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向主流的网络传播方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传播正在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而在众多的网络传播方式中,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方式特别引人注目——Blog。从某种意义上说,2003年国内互联网最火、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Blog了。虽然,以Blog为代表的个人出版时代还远没到来,但是其发展趋势和巨大的潜在影响已经开始呈现。
一、什么是Blog?
从西方媒体报道来看,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而且经常更新的Post(帖子)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不同的Blog其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有关公司、个人、构想的新闻,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许多Blogs是个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发表,还有一些Blogs则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撰写这些Weblog或Blog的人就叫做Blogger或Blogwriter。Blog主要有三个功能:1.新的个人人际交流方式;2.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过滤和知识管理;3.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出版。本文关注的重点是Blog在传播学方面的影响、应用和意义。目前对Blog的中文说法,较常用的是方兴东和王俊秀提出的“博客”。但考虑到难以区分书写Blog的人(Blogger)、Blog的行为(Blogging)及其他相关的词汇,故暂且在本文中保留英文称谓。
二、Blog的传播特点
Blog在传播学上的重要特点应该是:个人性、开放性、交互性。
个人性。现有的其他媒体都是由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所拥有的,Blog则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性的。Blogger被一些人称为“草根记者”,因为他们从事类似记者的信息汇集、梳理、评价、向导工作,他们充当了信息中介的角色,同时他们的身份又只代表个人,他们来去自由,不受制于工作规章,也不谋求经济报酬。Blog不像其他传统媒体那样被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它有很强的独立性和得天独厚的出版自由。
开放性。在技术层面上,Blog满足了“三零”(零形式、零技术、零成本)条件从而实现了“零进入门槛”。成为Blogger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与传统媒体相比,Blog进入公共领域的门槛几乎消失于无形。从另一个方面来说,Blog的开放性还表现在它的超级链接上。Blog作为内容的开放源代码,向外的链接解放了文档,使文档的表现力实现质的飞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Blog比其他网络媒体有更好的优势去实现“个人孤岛”的连接。
交互性。Blog与传统的单向媒体不同,它应该归入所谓的“新媒体”。《连线》杂志给“新媒体”下的定义很简单: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communications for all,by all)。旧媒体使用两分法把世界划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阵营,我们不是作者就是读者,不是广播者就是观看者,不是表演者就是欣赏者。这是一种一对多的传播,而新媒体与此相反,是一种多对多的传播。它使每个人不仅有听的机会,而且有说的条件。Blog从不孤立出现,在浏览Blog的时候,你很快会意识到它们构成了网络社区——尤其是那些关系紧密的社区——的基础交流平台。社区内的人利用Blog分享彼此的生活。网络一向带给人们无障碍沟通的承诺,但Blog却真正将此承诺化作了现实。
三、Blog的兴起与发展
