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语文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能为目标的中职教学思想驱动下,创造性地推进中职语文教学关键是要牢固树立服务专业、融入专业、拓展专业的教学理念,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手段,丰富课堂阵地,努力为技能型人才夯实文化基础、健全人格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服务专业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171-03
国以才立,教以才兴。拥有怎样的人才资源,决定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培养怎样的人才队伍,决定一所学校的声誉与未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一批批“用得上、靠得住、干得好”的技能型人才,是中职学校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笔者看来,满足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不仅要“一技在身”,更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良好的社交能力、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人格素养。这从客观上要求,中职语文教学必须主动适应中职学校的使命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思维,大胆探索,充分发挥中职语文的工具性、渗透性、人文性和导向性作用。
一、中职语文教学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意义
(一)语文能力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能力
何为语文能力?简单来看,就是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无论是领导人才、管理人才,还是研究型、技能型人才,无一例外都必须具备听、说、读、写能力。失去语文能力,治国安邦的理想抱负难以展现,发明创造的成果实践难以转化,人与人之间也难以沟通交流,人类历史更难以延续与发展。换言之,语文能力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
(二)语文是中职学生的必修课程
笔者认为,如果专业课程教给中职学生的是“一技之长”,那么语文课程教给中职学生的是“做人之道”。做事先做人,只有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之舟才不会迷失方向;只有知荣辱、明是非、辨善恶、分美丑、识真假,技能成才才不会偏废其实。事实也如此,语文课程具有传递优秀文化、彰显真善美、锤炼品德修养、提升审美情趣的功能作用。中职学生追求“一技之长”固然重要,但切勿为了学技能而学技能。试想,即便“技能精湛、才高八斗”,如果人生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也必将被社会所不齿。
(三)语文是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相通的,我们不能孤立、片面、机械地区分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中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土木、化工、物流、计算机等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从专业教师来看,要教好专业课程,离不开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因为,“传道、授业、解惑”是身为人师的使命。教授任何一门课程,不仅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不仅应让学生们知道怎么做,而且还应让他们知晓为什么这样做。从学生角度来看,要学好专业课程,同样必须具备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缺乏这四种能力,即使能学到一技之长,那也是机械的,注定是没有竞争力的,更谈不上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四)语文是中职学校的核心课程
中职学校办什么样的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了设置什么样的课程,以何种方式来组织教育教学。笔者认为,中职学校,中等是层次,职业是特性,学校是本质。既然是学校,则必定有别于工厂或企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中职学校责无旁贷。因此,在着力加强技能培养培训的同时,中职学校同样需要重视语文等基础性课程的作用和地位。客观讲,中职语文与专业课程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矛盾,都是中职学校的核心课程,理应同等对待、同样重视,切不可顾此失彼。
二、中职语文教学的尴尬处境与困惑
(一)中职语文逐渐被边缘化
当前,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难题。再加上,很多用人单位都青睐于“有一技之长”、“招来即可用”的技术型人才。人才实用性导致学习功利性,换言之就是为了工作而学习,哪些学科在找工作时实用管用就学哪些,这已成为中职学校的一个普遍现象。而语文课程更多侧重于人文性和潜移默化,似乎在求职、找工作时没有“一技之长”来得直接。这就导致“语文无用论”的现象出现,中职语文也逐渐边缘化,成为可有可无的“豆芽儿”科。
(二)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
随着高校的扩招,普通高中的普及,中职学校招生压力日益加大,导致中职学校生源整体素质降低。据调查,不少中职学生的知识储备比较有限,很多都是中考落榜生;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较差,在初中阶段就出现严重偏科现象;学习习惯不够好,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纪律观念淡薄,易冲动和逆反;学习热情不够高,存在着不想学、学不进、学不好等畏难情绪。特别是《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意见》下发后,大部分农村“留守少年”有幸进入中职学校,但由于他们特殊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特殊的性格特征,这在客观上也为中职教育教学也带来了新的考验和挑战。
(三)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状态不够好
由于社会对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忽视,由于学生习惯不良、纪律观念淡薄、人文精神缺失、厌学情绪严重等学情,由于课堂氛围的过度活跃或者过度死寂,教学监督部门常以“标准的教学环节”规范流程,语文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束缚,课前投入和课中、课后的收效严重失衡,于是不少中职语文教师在长期的中职语文教学中没有成就感,心中疑虑日积月累,教育耐心、信心一次次被削减,从而出现“出工不出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不在状态和不作为的不良现象。
(四)中职语文教材缺乏与时俱进
