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课堂是整个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如何实现课堂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已成为广大教师长期以来不懈追求的终极目标。历史课教学,由于其自身具有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特点,再加上受人们“重理轻文”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实现历史课堂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课改背景下,就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在此与广大同仁进行切磋交流,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教师要把最新的东西带进课堂,实现历史课堂的常教常新
教材有其天然的局限性、滞后性,如何克服这一缺陷,使历史课堂教学常教常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呢?唯一的途径就是教师把最新的东西带进课堂。所谓最新的东西,就是指新近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事、老百姓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党和国家新近出台的重大方针政策等。比如,在讲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我就把“5·12汶川大地震”这一背景材料引进课堂,并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进一步地深入分析,予以理性思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先后多次召开会议,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任抗震救灾指挥部总指挥,亲临一线,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全国人民献血、捐款、捐物,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另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政府亲民利民、以人为本的新的施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这一最新背景材料的引入,既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又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了教与学双赢的最佳效果。
二、调动學生参与课堂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验过程经历的快乐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更加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注重知识的生成。如何顺应这一新课改的方向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参与、敢于参与、主动参与。我的做法是:首先把全班学生按座位分成若干个小组,或4人,或6人,或8人不等。其次,进行探究活动时,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在小组内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互相切磋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再次,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小组之间进行更广泛的探讨、交流,以寻求最佳答案。最后,教师予以点评、点拨和小结,既充分肯定学生探究的成果,又指出其不足,引导学生感悟、纠错,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四步活动法”,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使学生在相互切磋中擦出智慧的火花,在相互交流中生成知识,既提高了综合能力,又培养了自主探究精神,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一举多得;另一方面,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实践证明,“四步活动法”是可行的。
三、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时间,彰显课堂教学活动的“空白美”
长期以来,教师喜欢“一讲到底”,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双边教学活动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一方面,教师在上面讲得眉飞色舞、津津乐道、口干舌燥;另一方面,学生在下昏昏欲睡、无所事事,甚至从事与课堂无关的活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割裂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使学生逐渐失去了思维,失去了兴趣,使原本生机活泼、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犹如一潭死水。当然,教师该讲的还是要讲,仍然要体现其主导作用,关键在于要把握好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讲到什么程度。教师要练好“讲”功,要把有限的钢用在刀刃上,力求精讲,做到语言精炼、条理清晰、言简意赅、事半功倍。我认为,教师应该“忙里偷闲”,把四十五分钟时间留给学生五分钟左右,让学生在自己的“责任田”里自由耕耘。这五分钟时间里,学生可以整理课堂笔记,可以阅读课本,识记重要概念,理解重要结论。可别小看这五分钟,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五分钟,是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内化、自我渗透、自我升华的五分钟,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教师要把最新的东西带进课堂,实现历史课堂的常教常新
教材有其天然的局限性、滞后性,如何克服这一缺陷,使历史课堂教学常教常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呢?唯一的途径就是教师把最新的东西带进课堂。所谓最新的东西,就是指新近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事、老百姓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党和国家新近出台的重大方针政策等。比如,在讲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我就把“5·12汶川大地震”这一背景材料引进课堂,并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进一步地深入分析,予以理性思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先后多次召开会议,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任抗震救灾指挥部总指挥,亲临一线,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全国人民献血、捐款、捐物,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另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政府亲民利民、以人为本的新的施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这一最新背景材料的引入,既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又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了教与学双赢的最佳效果。
二、调动學生参与课堂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验过程经历的快乐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更加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注重知识的生成。如何顺应这一新课改的方向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参与、敢于参与、主动参与。我的做法是:首先把全班学生按座位分成若干个小组,或4人,或6人,或8人不等。其次,进行探究活动时,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在小组内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互相切磋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再次,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小组之间进行更广泛的探讨、交流,以寻求最佳答案。最后,教师予以点评、点拨和小结,既充分肯定学生探究的成果,又指出其不足,引导学生感悟、纠错,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四步活动法”,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使学生在相互切磋中擦出智慧的火花,在相互交流中生成知识,既提高了综合能力,又培养了自主探究精神,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一举多得;另一方面,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实践证明,“四步活动法”是可行的。
三、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时间,彰显课堂教学活动的“空白美”
长期以来,教师喜欢“一讲到底”,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双边教学活动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一方面,教师在上面讲得眉飞色舞、津津乐道、口干舌燥;另一方面,学生在下昏昏欲睡、无所事事,甚至从事与课堂无关的活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割裂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使学生逐渐失去了思维,失去了兴趣,使原本生机活泼、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犹如一潭死水。当然,教师该讲的还是要讲,仍然要体现其主导作用,关键在于要把握好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讲到什么程度。教师要练好“讲”功,要把有限的钢用在刀刃上,力求精讲,做到语言精炼、条理清晰、言简意赅、事半功倍。我认为,教师应该“忙里偷闲”,把四十五分钟时间留给学生五分钟左右,让学生在自己的“责任田”里自由耕耘。这五分钟时间里,学生可以整理课堂笔记,可以阅读课本,识记重要概念,理解重要结论。可别小看这五分钟,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五分钟,是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内化、自我渗透、自我升华的五分钟,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