1997年,Blog这个词汇才被John Barger创造出来;由于Blog自身的独特魅力以及它所寄生的母体——互联网的大众传播性,在不算太长的时间里,Blog蓬勃发展起来了,并创造了很多传播奇迹。从1999年初到2002年底,Blogger人数从近百人壮大到近百万人。2002年被称为“互联网的博客之年”,各大媒体都注意到了Blog的迅猛发展。2004年,随着AOL、Google、Yahoo等全球几家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开始全面提供Blog服务,随着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最主要的ISP服务商也加入Blog服务阵营,Blog浪潮将越来越给主流媒体带来影响和冲击。在国内,网易和腾讯等公司的Blog服务已经处于试运行阶段。因此,可以断定,2004年是Blog完全进入主流的一年。Blog正在形成引发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四、Blog在中国
早在2002年,互联网实验室的方兴东与王俊秀已经开始大力向中国推广Blog了,他们将Blog翻译成中文“博客”,并创建了博客中国网站。
然而,Blog真正进入中国寻常百姓视线却是因为两个重要的事件,即王吉鹏的互联网反黄事件与木子美性爱日记事件。王吉鹏和木子美是博客中国网站和博客中文在线网站注册Blogger。王吉鹏在2003年6月18日发出其挑战三大门户网站批评网络色情的文章《网站ceo的下一个称呼》,木子美在6月19日发出其后来被广为关注的遗情书。从6月中旬开始,Blog和网络色情批评立刻成为媒体关注的风暴眼,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对之进行了大量的报道。王吉鹏和木子美事件被称为Blog在中国的里程碑事件。
五、从传播学的角度看Blog的未来发展趋势
四年前,Blogger的数量不过数万人;如今,全球Blogger的数量已经逼近1000万左右,占网民总数的1%~2%。中国Blogger的数量(活跃的)也已经在1万人左右。①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Blogger的数量还会以几何级数增长。面对Blog,传统媒体还是有其不可取代的特色和价值的。对此,学者彭兰提出了两点解释:一、参与传播人数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对资讯需求的充分满足。对现代社会来说,资讯是一刻都不能少的,而且必须保证其全面性、稳定性。只有专业机构才能透过规范的、持续的资讯采写、发布活动,满足整个社会的资讯要求。二、非专业人士参与网络传播,会导致资讯的复杂化,人们很难判断什么资讯是准确的。因此,从无数传播者中凸显出具有权威性、可靠性的发布者,成为一种必然。②在这样的情况下,Blog与传统媒体将会形成一种竞争互补的关系。
1.Blog与传统媒体的竞争关系
当我们对传统媒体(纸质媒体、广电媒体、媒体网站)和Blog的媒体范式进行比较时,我们发现:
首先,传统媒体有固定的出版周期,其中,纸质媒体的出版周期最长,广电媒体次之,媒体网站最短;Blog则没有固定的出版周期,它几乎是每时每刻都在更新出版。
其次,传统媒体有固定的受到一定方向的限制的出版形式和内容,在这点上,纸质媒体、广电媒体、媒体网站都是相似的;Blog则没有固定的出版形式、内容,Blog的出版形式和内容往往是由Blogger个人的喜欢来决定的。
再次,传统媒体在整个出版过程中常常受到“把关人”的层层控制,其中,纸质媒体、广电媒体控制更为严格,媒体网站的控制稍弱,但也存在着“守门人”制度;而Blog在现阶段还没有受到太多的“他律”,它更多的是依靠Blogger的“自律”。
我们发现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Blog,它们都有对方所没有的传播特质,它们总是在不同领域、层面,运用不同工具和载体尽量争取不同的受众和资源。在未来,传统媒体因为其自身优势,纸质媒体可能会在内容的权威性和精品性上做文章;广电媒体会凸显其一贯的视听享受品质;媒体网站则可能把重点放在其内容的丰富性上;而Blog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则会因为其内容的原创性和交互性赢得人们的喝彩。
2.Blog与传统媒体的互补关系
首先,越来越多的新闻会由Blog首次报道。
由于传统媒体常常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以及“把关人”的存在,导致了传统媒体观点和舆论的一元化或者单一化;而作为拥有“低门槛”的网上个人出版形式——Blog,可以通过其多样化的原创内容、角度和视点,成为首先报道重要新闻的新媒体。也就是说,Blog打破了传播途径的单一性,削弱了传统媒体舆论导向的垄断力量。比如最初被《新闻周刊》抽掉的关于克林顿性丑闻的消息就是由德拉吉以Blog的形式报道出来的。
其次,Blog会成为传统媒体报道的延续。
Blogger、主题Blog可以过滤和筛选好的报道。有些主题Blog专门将各大传统媒体的报道汇总制成链接群,这是对传统媒体报道的再度整合,在主题延展上自然更进一筹。有些在传统媒体上未予充分展开的话题,在Blog上又可以作为专题持续讨论,“博客中国”网站关于联想公司的转型话题的大讨论就是很好的例证。
再次,Blog会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源。