中职语文要具有职教特色,就应从教材这个本体上增加职教元素。但目前通用的中职语文教材,主要分为现代阅读、文言文阅读、文学作品欣赏、写作训练和口语交际等几个模块,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专业设置明显存在着脱节现象。特别是在课文文本选择方面,没有更多地考虑直接反映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作品,教材的时代性还不够强。 (五)中职语文教学考评机制还不够健全
我国实施教育改革多年来,有很多的尝试、很多的革新,但还缺乏一个很关键的环节——科学长效系统的评价体系。在教育改革中,我们已经意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那么,评价体系也应尽量围绕人的成长发展规律来设计。以考试成绩、就业率来作为中职语文的考核评价标尺是短视的,也不符合语文教育教学的规律特点。
三、进一步加强中职语文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牢固树立中职语文为专业课服务的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是中职学校的办学方针。客观上讲,步入中职学校的部分学生存在着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存在盲目、盲从、茫然的问题。帮助他们认识专业特点、培养专业兴趣,激发专业热情,也是语文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语文课程大多都是在学生入校第一学期开设。这就需要语文课程教学以“学好专业课,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融入专业课,尤其是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要贴近并服务于专业课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引导他们树立专业观念,鼓励他们热爱所学的专业,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同时,在语文教学中还要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刻苦学习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以便学生能更好地学好专业课程,实现全面发展。
(二)大胆开展中职语文课程改革
中职语文课程改革要在教学大纲的总体框架下,坚持“适应专业、适应学生、适应就业、适应社会,适应发展”的原则,打破单元结构,创造性地推进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等三个层面的教学设计,切实提升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在基础模块方面,重点是要打牢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以增强语文基本能力;在职业模块方面,重点是要学习掌握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着力提高学生收集相关职业信息的能力,以及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在素质拓展模块方面,重点是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水平。同时要积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语文教学走进社会、走进企业、走进岗位、走进家庭、走进生活,努力通过情境中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能力,与社会真正实现有机接轨。
(三)科学把握中职语文的教学手段和重点
语文并不是一味的宣讲教科书,语文应该是灵动的,活生生的。笔者认为,以活动来渗透语文是一种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语文可以是一次亲近大自然,可以是一次“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可以是一次“优秀图书推介会”,可以是一次“我的父亲母亲演讲比赛”,可以是一次“环保之窗主题活动”,可以是一次“话剧表演”,可以是一次“我是一名志愿者活动”,还可以是一次“作文大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摒弃“教师中心论”,尝试建立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关系。在课堂中,教师扮演“导演”或者“启发者”的角色、设定课题、提供基本方法,学生则通过查找资料、开动脑筋、相互讨论来解决这些问题,最后由教师完成总结并监督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在教学重点上要突出职教特色。比如,从阅读的话语形式看,要着眼于实用性,尽量贴近专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适当增加说明文的份量;从写作的体裁上看,要务实地写好日常应用文和常用文体的作文;从中职学生现状出发,要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提高他们掌握语文工具的能力;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角度考虑,要通过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著名企业的发展史,认识优秀企业的中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感悟企业文化,培养创业精神,培育职业品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合作。
(四)充分激发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要针对中职学生的成长特点、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确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学习是单纯为了就业、“找工作”的观念。要引导他们珍惜青春年华和美好时光,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注重最基本知识、最基本技能和最基本素质的培养,筑牢事业基础。实践证明,任何专业领域内的任何创新和变革都不会脱离基本客观规律,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识和工作方法是应对专业领域变革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语文教学要设置适当的拓展性,对知识技能的扩展提供原则性的引领。如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语文教学要主动跟进对接,着力引导他们珍惜实习机会,主动与人交往,多思多想、多看多动,总结实习心得,分享实习经验,确保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融会贯通、互为作用、全面提升。
(五)探索推进中职语文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
中职语文课与专业课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培养优秀的学生,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这就要求二者之间只能深度融合,不能出现两张皮;只能互相促进,不能彼此消耗。笔者认为,探索建立语文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更紧密的教研活动联系制度,是促进二者深度融合的最佳途径。具体而言,语文课教师除具有系统的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外,还应对相关专业课程有所了解,必要时还应多参加一些专业实践,以便掌握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间的联系,把握教学的重点。在教研联系活动中,双方可以进行深度交流沟通,专业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需求对语文课教学内容提出具体建议或要求,同时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向语文课教师介绍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从而促使语文课教师紧跟专业发展潮流,更好地进行知识储备和服务专业课教学。
