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无数的车,尽管现在已有火车、汽车及各种军用车辆,但马车仍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当我们在乡下看惯了农村的马车不以为然的时候,当我们坐够了城里公交车的时候,到西欧看到那些仿皇家马车,那嗒嗒的马蹄声,会擦亮每个游客的眼睛。
马车在中国起码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西欧有多少年历史,笔者无从可知。古代马车在农业上作为拉车工具,在战争中也能作为工具,在城里还能为王公贵族出门乘坐,是权力与身份的象征。从西欧12国出游归来,那漂亮的马车一直在笔者的心里奔驰。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到慕尼黑,从意大利罗马竞技场广场到米兰大教堂广场,从风景如画的瑞士小城卢塞恩到法国首都巴黎,甚至像卢森堡这样的小国,凡在风景区,都有观光马车的影子。难怪欧洲古典小说到影视剧里只要是言情,出场最多的就是马车。马车是欧洲男人和女人最喜欢使用的道具。试想,乘着马车去那些古老的街巷,马蹄踏响那些用小石块铺成的路面,两边是出自大师们之手的古典建筑,多像行走在历史深处。其实,那些百年大计、几百年大计的古建筑下的街道,原本就是为当年的马车修建的,如今乘马车行走在似乎把天挤瘦了的狭窄街道上,你就会体会到一种完美的真实,就像游客身下的马车,城市的历史,城市的故事,城市的沧桑,都附着在那四个滚动着的车轮上面。
在我国,有钱的游客每到一个陌生的景点,可能要打的前往,既快又方便。可在欧洲,休闲旅游的游客最喜欢乘坐马车观光,特别是西欧的旅游城市,到处是风景。笔者到西欧的第二个城市是德国的法兰克福,曾注意观察过那豪华的马车,坐上去的确很舒服。坐的最多的是青年情侣,我也问过他们,他们说这样来去既有情趣,又很浪漫,看来西欧国家的浪漫内涵是很丰富多彩的。现在仿皇家马车在西欧各处都有,而且外观越来越美,高头大马,配上考究的车体,的确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那些马车夫有的着装古典服饰,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美感,让游客自然生出体验一下做皇帝或皇后的想法来。对于欧洲的高头大马,更让我想起当年草原坐骑的威武,那红马、白马、黑马、雪豹马等叫人大开眼界。
马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在欧洲已成为一种马车文化、马车景观。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还有一家举世闻名的马车博物馆,很是独特。
博物馆里陈列着16世纪一19世纪以来葡萄牙皇室或贵族专用马车共48辆,叫人大开眼界。在这些展品中,最早的一辆皇室马车被称为腓里普二世马车,极为罕见。为1619年西班牙国王腓里普二世访问葡萄牙时所乘用。它是一辆六匹马拉的木轮车,车厢宽敞,皮制的顶棚用金线缝制,车厢里用红色天鹅绒铺就,座位下有长途旅行时用来垫腿的软凳。
18世纪初里斯本红衣大主教的专用马车是17世纪末期葡萄牙皇室在法国定制的,做工精致考究。车厢外表的中部描绘着代表名誉、博爱、真理、正义、希望、智慧的图案,四周是代表四大洲的图案,表现出当年政教合一、共同分享权力的时代特征。车厢的门上绘有红衣大主教的徽章。
18世纪后出现了一种叫做“柏林式”的马车,逐渐风靡全欧。这在马车制造技术上是一次革新。它的主要特点是车厢采用两根坚固的皮带悬吊并固定在前后车轮之间,皮带与车轮间通过一个机械装置来转动,后轮上还装有一个有齿轨咬合的刹车。
18世纪葡萄牙国王若昂五世的坐驾是在巴黎定制的。它的车厢顶上装饰着一个铜制王冠,四周是几个金色的铜制飞龙,象征着王权的至高无上。
从年代论,最初的马车比较简单,没有雕饰,装饰也不豪华,它的缺陷是四只车轮一样大小,直接连在主轴上,行驶不太灵活。而且没有减震设计,也不太舒适。后来逐渐演变成前轮很小,上面有一个红金丝绒的驭者专座。前轴用两只钢圈与车梁相联,转向灵活。车梁是一个斜卧着的铜铸的人体,车厢采取悬挂的方式,用弹簧片与车梁上的一块铜板相联,以减少车厢的颠簸。现在到西欧国家旅游,各个景点都能见到还保持着古代特色的高轮马车,有人称之为“皇家马车”,有铜、木及其他金属搭配制成,配上高头大马,有的金碧辉煌,有的花枝招展。在西欧这个现代化程度很高的汽车时代,这样的马车却也很有市场,乘马车逛街要比乘出租车贵得多,所以赶马车的收入一点也不比开出租车的少。