传统媒体总的从业人数有限,所以其原创内容有限,而blog通过其特殊的传播方式可以成为媒体食物链的最底层一环——“草根阶级的记者”。根据报道内容,Blog可以分为两种:目击者Blog和主题。Blogger常常可以挖掘到记者遗漏的东西,特别是目击者Blog。在9·11中,目击者Blog是唯一的新闻来源。
最后,Blog会对传统媒体的报道进行事实验证。
传统媒体的记者有时会因为职业道德的缺失或个人疏忽,进行不实报道,普通的读者难以对这种报道进行验证和监督,但是由于Blog强大的传播力量,它可以对传统媒体的报道进行事实验证和重新过滤。实际上,《纽约时报》不实报道的真相就是由“Blog”揭开的。
Blog作为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应用前途的网络传播方式,它的勃兴对传统媒体领域造成了很大冲击。未来的媒体业的发展必然是高度集中的传统媒体工业和基于互联网话语权分散的个人媒体出版的趋势并存的局面。不管是高度集中的媒体工业还是作为媒体工业外延的个人出版都没有办法独占传媒界的天下,两者之间的竞争和补充将是未来Blog发展的主题之一。Blog作为新的网络传播方式,它的出现也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Blog的自律和他律,在我们享受Blog的发展带来的益处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这些问题。
①《博客:诞生于互联网的微型“巨人”》,你的博客网(yourblog.org),2004-1-4。
②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第38-39页,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情色写作,博客世界里的不和谐旋律
没人会想到,博客在中国的一夜成名,会源于一个网名叫木子美的女人。2003年6月木子美开始在自己的Blog里面发表自己创作的私人日记《遗情书》。《遗情书》的主题是性,但与以往的作家不同,木子美这次记录的都是自己的真实经历。在Blog里她记录了她与若干男性的感情纠葛以及性体验。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她又先后在文章中披露了众多男主角的姓名。这个Blog最初只在传媒和文化界为数很少的一批人中流传,因为男主角大多来自这两个行业。其后的蔓延速度显然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仿佛一夜之间,博客的概念响彻大江南北,木子美和她的《遗情书》爬上了各大门户网站的首页。
如果说,木子美对博客在中国的推广功不可没的话,那么一个叫竹影青瞳的网友把博客的这一概念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早在2003年2月,竹影青瞳就开始在天涯虚拟社区注册发表文字,很快就引起了注意。“除了我的语言天赋、性感的文风、赤裸直白的文字标题吸引读者之外,我想主要还是因为我张扬大胆的个性。天涯优秀的写手很多,但都比不过我的张扬和大胆。”竹影青瞳这样说道。今年1月5日起,竹影青瞳陆续把自己在天涯社区发表的文字转到社区的个人博客中,并在每篇文字后面贴上自拍的裸照。有知情人统计,截止到2月初竹影青瞳的裸照被删除,她粘贴在自己博客上的照片共有三四十张之多。“这些照片大部分是裸照,拍得很清楚,认识的人完全能看出来她是谁。”一位知情人表示。竹影青瞳的博客点击率也随即飙升到13万多。
应该说,从一开始木子美和竹影青瞳就把中国的博客发展引上了一条歧路,而这样的发展是完全有悖于创始者的初衷,有悖于社会伦理道德的。木子美大肆披露与她发生过关系的男主角的隐私,可以想象这会对当事人产生多大的打击和影响。而身为大学老师的竹影青瞳以其裸体写真来为人师表,不知道又会有多少学生受其毒害。
博客写作在国内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现象,一种是类似于国外的新闻或者媒体博客,博客写作带有极强的媒体化倾向,某些人也将之称为精英式博客。此类作者大多就是记者或者编辑,具有很强的媒体背景。第二种是日记体的行为,生活、思想模式的记录,生活色彩比较浓厚。第三种是个人创作式的博客,把其当成网络背景下的出版模式,虽然读者多少不均,但确实表现出个人出版的介质。此类作者多为文学青年,有着较强的创作热情。
应该说,博客的出现丰富和改变了网络的内涵,对于网络文化的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博客写作的主流是与我们传统的道德要求,与法制状态相符的,但这其中有许多现象却是不容乐观的,甚至会对博客在国内的发展起到负面效应。
第一,传者——博客作者心态浮躁,心术不正。出名是每个博客的普遍心态,但是有的博客的创作初衷已经背离了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他们已不是文学创作传统意义上的有感而发,而是“为写作而体验,为出名而写作”。从增加点击率到个人炒作乃至最后因裸成名、名利双收,如此急功近利,导致了目前博客的一种畸形发展。
