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化学课堂现状的反思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txun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化学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作为重要的理念,所以我们要反思一下我们教师的教学,改变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一、对化学课堂教学现状的浅析
  
  1.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至今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由于这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論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和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迷信思想。
  
  2.贪图管理方便,便于操作
  传统教学模式提供给教师一套现成的教学程序,并规定了每一步骤的活动内容。这就为教师控制教学过程提供了有章可循的操作方法,这样教师既有权威的强制力又有控制的具体方法,什么时候讲解,什么时候练习都由教师决定,教师对课堂教学作全面控制,是“指令——服从”的管理模式,学生所扮演的是“遵从者”的角色。教师按照预定的步骤进行讲授,学生亦步亦趋。教师权威的确立,教学阶段的清晰划分,使教师的管理有条不紊,操作易行,而这种严密控制却带来了鲜明的强制色彩,使教学机械死板,流于形式。
  
  二、化学课堂教学现状的改变——问题探究
  
  1.通过化学试验创设探究情景。化学是以试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主要途径。在化学探究性教学中,可以通过调整试验顺序。增补或改进试验。改进实验,变验证性试验为探究性实验等方法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如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实验2,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使气球吹大,这个实验因为产生的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体密性不好,而很难做成功,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的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
  2.通过生活实例创设探究情景。化学与人类的生活联系紧密,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实例作为探究性教学的切入点,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例如,在“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前,常用作为早晨食品的油条展示给学生,问油条是如何制作,为什么体积会膨胀,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引出发酵粉的主要成分碳酸氢钠的不稳定性。还可以通过摸过油条后,手上的油腻如何去除,引出Na2CO3的热水溶液显碱性,可以除油污,非常自然。
  作者单位:河北省高邑县中韩乡中学
其他文献
近几年,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已经为广大语文教师理解、接受,并付诸教学实践。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正确使用“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进语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确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需要我们引起重视并纠正的不平衡现象。    “失衡现象”之一:重“
民事主体,全称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人,是参加民事生活所必须具备的法律资格。民事主体是民法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直接涉及到民法的调整对象和规范对象。   一、民事主体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   1.民事主体的概念   就民法理论研究和民事立法实践来看,民事主体的概念是从罗马法中的“人格”和1804年《拿破仑法典》中的“能力”“缔约能力”逐渐发展而来
法律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毫无疑问,法律的发展与法律学者、法学繁荣息息相关。离开法律学者,法律的发展不可想象,抛开法学的繁荣,法律的发展只能是镜中花、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