对于欧洲的历史或文化,最让人佩服的就是保存和收藏,从马车的展品中可以看到精湛的艺术和创造,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沿革,也可以看到人类历史的辉煌业绩。
在意大利的比萨,从比萨斜塔广场出来,为了等同团游客,我相中一匹枣红马,因为它外貌神态有点像我1970年下乡时生产队的那匹枣红马,可是比那匹高大,生产队的那匹马是我当年赶车时的辕马,是当地驻军支左时给的一匹母马与当地一个军马场的山河马的后代,是我下乡时最忠实的伙伴,一别乡下30多年了,看到类似当年被我称为“红枣”的马,我就产生了坐一坐马车的念头,导游说时间不够了,我坚持要体会一下,给马车夫2欧元,叫他在附近兜一圈,往返不过百米。当我临走时,还回过头去看那匹枣红马,因为我当年的“红枣”早就不人世了。
在西欧各大旅游城市,有多少辆观光马车,笔者手头没有资料可查,之所以允许马车存在,是因为当地人环保意识增强了。汽车排放出来的废气,严重污染着城市的空气环境。而马车无需任何燃料,没有污染空气的问题存在,是一种没有废气污染的旅游观光的交通工具,是很受游客欢迎的。像德国这样的汽车王国,提倡市民骑自行车上下班,让不会污染空气的车辆在繁忙的马路上行驶,似乎已成为交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现代化水平极高的西欧各国,什么都讲究现代和传统的交融,就连交通工具也是如此,这就像一幅画,红花得与绿叶配,山与水得和谐,这才叫艺术,才有美感。
作者简介:刘少才,1976年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曾在天津远洋运输公司当海员20年,一级报务员,工程师,到过50个国家,几百个港口城市。已在全国569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故事、游记、随笔、纪实、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5720多篇(首),出有诗集《漂泊的阳光》,海上惊险传奇故事集《驶进台风眼》,现在凌海市广播电视局任宣传科长,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凌海市作协副主席。
马车在中国起码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西欧有多少年历史,笔者无从可知。古代马车在农业上作为拉车工具,在战争中也能作为工具,在城里还能为王公贵族出门乘坐,是权力与身份的象征。从西欧12国出游归来,那漂亮的马车一直在笔者的心里奔驰。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到慕尼黑,从意大利罗马竞技场广场到米兰大教堂广场,从风景如画的瑞士小城卢塞恩到法国首都巴黎,甚至像卢森堡这样的小国,凡在风景区,都有观光马车的影子。难怪欧洲古典小说到影视剧里只要是言情,出场最多的就是马车。马车是欧洲男人和女人最喜欢使用的道具。试想,乘着马车去那些古老的街巷,马蹄踏响那些用小石块铺成的路面,两边是出自大师们之手的古典建筑,多像行走在历史深处。其实,那些百年大计、几百年大计的古建筑下的街道,原本就是为当年的马车修建的,如今乘马车行走在似乎把天挤瘦了的狭窄街道上,你就会体会到一种完美的真实,就像游客身下的马车,城市的历史,城市的故事,城市的沧桑,都附着在那四个滚动着的车轮上面。
在我国,有钱的游客每到一个陌生的景点,可能要打的前往,既快又方便。可在欧洲,休闲旅游的游客最喜欢乘坐马车观光,特别是西欧的旅游城市,到处是风景。笔者到西欧的第二个城市是德国的法兰克福,曾注意观察过那豪华的马车,坐上去的确很舒服。坐的最多的是青年情侣,我也问过他们,他们说这样来去既有情趣,又很浪漫,看来西欧国家的浪漫内涵是很丰富多彩的。现在仿皇家马车在西欧各处都有,而且外观越来越美,高头大马,配上考究的车体,的确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那些马车夫有的着装古典服饰,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美感,让游客自然生出体验一下做皇帝或皇后的想法来。对于欧洲的高头大马,更让我想起当年草原坐骑的威武,那红马、白马、黑马、雪豹马等叫人大开眼界。