第二,渠道——中国博客的门槛较低,缺乏严格的审查制度。与相对集中管理,版主负责制的BBS比较,属于个人的博客散乱而无序,因此在监管方面难度比较大。
第三,受众——网友法律意识淡漠,自律性较差。博客出现后,在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网民(包括博客作者和作为传布者的网友)的自律自省以及抵御负面信息的能力更显得弥足珍贵。而众多网民在创作和传播上的肆无忌惮,使得一些负面信息呈几何级放大扩散。
第四,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的过度热衷,不可避免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排名第一的综合类门户网站新浪为例,自从将木子美及其《遗情书》推上首页后,访问量一下子飙升了1000万。值得注意的是在报道中,媒介的叙事逻辑并非以信息过滤、社会责任为原则,而是过分放大,热衷炒作。
和中国博客更多的与裸露、隐私、身体写作联系在一起不同,西方的博客关注的是新闻、政治等严肃体裁。2001年“9·11”事件中诸多当事人的博客站点成了消息来源,以致很多传统媒体纷纷引述。2002年莫斯科剧院劫持人质事件令俄国的博客Live Journal一夜成名,因为在Live Journal博客站点上有一手的“现场报道”。一位在剧院内被绑架的舞蹈演员打手机出来告诉里面的真实情况。这则和俄国的主流媒体报道不同的消息发布到了Live Journal上,于是急欲获知人质僵持阶段状况的人们终于能明白一些绑架者的动机和要求。3月份的伊拉克战争,来自巴格达的博客Slam Pax随着战事越来越失去控制而越来越著名,硝烟弥漫的巴格达实景照片、一次次轰炸的描述,亲身经历的文字远胜过CNN们的摄像机。《连线》杂志由此评价说:“博客已经成为传统新闻记者的预警系统,能够提前提醒即将爆发的不引人注目的突发性新闻。”日本知名博客小岛弘在电子邮件中对记者写道:“日记、生活见闻、思想主张这一切构建了我们自己的媒体生活,而不是那些模式化的商业报道。”
开放、自由、率性是博客精神所在,也是魅力所在。但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博客都应该而且必须认识到:我们是在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发表我们的文字。因此,我们必须对我们的读者和社会承担责任和义务,必须遵循应有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再从技术层面加以控制和规范,方能保证博客健康有序的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传播正在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而在众多的网络传播方式中,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方式特别引人注目——Blog。从某种意义上说,2003年国内互联网最火、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Blog了。虽然,以Blog为代表的个人出版时代还远没到来,但是其发展趋势和巨大的潜在影响已经开始呈现。
一、什么是Blog?
从西方媒体报道来看,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而且经常更新的Post(帖子)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不同的Blog其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有关公司、个人、构想的新闻,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许多Blogs是个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发表,还有一些Blogs则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撰写这些Weblog或Blog的人就叫做Blogger或Blogwriter。Blog主要有三个功能:1.新的个人人际交流方式;2.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过滤和知识管理;3.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出版。本文关注的重点是Blog在传播学方面的影响、应用和意义。目前对Blog的中文说法,较常用的是方兴东和王俊秀提出的“博客”。但考虑到难以区分书写Blog的人(Blogger)、Blog的行为(Blogging)及其他相关的词汇,故暂且在本文中保留英文称谓。
二、Blog的传播特点
Blog在传播学上的重要特点应该是:个人性、开放性、交互性。
