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人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第一学段的综合性学习要求,激发儿童的好奇心,结合语文学习,让学生观察大自然,并用口头、图文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开展了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一、师生共同合作确定学习主题
教与学是互动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验、条件、能力等选定所要学习的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课内的内容,也可以是课外的。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可以自主展开学习。从这个角度来讲,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兴趣、爱好被调动起来后,就能倾注全部热情,兴致勃勃,认真地进行学习。同样,学生如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会积极开展研究,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等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既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同时也要注意到所选择问题的价值。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与督促。指导的目的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在强调学生自主选择主题的同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只有同时强调二者,他们的作用才可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师生也才会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互动。
二、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搜集、综合、分析、运用信息,发现并解决问题,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比所要追求的结果更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和资料,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互连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获取资料的方法与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可以是一幅剪贴画、一份报告、一块展板,也可以是一场主题演讲、一张相片、一份小报,还可以是一卷录音带,只要能够呈现学生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可以灵活把握,不必拘泥于单一、固定的形式。
1.利用学生的视觉感知,让学生去看、去画、去贴。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孩子更喜欢生动直观、色彩缤纷的图画、图片。
在《走进春天》一课中,我让孩子们去大自然中寻找春天,去看看春天的美景,然后用手中的画笔画下来。孩子们的笔下出现了一副副五彩缤纷的画卷。有的孩子还给书中的春景诗配上自己画的插图,他们运用色彩,想象、描绘自己心目中理解的诗句,使抽象的古典诗句变成美丽的色彩记号,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有的孩子利用一些图片资料:大树的落叶、家里的碎布、课外书中的图片等,剪贴成一幅春景图,极有创意。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孩子们动手的能力,还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2.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让他们去说、去读、去讲。
搜集材料、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情感是为学生探索学习创设的情境。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着手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在班上开展每日新闻交流活动,利用早晨上课前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采集到的一条新闻,并每天请一位同学上讲台讲述自己了解到的一条新闻。这就促使学生通过观察、看电视、听广播、向家长询问等方式采集每天要闻,并经过处理,选择重要的讲给别人听。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在《走进春天》一课中,学生课前搜集、积累了许多描写春天的古诗、故事、成语和好词好句,在课上他们互相交流,表达自己所积累的知识。学生们有的背诗,有的说故事,有的念成语,还有的讲描写春天的好词好句,充分展示了他们丰富的语言积累。
3.营造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去玩、去拍、去演。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语文教学应顺应孩子的天性,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法。例如“春天来了”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就适当地安排学生到大自然中玩耍,让他们在玩中观察春天的动植物、用相机拍下春天的校园、在课上让他们表演冬眠的小动物在春天苏醒,在春天里劳动和玩耍的情景。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轻松活泼,学生学得扎扎实实。
三、注重总结、交流、分享
每次主题学习的过程或结束,不能将成果放置一边或束之高阁,还要总结、交流、分享体会和成果。每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收获或存在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大家将学习成果以各种形式共同展示出来以互相分享。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勇于申辩。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对学生在学习上的成长尤其重要。
“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沃土,让学生鲜明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我们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技巧,甚至求新、求异的思维。课堂气氛活跃,老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自我价值,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当学生感受到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时,学生才会产生自尊、自重,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发展的课堂;是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筑的课堂;是对话与体验呼应的课堂。作为教师应致力于创建和谐的课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建立快乐、和谐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的人性在这种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尽情释放、洒脱驰骋,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师生共同合作确定学习主题
教与学是互动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验、条件、能力等选定所要学习的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课内的内容,也可以是课外的。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可以自主展开学习。从这个角度来讲,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兴趣、爱好被调动起来后,就能倾注全部热情,兴致勃勃,认真地进行学习。同样,学生如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会积极开展研究,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等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既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同时也要注意到所选择问题的价值。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与督促。指导的目的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在强调学生自主选择主题的同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只有同时强调二者,他们的作用才可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师生也才会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互动。
二、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搜集、综合、分析、运用信息,发现并解决问题,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比所要追求的结果更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和资料,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互连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获取资料的方法与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可以是一幅剪贴画、一份报告、一块展板,也可以是一场主题演讲、一张相片、一份小报,还可以是一卷录音带,只要能够呈现学生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可以灵活把握,不必拘泥于单一、固定的形式。
1.利用学生的视觉感知,让学生去看、去画、去贴。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孩子更喜欢生动直观、色彩缤纷的图画、图片。
在《走进春天》一课中,我让孩子们去大自然中寻找春天,去看看春天的美景,然后用手中的画笔画下来。孩子们的笔下出现了一副副五彩缤纷的画卷。有的孩子还给书中的春景诗配上自己画的插图,他们运用色彩,想象、描绘自己心目中理解的诗句,使抽象的古典诗句变成美丽的色彩记号,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有的孩子利用一些图片资料:大树的落叶、家里的碎布、课外书中的图片等,剪贴成一幅春景图,极有创意。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孩子们动手的能力,还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2.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让他们去说、去读、去讲。
搜集材料、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情感是为学生探索学习创设的情境。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着手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在班上开展每日新闻交流活动,利用早晨上课前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采集到的一条新闻,并每天请一位同学上讲台讲述自己了解到的一条新闻。这就促使学生通过观察、看电视、听广播、向家长询问等方式采集每天要闻,并经过处理,选择重要的讲给别人听。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在《走进春天》一课中,学生课前搜集、积累了许多描写春天的古诗、故事、成语和好词好句,在课上他们互相交流,表达自己所积累的知识。学生们有的背诗,有的说故事,有的念成语,还有的讲描写春天的好词好句,充分展示了他们丰富的语言积累。
3.营造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去玩、去拍、去演。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语文教学应顺应孩子的天性,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法。例如“春天来了”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就适当地安排学生到大自然中玩耍,让他们在玩中观察春天的动植物、用相机拍下春天的校园、在课上让他们表演冬眠的小动物在春天苏醒,在春天里劳动和玩耍的情景。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轻松活泼,学生学得扎扎实实。
三、注重总结、交流、分享
每次主题学习的过程或结束,不能将成果放置一边或束之高阁,还要总结、交流、分享体会和成果。每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收获或存在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大家将学习成果以各种形式共同展示出来以互相分享。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勇于申辩。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对学生在学习上的成长尤其重要。
“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沃土,让学生鲜明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我们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技巧,甚至求新、求异的思维。课堂气氛活跃,老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自我价值,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当学生感受到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时,学生才会产生自尊、自重,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发展的课堂;是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筑的课堂;是对话与体验呼应的课堂。作为教师应致力于创建和谐的课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建立快乐、和谐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的人性在这种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尽情释放、洒脱驰骋,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