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悠长话陈家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uwe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江西修水县修河上游江畔,青山碧水间,有一座五杰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五根花岗大理石柱子,石柱分别雕刻着义宁五杰——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三立长子,著名画家)和陈封怀(衡恪次子,著名植物学家)的头像和简介。
  修水,古称义宁。一百多年前,一个陈姓家族从这里走向全国,也走向了烟雨迷濛的历史深处。因此,这个家族被世人尊称为“义宁陈氏”。在后来的岁月里,也因家族中出了陈寅恪这位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名世的史学大家,此地还被视为“中国学人独立、自由精神的圣地”。
  将士饥寒,不愿独暖
  陈氏家族走向全国,始于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
  1860年,三十岁的陈宝箴进京参加会试不第,然而风雨飘摇的社会状况使他无暇顾及一己的功名得失。冠盖满京华,高士也满京华。此后三年,他留居京城,交结四方隽雅之士,往来间“以道义、经济相切磨”,热烈探求着安邦救国的方法。也就在这期间,英法联军攻入了京城,火烧圆明园,天朝大国从此开始崩塌。
  目睹列强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冲天燃起,陈宝箴满腔悲愤难以自抑,拍击着桌子号啕恸哭,旁边坐着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后来,陈宝箴南下参加抵抗声势依然煊赫的太平天国运动,很快展露出卓绝的胆识和才干。有一次,石达开率部大举进攻他驻防的来凤、龙山一线,两军相持数月不下,清军粮食日渐耗尽,陈宝箴于是来到永顺县募粮。知府张修府看到风雪里艰辛奔劳的陈宝箴只穿着单衣,于是命人取来狐裘,陈宝箴却以“将士饥寒,不愿独暖”为由推却了,张氏感动泪流。此役击退石达开后,陈宝箴一时名声大振。还有一次,陈宝箴行经江西彭泽、鄱阳数县,所见都是饥民遍野、哀鸿无数,悲慨间他立即上书当时的江西巡抚沈葆桢,直言“赈济不能救人,救人不能生活,都是白饶”,批评政府救济无能。沈葆桢看到后心有所悟,大开粮仓,一时间赈济灾民不计其数。
  就这样,才华过人的陈宝箴声誉日隆,被人们视为“海内奇士”,曾国藩甚至以“万户春风为子寿,半杯浊酒待君温”一联邀陈宝箴加入其幕府。但此后陈宝箴的游宦经历并不顺遂,直到甲午战败的那一年(1895)八月,诏授湖南巡抚,他才得到独当一面施展雄才的机会。甲午的屈辱彻底惊醒了梦中的“老大”中国,维新的议论渐成风气。陈宝箴坐镇湖南,四处延揽人才,宣传维新思想,后来又积极向纵深推进戊戌变法运动,颇有“以一隅之地而为天下先”的局面。
  然而,“先天不良”的戊戌变法很快便夭折。作为推行变法最力的封疆大吏,陈宝箴被清廷革职永不叙用,罢归江西南昌。1900年,陈宝箴在深深的家国之忧和身世之悲中死去。身后,一片寂寞。
  三立精神的底色
  陈宝箴的死,象征着这个家族在现实政治领域取得的辉煌尽皆散去,此后的数十年间,家族转而围着“精神文化的缪斯”灿烂起舞。首屈一指的,便是陈宝箴的长子陈三立。
  “三立”名出《左传》故典: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言,其次有立功。”它成为千百年来儒家士人们的精神底色。陈三立的一生,正是这种精神底色一次不屈的闪耀。
  早年的陈三立英气豪绝,是父亲主政湖南维新时最得力的助手。戊戌事败不久,三立丧父。于是,背负家国之痛的他无意仕途,在南京筑起“散原精舍”,与友人诗文往来,并自称“神州袖手人”。散原诗直承江西诗派,融入自己的高亢之气,虽然有晦涩苍硬之嫌,但也有不少充满“灵思奇想”的作品,比如这首《题美人对镜图》:“脉脉情思袅袅身,蟠天际海为谁颦?青鸾飘尽黄莺寂,留得花前共命人。”意象灵逸,深情俱在。