个人性。现有的其他媒体都是由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所拥有的,Blog则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性的。Blogger被一些人称为“草根记者”,因为他们从事类似记者的信息汇集、梳理、评价、向导工作,他们充当了信息中介的角色,同时他们的身份又只代表个人,他们来去自由,不受制于工作规章,也不谋求经济报酬。Blog不像其他传统媒体那样被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它有很强的独立性和得天独厚的出版自由。
开放性。在技术层面上,Blog满足了“三零”(零形式、零技术、零成本)条件从而实现了“零进入门槛”。成为Blogger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与传统媒体相比,Blog进入公共领域的门槛几乎消失于无形。从另一个方面来说,Blog的开放性还表现在它的超级链接上。Blog作为内容的开放源代码,向外的链接解放了文档,使文档的表现力实现质的飞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Blog比其他网络媒体有更好的优势去实现“个人孤岛”的连接。
交互性。Blog与传统的单向媒体不同,它应该归入所谓的“新媒体”。《连线》杂志给“新媒体”下的定义很简单: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communications for all,by all)。旧媒体使用两分法把世界划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阵营,我们不是作者就是读者,不是广播者就是观看者,不是表演者就是欣赏者。这是一种一对多的传播,而新媒体与此相反,是一种多对多的传播。它使每个人不仅有听的机会,而且有说的条件。Blog从不孤立出现,在浏览Blog的时候,你很快会意识到它们构成了网络社区——尤其是那些关系紧密的社区——的基础交流平台。社区内的人利用Blog分享彼此的生活。网络一向带给人们无障碍沟通的承诺,但Blog却真正将此承诺化作了现实。
三、Blog的兴起与发展
1997年,Blog这个词汇才被John Barger创造出来;由于Blog自身的独特魅力以及它所寄生的母体——互联网的大众传播性,在不算太长的时间里,Blog蓬勃发展起来了,并创造了很多传播奇迹。从1999年初到2002年底,Blogger人数从近百人壮大到近百万人。2002年被称为“互联网的博客之年”,各大媒体都注意到了Blog的迅猛发展。2004年,随着AOL、Google、Yahoo等全球几家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开始全面提供Blog服务,随着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最主要的ISP服务商也加入Blog服务阵营,Blog浪潮将越来越给主流媒体带来影响和冲击。在国内,网易和腾讯等公司的Blog服务已经处于试运行阶段。因此,可以断定,2004年是Blog完全进入主流的一年。Blog正在形成引发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四、Blog在中国
早在2002年,互联网实验室的方兴东与王俊秀已经开始大力向中国推广Blog了,他们将Blog翻译成中文“博客”,并创建了博客中国网站。
然而,Blog真正进入中国寻常百姓视线却是因为两个重要的事件,即王吉鹏的互联网反黄事件与木子美性爱日记事件。王吉鹏和木子美是博客中国网站和博客中文在线网站注册Blogger。王吉鹏在2003年6月18日发出其挑战三大门户网站批评网络色情的文章《网站ceo的下一个称呼》,木子美在6月19日发出其后来被广为关注的遗情书。从6月中旬开始,Blog和网络色情批评立刻成为媒体关注的风暴眼,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对之进行了大量的报道。王吉鹏和木子美事件被称为Blog在中国的里程碑事件。
五、从传播学的角度看Blog的未来发展趋势
四年前,Blogger的数量不过数万人;如今,全球Blogger的数量已经逼近1000万左右,占网民总数的1%~2%。中国Blogger的数量(活跃的)也已经在1万人左右。①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Blogger的数量还会以几何级数增长。面对Blog,传统媒体还是有其不可取代的特色和价值的。对此,学者彭兰提出了两点解释:一、参与传播人数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对资讯需求的充分满足。对现代社会来说,资讯是一刻都不能少的,而且必须保证其全面性、稳定性。只有专业机构才能透过规范的、持续的资讯采写、发布活动,满足整个社会的资讯要求。二、非专业人士参与网络传播,会导致资讯的复杂化,人们很难判断什么资讯是准确的。因此,从无数传播者中凸显出具有权威性、可靠性的发布者,成为一种必然。②在这样的情况下,Blog与传统媒体将会形成一种竞争互补的关系。
1.Blog与传统媒体的竞争关系
当我们对传统媒体(纸质媒体、广电媒体、媒体网站)和Blog的媒体范式进行比较时,我们发现:
首先,传统媒体有固定的出版周期,其中,纸质媒体的出版周期最长,广电媒体次之,媒体网站最短;Blog则没有固定的出版周期,它几乎是每时每刻都在更新出版。
其次,传统媒体有固定的受到一定方向的限制的出版形式和内容,在这点上,纸质媒体、广电媒体、媒体网站都是相似的;Blog则没有固定的出版形式、内容,Blog的出版形式和内容往往是由Blogger个人的喜欢来决定的。
再次,传统媒体在整个出版过程中常常受到“把关人”的层层控制,其中,纸质媒体、广电媒体控制更为严格,媒体网站的控制稍弱,但也存在着“守门人”制度;而Blog在现阶段还没有受到太多的“他律”,它更多的是依靠Blogger的“自律”。
我们发现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Blog,它们都有对方所没有的传播特质,它们总是在不同领域、层面,运用不同工具和载体尽量争取不同的受众和资源。在未来,传统媒体因为其自身优势,纸质媒体可能会在内容的权威性和精品性上做文章;广电媒体会凸显其一贯的视听享受品质;媒体网站则可能把重点放在其内容的丰富性上;而Blog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则会因为其内容的原创性和交互性赢得人们的喝彩。
2.Blog与传统媒体的互补关系
首先,越来越多的新闻会由Blog首次报道。
由于传统媒体常常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以及“把关人”的存在,导致了传统媒体观点和舆论的一元化或者单一化;而作为拥有“低门槛”的网上个人出版形式——Blog,可以通过其多样化的原创内容、角度和视点,成为首先报道重要新闻的新媒体。也就是说,Blog打破了传播途径的单一性,削弱了传统媒体舆论导向的垄断力量。比如最初被《新闻周刊》抽掉的关于克林顿性丑闻的消息就是由德拉吉以Blog的形式报道出来的。
其次,Blog会成为传统媒体报道的延续。
Blogger、主题Blog可以过滤和筛选好的报道。有些主题Blog专门将各大传统媒体的报道汇总制成链接群,这是对传统媒体报道的再度整合,在主题延展上自然更进一筹。有些在传统媒体上未予充分展开的话题,在Blog上又可以作为专题持续讨论,“博客中国”网站关于联想公司的转型话题的大讨论就是很好的例证。
再次,Blog会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源。
传统媒体总的从业人数有限,所以其原创内容有限,而blog通过其特殊的传播方式可以成为媒体食物链的最底层一环——“草根阶级的记者”。根据报道内容,Blog可以分为两种:目击者Blog和主题。Blogger常常可以挖掘到记者遗漏的东西,特别是目击者Blog。在9·11中,目击者Blog是唯一的新闻来源。
最后,Blog会对传统媒体的报道进行事实验证。
传统媒体的记者有时会因为职业道德的缺失或个人疏忽,进行不实报道,普通的读者难以对这种报道进行验证和监督,但是由于Blog强大的传播力量,它可以对传统媒体的报道进行事实验证和重新过滤。实际上,《纽约时报》不实报道的真相就是由“Blog”揭开的。
Blog作为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应用前途的网络传播方式,它的勃兴对传统媒体领域造成了很大冲击。未来的媒体业的发展必然是高度集中的传统媒体工业和基于互联网话语权分散的个人媒体出版的趋势并存的局面。不管是高度集中的媒体工业还是作为媒体工业外延的个人出版都没有办法独占传媒界的天下,两者之间的竞争和补充将是未来Blog发展的主题之一。Blog作为新的网络传播方式,它的出现也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Blog的自律和他律,在我们享受Blog的发展带来的益处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这些问题。
①《博客:诞生于互联网的微型“巨人”》,你的博客网(yourblog.org),2004-1-4。
②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第38-39页,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情色写作,博客世界里的不和谐旋律
没人会想到,博客在中国的一夜成名,会源于一个网名叫木子美的女人。2003年6月木子美开始在自己的Blog里面发表自己创作的私人日记《遗情书》。《遗情书》的主题是性,但与以往的作家不同,木子美这次记录的都是自己的真实经历。在Blog里她记录了她与若干男性的感情纠葛以及性体验。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她又先后在文章中披露了众多男主角的姓名。这个Blog最初只在传媒和文化界为数很少的一批人中流传,因为男主角大多来自这两个行业。其后的蔓延速度显然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仿佛一夜之间,博客的概念响彻大江南北,木子美和她的《遗情书》爬上了各大门户网站的首页。
