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从拥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储备、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具备教法创新实践的经验等三个方面刻画出了“应用型师资”的内涵。针对应用型师资队伍培养的策略而言,需围绕着:打破培养传统赋予师资自我养成空间、突出问题导向夯实师资学科知识储备、任务驱动下让师生形成有效信息互动、完善教改激励构筑师资养成内驱动力等四个方面构建。
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下,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这里含有两个关键词:进一步、质量。所谓“进一步”是指,应在已有的建設路径中加深对“应用型师资”的内涵认知。所谓“质量”是指,在实施师资队伍培养时不应单纯从教学理念、教学技能的培养入手,还需将师资的教法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纳入其中,实现素质教育在实践中的教育主体力量的增进目标。立足于区教育局的师资管理视角,教法创新主要反映在能整合现有的教研成果,创造性的应用于课程教学之中。教师基于课程教学的社会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质量,在这里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去延伸课程知识,并最终落脚于增进学生的知识储备,并使学生获得知识迁移的能力。
一、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应用型师资的内涵进行解析
(一) 拥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储备
应用型师资首先需拥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储备,这里的“学科知识”主要涉及师资的专业知识,以及与基础教育相联系的教学论知识。对于应用型师资的“专业知识”而言,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是由学理性、学术性专业知识所构成的体系,而应理解为结合教学岗位要求经过再造后的课程知识体系。教学论首先植根于应用型师资的课程知识体系之中,之后还需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适应,为接下来的教法创新服务。由此可见,这构成了应用型师资的基本素养。
(二)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教学模式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从笔者的教学观摩中发现,部分教师在理论联系实际上还显得较为生硬。应用型师资所应具有的这种意识主要是指,在课程教学中能主动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意识,这种意识应贯穿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巩固的始终,并在相互联系中能形成逻辑自洽的效果。解决目前素质教育与传统测试之间的矛盾,其关键就在于将素质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收获课程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获得素质养成熏陶。
(三) 具备教法创新实践的经验
立足于区基础教育事业,我们不能让师资始终处于学习他物和模仿借鉴的教学地位,而应发挥师资的教学能动性,使其能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所得具备教法创新实践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师资队伍的培养质量,而这也是应用型师资所应具备的教研能力。
二、应用型师资队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
(一)学科知识储备呈现同质化趋势
师资培养工作永远在路上,但从培养的效果来看却存在着:师资学科知识储备呈现同质化的趋势。这种同质化趋势不仅反映在课程知识储备上,也反映在教学论应用知识的储备中。由此所形成的结果便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难以获得思想碰撞的火花,也势必会制约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同质化趋势的形成根源于师资培养模式的同质化,而弱化了师资在自我能力养成中的主观能动性。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应用型师资的培养应以形成能力互补为目的之一。
(二)教学中实践素材选择存在短板
在剖析当前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所存在的问题时发现,部分教师在实践素材的选择上低于学生的认知能力,这就难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所以教学中实践素材选择存在短板。这种短板的形成不仅归因于互联网时代学生眼界的不断开阔,也归因于教师与学生在信息交互中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使然。由此,在应用型师资队伍培养中还需增强教师的课程调研能力,使其主动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 教学生态制约教法创新的实践
在区教育局所举办的历次教改成果评选活动中,笔者欣喜的感到青年教师在教法创新方面具有显著的主动意识。然而,目前却存在着这样的事实,即教学生态制约了教法创新的实践力度。制约因素主要包括:教法创新的实践条件、教法创新的舆论氛围、教法创新的评价机制等。不难理解,在应用型师资队伍培养中需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使他们在“实践—认知”的辩证关系下获得自我成长,但此时却因制约因素使然而阻碍的“实践”的展开。
