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阶段,因为不同年龄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不同,国家“新课标”把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分成三个学段,既一二年级为低段、三四年级为中段、五六年级为高段。从心理年龄特点上看,中低段学生富于想象,表现欲强,但自制力差,学习持续时间不长;高段学生则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开始出现情绪不稳定、意志力不强,在积聚的学习压力下,总有部分学生具有破坏行为,以此来缓解焦虑,获得压力的释放。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聆听音乐指的就是集中精力认真的听音乐。两千多年前,中国《乐记》有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意思就是音乐是人们心灵的声音,即是一种艺术,也可以作为治疗人们心理的一种手段。这就触发笔者学习研究如何在小学高段音乐课堂内实施有效聆听从而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音乐教育作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分支,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如何让学生通过音乐影响情感和行为,从而缓解焦虑呢?
一、联系音乐经验,“聆听”引起兴趣
教师要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留意观察和心理了解自己的学生,熟悉他们的日常状态和生活经验,选择音乐聆听内容,引起聆听兴趣至关重要。从整个音乐课程看,高学段学生具备更为丰富的音乐经验,这是音乐聆听更为丰满的原则,我们选取课堂音乐聆听内容时,必须要关注音樂生活经验,依据学生的音乐经验去考虑聆听内容、聆听方法和聆听形式,教学时有意地在音乐中寻找与学生生活联系的因素,才能达到同频共振,从而引起学生的聆听兴趣。
1.选取有生活经验的聆听内容
聆听内容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有联系的至关重要。如我们2020年进行网上音乐课堂聆听内容选择便可从疫情出发,寻找和疫情有关的激励性音乐《明天会更好》、创作类音乐《浙里有大爱》、情绪安抚类音乐《春天会来临》等。这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进行选择音乐聆听内容,引起学生的聆听兴趣,达到学生内心的同频共振。
2.选择有感知经验的聆听内容
音乐感受也是有音乐经验的,一般从课堂过程来说,这种音乐感受的音乐经验包括两个层面:(1)欣赏自身的音乐经验,既学生的音乐体验经验。音乐音响和音乐要素本身可以通过学生音乐经验进行体验和联想(2)教学方法的音乐经验性,既教师的教学要与学生的音乐经验形成沟通。因此我设立“曲库”处方:“明亮心情类”《森林的歌声》《单簧管波尔卡》、“开怀一笑”类《你笑起来真好看》《雷鸣电闪波尔卡》、“青春风采”类《少年》《青春舞曲》、“按摩心灵”类《晨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等等,这些乐曲,在教学中因为有着直接的音乐经验,从而使主体间在这种经验中直接获得融合。
美国教育家杜威20世纪初就提出“音乐既生活、学校既社会”等观点就是音乐经验性教学思想。从学生生活经验和感知经验提取音乐聆听内容进行音乐课堂教学,然后再过渡、转化和深化等,只有学生愿意听、有兴趣听,才是缓解学生焦虑心理的第一步。
二、身体体验音乐,“聆听”同频共振
音乐的感知与体验要求身体参与。节奏是音乐的骨架,身体体验节奏是缓解心理焦虑的有效措施。音乐听觉不能自始至终保持静态,否则会精神疲劳,从缓解心理焦虑角度来看,只听不动,则会适得其反。曹理等曾提出过“运动式听赏”,即“以身体动作来对音乐作出反应,也可称之为反射式听赏”。
1.趣味动
游戏是学生文化和日常生活的自然组成部分,利用达尔克罗茨体态律动学和奥尔夫器乐律动方法进行身体体验音乐最为有效。如声势参与法:聆听音乐后,提炼出音乐节奏型,跟随音乐拍手跺脚;律动参与法:借用身边的日常用品、手边的学习用品,打击节奏表达音乐的节奏律动、情绪等;模拟演奏参与法:使用乐器,如实在没有现成乐器,也可用纸杯、凳子、牛皮筋等(利用只要是身边现有的可以发出声音的所有东西),跟随音响表现音乐。
2.合作动
(1)生生合作: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与同学互相合作,用肢体故事语言表演完成《狮王进行曲》,用分声部合奏方式共同完成《小雨沙沙》等。
(2)师生合作:在课堂音乐教学中与老师进行互相合作,共同完成身体音乐体验。
(3)亲子合作:音乐课堂教学中布置亲子课后互动,像节奏游戏《布谷鸟》就是非常有效的亲子合作身体体验音乐的方式。疫情期间的云上音乐课堂中直接设计学生和家长即兴互相合作完成身体音乐体验;