如果说,木子美对博客在中国的推广功不可没的话,那么一个叫竹影青瞳的网友把博客的这一概念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早在2003年2月,竹影青瞳就开始在天涯虚拟社区注册发表文字,很快就引起了注意。“除了我的语言天赋、性感的文风、赤裸直白的文字标题吸引读者之外,我想主要还是因为我张扬大胆的个性。天涯优秀的写手很多,但都比不过我的张扬和大胆。”竹影青瞳这样说道。今年1月5日起,竹影青瞳陆续把自己在天涯社区发表的文字转到社区的个人博客中,并在每篇文字后面贴上自拍的裸照。有知情人统计,截止到2月初竹影青瞳的裸照被删除,她粘贴在自己博客上的照片共有三四十张之多。“这些照片大部分是裸照,拍得很清楚,认识的人完全能看出来她是谁。”一位知情人表示。竹影青瞳的博客点击率也随即飙升到13万多。
应该说,从一开始木子美和竹影青瞳就把中国的博客发展引上了一条歧路,而这样的发展是完全有悖于创始者的初衷,有悖于社会伦理道德的。木子美大肆披露与她发生过关系的男主角的隐私,可以想象这会对当事人产生多大的打击和影响。而身为大学老师的竹影青瞳以其裸体写真来为人师表,不知道又会有多少学生受其毒害。
博客写作在国内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现象,一种是类似于国外的新闻或者媒体博客,博客写作带有极强的媒体化倾向,某些人也将之称为精英式博客。此类作者大多就是记者或者编辑,具有很强的媒体背景。第二种是日记体的行为,生活、思想模式的记录,生活色彩比较浓厚。第三种是个人创作式的博客,把其当成网络背景下的出版模式,虽然读者多少不均,但确实表现出个人出版的介质。此类作者多为文学青年,有着较强的创作热情。
应该说,博客的出现丰富和改变了网络的内涵,对于网络文化的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博客写作的主流是与我们传统的道德要求,与法制状态相符的,但这其中有许多现象却是不容乐观的,甚至会对博客在国内的发展起到负面效应。
第一,传者——博客作者心态浮躁,心术不正。出名是每个博客的普遍心态,但是有的博客的创作初衷已经背离了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他们已不是文学创作传统意义上的有感而发,而是“为写作而体验,为出名而写作”。从增加点击率到个人炒作乃至最后因裸成名、名利双收,如此急功近利,导致了目前博客的一种畸形发展。
第二,渠道——中国博客的门槛较低,缺乏严格的审查制度。与相对集中管理,版主负责制的BBS比较,属于个人的博客散乱而无序,因此在监管方面难度比较大。
第三,受众——网友法律意识淡漠,自律性较差。博客出现后,在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网民(包括博客作者和作为传布者的网友)的自律自省以及抵御负面信息的能力更显得弥足珍贵。而众多网民在创作和传播上的肆无忌惮,使得一些负面信息呈几何级放大扩散。
第四,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的过度热衷,不可避免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排名第一的综合类门户网站新浪为例,自从将木子美及其《遗情书》推上首页后,访问量一下子飙升了1000万。值得注意的是在报道中,媒介的叙事逻辑并非以信息过滤、社会责任为原则,而是过分放大,热衷炒作。
和中国博客更多的与裸露、隐私、身体写作联系在一起不同,西方的博客关注的是新闻、政治等严肃体裁。2001年“9·11”事件中诸多当事人的博客站点成了消息来源,以致很多传统媒体纷纷引述。2002年莫斯科剧院劫持人质事件令俄国的博客Live Journal一夜成名,因为在Live Journal博客站点上有一手的“现场报道”。一位在剧院内被绑架的舞蹈演员打手机出来告诉里面的真实情况。这则和俄国的主流媒体报道不同的消息发布到了Live Journal上,于是急欲获知人质僵持阶段状况的人们终于能明白一些绑架者的动机和要求。3月份的伊拉克战争,来自巴格达的博客Slam Pax随着战事越来越失去控制而越来越著名,硝烟弥漫的巴格达实景照片、一次次轰炸的描述,亲身经历的文字远胜过CNN们的摄像机。《连线》杂志由此评价说:“博客已经成为传统新闻记者的预警系统,能够提前提醒即将爆发的不引人注目的突发性新闻。”日本知名博客小岛弘在电子邮件中对记者写道:“日记、生活见闻、思想主张这一切构建了我们自己的媒体生活,而不是那些模式化的商业报道。”
开放、自由、率性是博客精神所在,也是魅力所在。但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博客都应该而且必须认识到:我们是在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发表我们的文字。因此,我们必须对我们的读者和社会承担责任和义务,必须遵循应有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再从技术层面加以控制和规范,方能保证博客健康有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