事实上,3月30日公布的修正数据显示,英国的GDP数据从去年第四季度已经开始季度环比下滑,幅度为0.5个百分点;此前的第三季度英国GDP季度环比是上涨0.5个百分点。这一升一降之间,相差1个百分点。而欧盟预计,英国2010年全年的GDP涨幅也不过1.8%。
除了威尔以外,英国央行已经对CPI表示过担忧。此前他们认为:英国企业开工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即指供给过剩、需求不足,会自然地抑制价格上涨。但事实击碎了英国央行的判断,正是在开工不足、失业居高的条件下,英国CPI涨幅达到了4.4%。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英国今天的物价飞涨绝非供求失衡所致,而是成本推动。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必然导致“滞胀”。原因:其一是成本传导不出去,那将压缩企业利润,迫使他们减少生产,减少投资——必定引发经济衰退,同时供给减少,同样会推高价格的可能,结果是“滞胀”。其二,成本传导出去了,终端消费品价格上涨结果导致需求下降,而需求下降导致经济衰退,最终还是“滞胀”。
滞胀离中国还有多远?
继“康师傅方便面”涨价之后,“四大日化巨头”也开始联手涨价,3月30日又传出饼干涨价的消息,理由都是成本上升。尽管此事已经引起发改委的重视,并开始展开调查,但作用不会太大,最多可以减缓上涨速度,但拦不住价格上涨。因为,成本上涨确有其事。还记得2007年食用油价格上涨吗?政府出面干预只是延缓了涨价速度,但没有改变涨价的事实。
因为,现在的涨价主因不是供求失衡或人民币超发,而是成本推动,是以美国为首的所有发达经济体滥发货币的必然结果。此时此刻,如果中国选择进一步收紧货币,会出现什么后果?紧缩货币将从财务端进一步提高企业成本,使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更加严重;紧缩货币也会进一步压制内需,加速、加剧经济之“滞”。
笔者认为,面对“滞胀”,政府最好的选择是“在结构调整方向加大投入力度,并达到保增长的目的;允许价格从前端向后端传导,同时通过加大居民工资性收入,保住消费需求,保住企业生产,增加国民对价格上涨的容忍度,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简而言之: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扛通胀。
中国当然不可以无度放松货币,但必须满足企业因生产成本大幅上升,而形成的信贷需求。要知道,原材料采购成本上涨,必然引发企业贷款需求增加,如果我们无视这一需求,经济就会严重失速,就会落入“滞胀”陷阱。这要求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必须强调灵活性,该松的时候一定要松。
日化商品价格上涨不是偶然的,成本推动之下的价格普遍上涨恐怕势不可挡。中国必须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