  事功不得志,陈三立却在清季同光诗坛卓卓然而为一代宗匠。钱锺书向来眼高于顶,却在《围城》中借他人之口说唐以下的大诗人可以用一个地理名词来概括:“陵谷山原”——“陵”是杜少陵,“谷”是黄山谷,“山”是李义山,“原”就是陈散原(散原为陈三立的号)。“吏部诗名满海内”说的就是陈三立,仅此可见一斑。
  中年后的陈三立尽管绝意仕宦,但一腔忧国忧民的情怀老而益辣。1932年,三立老人居于庐山牯岭,听说日本占领上海闸北,忧愤交加竟至于“一夕忽梦中狂呼杀日本人,全家惊醒”。1933年,老人移居北平西城姚家胡同3号。4年后的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8月8日,日军进攻北平城,老人从此拒绝服药和进食,两天后带着沉重的“《示儿》之悲”溘然长逝。其情其景至今思来,依然令人凄恻。
  也同欢乐也同愁
  1937年,日军的入侵和父亲的屈死,令正值学术盛年的陈寅恪遭遇空前的家国之哀,他被迫携眷南迁,从此流寓西南八年。但此前的十年,他在清华园收获了自己一生中读书最勤、研究最力、收获最多的岁月。
  1926年,36岁的陈寅恪结束了十多年“如宁国府门前的石头狮子”般艰辛而干净的欧美游学生涯,回国后应清华国学院的聘请,成为日后著名的“四大导师”之一。这其中还有一段令后世学人无限欣羡的故事:陈寅恪游学欧美十几年,只为读书而读书,以致回国时既无学位也无著作。清华聘人时,吴宓力荐陈寅恪,但校长曹云祥仍心存犹疑。梁启超怒斥其曰:“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陈寅恪于是受聘。后来证明,这是一张值得清华骄傲的聘书——陈寅恪这个通晓十多门外语,学识渊博,谙熟中西方文化的“无帽海归”,迅速成长为整个中国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并用其一生坚持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
  陈寅恪先生在平日生活中同样充满着传奇和意趣。
  和许多才子一样,陈寅恪也爱玩文字游戏。1928年国民党北伐胜利后,改清华学校为国立清华大学,国民党军政府的罗家伦被任命为首任校长。罗家伦上任后,有一次特地去拜访陈寅恪,并赠其一本罗家伦自己编的《科学与玄学》,里面记录的是当年张君劢、丁文江等人进行的“科玄之争”。 陈寅恪翻了翻便说:“志希(罗的字),我送你一联何如?”罗家伦说:“甚好,我即刻去买上好的宣纸来。”陈说:“不用了,你听着。‘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此联上下分别将“家”“伦”二字嵌入,精妙之极。陈又说:“你在北伐军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你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我再送你一个匾额——‘儒将风流’。”罗一摆手,大笑不止。陈寅恪才思敏捷,诙谐风趣,大率如此。不过,虽然这副对联是一时戏作,从中仍可看出陈寅恪一生的思想取向,即调和中西、中体西用。
   生活中的陈寅恪还十分宠爱猫。抗战胜利后,陈家回到北平,尽管北平的鼠患没有四川猖狂,但陈寅恪还是一如既往的宠爱猫咪,成为猫的“保护伞”。他的女儿们后来撰文回忆说:“每逢将近中午,陈庆华先生(历史学家,陈寅恪的学生、助教)正在念读外文资料时,猫饿了就吵闹,父亲必定唤家人赶快喂猫,因为父亲从来不准虐待家禽家畜,更不允许打猫,于是猫就养成习惯,一饿了就只对着父亲喵喵地叫。”陈寅恪一生历经颠沛丧乱,中年后又不幸双目失明,但如厄的命运却让他更加眷恋于生命的美好,哪怕是一只柔弱娇小的猫!之后,陈寅恪在广州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二十年,再也不曾回到北京。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是否曾想起过那只曾向他寻求温暖的猫呢?