三、对策
据以上所述,对策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一) 打破培养传统赋予师资自我养成空间
在应用型师资队伍培养中需打破培养传统,而应赋予师资一定的自我养成空间。需建立统一管理与师资业务个性化发展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具体的实施办法:1.由教育局牵头所举办的师资培训项目,应突出教师对教学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的掌握,以作为师资自我养成的前置性教学能力。2.师资自我养成应在问题导向下去展开,并突出对专业知识的再造,以及对课程知识与实践结合的素材搜集与整合,使其在“干中学”中满足应用型师资的能力要求。
(二)突出问题导向夯实师资学科知识储备
具体到突出问题导向时,应在校本要求下去夯实师资的学科知识储备。教育局应深入教学一线去探析目前所存在的教学不足,为夯实师资学科知识储备提供方向导引。具体的实施办法为:1.教科所应完成对区域内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工作,并分学科提出需要整改的问题,并进一步落实到师资培养建议之中。2.在教育局统一部署下,对师资分学科开展教学论知识培训,使教师能够掌握新课程标准。3.在专业知识再造领域则需发挥师资的主观能动性,并在课程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教学形态。
(三) 任务驱动下让师生形成有效信息互动
在校本要求下,在应用型师资队伍培养中还应解决师生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笔者建议:应在任务驱动下让师生形成有效的信息互动。具体的实施办法为:1.在对师资统一培训时,应在教学论知识培训的基础上,使教师能够调整教学姿态,使其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以及当前的主要娱乐方式。2.在师资能力的自我养成阶段,教研小组应设计教研议题,推动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与学生的信息互动,并最终反馈到教研活动之中,为增进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教学效果提供第一手资料。
(四)完善教改激励构筑师资养成内驱动力
在应用型师资队伍培养中,需重点挖掘师资的自我能力养成潜力,这样才能使培养工作贯穿于师资队伍职业成长的始终。笔者建议,应完善教改激励构筑师资养成的内驱动力。具体的实施办法为:1.在教师群体中应培育起有助于应用型师资成长的氛围,特别应为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提供具有包容性的舆论氛围,即允许教法创新尝试、允许教法创新失败的情况发生。2.教育局应举办有助于应用型师资队伍培养的教研活动,并以精神激励和物质精神相结合,去鼓励师资队伍朝向应用型要求,完成教学能力的自我养成计划。
四、结语
本文认为,针对应用型师资队伍培养的对策,可围绕着:打破培养传统赋予师资自我养成空间、突出问题导向夯实师资学科知识储备、任务驱动下让师生形成有效信息互动、完善教改激励构筑师资养成内驱动力等四个方面构建。(作者单位:大庆市大同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下,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这里含有两个关键词:进一步、质量。所谓“进一步”是指,应在已有的建設路径中加深对“应用型师资”的内涵认知。所谓“质量”是指,在实施师资队伍培养时不应单纯从教学理念、教学技能的培养入手,还需将师资的教法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纳入其中,实现素质教育在实践中的教育主体力量的增进目标。立足于区教育局的师资管理视角,教法创新主要反映在能整合现有的教研成果,创造性的应用于课程教学之中。教师基于课程教学的社会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质量,在这里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去延伸课程知识,并最终落脚于增进学生的知识储备,并使学生获得知识迁移的能力。
一、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应用型师资的内涵进行解析
(一) 拥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储备
应用型师资首先需拥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储备,这里的“学科知识”主要涉及师资的专业知识,以及与基础教育相联系的教学论知识。对于应用型师资的“专业知识”而言,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是由学理性、学术性专业知识所构成的体系,而应理解为结合教学岗位要求经过再造后的课程知识体系。教学论首先植根于应用型师资的课程知识体系之中,之后还需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适应,为接下来的教法创新服务。由此可见,这构成了应用型师资的基本素养。
(二)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教学模式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从笔者的教学观摩中发现,部分教师在理论联系实际上还显得较为生硬。应用型师资所应具有的这种意识主要是指,在课程教学中能主动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意识,这种意识应贯穿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巩固的始终,并在相互联系中能形成逻辑自洽的效果。解决目前素质教育与传统测试之间的矛盾,其关键就在于将素质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收获课程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获得素质养成熏陶。