(六)切实加强中职语文师资队伍建设
1、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突出学习党的最新理论,着力解决困惑教师队伍“为谁教书、为谁育人”的问题,持续增强对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
2、要加强师德建设。陶行知先生曾言:“教师最大的成功与快乐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不是神,教师亦是人不是神。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任何人也不可能一无是处,作为师者必须首先要明白这一点,也得让广大学生认可这一点。每个个体都需要平等地对话和重视,每个个体都需要“被需要”。这就需要中职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必须把教育当做人生的信仰,抱着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怀揣爱心、信心、耐心和恒心,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
3、要提高技能水平。知识面宽泛是语文课的特点。针对中职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特殊性,这就要求语文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持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突出重点内容,注重课堂效果的实效性。
4、要增进师生感情。“师生一阵子,师徒一辈子”。师生感情最纯洁,最可贵、最可敬。既为人师,当爱学生。应经常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观察学生的心理反应,有针对性地谈心交心,且必须尊重他们每一个个体,作为师者尽量要有这样一种认识:他们是我们的学生、是我们的孩子、是我们的朋友、是我们的病人、还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对他们要有师者之严厉、父母之关爱、朋友之友好、医者之精诚,多一些担待、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帮助和引导。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学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只有积极主动地引导、耐心用心地帮助学生打开他们的心、开动他们的脑、拨开他们的眼、唤醒他们的耳、张开他们的口,动起他们的手,中职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其教学目标,增强中职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促使他们具备后续学习、技能成才、建功立业能力,而中职教学也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培养出“用得上、靠得住、干得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一批批可堪重任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职语文教学大纲[M].2009.
[2]任小艾.任小艾全国班主任工作会报告[M].2008.
[3]孙阳立.青春期孩子的六大需求[J].家庭教育,2007,(Z1).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服务专业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171-03
国以才立,教以才兴。拥有怎样的人才资源,决定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培养怎样的人才队伍,决定一所学校的声誉与未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一批批“用得上、靠得住、干得好”的技能型人才,是中职学校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笔者看来,满足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不仅要“一技在身”,更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良好的社交能力、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人格素养。这从客观上要求,中职语文教学必须主动适应中职学校的使命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思维,大胆探索,充分发挥中职语文的工具性、渗透性、人文性和导向性作用。
一、中职语文教学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意义
(一)语文能力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能力
何为语文能力?简单来看,就是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无论是领导人才、管理人才,还是研究型、技能型人才,无一例外都必须具备听、说、读、写能力。失去语文能力,治国安邦的理想抱负难以展现,发明创造的成果实践难以转化,人与人之间也难以沟通交流,人类历史更难以延续与发展。换言之,语文能力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
(二)语文是中职学生的必修课程
笔者认为,如果专业课程教给中职学生的是“一技之长”,那么语文课程教给中职学生的是“做人之道”。做事先做人,只有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之舟才不会迷失方向;只有知荣辱、明是非、辨善恶、分美丑、识真假,技能成才才不会偏废其实。事实也如此,语文课程具有传递优秀文化、彰显真善美、锤炼品德修养、提升审美情趣的功能作用。中职学生追求“一技之长”固然重要,但切勿为了学技能而学技能。试想,即便“技能精湛、才高八斗”,如果人生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也必将被社会所不齿。
(三)语文是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相通的,我们不能孤立、片面、机械地区分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中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土木、化工、物流、计算机等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从专业教师来看,要教好专业课程,离不开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因为,“传道、授业、解惑”是身为人师的使命。教授任何一门课程,不仅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不仅应让学生们知道怎么做,而且还应让他们知晓为什么这样做。从学生角度来看,要学好专业课程,同样必须具备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缺乏这四种能力,即使能学到一技之长,那也是机械的,注定是没有竞争力的,更谈不上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四)语文是中职学校的核心课程