   风吹过,岁月诉说着陈氏百年来的荣衰兴亡。于是,这段漫长的精神之旅化为了一曲悠长。
其他文献
本期擂台  请以“总有一种期待”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擂主点拨  这个题目的中心词是“期待”。所谓“期待”,是指人们期盼、渴望并翘首等待的东西,它源于胸中却深入骨髓,是人们热切希望得到却还没有机会和条件得到的东西。一般的讲,这一点极容易审准。但也不排除有个别考生解读错误,把它写成与期望、等待的心理无关或与时间、条件不符的
期刊
历史如珍珠弥足珍贵,时间如贝壳经久不衰,文人墨客如浪涛在汪洋的大海里抒写精彩的篇章。风起云涌,潮流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汹涌归来。纵使云月更迭、沧海桑田,那装在时光贝壳里的珍珠永远不会被风化。  坊间流传秦汉史太简,三国史太繁,纵使太简太繁,霸王举鼎、赤壁之战却仍被后人津津乐道,那千百年史册永远不会因为时光的斑驳而泛黄,时间不会使历史风化,我们依旧可以看到秦汉的光辉,领略到三国的风采。  那一副历史的
期刊
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影响(功能、作用、意义),比如地震有地震的影响,阴天有阴天的影响,人生病有生病的影响。如果说上一期我们谈的原因猜想是由果到因,那么,本期的影响推想就是由因到果。因此,两者都属于因果思维。  影响推想可以是一次多项推想,即推想事物产生带来的多方面的影响。如果在一次多项推想的基础上,再作连续不断地推想,就是连续推想。连续推想是一次多项推想的复杂化。    如果把话题视为一种原因存在,对
期刊
千万别看到这名字就跑,回来!你,还有你,坐好!慢慢看。  告诉我,最近除了蟑螂、苍蝇、蚊子,你还看过什么昆虫?除了蚕宝宝,你还养过什么昆虫?如果你要花上一分钟来想这个问题,那就来看看这本书——变成小时候拿天牛吓唬女同桌的那个你,变成捉蚂蚱穿成一串串、收集知了壳的那个你,变成关心蚂蚁搬家、蜻蜓低飞的那个你——把自己收缩得像一颗心那样大小,敬畏地看这个世界。  (The Records about I
期刊
一轮弯月悬挂在苍穹之上,万籁俱寂,起身拧亮一盏昏黄的台灯,闪闪烁烁。茶叶在杯中漂游不定,空气中的分子四散开来,糅杂着淡雅的香气,浅尝一口,沁人心脾。指尖翻开了手边的书卷,透过斑驳的痕迹,一缕墨香淡淡地在空气中散开。我看见了那些动人的诗句,缠绵悱恻,辗转情深。我看见了那不羁的灵魂,竹杖芒鞋,烟雨平生。  滚滚红尘翻几番,天南地北随遇而安。每天踩在冰冷的水泥路上,置身于高速旋转的繁华城市,你是不是依旧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岁末到家  蒋士铨[清]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对儿女的爱,可谓无私到了极致。然而作为子女的我们,并非都能及时感受到来自父母的那份浓浓的爱。因而,在人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也自古至今都
期刊
为什么需要文学?了解文学、接近文学,对我们形成价值判断有什么关系?如果说,文学有一百种所谓“功能”而我必须选择一种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说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在我自己的体认中,这就是文学跟艺术的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我不知道你们这一代人熟不熟悉鲁迅的小说?他的作品对我们这一代人是禁书。没有读过鲁迅的请举一下手?(约有一半人
期刊
在内蒙古的四子王旗,有一片名为“阿木古郞”的草原。阿木古郞,在蒙古语中意为“平安”。2011年11月17日的傍晚,这里一片寂静,云少风轻,繁星挂空。然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一群人在热切地期待着;在远离这里的神州大地的其他地方,也有很多人在急切地等待着。当时钟走到19时32分,平静的空气一下子被打破了,天空中出现了5个红点,直升机“嗡嗡”的轰鸣声直抵耳膜。“看到了,看到了!”身着橘红色服装的飞船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向鸭炫耀自己的飞翔能力,鸡飞到鸡窝上,傲慢地昂着头。鸭在下面见了,不以为然地说:“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能飞这么一点点高吗?”正说到这儿,天空忽然出现一只翱翔的鹰。“看见了吗?”鸭指着天空对鸡说,“人家鹰才叫有本事呢,飞那么高!”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提点:
期刊
引言:梅花,冰肌玉骨,素雅高洁,香远益清,凌霜傲雪。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咏。苏轼的“偶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写出了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陆游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来赞誉梅花的坚贞;王冕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歌颂了梅花的孤傲与高洁;更有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尽梅花的风姿与神韵。  又是一年飘雪时,那一树树寒梅此刻正迎风斗雪,傲然开放,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