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人语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其作用方式由后台推动转为前台引领,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科技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科技活动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发展前景及科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战略预期。
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发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后,北京率先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奋斗目标,并于日前发布了《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对未来北京科技发展做出前瞻性、全局性、系统性的战略谋划。
一个好的科技发展规划,无疑将对科技的发展,国家的进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编制了7次科技发展规划,总体上都体现了我国科技发展在不同时期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依据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态势,确定了相应的科技目标和任务,对促进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规划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愿景,一张蓝图。美好的蓝图已经绘就,接下来需要大家用心实施,共同努力,使之变为现实。
本刊编辑部
对话动机
2008年6月23日,经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并实施。作为以科技创新引领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纲要》对北京未来12年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前瞻性、全局性、系统性的战略谋划。2020年,我们的生活会因科技改变多少呢?日前,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杨伟光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对话人物
杨伟光
1954年4月出生,籍贯山东省蓬莱县,中共党员,清华大学金属材料专业毕业,北京市委党校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高级工程师。现任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
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
记者:2006年初,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是我国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北京市发布的《规划纲要》也提出在全国率先建成国际先进的创新型城市,请简要介绍一下北京到2020年的科技发展目标。
杨伟光:到2020年,北京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把北京建设成为创新思想活跃、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能力强劲、创新氛围浓郁、创新市场化机制完善,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国际先进的创新型城市,使北京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核心引领区和联结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到2020年,一是北京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投入保持较高水平,全社会R&D投入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7%。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和显著增强,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达到60%左右。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每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数(件)达到18件。
二是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北京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0%,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28%。
三是科技辐射与扩散能力显著提升。2020年北京技术交易额达到2000亿元,其中对外埠技术交易额达到1200亿元以上。
另外,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突破。
记者:《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16个重大专项,北京的《规划纲要》在与其对接方面有哪些考虑?
杨伟光:北京具有中央单位高度密集且承担大量国家科研任务的首都特点。《规划纲要》既强调按照北京发展要求引导中央在京科技资源融入首都发展,又重视引导各类资源为中央在京单位服务,促成国家战略目标实现。《规划纲要》立足于解决制约北京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现实问题,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总体部署,充分重视中央在京资源的集成和利用,力争做到既促进国家目标实现,又服务于首都发展。
北京在提供全面服务的前提下,积极组织力量,针对国家13个民口中长期重大科技专项,在“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新药创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10个在北京有基础、能带来首都经济与社会全面进步的专项对接方面进行部署,接引国家重大专项落地北京,带动北京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继续保持北京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引领北京的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
小康生活因科技更精彩
记者: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或者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规划纲要》在落实民生服务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杨伟光:《规划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重视借助科技手段改善普通市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规划纲要》中有8个重大科技专项对科技促进市民生活质量改善方面进行了部署,分别是“北京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科技专项”、“北京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科技专项”、“北京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科技专项”、“北京市民健康生活促进科技专项”、“北京社区服务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科技专项”、“北京农村生活环境改善科技专项”、“北京市域快速通勤科技专项”、“科技促进北京奥运建设及成果推广应用科技专项”。这些专项关注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重于解决空气质量、饮水安全、医疗卫生、社区服务、市域交通、城市管理和建设等领域的科技研究和成果应用,促进科技成果普惠于全市人民,加快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建设。
记者:目前,北京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规划纲要》中就解决北京市城市交通问题和未来发展有什么具体的安排和规划?
杨伟光:通勤出行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问题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解决交通拥堵、实现快速通勤,是保障城市高效运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北京市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生活质量的突出问题之一。2007年北京市中心区道路网负荷高达90%,高峰拥堵时间较2006年延长15分钟。据最新的出行调查结果表明,全市通勤出行(上下班、上下学等)占全日全部出行的比例达57%以上,80%以上通勤出行集中在早晚高峰时段。
交通拥堵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必须从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双管齐下”,一方面合理引导和调控需求,另一方面提高和改善现有交通系统的承载能力,发挥现有交通资源的潜能,从而需要科技提供整体、全面的解决方案。针对以上问题,《规划纲要》以实现快速通勤,缓解高峰时段交通拥堵,构建“新北京交通体系”为目标,以优化交通供给、引导交通需求为思路,重点开展四项工作:一是分析诊断城市路网功能层次,构建完备的路网微循环系统,提出完善路网功能的建设方案,为优化路网结构提供科学参考;二是开展通勤交通衔接体系研究和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行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建立衔接良好的快速公共交通系统;三是根据“道路交通流仿真和预测预报系统”提供的方案,围绕公共交通优先的目标,建设基于公交优先的信号控制平台,完善道路交通信号平台和道路交通信息系统;四是推进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功能整合,提供交通信息服务,合理引导交通需求。
到2020年基本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北京经济转型
记者:目前,首都经济的核心正在向服务业转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升级发展方向,请问《规划纲要》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杨伟光:近年来,立足于首都经济“高端、高效、高辐射”的发展要求,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发展方向,提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研发服务、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
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诸多资源和要素中,科技资源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业特别是研发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组成部分,是首都经济“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核心内涵。北京是全国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全国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区,从科研基地、国家研究项目和科技人才等指标来看,北京至少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科技资源。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首都科技工作将充分利用好北京的资源禀赋和科技创新比较优势,将全市科技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生产性服务业的科技促进上来。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作用,推动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在未来15~20年乃至更长时期内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势头,《规划纲要》围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做出了积极部署。《规划纲要》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强化高端创新,促进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列为北京市中长期科技发展五项任务当中的首要任务,明确了“以科技进步全面提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程”的发展思路,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需求以及重点技术方向和关键技术,并在6个方面进行了重点部署,形成了6个重大专项:北京研发服务业和技术转移专项;北京现代物流关键技术支撑专项;北京基础软件研发与应用科技专项;北京纳米级集成电路产业核心技术研发科技专项;北京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研发和应用科技专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关键技术支撑科技专项。
科技引领京郊新农村建设
记者:请问《规划纲要》在解决“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进行部署?