中职学校办什么样的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了设置什么样的课程,以何种方式来组织教育教学。笔者认为,中职学校,中等是层次,职业是特性,学校是本质。既然是学校,则必定有别于工厂或企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中职学校责无旁贷。因此,在着力加强技能培养培训的同时,中职学校同样需要重视语文等基础性课程的作用和地位。客观讲,中职语文与专业课程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矛盾,都是中职学校的核心课程,理应同等对待、同样重视,切不可顾此失彼。
二、中职语文教学的尴尬处境与困惑
(一)中职语文逐渐被边缘化
当前,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难题。再加上,很多用人单位都青睐于“有一技之长”、“招来即可用”的技术型人才。人才实用性导致学习功利性,换言之就是为了工作而学习,哪些学科在找工作时实用管用就学哪些,这已成为中职学校的一个普遍现象。而语文课程更多侧重于人文性和潜移默化,似乎在求职、找工作时没有“一技之长”来得直接。这就导致“语文无用论”的现象出现,中职语文也逐渐边缘化,成为可有可无的“豆芽儿”科。
(二)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
随着高校的扩招,普通高中的普及,中职学校招生压力日益加大,导致中职学校生源整体素质降低。据调查,不少中职学生的知识储备比较有限,很多都是中考落榜生;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较差,在初中阶段就出现严重偏科现象;学习习惯不够好,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纪律观念淡薄,易冲动和逆反;学习热情不够高,存在着不想学、学不进、学不好等畏难情绪。特别是《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意见》下发后,大部分农村“留守少年”有幸进入中职学校,但由于他们特殊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特殊的性格特征,这在客观上也为中职教育教学也带来了新的考验和挑战。
(三)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状态不够好
由于社会对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忽视,由于学生习惯不良、纪律观念淡薄、人文精神缺失、厌学情绪严重等学情,由于课堂氛围的过度活跃或者过度死寂,教学监督部门常以“标准的教学环节”规范流程,语文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束缚,课前投入和课中、课后的收效严重失衡,于是不少中职语文教师在长期的中职语文教学中没有成就感,心中疑虑日积月累,教育耐心、信心一次次被削减,从而出现“出工不出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不在状态和不作为的不良现象。
(四)中职语文教材缺乏与时俱进
中职语文要具有职教特色,就应从教材这个本体上增加职教元素。但目前通用的中职语文教材,主要分为现代阅读、文言文阅读、文学作品欣赏、写作训练和口语交际等几个模块,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专业设置明显存在着脱节现象。特别是在课文文本选择方面,没有更多地考虑直接反映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作品,教材的时代性还不够强。 (五)中职语文教学考评机制还不够健全
我国实施教育改革多年来,有很多的尝试、很多的革新,但还缺乏一个很关键的环节——科学长效系统的评价体系。在教育改革中,我们已经意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那么,评价体系也应尽量围绕人的成长发展规律来设计。以考试成绩、就业率来作为中职语文的考核评价标尺是短视的,也不符合语文教育教学的规律特点。
三、进一步加强中职语文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牢固树立中职语文为专业课服务的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是中职学校的办学方针。客观上讲,步入中职学校的部分学生存在着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存在盲目、盲从、茫然的问题。帮助他们认识专业特点、培养专业兴趣,激发专业热情,也是语文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语文课程大多都是在学生入校第一学期开设。这就需要语文课程教学以“学好专业课,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融入专业课,尤其是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要贴近并服务于专业课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引导他们树立专业观念,鼓励他们热爱所学的专业,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同时,在语文教学中还要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刻苦学习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以便学生能更好地学好专业课程,实现全面发展。
(二)大胆开展中职语文课程改革
中职语文课程改革要在教学大纲的总体框架下,坚持“适应专业、适应学生、适应就业、适应社会,适应发展”的原则,打破单元结构,创造性地推进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等三个层面的教学设计,切实提升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在基础模块方面,重点是要打牢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以增强语文基本能力;在职业模块方面,重点是要学习掌握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着力提高学生收集相关职业信息的能力,以及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在素质拓展模块方面,重点是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水平。同时要积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语文教学走进社会、走进企业、走进岗位、走进家庭、走进生活,努力通过情境中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能力,与社会真正实现有机接轨。
(三)科学把握中职语文的教学手段和重点