(三) 具备教法创新实践的经验
立足于区基础教育事业,我们不能让师资始终处于学习他物和模仿借鉴的教学地位,而应发挥师资的教学能动性,使其能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所得具备教法创新实践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师资队伍的培养质量,而这也是应用型师资所应具备的教研能力。
二、应用型师资队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
(一)学科知识储备呈现同质化趋势
师资培养工作永远在路上,但从培养的效果来看却存在着:师资学科知识储备呈现同质化的趋势。这种同质化趋势不仅反映在课程知识储备上,也反映在教学论应用知识的储备中。由此所形成的结果便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难以获得思想碰撞的火花,也势必会制约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同质化趋势的形成根源于师资培养模式的同质化,而弱化了师资在自我能力养成中的主观能动性。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应用型师资的培养应以形成能力互补为目的之一。
(二)教学中实践素材选择存在短板
在剖析当前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所存在的问题时发现,部分教师在实践素材的选择上低于学生的认知能力,这就难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所以教学中实践素材选择存在短板。这种短板的形成不仅归因于互联网时代学生眼界的不断开阔,也归因于教师与学生在信息交互中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使然。由此,在应用型师资队伍培养中还需增强教师的课程调研能力,使其主动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 教学生态制约教法创新的实践
在区教育局所举办的历次教改成果评选活动中,笔者欣喜的感到青年教师在教法创新方面具有显著的主动意识。然而,目前却存在着这样的事实,即教学生态制约了教法创新的实践力度。制约因素主要包括:教法创新的实践条件、教法创新的舆论氛围、教法创新的评价机制等。不难理解,在应用型师资队伍培养中需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使他们在“实践—认知”的辩证关系下获得自我成长,但此时却因制约因素使然而阻碍的“实践”的展开。
三、对策
据以上所述,对策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一) 打破培养传统赋予师资自我养成空间
在应用型师资队伍培养中需打破培养传统,而应赋予师资一定的自我养成空间。需建立统一管理与师资业务个性化发展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具体的实施办法:1.由教育局牵头所举办的师资培训项目,应突出教师对教学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的掌握,以作为师资自我养成的前置性教学能力。2.师资自我养成应在问题导向下去展开,并突出对专业知识的再造,以及对课程知识与实践结合的素材搜集与整合,使其在“干中学”中满足应用型师资的能力要求。
(二)突出问题导向夯实师资学科知识储备
具体到突出问题导向时,应在校本要求下去夯实师资的学科知识储备。教育局应深入教学一线去探析目前所存在的教学不足,为夯实师资学科知识储备提供方向导引。具体的实施办法为:1.教科所应完成对区域内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工作,并分学科提出需要整改的问题,并进一步落实到师资培养建议之中。2.在教育局统一部署下,对师资分学科开展教学论知识培训,使教师能够掌握新课程标准。3.在专业知识再造领域则需发挥师资的主观能动性,并在课程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教学形态。
(三) 任务驱动下让师生形成有效信息互动
在校本要求下,在应用型师资队伍培养中还应解决师生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笔者建议:应在任务驱动下让师生形成有效的信息互动。具体的实施办法为:1.在对师资统一培训时,应在教学论知识培训的基础上,使教师能够调整教学姿态,使其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以及当前的主要娱乐方式。2.在师资能力的自我养成阶段,教研小组应设计教研议题,推动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与学生的信息互动,并最终反馈到教研活动之中,为增进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教学效果提供第一手资料。
(四)完善教改激励构筑师资养成内驱动力
在应用型师资队伍培养中,需重点挖掘师资的自我能力养成潜力,这样才能使培养工作贯穿于师资队伍职业成长的始终。笔者建议,应完善教改激励构筑师资养成的内驱动力。具体的实施办法为:1.在教师群体中应培育起有助于应用型师资成长的氛围,特别应为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提供具有包容性的舆论氛围,即允许教法创新尝试、允许教法创新失败的情况发生。2.教育局应举办有助于应用型师资队伍培养的教研活动,并以精神激励和物质精神相结合,去鼓励师资队伍朝向应用型要求,完成教学能力的自我养成计划。
四、结语
本文认为,针对应用型师资队伍培养的对策,可围绕着:打破培养传统赋予师资自我养成空间、突出问题导向夯实师资学科知识储备、任务驱动下让师生形成有效信息互动、完善教改激励构筑师资养成内驱动力等四个方面构建。(作者单位:大庆市大同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