这种用身体体验合作聆听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与教师达到聆听同频共振或和家中的家长达到聆听同频共振,使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更为融洽。其中亲子合作身体体验聆听法还能非常有效地缓解高段学生面临思想波动以及那段疫情宅家时间而出现家庭矛盾的亲子关系,这对缓解学生焦虑心理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亲子关系的缓和,对于高段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更为至关重要。
三、视觉图形辅助,“聆听”释放想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知都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小学高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开始渐渐提高,性格则开始倾向安静,加之他们的理解能力还处在形象性思维阶段。视觉图形辅助聆听教学方式就是基于两点考虑,其一是高学段的学生变得不太爱动,不愿意身体参与;其二是这阶段学生音乐聆听需要辅助。在学校教育处于“师本”的状况下,“学生学”成为了“教师教”,音乐聆听往往变成音乐讲解,音乐体验的直接性容易沦为间接性。
在方法上,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特别值得借鉴,它采用图形谱方式来带领学生体验音乐情感,比如画旋律线,让学生用笔画线条或者图形,把听到的旋律表达出来。
如这位同学,通过聆听音乐《单簧管波尔卡》,画出旋律线,觉得自己置身于银河系:
这样一个过程,是让学生完全展开自己的想象,可以天马行空,释放自己。我们要坚持“生本教育”理念,对学生满怀希望,相信期待的潜在力量,这样音乐聆听教学才可以有效缓解高段学生焦虑心理,从而才会出现“罗森塔尔”效应。
探索音乐世界的教学方法原理就是“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受体,更是教育的子体”,学生在聆听教学中,不仅是被动接受者,更是积极创造者和生产者。探索音乐世界的最有活力的教学策略是打开学生“最隐蔽的自我”,让“我成为自己”。学生的主观智能始终是我们教学的引擎,从心理认知看,小学高段学生的感受性、稳定性和听觉的敏锐度已经渐渐提高。探索音乐世界,本身就是促进学生聆听创新能力的一个过程。学生一旦有了探索的欲望,有了创造的能力,便能够很好的分散学生本身关注焦虑心理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有效缓解焦虑的心理。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聆听音乐指的就是集中精力认真的听音乐。两千多年前,中国《乐记》有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意思就是音乐是人们心灵的声音,即是一种艺术,也可以作为治疗人们心理的一种手段。这就触发笔者学习研究如何在小学高段音乐课堂内实施有效聆听从而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音乐教育作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分支,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如何让学生通过音乐影响情感和行为,从而缓解焦虑呢?
一、联系音乐经验,“聆听”引起兴趣
教师要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留意观察和心理了解自己的学生,熟悉他们的日常状态和生活经验,选择音乐聆听内容,引起聆听兴趣至关重要。从整个音乐课程看,高学段学生具备更为丰富的音乐经验,这是音乐聆听更为丰满的原则,我们选取课堂音乐聆听内容时,必须要关注音樂生活经验,依据学生的音乐经验去考虑聆听内容、聆听方法和聆听形式,教学时有意地在音乐中寻找与学生生活联系的因素,才能达到同频共振,从而引起学生的聆听兴趣。
1.选取有生活经验的聆听内容
聆听内容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有联系的至关重要。如我们2020年进行网上音乐课堂聆听内容选择便可从疫情出发,寻找和疫情有关的激励性音乐《明天会更好》、创作类音乐《浙里有大爱》、情绪安抚类音乐《春天会来临》等。这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进行选择音乐聆听内容,引起学生的聆听兴趣,达到学生内心的同频共振。
2.选择有感知经验的聆听内容