杨伟光:农村生活环境改善是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基本要求。依靠首都科技资源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将带动京郊农村生态建设、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以及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北京市建立了生态林补偿、乡村道路养护、水资源管理、科技推广等新机制,实施了“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工程,郊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累计解决了246万农民的安全饮水问题,建成一批沼气站、雨洪利用工程、养殖厂粪污处理工程设施,实行了垃圾“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新举措。但是,目前农村的生活环境状况改善方面仍有很多工程技术需求需要解决。农村在生态环境改善和修复方面技术含量较低,对农业废弃物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药和化肥等对农村整体生产生活环境污染较重,农村居住环境的科学化建设水平有待提升。
针对以上问题,北京市将依托农村科技协调员体系,重点围绕农村居住环境提升、生态环境改善、废弃物循环利用、环境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及科技普及工程建设开展工作,重点开展四项任务:一是实施农村居住环境改善工程,研发、示范、推广生态化农村住宅技术、新能源及高效用能技术、村庄废弃物处理技术和村庄环境整治技术;二是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恢复工程,研究、示范与推广微生物工程技术、土壤改良机械、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在生态涵养区实施污水治理、河道修复、生态恢复、土地耕作能力改善等系列科技示范工程;三是实施农村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研究示范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和养殖场粪便、污水无害化、资源化快速处理技术,建设循环型养殖场示范工程;四是开展农村环境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及科技普及工程建设。
大量“科技奥运”成果待推广
记者: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科技奥运”理念的深入贯彻。请介绍一下我们在奥运成果推广应用方面都有什么样的规划?其原则和目标是什么?
杨伟光: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带动了北京市在场馆建设、信息通信、洁净能源、环境保护、食品卫生、交通运输、安全保障、赛事组织等方面形成和储备了一批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一方面支撑了奥运会的筹备和建设,推动了“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应用价值和市场推广前景。我们即将组织实施的“科技奥运成果推广计划”,就是要对奥运会筹备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科技成果进行收集、整理和推介,这对于实现科技奥运成果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和应用,促进北京市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业发展,推动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更加长远和广泛的影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初步调研统计了北京市在场馆设计、配套设施、安全保障、信息安全、公众信息服务、食品安全与检测、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城市绿化等10大领域有代表性的124项科技奥运成果,涉及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共计110家单位。据不完全统计,这批成果共申请各类专利约300余项,平均每项技术申请专利3项以上。
科技奥运成果的推广不光是科技界的工作,应积极探索多种推广模式。对于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类成果,应遵循市场规律进行推广;对于政府提供的公共品支撑类成果,应依靠政府促进推广。
实施“科技奥运成果推广计划”的目标是,利用二三年的时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科技奥运成果推广工作机制,搭建起较为健全的工作体系,形成采集、整理、筛选、分析、发布、推介等一条龙的科技奥运成果推广服务。到2010年,实现对100项以上科技奥运成果的推广应用,形成5~10个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科技奥运成果推广服务品牌,带动相关产品和服务收入超过100亿元。
六大举措保障《规划纲要》落实
记者:《规划纲要》确定了18个重点领域、107个重点技术方向和近500项关键技术。市委市政府计划采用什么样的措施保障这么多的关键技术攻关取得实质性进展,在组织实施方面有什么考虑?
杨伟光:《规划纲要》内容涉及广泛,为保证其顺利实施,按照“统筹领导、分工推进”的原则,由北京市科教领导小组统筹领导,以18个重大科技专项为重要抓手,市科教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协调,由市相关主管部门根据其职能担任重大专项的牵头单位,促进重大专项与部门业务的直接结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在实际领域中的应用,协调各方资源,形成全市各部门、各区县共同推进、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局面,共同做好《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工作
《规划纲要》确定了18个重点领域、107个重点技术方向和近500项关键技术,要以18个重大专项为载体,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断探索释放科技资源能量的新机制、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和区域创新体系各要素联系的新机制,从全市各部门和各区县的科技创新实践中,凝炼出一批“可看、可学、可用”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模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以体制改革带动科技创新,以机制创新催生科技成果,使重大专项成为既有技术突破,又有机制创新的载体。
同时,在“保障措施”方面明确提出,在实施《规划纲要》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在政策法规、知识产权、科技投入、人力资源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确保《规划纲要》各项任务的落实。细化了6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制定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二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转移战略;三是建立多元化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四是强化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引进;五是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六是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和宣传。
在这里我想重点强调两点:一是要引导和建立各类创新要素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发挥作用的新格局。继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形成新型科技工作管理体系,引导和促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强外部创新资源的组织利用能力,成为科技投入、科技研发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引导和鼓励科研院所和大学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成为为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服务的重要力量。引导和鼓励社会科技中介机构按市场机制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全社会科技应用。二是建立多方参与、统一高效的科技工作协调体系。进一步加强区县和委办局科技工作,建立多个相关部门参与、统一高效的科技工作协调体系,强化部门之间、区县之间以及领域之间、学科之间的统筹协调,合理配置资源,组织联合攻关,着力解决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
什么是“生产性服务业”?
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在对服务业进行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Services)的概念。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奥运村再生水热泵冷热源工程
大量的“科技奥运”成果一方面支撑了奥运会的筹备和建设,推动了“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应用价值和市场推广前景。图为奥运村再生水热泵冷热源工程,该工程为奥运村41.3万平方米建筑供热制冷,是奥运亮点工程。