语文并不是一味的宣讲教科书,语文应该是灵动的,活生生的。笔者认为,以活动来渗透语文是一种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语文可以是一次亲近大自然,可以是一次“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可以是一次“优秀图书推介会”,可以是一次“我的父亲母亲演讲比赛”,可以是一次“环保之窗主题活动”,可以是一次“话剧表演”,可以是一次“我是一名志愿者活动”,还可以是一次“作文大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摒弃“教师中心论”,尝试建立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关系。在课堂中,教师扮演“导演”或者“启发者”的角色、设定课题、提供基本方法,学生则通过查找资料、开动脑筋、相互讨论来解决这些问题,最后由教师完成总结并监督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在教学重点上要突出职教特色。比如,从阅读的话语形式看,要着眼于实用性,尽量贴近专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适当增加说明文的份量;从写作的体裁上看,要务实地写好日常应用文和常用文体的作文;从中职学生现状出发,要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提高他们掌握语文工具的能力;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角度考虑,要通过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著名企业的发展史,认识优秀企业的中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感悟企业文化,培养创业精神,培育职业品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合作。
(四)充分激发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要针对中职学生的成长特点、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确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学习是单纯为了就业、“找工作”的观念。要引导他们珍惜青春年华和美好时光,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注重最基本知识、最基本技能和最基本素质的培养,筑牢事业基础。实践证明,任何专业领域内的任何创新和变革都不会脱离基本客观规律,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识和工作方法是应对专业领域变革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语文教学要设置适当的拓展性,对知识技能的扩展提供原则性的引领。如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语文教学要主动跟进对接,着力引导他们珍惜实习机会,主动与人交往,多思多想、多看多动,总结实习心得,分享实习经验,确保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融会贯通、互为作用、全面提升。
(五)探索推进中职语文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
中职语文课与专业课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培养优秀的学生,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这就要求二者之间只能深度融合,不能出现两张皮;只能互相促进,不能彼此消耗。笔者认为,探索建立语文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更紧密的教研活动联系制度,是促进二者深度融合的最佳途径。具体而言,语文课教师除具有系统的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外,还应对相关专业课程有所了解,必要时还应多参加一些专业实践,以便掌握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间的联系,把握教学的重点。在教研联系活动中,双方可以进行深度交流沟通,专业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需求对语文课教学内容提出具体建议或要求,同时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向语文课教师介绍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从而促使语文课教师紧跟专业发展潮流,更好地进行知识储备和服务专业课教学。
(六)切实加强中职语文师资队伍建设
1、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突出学习党的最新理论,着力解决困惑教师队伍“为谁教书、为谁育人”的问题,持续增强对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
2、要加强师德建设。陶行知先生曾言:“教师最大的成功与快乐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不是神,教师亦是人不是神。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任何人也不可能一无是处,作为师者必须首先要明白这一点,也得让广大学生认可这一点。每个个体都需要平等地对话和重视,每个个体都需要“被需要”。这就需要中职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必须把教育当做人生的信仰,抱着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怀揣爱心、信心、耐心和恒心,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
3、要提高技能水平。知识面宽泛是语文课的特点。针对中职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特殊性,这就要求语文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持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突出重点内容,注重课堂效果的实效性。
4、要增进师生感情。“师生一阵子,师徒一辈子”。师生感情最纯洁,最可贵、最可敬。既为人师,当爱学生。应经常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观察学生的心理反应,有针对性地谈心交心,且必须尊重他们每一个个体,作为师者尽量要有这样一种认识:他们是我们的学生、是我们的孩子、是我们的朋友、是我们的病人、还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对他们要有师者之严厉、父母之关爱、朋友之友好、医者之精诚,多一些担待、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帮助和引导。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学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只有积极主动地引导、耐心用心地帮助学生打开他们的心、开动他们的脑、拨开他们的眼、唤醒他们的耳、张开他们的口,动起他们的手,中职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其教学目标,增强中职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促使他们具备后续学习、技能成才、建功立业能力,而中职教学也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培养出“用得上、靠得住、干得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一批批可堪重任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职语文教学大纲[M].2009.
[2]任小艾.任小艾全国班主任工作会报告[M].2008.
[3]孙阳立.青春期孩子的六大需求[J].家庭教育,2007,(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