音乐感受也是有音乐经验的,一般从课堂过程来说,这种音乐感受的音乐经验包括两个层面:(1)欣赏自身的音乐经验,既学生的音乐体验经验。音乐音响和音乐要素本身可以通过学生音乐经验进行体验和联想(2)教学方法的音乐经验性,既教师的教学要与学生的音乐经验形成沟通。因此我设立“曲库”处方:“明亮心情类”《森林的歌声》《单簧管波尔卡》、“开怀一笑”类《你笑起来真好看》《雷鸣电闪波尔卡》、“青春风采”类《少年》《青春舞曲》、“按摩心灵”类《晨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等等,这些乐曲,在教学中因为有着直接的音乐经验,从而使主体间在这种经验中直接获得融合。
美国教育家杜威20世纪初就提出“音乐既生活、学校既社会”等观点就是音乐经验性教学思想。从学生生活经验和感知经验提取音乐聆听内容进行音乐课堂教学,然后再过渡、转化和深化等,只有学生愿意听、有兴趣听,才是缓解学生焦虑心理的第一步。
二、身体体验音乐,“聆听”同频共振
音乐的感知与体验要求身体参与。节奏是音乐的骨架,身体体验节奏是缓解心理焦虑的有效措施。音乐听觉不能自始至终保持静态,否则会精神疲劳,从缓解心理焦虑角度来看,只听不动,则会适得其反。曹理等曾提出过“运动式听赏”,即“以身体动作来对音乐作出反应,也可称之为反射式听赏”。
1.趣味动
游戏是学生文化和日常生活的自然组成部分,利用达尔克罗茨体态律动学和奥尔夫器乐律动方法进行身体体验音乐最为有效。如声势参与法:聆听音乐后,提炼出音乐节奏型,跟随音乐拍手跺脚;律动参与法:借用身边的日常用品、手边的学习用品,打击节奏表达音乐的节奏律动、情绪等;模拟演奏参与法:使用乐器,如实在没有现成乐器,也可用纸杯、凳子、牛皮筋等(利用只要是身边现有的可以发出声音的所有东西),跟随音响表现音乐。
2.合作动
(1)生生合作: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与同学互相合作,用肢体故事语言表演完成《狮王进行曲》,用分声部合奏方式共同完成《小雨沙沙》等。
(2)师生合作:在课堂音乐教学中与老师进行互相合作,共同完成身体音乐体验。
(3)亲子合作:音乐课堂教学中布置亲子课后互动,像节奏游戏《布谷鸟》就是非常有效的亲子合作身体体验音乐的方式。疫情期间的云上音乐课堂中直接设计学生和家长即兴互相合作完成身体音乐体验;
这种用身体体验合作聆听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与教师达到聆听同频共振或和家中的家长达到聆听同频共振,使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更为融洽。其中亲子合作身体体验聆听法还能非常有效地缓解高段学生面临思想波动以及那段疫情宅家时间而出现家庭矛盾的亲子关系,这对缓解学生焦虑心理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亲子关系的缓和,对于高段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更为至关重要。
三、视觉图形辅助,“聆听”释放想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知都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小学高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开始渐渐提高,性格则开始倾向安静,加之他们的理解能力还处在形象性思维阶段。视觉图形辅助聆听教学方式就是基于两点考虑,其一是高学段的学生变得不太爱动,不愿意身体参与;其二是这阶段学生音乐聆听需要辅助。在学校教育处于“师本”的状况下,“学生学”成为了“教师教”,音乐聆听往往变成音乐讲解,音乐体验的直接性容易沦为间接性。
在方法上,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特别值得借鉴,它采用图形谱方式来带领学生体验音乐情感,比如画旋律线,让学生用笔画线条或者图形,把听到的旋律表达出来。
如这位同学,通过聆听音乐《单簧管波尔卡》,画出旋律线,觉得自己置身于银河系:
这样一个过程,是让学生完全展开自己的想象,可以天马行空,释放自己。我们要坚持“生本教育”理念,对学生满怀希望,相信期待的潜在力量,这样音乐聆听教学才可以有效缓解高段学生焦虑心理,从而才会出现“罗森塔尔”效应。
探索音乐世界的教学方法原理就是“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受体,更是教育的子体”,学生在聆听教学中,不仅是被动接受者,更是积极创造者和生产者。探索音乐世界的最有活力的教学策略是打开学生“最隐蔽的自我”,让“我成为自己”。学生的主观智能始终是我们教学的引擎,从心理认知看,小学高段学生的感受性、稳定性和听觉的敏锐度已经渐渐提高。探索音乐世界,本身就是促进学生聆听创新能力的一个过程。学生一旦有了探索的欲望,有了创造的能力,便能够很好的分散学生本身关注焦虑心理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有效缓解焦虑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