马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在欧洲已成为一种马车文化、马车景观。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还有一家举世闻名的马车博物馆,很是独特。
博物馆里陈列着16世纪一19世纪以来葡萄牙皇室或贵族专用马车共48辆,叫人大开眼界。在这些展品中,最早的一辆皇室马车被称为腓里普二世马车,极为罕见。为1619年西班牙国王腓里普二世访问葡萄牙时所乘用。它是一辆六匹马拉的木轮车,车厢宽敞,皮制的顶棚用金线缝制,车厢里用红色天鹅绒铺就,座位下有长途旅行时用来垫腿的软凳。
18世纪初里斯本红衣大主教的专用马车是17世纪末期葡萄牙皇室在法国定制的,做工精致考究。车厢外表的中部描绘着代表名誉、博爱、真理、正义、希望、智慧的图案,四周是代表四大洲的图案,表现出当年政教合一、共同分享权力的时代特征。车厢的门上绘有红衣大主教的徽章。
18世纪后出现了一种叫做“柏林式”的马车,逐渐风靡全欧。这在马车制造技术上是一次革新。它的主要特点是车厢采用两根坚固的皮带悬吊并固定在前后车轮之间,皮带与车轮间通过一个机械装置来转动,后轮上还装有一个有齿轨咬合的刹车。
18世纪葡萄牙国王若昂五世的坐驾是在巴黎定制的。它的车厢顶上装饰着一个铜制王冠,四周是几个金色的铜制飞龙,象征着王权的至高无上。
从年代论,最初的马车比较简单,没有雕饰,装饰也不豪华,它的缺陷是四只车轮一样大小,直接连在主轴上,行驶不太灵活。而且没有减震设计,也不太舒适。后来逐渐演变成前轮很小,上面有一个红金丝绒的驭者专座。前轴用两只钢圈与车梁相联,转向灵活。车梁是一个斜卧着的铜铸的人体,车厢采取悬挂的方式,用弹簧片与车梁上的一块铜板相联,以减少车厢的颠簸。现在到西欧国家旅游,各个景点都能见到还保持着古代特色的高轮马车,有人称之为“皇家马车”,有铜、木及其他金属搭配制成,配上高头大马,有的金碧辉煌,有的花枝招展。在西欧这个现代化程度很高的汽车时代,这样的马车却也很有市场,乘马车逛街要比乘出租车贵得多,所以赶马车的收入一点也不比开出租车的少。
对于欧洲的历史或文化,最让人佩服的就是保存和收藏,从马车的展品中可以看到精湛的艺术和创造,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沿革,也可以看到人类历史的辉煌业绩。
在意大利的比萨,从比萨斜塔广场出来,为了等同团游客,我相中一匹枣红马,因为它外貌神态有点像我1970年下乡时生产队的那匹枣红马,可是比那匹高大,生产队的那匹马是我当年赶车时的辕马,是当地驻军支左时给的一匹母马与当地一个军马场的山河马的后代,是我下乡时最忠实的伙伴,一别乡下30多年了,看到类似当年被我称为“红枣”的马,我就产生了坐一坐马车的念头,导游说时间不够了,我坚持要体会一下,给马车夫2欧元,叫他在附近兜一圈,往返不过百米。当我临走时,还回过头去看那匹枣红马,因为我当年的“红枣”早就不人世了。
在西欧各大旅游城市,有多少辆观光马车,笔者手头没有资料可查,之所以允许马车存在,是因为当地人环保意识增强了。汽车排放出来的废气,严重污染着城市的空气环境。而马车无需任何燃料,没有污染空气的问题存在,是一种没有废气污染的旅游观光的交通工具,是很受游客欢迎的。像德国这样的汽车王国,提倡市民骑自行车上下班,让不会污染空气的车辆在繁忙的马路上行驶,似乎已成为交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现代化水平极高的西欧各国,什么都讲究现代和传统的交融,就连交通工具也是如此,这就像一幅画,红花得与绿叶配,山与水得和谐,这才叫艺术,才有美感。
作者简介:刘少才,1976年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曾在天津远洋运输公司当海员20年,一级报务员,工程师,到过50个国家,几百个港口城市。已在全国569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故事、游记、随笔、纪实、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5720多篇(首),出有诗集《漂泊的阳光》,海上惊险传奇故事集《驶进台风眼》,现在凌海市广播电视局任宣传科长,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凌海市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