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后pilon骨折AGH分型及对手术入路和固定方式的临床指导意义。
方法2012年1月到2015年6月手术治疗后pilon骨折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21~63岁,平均46.8岁;左侧10例,右侧8例。采用胫骨远端CT扫描,根据后踝、内踝的骨折特点制定AGH分型:Ⅰ型,后踝单一完整骨块,采用后外侧入路;Ⅱ型,后踝骨块沿矢状面劈裂,其中后踝两部分骨折为Ⅱa型,后踝粉碎性骨折为Ⅱb型,采用后外侧入路或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Ⅲ型,后踝骨折累及内踝前丘,其中前后丘未分离为Ⅲa型,前后丘分离为Ⅲb型,采用后外侧联合延长的后内侧入路。18例患者中,Ⅰ型5例,全部采用后外侧入路;Ⅱ型9例,其中Ⅱa型7例,Ⅱb型2例,4例Ⅱa型采用后外侧入路,3例Ⅱa型和2例Ⅱb型骨折采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Ⅲ型4例,Ⅲa型和Ⅲb型各2例,采用后外侧联合延长的后内侧入路复位固定,其中Ⅲb型骨折由于前丘骨折块小,选择克氏针或细螺钉固定。术后以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判定关节面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对术后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踝关节疼痛情况。
结果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2个月;18例(100%)合并外踝骨折,13例(72.2%)合并踝关节后脱位,10例(55.6%)合并die-punch损伤;骨折块占胫骨远端关节面的平均面积31.4%(12%~46%)。术后Burwell-Charnley分级:优10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为(55.56%,10/18)。末次随访AOFAS评分为35~100分,平均82.5分,其中优7例、良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77.8%,14/18);VAS评分0~5分,平均1.6分。
结论后pilon骨折是一种后踝骨折累及内踝的特殊类型骨折,基于CT扫描的AGH分型简单实用,对手术入路和固定方式的选择有较好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