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新型教育引入语文课堂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_fish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不能将学生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而要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大胆探索,从而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情境,创造良好的思考机会,鼓励学生各显其能。那么,如何将新型教育引入语文课堂,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点考虑:
  一、 大胆放手,留给学生足够时间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要想向更深层次迈进,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离不开阅读。因此,老师要留给学生足够时间,再加上精心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从而加深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2、探究时间充足,互动融洽高效
  教学中出现了问题,一定要给出充足时间让学生合作、交流、探讨,抓实效果,莫让探究流于形式。应深入学生学习实际,走到学生中间,了解情况,捕捉信息,照顾大多数学生,提高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3、反馈时间富余,才华淋漓展现
  教学时,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反馈时间,反馈时间的宽松,才能尽显学生的能力,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鼓舞他们学习的信心。
  二、锐意创新,争取教学内容的突破
  语文教学的改革,不仅在于时间上给予学生更多自由空间,教学内容上也要有所创新,具体如下:
  1、找准课文细节,培养想像探究写作能力
  教材中很多经典课文,如《孔乙己》《范进中举》等,这之中的细节,确实能给人以想像空间,与其苦口婆心给学生讲解,倒不如放开手脚,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分析归纳。就以《孔乙己》为例,课文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裤的唯一的人”,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点,他以读书人自居、死要面子,至死不悟。对于细节,教师适度引导,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分析主旨。对于结局,课文中“许是死了”,不确定,那就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想像,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挣脱教材禁锢,给学生更多思辨释疑空间
  以前的语文教学,老师一般都本着以教材为载体,以教参为依据,依赖教材教参等资料,对学生进行教学讲评。这无疑禁锢了学生思维空间。如果放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由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毫无疑问地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了教材的利用价值。如《桃花源记》,教材评述:作品营造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回避思想的表现,更是对与世无争,人民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东晋时期的陶潜老先生具体想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只能根据后人的理解,对其加以揣测。我们还不如放开教材主题,让学生充分探讨。
  3、问题设计贴近内心情感,将学生热情直接激发
  教学之中,问题设计十分关键,它将直接影响学生情绪的变化。因此,问题设计不仅要有层次,由浅入深,更重要的是要贴近学生内心。记得教《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时,给学生展示完英法随军从我国圆明圆抢窃的奇珍异宝的图片后,我问学生看完这些图片是怎样的心情,有怎样的感想时,多数学生表现出一种茫然的表情。于是,我灵机一动,加上一句:“同学们,如果这些奇珍异宝是你家的,被英法联军明抢过去,你不气愤吗?”真可谓一细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都坐不住了,争着回答问题,这激愤之情,将课堂激活,让我真正感到学生发自内心的愤怒。
  三、多方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将兴味逐渐盎然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改进才能与素质教育发展的模式接轨。
  1、注重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验,可以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猜谜语、讲故事、背古诗、说成语、引名言警句、设置问题、营造情境、直奔课文等,每一节课都给学生一种新奇,一种学习的冲动,让他们感受到语文课堂是那么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像。
  2、 采用师生合作教学的方法
  现今的教学,已经由师生之间的“传授”关系将转变为“对话合作交流”的关系;师生之间的这种合作关系,并不仅限于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还应包括人生体验、生命感悟、情感体会等精神、生活层面的交流与沟通。另外,还要把这种合作关系延伸到课外,师生之间就可以畅所欲言了。
  3、采用自主探究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不断强化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探究,去自主解决问题,从而读懂课文,理解课文。
  总之,语文教学中,做到如魏书生所说“一堂课老师的讲授时间千万不要超过20分钟,应给学生较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在思考、阅读、探究、练习、展示时留足时间,才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全面提高素养;做到内容上的不断创新,方法上的不懈改进,并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与广大同行交流,一定能探讨出更好更完善的方法。
其他文献
这是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件很小的事情:在上自主研修课的时候,我从三班布置好任务去四班,刚一进教室,就发现有个学生嘴里好像在嚼着什么,作为老师,我有些气恼,但是我并没有出声,我看着那个学生,班里有几个学生马上说:“老师,他吃糖。”那个吃糖的学生的脸立马就红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看来这个学生已经意识到了错误,我在心里说。但是怎么处理这件事会更好呢?我略一停顿,看着吃糖的学生说:“小龙,马上就到圣诞节了,
期刊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感到当代中学生普遍缺乏中国传统人文素养。他们深受当今社会商业氛围的影响,追随的是各种流行的大众文化产品,这导致他们精神浮躁,认识浅薄,对自然、生活和美缺乏发自内心的感受。因此,当自己重新接手初一年级时,我就格外注意抓住机会,利用传统文化中经典读本的文章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初一刚开学,我发现学生很没礼貌,与老师说话心不在焉,与同学更是无法无天。军训时,我
期刊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让语文课堂焕发了“活力”,教师们想方设法让学生“活”起来了,让课堂“热闹”起来了。可是,这样的课堂就是真正的语文课堂吗?我们的语文课堂已渐渐失去了语文课堂的原味。 真正的语文课,是在师生共同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在阅读中理解、感悟,在阅读中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一、抓住文本阅读,理解万岁  1.语文课堂应突出文本阅读  文本是师生教学对话活动的重要载体。
期刊
为培养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当前中学语文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会思、会说、会读、会写这“四会”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课堂教学中就要营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氛围。学生将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启发、激励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以自学为主,活跃思维,开发智力,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培养发展能力。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主导作用,以提高教学效益。  一、注重思想渗透
期刊
当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地灌,学生被动地听,学习缺乏互动性,其原因是根深蒂固的“讲风”仍然盛行。这种传统的僵化、死板、程式化的套路,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作为一线教师,我深深体会到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必须打破旧的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关键在于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  一、实施“三学”课堂教学  我校深入学习杨思中
期刊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有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是说,弹琴,既要有琴,还要有弹琴的手指,两者巧妙地统一起来,才有优美动听的琴声。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要师生共同用爱来弹,定能奏出优美的教育乐章。  一、以“退”促“进”,用宽容的心对待学生的错误。  开学第一天,进行收心检测。  给学生监考时,她引起了我的注意:试卷几乎不做,眼睛滴溜溜的到处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中,课文的朗读引导十分重要。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而在我们贵州某些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寥寥无几。  朗读是我们现代文化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项功夫。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得加以重视。在我们贵州省西南地区,语文课堂上,学生对课文朗读的教学现状还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期刊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也就是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真正形成多维互动、多向交流,并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那么,如何让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呢?在真诚、平等、合作的原则上,本人就实施对话教学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重视对话引导,点起思维火花  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首要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交
期刊
阅读教学历来为人所重视,在读书中得感悟、明事理,教师的阅读教学以读为主,以读助讲,这不仅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所倡导的,也是现代教育改革家们所持有的共同认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语道破了多读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中学生读懂一篇文章,应该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读明白,而不是靠教师讲明白。只有多读,重视读,把读落到实处,才能使学生受益。本文仅就如何研读课文谈一些看法。  研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分
期刊
时光犹如白驹过隙,眨眼间三尺讲台上已留下我六年的足迹。和许多青年教师一样,我是怀着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和憧憬走上了教师的工作岗位。  六年,对于离开青年教师队伍的教师,是一个有些尴尬的数字。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工作出现问题时,已经不能再拿“刚工作,经验不足”为借口。可同时又深感自己知道的、懂得的太少太少。离“做一名好老师”的标准还相差甚远。从前每每在教学困惑之际,学校总会为及时的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